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硕士论文写的是王阳明思想,我就说说《明朝那些事儿》对王阳明的误读吧。
当年明月虽然非常推崇王阳明,但我可以肯定他并不懂阳明心学,也没有读过《传习录》。 不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当年明月是对明史感兴趣,他能把明朝历史从头到尾写成一本书已经很耗精力了,不能苛求他再去钻研阳明心学。
当年明月对阳明心学的误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都是阳明心学的关键所在:
一、天理人欲
当年明月认为,王阳明不赞成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 他在写到王阳明龙场悟道时,这么描述他所领悟的道理:
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
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即是人欲。 王阳明真的认为天理即是人欲吗?并非如此。 如果读过《传习录》,就知道王阳明经常说“存天理去人欲“。
比如王阳明要求人们“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他说:“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 ”
王阳明不可能认同人欲,他教学生们“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
王阳明与朱熹的主要差别,是对于“理”的认识不同。 朱熹认为,理是宇宙间的统一规律,无处不在,任何事物都有理。 而王阳明则认为,理仅仅是人的道德情感、道德冲动。
二、知行合一
很多人都误解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认为就是“理论结合实践”的意思,当年明月也是这么误解的。
比如当年明月这么解释“知行合一”:
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
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 看上去很有道理,但可惜的是这并非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内涵。
王阳明“知行合一”中的“知”,并不是指“知识”,也不是指“知道道理”,而是特指“良知”。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的本心都知善知恶,这就是良知。 比如小孩子从小就知道敬爱父母,这就是良知。 每个人都知道偷盗是不对的,这也是良知。
良知不仅是知善知恶,还是好善恶恶。 比如你看到好人好事,都会由衷的开心,看到坏人坏人,都恨不得冲上前踹两脚。
既然人都好善恶恶,所以会体现为一种潜意识的冲动。 比如你看到一个小孩子快要掉到井里去了,会立刻忍不住想要拉住他。
所以知和行本来就是合一的。 比如你看到小孩子要掉到井里,你不会先想:我应该拉住他,然后再去行动,你会下意识地拉住他,这既是知,又是行。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知而不行呢?王阳明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如果一个人说自己知道应该孝敬父母,却并不孝敬父母,这说明他的良知被遮蔽了,“孝敬父母”对他来说只是一种知识,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冲动,所以这不是王阳明所说的“知”。
阳明心学的要点就是恢复人本心的良知,让人时时刻刻有为善去恶的冲动,这样人就会自发地为善去恶,这才是“知心合一”。
三、天泉证道
天泉证道是王阳明晚年的一个重要事件。 天泉证道之后,王阳明征思、田,死在途中,因此天泉证道可以视为王阳明最终的教诲。
《明朝那些事儿》如此描述天泉证道:
天地竟是如此之宁静,大风拂过了空旷的天泉桥,在四周传来的阵阵风声中,王守仁高声吟道: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钱德洪与王畿一言不发,摒气凝神,记下了这四句话。
此即为所谓心学四决,流传千古,至今不衰。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所谓天泉证道,是钱德洪与王畿对于王阳明“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的四句教产生争论,因此求教于王阳明,王阳明分别肯定、印证了两人的观点,让他们两人相互学习,不可偏执。
大致经过是:
王畿认为:“心体既然是无善无恶,那么意也应该是无善无恶,知也是无善无恶,物也是无善无恶。 ”而钱德洪则说:“心体原来无善无恶,但是人被物欲沾染得久了,就会有善恶之见,所以要为善去恶,正是为了恢复本体的无善无恶。 ”两人争执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相约第二天请教老师。
王阳明分别听了他们二人的观点,说道:“你们俩说的都对。 但是王畿的观点只能说给上根人听,而钱德洪的观点只能说给中下根人听。 把你俩的观点结合起来,就没毛病了,可以说给所有人听。 ”
那么王阳明的四句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并不是说心体真的非善非恶,而是说心体,也就是人的本心,是判别善恶的标准。 符合本心的是善,不符合本心的是恶。 本心比善恶的层次高,所以本心自身不能说是善是恶。
比如符合法律的是合法行为,不符合法律的是非法行为,但是法律本身是合法还是非法呢?我们只能说它既非合法,又非非法。 因为法律本身是判断合法还是非法的标准。
如果一个人能彻悟本心,他的一切行为都是符合本心的,所以他没有善恶之念,但做的所有行为都是至善无恶的。 这是王畿的观点。
但是大部分人的本心都会被私欲遮蔽,因此会有善念、恶念之分,那么就要努力为善去恶,以求恢复本心的清明。 这是钱德洪的观点。
王阳明认为,要将王畿和钱德洪的观点合起来看,才是完整的心学要旨。
而这才是天泉证道的真实情况。
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士常斋”,阅读更多有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