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的冬天,人们总是想缩在温暖的被窝里,呆在装有空调和暖气的房间内,不愿意出门。
可是,有这么一群志愿军将士,身穿单薄的棉衣,揣着两个比石头还坚硬的冻土豆,在零下40摄氏度的异国他乡,埋伏在冰天雪地里,一熬就是好几个昼夜。
他们哪怕又困又饿,也不敢闭上眼睛睡觉。
因为,一旦睡着了,就有可能再也醒不过来。
睡着了就再也醒不过来的事例,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里出现过多次,这就是冰雕连。
国庆前夕在全国上映的抗美援朝电影《长津湖》中,真实地再现了冰雕连的情节。
这一情节,触动了无数观众的泪点,“看哭了”“在电影院里哭成了泪人儿”……这样的观影感受在朋友圈比比皆是。
事实上,长津湖战役里的冰雕连不止一个,而是有3个。
请让我们记下3个冰雕连的番号:第20军59师177团6连、60师180团2连,第27军80师242团5连。
1950年11月27日,志愿军第9兵团打响长津湖战役后,迅速将美军陆战一师两个团、步兵第七师一个加强团分割成5个部分,重重包围。
在战役中大胆穿插,将敌人分割包围的战术,对我军来说是家常便饭,再熟悉不过了,而且屡试不爽。
可是,这一次美军在武器装备上占据绝对优势,给志愿军将士制造了巨大的伤亡。
志愿军将士经过几昼夜的浴血奋战,也仅仅是全歼了美军步兵师的加强团(北极熊团),美军陆战一师两个团凭借武器装备上的巨大优势,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杀出了志愿军的包围圈,向南往咸兴地区撤退,然后在兴南港乘船逃跑。
当时,从长津湖地区到咸兴地区还有很长一段路程。
志愿军第9兵团未雨绸缪,在沿途埋伏了一部分兵力,对撤退的美军进行堵截。
前面堵,后面追,志愿军第9兵团打算凭借顽强的战斗力,将美军陆战一师两个团消灭于长津湖地区。
12月8日晚,美军陆战一师通过水门桥。
此前,志愿军第9兵团在水门桥边的1081高地,埋伏了一支部队。
按照正常情况,当美军陆战一师经过狭窄的水门桥时,会面对这支伏兵的突然袭击,必将伤亡严重。
可是,美军陆战一师安然无恙地通过了水门桥,继续往南撤退。
第20军军长张翼翔觉得非常不可思议,马上派人到1081高地进行调查。
当调查人员来到1081高地时,被眼前一幕惊呆了:129名战士俯卧在零下40摄氏度的阵地上,手握钢枪、手榴弹,面向公路保持着整齐的战斗队形和战斗姿态。
一动不动的他们,都已经被冻成了冰雕。
原来,战士们由于缺乏必要的御寒衣物,缺少高热量食物,在冰天雪地里又埋伏太久,在又困又饿中长眠,再也没有醒来,没能等到向敌人发起冲锋的一刻……
战后,人们在冰雕连一名战士的口袋里,找到了一张薄薄的纸条。
这名战士叫宋阿毛,来自上海。
他在纸条上写道:“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在长津湖战役里,还出现一个冰雕连。
12月8日,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向上面汇报时说:“第9兵团经近半月激战,部队已经极度疲劳,特别是冻伤减员十分严重。
以79师为例,于3日至7日止,一个师战斗伤亡2297人,冻伤减员2157人,全师缩编为5个步兵连、2个机炮连。
94师有营长及连干部被冻死,280团团长和参谋长冻失踪。
80师239团3营6连在攻击新兴里之敌时,受敌火力压制即卧倒冰地上,最后打扫战场时,发现全连除一个掉队战士与一个通信员外,其余200多名干部战士呈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阵地上,细察尸体,无任何伤痕与血迹……”
第26军是总预备队,在战役后期被投入战场,也出现了冰雕连。
2020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发表文章《“向祖国报到!”这个军礼,泪目!》,讲述了冰雕连的幸存者、第26军77师231团1营2连战士周全弟的感人故事。
当年,未满16岁的周全弟卧雪三天三夜,因严重冻伤失去四肢。
他说,自己最大的遗憾,就是因为冻伤未能上场杀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