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争锋北大,上演30年高招史上罕见一幕
重庆新科状元黄文帝的归属,引发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又一次交锋。 各种手段被用在吸引人才上,包括物质的刺激。 在教育部的协调下,黄文帝经过了几乎无校可读的痛苦后,花落北大。 此时,2007年的状元分配也有了结果--9年来,清华第一次超过北大。
究竟是什么引发了这场争夺?对于中国两所顶尖高校,状元的诱惑力为何如此之大?
持续一个月的三方博弈终于结束了。 2007年7月18日,黄文帝--2007年重庆市高考文科状元,经教育部“特别协调”,被北京大学录取--但是“补录”。
此时,这个被同学称为“东方不败”的考生,在与南方周末记者通话时,再无获取第一名时的兴奋与激动。 而在6月24日--折桂当天,这位帅气的男生,还在娴熟地向当地媒体表达自己的理想。 面对摄影记者,他摆出明星姿势,一脸阳光。
北京大学曾是黄文帝寄托理想的地方。 获得状元后他曾表示,已将目标锁定北大的元培实验班或光华管理学院。 但这位状元在两天后接受了清华大学的游说,转投在重庆没有招生计划的这所名校。
但在强大的教育规则前,清华的“特别招生”没有成功。 状元等来的是险些无学可上的困境,以及铺天盖地的小道消息。 对黄文帝事件,北大、清华互执一词,掀起了两所中国最知名高校之间的又一次争锋。
“抱歉,不报贵校了”
北大对状元的“不够重视”,也许是风波初起的原因。
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负责重庆招生的北大教师王邦维证实:在招生过程中,他没去过黄家,没和黄文帝见过面,甚至没主动打过电话。
淡然是符合逻辑的。 公开资料表明:2000年以后,北大每年在重庆招收的文科学生,几乎都是从第一名开始包揽。 北大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清华大学,在重庆一向没有文科招生计划。
“这和我个人对状元的态度也有关系。 ”王邦维这位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弟子说。 在这个状元墙、状元榜成为一种“风尚”的时代里,王邦维仍对状元持保留态度。 因为“有些成绩是偶然的。 除了炒作外,没有别的意义”。
一项调查结果证实了王邦维的观点:只有约20%的状元在进入大学后继续优秀,另外60%一般,甚至出现了表现很差、最后被退学的人。 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大凡有作为的官员,多是进士出身,很少看到哪个状元青史留名。
但清华大学的态度相反。 负责重庆招生的邓老师称,6月22日深夜,高考成绩公布前两天,他已抵达重庆。 拿到高考成绩后,他曾多次与黄文帝见面,劝说其就读清华。
而在6月26日,清华邀请黄文帝参加了为期10天的“状元夏令营”。 夏令营主要由各省份有意向报考清华的前5位学生组成。 包括数位有哈佛背景的清华经管学院的教授给学生们开座谈会,介绍清华的历史和实力,让考生提前体验专业风格和教学能力。
邓老师认为,填报志愿截止前,学生怎么改都可以。 他相信,随着黄文帝对清华的深入了解,重新选择是很正常的事。 黄文帝很快给自己原先选择的北大打了电话--这是他与北大之间惟一的直接通话。
“电话里的黄文帝,显示出了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成熟。 他话说得文绉绉的,’抱歉,不报贵校了,准备报清华’。 ”王邦维回忆。
这符合同学对黄文帝的描述。 这个被他们称为“黄小弟”的人,一度表现得早熟、懂事、自信而淡定。 而在父母的眼里,他体谅家庭,从不跟同学攀比吃穿,一双球鞋会穿好几年。
“我问他,你怎么可能报清华?”王邦维说,“清华在重庆不招文科生,你怎么填呢?他回答,’清华说了,可以报的。 ’”
第一名即将无学可上
6月28日18:00,是重庆填报志愿的截止时间。 计算机一旦关网,数据就难以输入。 按照“没有填报志愿,就不能投档的原则”,这位状元很可能无学可上。 此前,北大已经多次劝说黄文帝,希望他理智考虑。
为维护学生利益,以及与北大的关系,重庆外国语学校荆副校长劝说黄文帝尽早填报志愿,黄文帝在这所重点学校完成了高中学业。
但这时,黄文帝已远在千里之外的清华园。 “当时学校传来消息,他真没填报志愿,到北京去了。 ”王邦维气愤地说。 几天后,重庆市招办再次确认了这个消息。
“这是拿考生的命运开玩笑,做赌注式的操作。 ”王邦维说。 据这位老师披露:除了这个“承诺”,清华大学在对黄文帝的招生竞争中还用了金钱。 对于拿钱诱惑状元的做法,重庆八中、南开中学的校长都曾对他表示反感。
“我们也许是太迂腐了。 ”王邦维说。 黄文帝的父母是库区移民,从农村出来后,一直在当地一家私营小服装厂打工。 其父黄仁全是裁剪,母亲严光荣做了多年车工,一家三口至今仍租住在工厂旁边一个单间小屋。 最实际的经济诱惑,恐怕难以抵挡。
