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不是阿拉伯世界“出风头”的国家,“最先发起”只是无奈。
回放:茉莉花革命很突兀,突尼斯是“之春”里“损失”最少的
2010年12月中旬,大学生出身的小摊贩布瓦齐齐不满城管暴力执法,愤而自焚……由此点燃该国百姓心中的怒火,28天的街头抗议骚乱次年1月中旬最终逼走总统本阿里,后者1987年上台,彼时总统职务已经进入第24个年头。
突尼斯“独裁者”不再,国家相对稳定,民间没有暴力倾向和激进组织,军队和社会组织成为稳定国家的中坚和基础。
变化:“新角色”在短时间很难适应西方媒体曾这样评价“革命”后的突尼斯:一直在阿拉伯世俗主义的传统堡垒和该地区新兴的伊斯兰主义政党试验场的新角色之间痛苦抉择。 2013年2月,著名人权卫士和反伊斯兰主义领导人贝莱德遇刺身亡,在全社会掀起波澜。
2014年初新宪法通过,被视为“阿拉伯世界最少伊斯兰化且赋予男女平等权力”的国家大法。 同年有了建国60年第一位民选总统。 2015年美国给予突盟国地位。 同年,该国“全国对话机构”(系列民间组织)“爆冷”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2018年7月,首都诞生该国第一位女市长。
今年7月30日,突议会否决对复兴社会党(即温和的伊斯兰主义政党、议会第一大党)人议长的不信任案。
当下:新冠疫情下经济社会受阻突尼斯疫情防控在非洲属于“优良”,迄今只有1240个确诊(吉布提都5000多)、50人病故。
经济下滑已是不争,今年上半年旅游收入同比下降47%,财政收入降12%,投资项目同比降31.8%,预计全年经济增长-6.5%。
突尼斯是地中海旅游大国,与欧洲联系紧密,疫情阴影下,经济复苏路还长。
深层:阿拉伯世界从未改变其根本生态突尼斯人口1170万,2019年实现GDP388亿美元,预期寿命76.5岁。 一个没有油气资源的国家,其经济社会指标在非洲名列前茅,在阿拉伯世界其社会、人文指标也是数一数二。
突尼斯问题的核心与整个阿拉伯世界无异。 就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迷失,阿拉伯国家几乎不在新兴经济体内,约半数国家靠油气资源发家致富,另一半苦苦拼争,在全球产业转移、创新浪潮中没有地位和话语权。
由此引出一个重大问题,年轻人失业。 2011年阿拉伯之春背景下突尼斯青年失业率23.4%,更有35%的民间统计。 因此,该国年轻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一有机会,就离开这个国家。
没有发展机会,没有为年轻一代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这样的问题在阿拉伯国家中太寻常。 权力阶层、利益集团可以很好地生活赚钱,年轻人的未来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