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上午,广州市荔湾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根据会议议程,荔湾区人民政府代理区长谭明鹤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会议表决通过了广州市荔湾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办法(草案),表决通过了广州市荔湾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人选办法(草案)。
此次会议还将听取荔湾区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荔湾区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荔湾区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选举荔湾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荔湾区区长、副区长,荔湾区监察委员会主任、荔湾区人民法院院长、荔湾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选举出席广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荔湾区政府工作报告要点如下:
过去五年工作
经济综合实力——
· 2016-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4%
·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地)累计完成1633.65亿元,年均增长2.8%
· 累计落地项目237个,其中投资总额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6个
· 现有市场主体13.23万户,累计新增2.25万户,年均增长9.8%
· 新增外资企业1547家,外贸进出口总值累计完成800.1亿元,年均增长5.3%
· 区财政科技投入12.95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6年6.02亿元增至2019年12.74亿元
·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18家、区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21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113家
· 2016—2020年全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备案金额达到3.52亿元,专利授权量增长129.2%
·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升至48.1%
· 现有上市企业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8家,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761家
产业平台建设——
· 积极参与“1+4”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建设,推动荔湾南片纳入试验区先导区,“荔湾—南海”试验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 《白鹅潭地区发展规划(2020—2035)》出台,白鹅潭商务区将拥有超过2000万平方米商务办公面积;成功出让地块25个,释放约212万平方米建设空间,引入重点产业项目6个,广信花地湾地块成功盘活。
· 海龙围科创区建设加快,起步区内可提供产业载体面积约110万平方米,政府储备用地已出让73%,引入的13个优质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中10个已开工,12个地块纳入广州市新型产业用地(M0)选址范围,配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 省“三馆合一”项目落地建设,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成为岭南文化新地标,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和泮塘五约微改造纳入国家试点,永庆坊微改造模式成为全国典范,泮塘五约成为广东省“三旧”改造优秀案例典范,永庆坊—沙面—西堤入选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
· 累计出让地块33宗,收储用地105公顷,供应用地102.5公顷
· 新增省、市重点项目74个,区重点项目243个,总投资2778亿元
城区功能品质——
· 新增建设用地300公顷
· 完成14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打造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典型范例
· 新建道路16公里,品质提升23公里
· 龙溪大道东延线、芳村大道南快捷化改造、大坦沙岛出入口改造完工通车
· 广佛出口放射线二期、如意坊隧道启动建设
· 开通便民公交线路16条,增加重点片区停车位317个
· 8条已批城中村改造和12条待批城中村前期工作稳步推进,54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竣工
· 42万平方米村级工业园完成整治提升
· 转型疏解专业批发市场44个
· 完成排水单元达标改造26.42平方公里,海绵城市达标面积20.39平方公里,35条重点整治河涌全部实现长制久清,建成碧道28.8公里
民生福祉——
· 2016—2020年民生支出合计424.8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87.7%,比上五年增长75.1%
· 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超6万个、新增就业人数16.2万人,支出就业创业扶持资金10.6亿元、惠及91.2万人次,累计发放培训补贴2.1亿元、培训超10万人次
· 率先启动大配餐服务,22个街道颐康中心和4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完成建设
· 完成13条城中村水改,实施“暖光工程”
· 建成邻里花园138个,完成旧楼宇加装电梯1087台
· 新增教育用地20.26万平方米,新开办学校24所,新增学位1.9万个,累计办理来穗人员随迁子女积分入学3856名
· 全区医疗机构达245个,病床7120张,荔湾中心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综合医院,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标准化建设,15分钟卫生服务圈全面建成
· 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蝉联“中国曲艺之乡”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根据报告,今后五年荔湾区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广佛极点核心区这一目标,充分发挥城市更新和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两大引擎作用,升级打造白鹅潭商务区、荔湾文商旅活力区、海龙围科创区三大发展平台,全面推进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广佛融合试验区、岭南文化中心区、社会治理样板区建设五大工程,把荔湾建设成为文化厚重、宜居宜业、充满活力、幸福美丽的国际大都市现代化中心城区。 今后五年荔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6%左右
·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地)五年累计完成超2500亿元
·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 新增就业8万人
今后五年的重点工作
加快建设三大发展平台——
· 高标准建设白鹅潭商务区。 分步实施区域内超100个重点项目落地建设。 有序铺开核心区、聚龙湾、塞坝口、广船、东沙等片区土地整备和开发,加快推进10、11、22、28号轨道交通沿线征拆及周边TOD综合开发。 深入推进各片区协同发展,逐步引入一批产业链、价值链顶端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 紧盯在建重点项目,力争2022年2月前省“三馆合一”项目主体结构封顶,启动医药港幸福湾地块建设;2022年底前鹅潭一号总部项目主体结构封顶,广船一期项目建设进入收尾阶段。 把大坦沙岛打造成为健康生态岛、最美江心岛;积极稳妥推进聚龙湾启动区建设,完成二期改造方案编制,分期实施区域有机更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率先打造全周期管理示范区。
· 高品质打造荔湾文商旅活力区。 加快建设特色商圈,擦亮“食在广州,味在西关”、魅力“夜荔湾”品牌,培育做强白鹅潭世界级商圈,提质扩容大西关(上下九—永庆坊)岭南特色商圈。 打造荔枝湾粤菜美食街区。 在永庆坊、上下九等片区引入各类潮流时尚和新型消费品牌门店。 全力推动芳村茶叶市场、黄沙水产新市场、清平中药材市场转型升级,重点打造国际茶都综合体和茶叶流通枢纽,高标准建设特色国际消费名区。
