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坝美村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就是世外桃源。
一、坝美村的自然美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这样说的“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坝美村位于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北部八达乡和阿科乡交界处,村子四面环山,进出寨子以前主要靠村前村后两个天然的石灰溶岩水洞(分别长800多米),村民们要摸着岩壁趟水、撑竹筏、划独木舟、坐小船,经过800米长的幽暗水洞进出,从小法段公路修筑了一条3.5公里长的进山公路以方便生产生活。 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很难与外界交往,坝美村长时期与外世隔绝,处于半封闭状态,加上细源流长、桃花盛开,酷似陶渊明所述的世外桃源。 故被称为世外桃源。
二、坝美村村落美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样说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坝美镇坝美村四面环山,因其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溶洞、河流及村落,村里人进出村子必坐船穿过溶洞,出得洞口,眼前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门前是宽阔的田野、屋后有青翠修竹,酷似晋代文学家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故被称为“最后的世外桃源”。
三、坝美村的人文美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样说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寨子古老而优美,高大的榕树枝繁叶茂,巨型的树根相互缠绕裸露在地面上,一层层依山而的麻烂楼里居住着百多户壮族人家,他们大多属村中的土著居民沙支系。 进到寨里,随处可见扎着帕角、穿着黑兰色裙、脚蹬绣花鞋的女人在自制的人工石磨前推磨,在古老的木制纺织机前纺线、织布,在用众山采来的草叶靛染后做成的土布上绣花,男人们则背回大架大架的柴禾,小孩和老人担着竹水桶去泉眼里挑水来蓄在自制的石缸里供家人饮用。
坝美村还保留着富有浓厚的壮族传统文化有以彩的民俗活动,寨里每年都按时节举行祭龙、祭祖、围鱼、对歌、龙垭歪、花糯米饭节、斗鸡、泼仙波、领夜种神田、耍狮子、踢叶子球、踢毽子等活动;婚丧嫁娶按风俗礼仪规定严格进行,至今保存坐家、吹树叶谈情说爱、春粑粑定亲、走着出嫁、送葬要献白、用筒钱杆等;传统节日依时举行,如过小年(祭杨六郎)、三月三等,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宣气扬着壮族文化元古的符号。
坝美村村民们的穿的衣服,都是手工土布制成,从种植棉花,纺线,织布,漂染,制衣,乡花全过程,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手工完成的。 妇女的盛装为黑底花格帕角包头,黑、蓝、紫色圆领、窄袖、窄腰、左斜襟鸟翅形圆摆衣,黑色百褶和长裤,脚穿绣花布鞋;便装为黑头帕、花头巾,青、蓝、黑、白色圆领、宽袖、宽腰、左斜襟圆摆衣,黑色长裤,绣花布鞋;男装为黑色包头帕,黑色对襟衣、宽裆裤。 鸟形衣装与古代壮族先民鸟崇拜有关。 当地沙人和侬人的衣服区别不大。
坝美人世世代代以农耕为生,至今仍然保留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形态,生动体现了壮族农耕社会男性女绢、鸡犬相闻、邻里和谐的田园牧歌情趣,时他们现行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信仰崇拜等都较好地保存着壮族古老的传统文化特征。
有专家价:当地村民“在自给自足农耕经济状况下,延续发展着古老的壮族文化”。 坝美村确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大地上罕见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笔下的武陵人、南阳刘子骥都没有再看到这桃花源:“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故人无缘看到“桃花源”,当今的我们却随时都能看到壮美的世外桃源——坝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