没有一种动物愿意浪费自己的精力。 除非在特定的因素和环境下,一般动物都遵循清醒与睡眠的周期性变化,而且这个变化与黑夜白昼变化相匹配。
可是,有些动物,为了适应低温和食物缺乏的环境,逐渐发展了一套冬眠的本领,其本质就是要用最小的能量消耗度过难关。 这些动物在冬眠时呼吸很弱,心跳变慢,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下降,神经都进入了麻痹状态。
冬眠的动物种类大体上分为3类:(1)蛇及青蛙等两栖类,它们的体温与周围环境配合,如环境温度下降,则其体温也跟着下降而进入冬眠状态,无法进行调节。 为了避免其血管结冰而被胀破,它们还会在体内分泌特殊的物质;(2)松鼠等动物,体温在平时保持恒温性,而进行冬眠时,可将体温下降到接近环境周围的温度,但为了避免体液在0℃以下结冻,其体温总体维持在5℃之间。 显然,和蛇和青蛙相比,松鼠在冬眠中消耗的能量会多些;(3)熊类,熊在冬眠时其体温只下降几度,但能长时间不进食而呈睡眠状态,在严紧的分类下应该是近于睡眠和冬眠之间。 可以想象,熊在冬眠中消耗的能量更大。 在冬眠前,它们要尽量吃饱。 冬眠后,由于消耗大量的脂肪,其体形就消瘦很多。
一般认为动物冬眠的诱发因素多是外在因素,即冬天寒冷环境下温度的下降和冬季食物的匮乏。 但有研究认变,冬季逐渐缩短的白昼也是一种冬眠信号,它会导致一些内在因素的改变,例如激素水平的变化和季节性变化的生物钟调节等,从而通过生物钟来调节冬眠行为。 还有研究认为冬眠地点高浓度二氧化碳具有的麻醉作用,可能也是冬眠的诱发因素。 总的说来,动物的冬眠受外界自然条件影响最大。 外界刺激越多,冬眠动物内部本能的适应能力越强。 首先,外界温度对动物冬眠有重要影响。 当周围环境温度在5℃~10℃时,最适宜引起冬眠。 其次,食物的缺乏是促成冬眠的因素。 对于鸟类,一般只要限制食物或者是让它饥饿,它就会立即进入昏睡状态。 再次,光也是引起冬眠的重要外界条件。 如果光线时间减少或昏暗时,动物便很快开始冬眠。 不过总的说来,这些外在因素主要还是在传达温度下降,食物将缺乏的信号。
而群体性动物,比如狼,在严寒中,它们会积极主动寻找食物,保持能量供给。 所以,它们就不需要冬眠。 人类在冬天也会变懒,除非个别懒虫,周日不起床,正常人类都会保持较为恒定的作息规律。 这些动物,在演化中,掌握主动,变得越来越聪明。
可以想象,冬眠的动物在进化道路上将无法适应环境变化,比如地球温度持续升高,熊类就慢慢感到迷惑了,生物种告诉它该是冬眠的时候了,怎么温度还这么高?
没有了寒冬,冬眠动物的前途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