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文物以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最具代表性、规格最高,尤其是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直接影响了商周时期青铜器,开创了铸铜之风,开启了夏商周三代青铜礼器的序幕。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器
首推这类镶嵌绿松石铜牌饰,这类铜牌首见于二里头遗址,目前所见有十几件,零散的收藏于国内外。
1981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为首次发现,国家博物馆藏。
1984年二里头遗址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1987年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400多片绿松石片,经过了4000多年,至今未脱落一片。
以上三件是能明确出土地的出土物,出土时均位于墓主人的胸腹部,同时伴有铜铃出土。 这三件镶嵌绿松石铜牌整体均作兽面形,然而,尽管都是从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在细节上又各有不同。 1981年出土的这件铜牌兽面纹的眼部呈圆粒形,两角长而上扬,不同于后来的兽面。 1984年出土的这件铜牌面部尖喙,眼睛呈梭形。 圆形眼和梭形眼的差别或许是雌雄或阴阳之别。
区别最明显的是1987年的这件,虎鼻状直鼻,下颌有数颗利齿,身有鳞状斑纹。 所以,或许尽管都是兽面纹牌饰,但或许有不同的动物原型。
日本,美秀博物馆藏品,这件镶嵌绿松石铜牌与1987年出土的这件风格类似,都是兽身分节、成鳞片状,鼻长而挺直。
佳士得,2015,844万港币成交。
这类镶嵌绿松石铜牌从二里头文化,一直延续至商代。 从镶嵌绿松石到逐渐简化成未镶嵌绿松石的铜牌。
这类铜牌的两侧均有穿孔,在当时应该是穿绳之后佩戴的,至于怎么佩戴至今尚不明确。
在二里头遗址3号宫殿区的一座墓葬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件类似的绿松石龙形器,这件绿松石龙形器同样发现于墓主人的胸腹部,伴随一件随葬的铜铃。 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铜铃大小不一,铜铃的铃舌均为精心打磨的玉石。 在当时应是作为一种乐器与铜牌组合使用。
绿松石龙形器由2000多片绿松石片拼嵌而成,长约64.5厘米,头部有托座。 与上述的几件镶嵌绿松石铜牌一样,绿松石龙形器的鼻骨长而挺直。 有学者猜测镶嵌绿松石铜牌饰是绿松石龙形器简化版。
对于镶嵌绿松石铜牌,目前有太多的未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其兽面形的造型与史前玉器的神人兽面纹、三代青铜器上流行的兽面纹,应该有着承上启下的渊源。
唯一一件青铜鼎,网格纹青铜圆鼎。
铜盉和铜斝
青铜爵,为最早的青铜容器。
玉器
二里头出土的玉器大多为长条形的,有牙璋、玉戈、玉刀、玉钺等,还有似璧非璧的“玉璧戚”。
涂朱石璋,198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朱”即朱砂。
二里头出土的牙璋也被部分专家称作为“龙牙璋”。 河南新郑望京楼、四川广汉三星堆、香港和越南出土的牙璋,与二里头“龙牙璋”一脉相承。
七孔玉刀,二里头出土的带孔玉刀的眼孔数均为单数,应该具有某种特殊的含义。
陶器
陶三足盘,夏代,1988年河南新密曲梁遗址出土。
二里头遗址出土卜骨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历史,欢迎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