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很好玩的问题。 这中间也有一段好玩的故事,虽然对于孔子来说,说了这句话之后就离开了,算是主动辞职吧,否则,被孔子骂“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那个人,说不定会发飙,孔子丢了小命也未可知。
这就是孔子与好色之徒卫灵公的故事。
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的第一站,选择的是卫国。 对于第一站去哪里,孔子有自己的考虑。 他想来想去还是去卫国。
第一,卫国的国君卫灵公当时还算是个明白人,他打出牌子说是崇尚贤人,希望有才有识的人才都能去卫国。 孔子自认为是个人才,那就去卫国吧。
第二,当时卫国还没有发生父子争夺王位而大打出手的丢人的事情,文化繁荣政局稳定,有利于孔子发挥作用。
第三,卫国还有不少贤人,孔子与他们心有戚戚焉,觉得过去之后,和贤人们一起其乐融融,会好的不行。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据说是弟子子路有个亲戚是卫国的高官,通过这个亲戚走上层路线接近卫灵公,也许孔子的梦想能早一天实现。
问题是,卫灵公表现出的一切,全是假的。 他不是个好国王,却是个好演员。 第一,他所谓的崇尚贤人,根本就是一个幌子。 他把孔子等贤人吸引过来,不是为了富国强兵,也不是为了仁义布满天下,纯粹是给自己长脸撑门面。 所以,孔子和弟子们到了卫国,卫灵公确实是好酒好肉供着,但就是没有什么实质的举动,孔子根本就是个路人甲。
孔子自己觉得厉害的不行,而卫灵公觉得孔子就是个花瓶。
所以,孔子对卫灵公很不满意。
卫灵公对孔子也很有意见,因为那时候孔子还没有修炼到圣人的地步,大概由于心里不爽,在别处说了卫灵公的坏话,被卫灵公安插的眼线得知,报告了卫灵公,这让卫灵公非常不爽,要不是自己追求一个崇尚贤人的名声,估计卫灵公早已经把刀举起来了。
卫灵公大概率是个双性恋。 他喜欢美男,更喜欢美女。 他和美男宠臣弥子瑕关系极为暧昧,又娶了宋国著名的浪荡女子南子为夫人。 反正是左拥右抱男女通吃。 这个事情,孔子很不满意。
有一天,卫灵公邀请孔子出去走走。 卫灵公和南子坐在第一辆车上,由太监雍渠驾车,而让孔子坐在第二辆车上,声势浩荡地招摇过市。
卫灵公觉得这是倍有面子的“显摆”,孔子认为这是大失颜面的“游街”。 所以,孔子很生气。 就说了这样一句话: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大概的意思是说,卫灵公呢口口声声说好德,其实就是一个好色的人。
这句话虽然是批评卫灵公,其实也是在说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孔子是崇尚道德的,他的学说其实就是一种人如何提高道德修养的学说,推广到政治治理上,也是要以德治国。 当然,孔子是比较理性的,他知道治国不能全部靠德治,还需要用刑罚来辅助。 但是在人格的修炼上,孔子还是主张修炼道德,因为这是成为圣人的唯一途径。
如果我们把这句话放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去理解的话,好色可能并不仅仅是指美色,在孔子看来,那些不必要的欲望,比如贪图富贵,谋取不义之财,喜欢吃好吃的,穿好看的衣服,整天无所事事言不及义的人,都是好色。 所以说,这个色的含义是很宽泛的,是与德相对的东西。
所以说,孔子的儒家学说和老子的道家学说,其中的相同点就是,主张一种寡欲的生活。 而到了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这个寡欲的倾向就更加登峰造极了,变成了绝欲了,因此,吸收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宋明理学,很自然地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这样极端的人生哲学,丝毫也不奇怪,他们思想的源头,大概就是孔子的“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