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和王国维谁更厉害,确实不好比较。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况且,两个人的研究领域不同;即便相同,按照这两人的水准,恐怕也难分伯仲。
赞同楼上高人所说,“国学”是个含混概念,其形成于积贫积弱的清末民初时期。 谁界定过具体边界么?没有。 假若有人界定,大概也会引来更多反对之声。
“国学”的说法,最初有其积极意义。 现在,依然同意楼上高人的说法,真的常常是一个噱头了。 讲“国学”的人,比如讲《论语》,往往露出贻笑大方的破绽。
真的不如不再看重这个“筐”,经史子集、诗词书画,该说什么说什么就好了。 越实在,越可信。 真有学问,并不在于贴不贴“国学”的标签。
陈、王二人都堪称大师。
关于他们的成就,倒不很赞成楼上高人所说他俩不能上并乾嘉遗老的评判。
这两个人恰好赶上的,是章黄二人及其弟子,或王国维上书房行走时共事的遗老。 这些人对“旧学”确实精通,主要是“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加上训诂之学等小学内容。 范围偏狭,方法略旧,已不适应巨变的时代。
好在二人,不论传承还是革新,都做得极好。
陈寅恪的祖父是陈宝箴,父亲为清末著名诗人,有很深的家学渊源;王国维则是个学习狂人加奇人。 所以,均早早就有傲娇的成就。
王国维也几赴日本,并有罗振玉相助。
这样,他们俩都既尽可能接受了乾嘉之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又都是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研究中华传统文化。
陈寅恪,主要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古代宗教史、西域民族史、蒙古史、古代各民族语言、敦煌学、中国古代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从事研究,并作出了重大贡献。
王国维,则对哲学、戏剧、甲骨文、汉简、魏石经、地理史、古民族史、古典诗词等,进行研究并成果卓著。
陈寅恪,生于1890年,逝于1969。 王国维,生于1877,1927年投湖自尽。 两个人在世时间,相差将近30年。 这对于研究成果的多少,总会有所影响。
陈寅恪的近百篇论文,修订后辑入《金明馆丛稿》(初编、二编)、《寒柳堂集》。 并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 《读书札记》(共三集)和《讲义及杂稿》,由他人整理出版。
王国维,著有《叔本华和尼采》、《静庵文集》、《人间词甲稿》、《人间词乙稿》、《人间词话》、《简牍检署考》、《颐和园词》、《宋元戏曲史》、《流沙坠简(与罗振玉合著)、《魏石经考》、《观堂集林》、《古史新证》,以及《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等数十篇论文。
比较陈王二人孰高孰低,是无谓之举,向他们致敬就是了。
另外,楼上高人中,至少有俩也是好友,也在此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