但清华大学的邓老师否认曾对黄诱以重利,“我们只是告诉他:按规定,前5名都可以免四年学费,每年5000,一共2万元。 ”
“状元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 作为招生工作者,我们有义务为他创造条件,满足他的心愿。 ”邓老师说。 按照他十年招生工作的经验,学校可以经过一定程序,调整各地的招生计划与名额,“这符合国家有关政策”。
但清华失败了。 他们为黄文帝特别增加招生计划的要求,先是被重庆市招办拒绝,随后与教育部的交涉也没成功。
舆论激辩 破例录取
如果一个省级状元无学可上,这还是恢复高考30年来的第一次。 完全符合传播规律的尴尬局面很快被公之于众--7月12日,署名“黄灯笼”的网友以《重庆文科状元即将落榜》为名,在各大网站广为发帖。
“清华在没有招生计划的情况下,招揽重庆高考文科状元黄文帝。 ”“黄灯笼”给这一事件定性称。
立刻有人出来与其PK。 一位自称是黄文帝亲属的网友“smither”,对重庆文科状元落榜一事进行了“澄清”。 这个帖子认为“黄灯笼”的身份,是北大负责招生的老师。 对此,北大校方坚决否认。 清华、北大校友随后在网上大打出手,相互指责对方不惜雇佣枪手,手段卑劣。
Smither的身份也没有得到黄文帝的确认。 风波中的状元选择关机,回避了这一切。
虽然当时的事实并没有被弄清楚,但平面媒体的评论已经跟进。 7月18日,《工人日报》以《“状元”险些落榜折射“高招乱象”》为题,以罕有的口吻批评说:“’状元面临落榜事件’的惟一过错方应该是清华大学……为了这特定的一个人,而想通过非正常的特殊程序和手段来搞定,这是无视高招秩序与纪律的行为,严重影响了招生计划的严肃性,也是对大学招生竞争公平性的冒犯。 ”
但7月19日《人民日报》的“人民时评”栏目,以“假如优秀高考生自己选择”为题为清华叫冤,将问题归咎于自主权的缺失。
“这也许和中国缺少自主招生权有关。 ”一名美国归来的留学人员说。 在美国,这样的情况就可避免。 美国相当于高考的统一考试为“SAT”(学术评估测试),主考语言和数学。 但与中国依主次先后式的填报志愿不同,美国的学生可同时申请多个OFFER,申请的学校并不受限制。 而优秀的学生,往往会得到很多OFFER,最后的入读学校,则由其自己决定。
中国的难题最后只能由教育部出面解决。 最终,这个状元被补录了。
“教育部和北大招办协调,要求增加名额,收录黄文帝。 ”王邦维说,“这是违背教育部自己的规定的。 规则制定出来,就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 状元就可以例外吗?”
为额外录取黄文帝,北大专门开了会。 会上的意见分成了两派,一派要求严格按照招生程序办,“那样黄文帝就要没学上了”。 另一派则同意以考生的利益为重,破例录取。 后一种观点最终占了上风。
争锋内幕
北大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说,“黄文帝现象”绝不是个案。 为争夺学生,近几年清华、北大的招生每年花费无数。 工作方式大同小异,但目标一致--将状元和尖子生尽可能多地收入囊中。
在其中的一所学校,每年寒假过年回家,退休的老教授和相对有空的博士生,都会被学校分配负责各自老家省份招生的前期工作。 首先是跟踪长期联系的学校,了解这届学生的基本情况。 而在两次模拟高考后,高校招生的老师会再回基层“重点培养”。 除参加统一安排的招生咨询外,他们还会向中学发放少量的优秀学生推荐表,鼓励其报考自己的学校。
招生老师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在各重点高中的讲座。 “讲高中生的未来专业选择和人生道路、成材啊,介绍学校专业的特点。 ”一位知情者说。 相对于北大,清华的工作更早。 邓老师证实,在2006年11月开始推荐自主和保送生时,他已到达重庆,开始在各重点中学的巡回演讲。 聆听演讲的学生人选,由中学老师推荐,人数控制在数十人之内。
最重要一环是在高考成绩出分前几天。 北大的一名老师说,招生的老师都会提前蹲守,第一时间拿到所有的考生的成绩。 通过对“组档线”和考生意愿的准确把握,两校可以给考生准确的信息,“告诉他们没问题或者有风险”。
而两校招生竞争发展到最后,几乎已无所不用其极。
王邦维老师举例说,今年重庆理科状元--南开中学学生陈竞,本是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此前已被确认录取。 “按各校基本上不成文的君子协议,各自的自主招生都是互不挖角。 ”王邦维说。 但最后,清华仍动用关系得到了这个人。
更极端的例子是,竞争最后争到了“敏感人物”身上--2005年12月,一位中央主要领导视察青海时来到贫困户王海生家,与其女儿、西宁市高二优秀学生王珊有一段很长的对话。 王珊当时表态,想报考北大的对外贸易专业。 两年后,这个女孩成为青海高考状元。 “清华仍上门要人,但最后没有成功。 ”一位北大的教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