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1)蒲松龄,清朝文学家。 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
(2)蒲松龄赴宴:宴会上要喝清明酒,酒宴散后,这位县官闭门三天,也不问案,也不出门,只是在屋里打转转,琢磨蒲松龄这话中的道理。
听说,这县官官做得清明如水。 临卸任时,蒲松龄死了。 他嚎啕大哭,挂冠出了城门,百姓也泪汪汪地送行,边送边问:"大人为官清正,今日升调本是好事,为何大哭起来?"县官擦擦泪,边走边说:"官职大小是小事,失去恩师教导,却是痛心的大事啊?""谁是恩师?""本县蒲圣人,松龄先生。
(3)灯下读诗。 他在灯下读诗,一首古人描写月光的诗吸引了他,尤其对“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这两句,十分欣赏。 他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图景,山峦披着月光,就像布满了积雪;河岸一片白茫茫,就像铺了一层银色的沙子。
这两句写得多么逼真,多么优美啊!蒲松龄马上把这首诗抄在了本子上。 他又想:这位诗人还有没有其它描写月光的诗呢?于是,他又翻阅起诗集,把写月的诗都找出来,仔细抄在本子上。
(4)摆茶摊
蒲松龄回到家乡以后,为了谋生,到本乡的有钱人家当了一名教书先生。 他最大的乐趣,还是写故事。 为了收集更多的故事材料,他经常在村外的路口旁边,摆个茶水摊,自己坐在席子上,招呼过往的行人:
“歇歇脚吧,喝口水,抽袋烟。 ”
“谢谢啦。 您这茶水多少钱一碗?”客人问。
“水随便喝,烟随便抽,不要钱。 ”
“噢?有这么好的事?”
“不过,您要是有什么新鲜的故事,就请讲给我听听。 ”蒲松龄诚恳地说。
(5)“您这么爱听故事吗?喜欢听什么样的呢?”
“讲什么都行。 ”蒲松龄爽快地说,“当然越奇怪越好,神啊鬼呀的,更欢迎。 我最爱听奇闻。 宋朝的苏东坡,不就喜欢听别人讲鬼的故事吗?我跟他一样。 ”客人们见他这么有趣,也就天南海北地聊起来。 他们中间有出外干活的汉子,有做买卖的商人,还有云游四方的文人,见多识广,讲的故事五花八门。 不管什么故事,蒲松龄听得都十分认真,回到家里,还把听到的记下来,等有了时间,再编成完整的故事。
(6)有一回,蒲松龄听一个木匠讲了这么一个新奇的故事:
有个皇帝喜欢斗蟋蟀(就是蛐蛐)玩。 地方官吏就逼老百姓每年捉蟋蟀上贡。 有个人因为交不出蟋蟀,被官府打得死,小儿子害怕父亲打他,就悄悄地投了井。 全家人正哭得死去活来,忽然见到一只大蟋蟀,忙捉住它献给皇帝,全家人才免遭灾难。 后来才知道,这只蟋蟀是那人的小儿子变的。 这个故事多悲惨哪!蒲松龄听了,不觉流下了眼泪。
(7)他想: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写成动人的故事,让大家看看官府压榨百姓是多么残忍!后来,他真的写下了不朽的名著《促织》。 多少年来,谁看了《促织》这篇故事,都会感慨万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