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看,一些案情复杂、取证难的案件,往往采取钓鱼执法(英美叫执法圈套(entrapment))的方式。 美国是钓鱼执法实施比较多的国家,也留下了很多著名的案例。 但是,钓鱼执法具有某种诱导性,一直以来也是饱受争议。
其实,这种现象在古代很常见。
贞观年间,有位隐士奏疏唐太宗,请求他铲除朝中的奸佞。
李世民十分疑惑,询问此人:“朕的身边都是清流大臣,您说的奸佞是指何许人也?”
此人回应道:“我身处山野之间,亦不知何人是奸佞。 不过,草民却能给陛下一个方法,陛下只需在朝臣的面前佯装愤怒。 如果有人不畏惧您的愤怒,依旧直言上谏,那么此人就是忠臣。 倘若朝臣看着陛下的脸色说话,阿谀奉承,那么他便是佞臣。 ”
从原理上来看,这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但它的原则却是“以诈寻诈”。 从法律上来看,就是“以非法制化手段解决矛盾”。 不得不说,唐太宗是个高瞻远瞩之人,他一眼便看出了这种方法中的毛病,拒绝以此来试验大臣。
之后,李世民召集群臣,将这件事告知文武百官,并对他们说道:“流水的清澈和污浊,是取决于源头的。 在政治场上,源头便是九五之位,而臣子就是从源头流出的水。 倘若皇帝用这种手段去骗人,怎么能要求大臣直言上谏呢?这就好比从源头流出的水都是污浊的一样。 ”
后来,唐太宗回应了那个奏疏的隐士,对其说道:“朕希望能够以信立天下,不想通过欺骗诱导臣子。 您的建议非常有道理,但朕却不会去做。 ”
宋诗中有一首杰作《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看了什么书才获得如此感悟?应该便是收录了这段君臣佳话的唐代史料。
想要阐明道理,单靠正面的典型是不足的,还得列举出反面教材。 “以诈立天下”的经典案例,就是秦朝权臣赵高。 类似的骗术,赵高堪称是老祖宗。 赵高的创意相当新奇,即便是在今天看来也令人侧目。
秦二世胡亥上台时,时常和大臣们一块探讨国情。 赵高立志做一位权倾朝野的大宦官,他怎会容秦二世秉政呢?于是,他来到胡亥面前,劝谏道:“陛下您现在如此年轻,没必要与朝堂上的老家伙商讨事情。 倘若您出现疏漏,岂不是在向那些老家伙暴露弱点?”
胡亥这个傻小子听信了赵高的话,竟自此不再上朝。 每天只有赵高这位“大忠臣”在身边时,胡亥才会与之议事。 代执国柄的赵高,顺理成章地成为权势熏天的权臣。 过了一年,赵高已经积蓄了足够的力量。 此时的他,完全凌驾于皇权之上。 赵高想要谋反,但他心里又没有主心骨,不知群臣是否会支持自己。
为了考验大臣们的立场,赵高进行了这样的测试。 赵高拉了一头鹿摆在朝堂上,对秦二世说道:“陛下,你看这匹马漂不漂亮?”胡亥还没蠢到马鹿不分的程度,于是便问赵高道:“丞相您眼花了吧,这明明是一头鹿啊。 ”随即,胡亥问下面的大臣道:“你们说这是马还是鹿?”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敢说话,于是乎赵高便让他们按照选择分别站在左右。
结果,大部分人都说这是马,站在了左侧;也有少部分人坚称这是鹿,站在了右侧。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那些站在右侧的大臣全都人间蒸发了。 从这以后,再没有人敢忤逆赵高。 即便赵高做出许多伤天害理的勾当,大臣们也不敢在胡亥面前发声。
赵高终于造反了,因为他积蓄的力量太过可怕,以至于,胡亥直到死到临头时才意识到身边的赵高究竟是怎样的货色。
胡亥责怪身边的宫人道:“你们为什么一直将朕蒙在鼓里?若你们早点告诉我,又何苦发展到这种地步?”宫人苦笑道:“陛下,我们谁都不敢说话,只有这样才能保住性命。 倘若一早便对您说了,那我们哪能活到今天呢?”
李世民之所以不使用诈伪的套路,正是因为他曾将周与秦两个朝代做比较。 周朝为何能享国祚八百年,灭掉周朝的秦朝反而二世而亡呢?这就是因为周取得天下后,始终注意施行仁义。 反观秦夺取天下后,当权者便滥用诈伪和暴力。
可以说,正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使周朝与秦朝的国运截然不同。
李世民的皇位,可以说是通过诈伪的手段夺来的,但他深知以仁立天下的道理,从不在政治中使用诈伪之术。 正因为大唐王朝有李世民这样的统治者,所以唐朝才没有像秦朝一样国运衰败,二世而亡。
参考资料:
【《史记》、《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