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郑板桥是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康熙年间的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为之鸡毛蒜皮之事,得罪上司而被罢去官位;
郑板桥为政清廉,心近于民,为人正直无私,他的“难得糊涂”可以说是中外知名;
公元1751年,郑板桥在潍县“衙斋无事,四壁空空,周围寂寂,仿佛方外,心中不觉怅然。 ”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如此?争名夺利,争胜好强,到头来又如何呢?看来还是糊涂一点为好,万事都作糊涂观,无所谓失,无所谓得,心灵也就安宁了。 ”于是,他挥毫写下“难得糊涂”。 因此它被称为“真乃绝顶聪明人吐露的无可奈何语,是面对喧嚣人生,炎凉世态内心并发出的愤激之词;
有资料显示,公元1754年秋,郑板桥由山东范县调任潍县知县,上任之日正遇百年未见的旱灾。 而钦差姚耀宗却不闻不问,反而向他求字画。 郑板桥就以鬼画讽刺,钦差姚耀宗怒而撕画,郑板桥见百姓惨像,心力不支,非常忧郁。 其妻相劝:既然皇上不问,钦差不理,你就装作糊涂嘛!郑板桥怒言:装糊涂,我装不来。 你可知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抗议之声》)
后来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其堂弟为了祖传房屋的一段墙基,与邻居诉讼,要他函告兴化县相托,以便赢得官司。 郑板桥看完信后,立即赋诗回书:“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稍后,他又写下“难得糊涂”,并在“难得糊涂”下加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此处将“难得糊涂”比喻为就是聪明;难得做一次糊涂,心安理得,也可取得心态平衡;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它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真糊涂,懵懵处世,似是与生俱来,装不来,求不到;一种是装的假糊涂,明明是非黑白了然于心,偏偏装作良莠不分,既由‘聪明转入糊涂’了。 其实“难得糊涂”的处世哲学是很消极的,就是告诉人不能太精明了。 这是本人曾经走过的路,历过的事,对这个问题的感悟,也许有些偏颇,却是自己联系实际的深刻体会,人说的往往是后者。 但是,有时,我们确实要“难得糊涂”,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就为人处世而言,凡事不要太认真了,但是,做事可不行,在做人的原则问题上,也不要让“难得糊涂”突破我们自己的道德底线;
对于“难得糊涂”的不同理解,其实是对“聪明”、“糊涂”含义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聪明”有时候是夸赞,有时候是暗讽;“糊涂”有时候是批评,有时候是自嘲,有时候是一种境界。 因此,“难得糊涂”的含义自然也就多种多样。 我相信,以郑板桥的智慧,他在世的时候,自己也是知道这四个字的其中奥妙。 “难得糊涂”含义的丰富性,不说白了,反而让这四个字更具魅力。 因此,当现在的人们在标榜“难得糊涂”的时候,最好多想一下,自己符合哪一层含义。
话是这样说,可我仍然难得糊涂,更理会不到糊涂难得真理呀;
有人说“糊涂”是福,我们不妨偶尔也来点儿小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