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黄金分割,不妨先从一幅画《蒙娜丽莎》说起。
蒙娜丽莎与达芬奇《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达芬奇的作品。 所有去巴黎旅游的人,都一定会去卢浮宫博物馆,欣赏“蒙娜丽莎的微笑”。
达芬奇不仅仅是个画家,他是人类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天才,在天文学、物理学、工程学、密码学、解剖学、建筑学、考古学等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比如他被认为是现代解剖学的师祖,绘制了大量的解剖图。
他还对机械非常痴迷,经常涉及出一些一些超越时代的机械,比如直升飞机和潜水艇的草图。
不过他害怕有人利用他的发明干坏事,所以很多手稿上全是密码,电影《达芬奇密码》就是从这个故事开始的。
作为一个科学家,在他的绘画作品中自然而然隐藏着科学的影子。 比如蒙娜丽莎这幅作品,就有大量的黄金分割和黄金矩形。 那么,什么是黄金分割和黄金矩形呢?
从斐波那契到黄金比例我之前讲过斐波那契数列。 这个数列是1、1、2、3、5、8、13、21、34、55、89、144…,特点是前两项相加等于后一项。 我们可以把某个数与后一项做比,比如1÷1=1,1÷2=0.5…列表如下:
我们会发现:斐波那契数列虽然越来越大,但是相邻两项的比貌似一直在接近于一个数字0.618…。 实际上,数学上可以证明:无穷多项之后,斐波那契数列相邻两个数字之比的确是一个固定值,这个值是一个无理数,接近于0.618033988749895….,这个数字就是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的提出要远远早于斐波那契数列。 相传,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有一次在街上听到铁匠在打铁,声音非常有规律,十分动听。 回家之后认真研究,就发现了黄金分割比例。
黄金分割的一般定义是这样的:有一个线段,在线段上找一个点,将线段分割为A和B两部分。 较短的部分(A)与较长的部分(B)的长度之比等于较长的部分(B)与全长(A+B)的比,那么这个点就称为黄金分割点,而这个比例就称为黄金分割。
求解这个比例并不难,我们设线段总长为1,并设B的长度为x,则A的长度为1-x,这样这个关系就可以写作:
我们可以把这个公式恒等变形为
根据求根公式得到x为
这个数字就是黄金分割比例,大约等于0.618。
黄金分割在美学上的应用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黄金分割比例是最美的,在绘画、雕塑、建筑等领域,人们都不约而同的使用黄金分割。
比如与《蒙娜丽莎》同为卢浮宫镇馆之宝的“断臂的维纳斯”雕塑,身高2.02米,她的肚脐刚好是黄金分割点,肚脐以上部分和肚脐以下部分之比接近于0.618。
实际上,正常的人都没有这么好的比例,所以爱美的小女孩可以通过高跟鞋提高自己的腿长,让身体比例更迷人。 芭蕾舞演员跳舞时踮起脚尖,原因之一也是因为这样身体比例更接近黄金分割,视觉美感更强。
在建筑设计时,人们也会不由自主地使用黄金分割。 比如埃及的胡夫大金字塔。 底边长2b=230.37米,高h=146.59米,侧面三角形的高a=186.5米,用底边长度的一半b与侧面三角形的高a做比,刚好得到0.618的黄金分割比例。
在现代建筑中,人们也大量的使用黄金分割,以追求视觉美感。 比如法国的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总高度300米(另有天线24米),三个观景台分别位于57.6米、115.7米和276.1米,其中第二层观景台的高度大约就在整个塔的黄金分割点上:下面高度与上面高度之比大约等于0.618。
再比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塔高468米,在它的黄金分割点上,设计师安排了一个上球体,让整个建筑看起来协调美观。
除了在绘画和建筑方面,在摄影上,有所谓“九宫格”的说法。 其实就是在上和宽上找到两个黄金分割点,并作过黄金分割点的直线。 四条直线相交,有四个交点,这四个点是人的“兴趣点”。 把我们要凸显的景物放在黄金分割线或者兴趣点上,整个图片就显得自然美观。
同时,照片的宽和高的比例如果是黄金比例,这张照片也会显得尺寸美观。 这种尺寸的矩形称为黄金矩形。 黄金矩形有一个特点:如果在黄金矩形中不停地分割出正方形,那么余下的部分也依然是黄金矩形。
而且,如果我们把这些个正方形的对角线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螺旋,这个螺旋称为“黄金螺旋”。 黄金螺旋在自然界普遍存在。 比如鹦鹉螺的曲线就是黄金螺旋。
人们在设计楼梯时,让楼梯从某个角度看去接近黄金螺旋,会给人一种美感。
《蒙娜丽莎》中的黄金分割现在我们可以回到《蒙娜丽莎》了。 蒙娜丽莎的脸型接近于黄金矩形,头宽和肩宽的比接近于黄金比例。 如果我们画一条黄金螺旋,这条黄金螺旋可以经过蒙娜丽莎的鼻孔、下巴、头顶和手等重要部位。 这些设计,不知道是达芬奇有意为之,还是一种巧合?
我想,也许艺术与科学本来就是相通的。 文艺复兴时代最早发展起来的是艺术,出现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艺术家,然后才是科学,出现了伽利略、哥白尼等伟大的科学家。
艺术追求的是美,科学追求的是真理。 真理就是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