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部分变性者而言,这不是他们的突发奇想或者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而是他们无法适应自己原本的生物学性别。 对他/她们来说,变性是他们迫切想达到的目的,是快乐的目的,认同/成为另一种性别,是向往,是渴望。
精神科医生一开始使用“易性癖”一词来定义他/她们,认为是一种“性心理障碍”。 后来又以“性别认同障碍”来界定,认识到这一行为背后存在着性别认同的问题。 可是,变性,或者无法认同自己的性别,为什么说就是一种障碍?现在,就改用“性别烦躁(gender dysphoria)”来指称这一部分人群:他们对自己的生物学性别感到不适,并持久地坚信自己应该属于另一种性别,或者强烈地想成为另一种性别。 医学上关注的重点不再是性心理的异常,也不再是性别认同的异常,而是主观的不适和痛苦。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和生理性别上的冲突,科学研究还无法很好地回答。 简单地说,人类的默认性别设置是女性,如果存在Y染色体,那么性别决定基因会促成雄性激素的分泌和男性器官的发育,最终成为男性的胚胎,反之,则成为女性。 但是,生命的过程总是充满着无奈的意外,一些胚胎发育时期的激素暴露异常,会产生性别发育的障碍。 性别发育障碍的人群极有可能发展为自我性别认同的紊乱,也就是说他们/她们会感到心理上的性别和生理上的性别不匹配。 但事实上,大部分想要改变性别的人,并不存在这样的发育障碍。 目前的研究只是推测可能同样和胚胎时期的激素暴露情况有关,具体原因仍需要科学探索。 当然“为什么”更多的是个科学范畴的命题,从现实的层面而言,回答“为什么”可能并不是太重要,而更多地是去理解和支持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