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又名南岳、寿岳、南山,为中国“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南部,绵亘于衡阳和湘潭两盆地间,,主体部分在衡阳市南岳区和衡山、衡阳县境内。 衡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和佛教圣地,环山有寺、庙、庵、观多达200多处。 衡山是古代时期君王巡疆狩猎、祭祀社稷之地。 衡山山神是火神祝融,他被黄帝委任镇守衡山,死后葬于衡山赤帝峰,被当地尊称“南岳圣帝”。 道教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便有四处位于衡山之中,佛祖释迦牟尼的两颗真身舍利子便藏于衡山南台寺的金刚舍利塔中。
衡山最高峰祝融峰海拔达1300.2米,长达38千米,最宽处17千米,总面积有640平方千米,“祝融峰之高”为南岳风光“四绝”之首。 此处为览群峰、看日出、观云海和赏雪景的最佳去处。 登上“天阶”可直达祝融峰顶祝融殿,祝融殿是为纪念祝融火神的功德而建。 整个殿宇分为两进,全部是用花岗岩石建成,殿顶上盖着70厘米长,30厘米宽,重15千克的加锡铁瓦,在这些铁瓦中,还保存有数十块宋朝铸造历经千年光洁而不锈的铁瓦。
天柱峰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海拔1061米,位于南岳镇延寿村境内。 从山下仰望群峰,有高峰扑入眼帘,其上又有两个峰顶,如双柱插天。 因奇峰挺拔,形似一柱,有撑天立地之感,故名天柱峰。 峰顶圆形小平台上筑八角垂檐亭阁,高4米,二层四门,花岗岩砌成,为观火警的瞭望塔。 塔下石壁上阴刻楷书“南天柱石”四字。
回雁峰居800里衡山72峰之首,故称南岳第一峰。 南岳第一峰含义有二,其一就地理位置来讲,它是南岳七十二峰从南到北的首峰,与祝融、天柱、岳麓诸峰同负盛名;其二南岳的“香文化”历史悠久,历来有南岳进香自第一峰开始之说。 千年古刹雁峰寺座落于回雁峰上,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历代高僧曾在此传经布道,传说“寿佛”曾留一件袈裟在雁峰寺,寺内设有“寿佛殿”,也是南岳被称为“寿峰”的重要佐证。
石廪峰,俗称雷钵底,或叫大岭其东侧的石壁上,有两个斜突的峰尖,从下面望去,像高耸云天的大米仓。 古籍记载,峰上名胜古迹很多,如玉清观、陈真人炼丹台、鬼栽石、雷泓、风穴、诵经坛、浴丹泉等。 现在还存留着的,只有雷公井(雷泓)了。
紫盖峰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舆地纪胜》卷55《衡州》记载,紫盖峰“在南岳,有紫霞笼罩之状,其形如盖。 ”更有奇特之处是,南岳诸峰皆朝向祝融峰,如拱揖之状,独紫盖一峰,面南挺立。
除了峰群,衡山的著名景点有六个。 第一个是藏经殿,在祥光峰下,是南朝陈废帝光大二年(568年)慧思禅师所建。 由于明太祖赐大藏经一部,存放寺中,所以称为“藏经殿”。 以后又相继改为祥光寺、普光寺,但现在仍叫藏经殿。 第二个是方广寺,在南岳区莲花峰下,寺名方广,取佛说“十方广布”之意。 寺始建于南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后历经各朝代修葺。 寺中有宋徽宗写的“天下名山”四字。 第三个是万寿大鼎,全称“中华万寿大鼎”,是被世界吉尼斯确认的“世界第一鼎”,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重、寿字最多的青铜器。 中华万寿大鼎是南岳中华万寿坛景区的中心景点,位于南岳衡山的驾鹤峰上。 第四个是水帘洞,位于南岳乡水帘村,距南岳镇4千米,古名朱陵洞,传说与衡阳石鼓山上的朱陵洞相通。 水帘洞水源来自南岳紫盖峰顶,流经山洞,汇入6米余宽,深不可测的石洞,水满溢出,垂直下泻,形成瀑布,高60余米。 第五个是大善寺,是佛教天台宗祖师、南岳佛教开山宗师——慧思大师的“唱道之地”,位于南岳大庙西侧祝融路。 大善寺背倚北支街,正面西侧与南岳衡山登山主干道祝融路相望,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说法堂,东西两翼有禅堂、道德堂。 最后一个是南岳大庙,在南岳镇北街尽头,坐北朝南,后有赤帝峰,前有寿涧水,庙址呈长方形,总面积达98500平方米,是湖南省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建筑物。 正门叫棂星门,牌楼式建筑,由花岗石砌成,左右各有东西便门。
汉代以前,是南岳萌芽、产生并逐渐成长的阶段,仅具备“名山”的性质,尚未完全形成旅游地的功能和格局。 当时,出现南岳最早的建筑。 周朝时在山顶建祝融庙,山下建“名堂”。 秦代,祝融峰上有祝融君祠。 至汉武帝,按当时国土疆域的四至范围重新规定“五岳”,引为衡山辽远,道隔江汉,于是封安徽霍山又称大柱山为南岳。 江南衡山失去了岳名,被降为“镇”,官方文书中称作“衡镇”,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隋开皇九年(589年)沼定衡山为南岳,而废霍山为名山,自此,湖南的衡山名正言顺地成为正宗南岳。 魏晋时,南岳道教已是宫观林立。 云龙峰上有栖真观,紫盖峰下有南岳观,赤帝峰前有华数观,紫霄峰前有衡岳观。 南北朝中期,佛教逐渐进入南岳。 此后,南岳佛道教共存共荣,宫观寺院竞相发展起来。 为了培护环境,这些僧道及附近山民培育起了一片片森林。 如宋太平兴国年间一年报慈东藏住持僧人省贤,号福严,率领寺僧在寺周围广种杉树,后来把植树范围扩展到附近十数里内的其他山上,日积月累,经过大约10年的时间,共种植10万余株。 隋代,南岳衡山为朝庭所封,至唐天宝五年(746年),唐玄宗封南岳神为司天王,遣大臣或守吏祭祀南岳衡山。 唐以后,五、宋、元、明、清均因袭之。 南岳衡山为帝王所封,受朝廷保,禁止樵牧及经济开发,森林得到较好保护,并继续兴建了大代护量寺庙宫观建筑,逐渐形成旅游地的格局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