· 高质量开发海龙围科创区。 大力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数字创意、文化休闲、绿色建筑与设计等产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有力推动菊树地块、龙溪大道南地块等科创区二期用地控规调整和收储,推动新一批M0用地选址,适当增加经营性用地。 力争三年内起步区成势见效,产值规模超过500亿元;五年内全面建成运营,引领带动一批高端产业向起步区和龙溪大道沿线布局,打造高端产业经济带,建成产值超千亿的产业发展平台。 全面推进科创区内民生项目,大力发展花卉产业,打造都市休闲观光示范区,建设景观优美、设施完善的广佛河碧道、大沙河湿地公园。
加快建设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 高质量完成全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坚持国际标准、世界眼光、荔湾特质,高水平做好规划设计,以推进珠江沿岸荔湾段全线贯通为抓手,科学布局、加快推动一批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做好沿岸红色资源、历史文化街区、工业遗存、传统村落等历史文化元素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工作。 倾力打造“一区三品牌”,今年完成聚龙湾首期沿江景观品牌示范段;2022年省“三馆合一”项目新建亲水栈道540米,打造滨江品牌公共空间;五年建成聚龙湾宜居宜业品牌活力区。
·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围绕国家呼吸中心(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医学园区,承接一批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研发一批核心技术,构建高端医疗产业研究体系,推动医药健康全产业链发展。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达到10个,新增新型研发机构4个,高新技术企业350家以上,高技术产品产值250亿元以上。 提升华南新三板基地服务能力,增强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 大力发展现代商贸、高端服务、特色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 支持实体经济加快发展,打造智能制造和特色制造新名片。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鼓励传统商贸运用“线上+线下”拓展发展空间。 加快发展新兴文化创意产业。 支持建筑设计机构及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建筑设计产业集群。
·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大力培育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强化土地储备、产业招商、土地出让无缝对接。 力争五年签约项目350个、注册(落地)项目325个、协议投资额1500亿元、协议达产年产值(营收)1500亿元。
加快建设广佛融合试验区——
· 全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医药健康综合试验区上升为省级平台。 与横琴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开展产业链合作。
· 加强广佛两地在科技金融、创业投资、创新平台、产业协同方面的交流合作。 积极参与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政策编制。 高标准建设“广佛湾”,打造广佛高质量发展标杆。 加强广佛同城交通设施一体化建设,改善跨界水环境,实现重要公共服务跨区域共享,建设广佛优质生活圈。 探索联结珠西“科技创新+生产性服务业”路径,共建金融投资平台,对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发挥新三板华南基地辐射作用,加快形成“广州研发创新+珠西制造”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加快建设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
· 稳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以“绣花”功夫推进老城保护和活化利用。 持续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五年内完成14个旧街区保护改造项目。 推动无物业小区混改试点。 按市的统一部署依法有序推进已获批8条城中村改造,细化系统性指引和产业布局规划指导,做好项目批后监管。 一体推进花地河沿岸和茶叶市场片区适度改造,探索城市有机更新路径。
·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确保每年荔湾区牵头的市“攻城拔寨”项目和区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项目建设。 推进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如意坊隧道、如意大道、城市快捷路二期(东沙—石岗隧道)等续建项目如期完工,推动白鹅潭大道、沙面西桥、广佛同心桥、南漖隧道、花地大道中南延线等项目落地实施,加快如意大桥东桥、浣花路西延线、芳村大道西侧规划路等项目前期工作。 推动废弃铁路改建,打通交通“微循环”,力争路网密度从4.6公里/平方公里提升至6公里/平方公里。
· 持续提升城区环境品质。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23年达标面积不少于25.3平方公里、2025年达到29.1平方公里。 完成排水单元达标创建、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治水工程,巩固黑臭河涌治理成效。 2025年碧道建成65公里。
加快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区——
· 保护传承岭南文化。 推动粤剧粤曲、“三雕一彩一绣”等岭南文化精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擦亮中秋灯会、迎春花会、羊城菊会等传统文化品牌,推出“老字号”“老品牌”系列衍生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高质量建设永庆坊“城市记忆”微改造展览馆和泮塘五约疍家民俗文化馆。 优化文旅公共服务体系,谋划布局区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建设。
· 创新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以荔湾为原点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试点建设,深度开发“一带七区”重点片区,促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全域融合发展。 对标5A标准,持续提升永庆坊旅游景区管理运营水平,重点推动沙面—西堤、上下九—华林寺等片区创建国家A级景区,加快推动南方大厦活化提质和广州文化公园片区空间品质提升。 创建国家级粤剧粤曲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快永庆坊非遗集聚区建设。 建立文商旅融合发展激励机制,深化文创产业发展,启动岭南精品IP孵化工程,升级信义会馆、1850创意园,依托珠江钢琴创梦园等创意园区,吸引文化传媒、动漫影视、时尚消费等企业进驻,实现高质文创园区集聚发展。
加快建设社会治理样板区——
· 全方位提升基层社会治理。 出台白鹤洞片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打造鹤园小区治理范例。 持续向基层放权赋能,健全完善街道激励机制,全力提升街道财政收入组织能力。
· 全链条优化公共卫生服务。 坚持平战结合,完善高效统一的疫情防控指挥体系。 推进发热门诊改造和核酸检测实验室能力建设,强化闭环管理。 推进区疾控中心易址扩建。 加快推动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区儿童医院投入使用,规划区口腔医院、区骨伤科医院等专科医院改扩建项目,实现南北片医疗资源均衡发展。 高标准打造中医药非遗街区。 推进家庭养老床位、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和居家适老化改造,完善颐康中心服务功能。 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扩容公共配套设施,落实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 保持高质量教育稳居全市前列,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学前教育水平,健全特殊教育融合发展体系,提升老年和社区教育。 加强体育场所设施建设管理,推进芳村体育中心升级改造,完善15分钟健身圈。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多 通讯员 荔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雪明、吴多 通讯员 荔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晓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