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幼年听闻桥塌砸死了众人,他便立志要建最结实的桥;他的确建造了中国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但仅仅历时89天,他就亲手炸毁了自己建造的这座大桥。
他为中国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一代巨匠,然而他却晚节不保;他是“中国桥梁之父”,在人世间弥留之际,苦苦等待,却等不来他的六个子女;寿寝正终时,6个子女却无一人为他送终,简直骇人听闻。
一代桥梁专家,晚年落得如此凄苦,究竟是为何?
茅以升,1896年出生于江南水乡之地江苏镇江,祖父是当地有名的名士,曾创办《南洋官报》。
当茅以升还是幼儿时,举家迁往南京,因家境优渥,茅以升6岁就开始上私塾了。
因家族文化底蕴丰厚,茅以升从小便聪慧过人,好学上进,善思考。
10岁那年,家乡发生了一件大事在茅以升内心埋下了小火种,当时正值端午佳节,家乡举行赛龙舟,江南水乡之地,多桥梁,当时家家户户出门观赛,桥不堪重负,被压塌了,砸死、淹死了不少人。 茅以升听闻这件事,内心立志长大后要建最结实的桥。
从此,茅以升有了自己的理想,开始为梦想付诸于实践,茅以升但凡看到书本上有关于桥的只言片语,他都摘抄下来,看到桥的图片,都做了简报,看到现实中的桥,他便会停下脚步,细细观摩,透彻研究。 1916年,茅以升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并且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官费留美读研究生的机会。
赴美留学后,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硕士学位,并且,因为茅以升的突出贡献,康奈尔大学无条件接收唐山交通大学的学生。 1919年,学业更上一层楼,获得博士学位。 值得一提的是,1912年,年仅17岁的茅以升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安排下,与当时门当户对的戴传蕙结为夫妻。 两人结婚后,聚少离多,戴传惠对茅以升的求学之路表示理解与支持,二人各司其职,羡煞旁人。
1920年,学成归国的茅以升在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任职,这十年间,茅以升带着他的妻儿辗转各地开始了他的任职之路。 1934年,因国家准备修建钱塘江大桥,茅以升首当其冲成为负责人,茅以升将自己所学理论化为实践,修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自主建钢铁桥,可谓困难重重,挑战极大。 无论是从打桩,还是水流湍急,难以施工,架设钢梁等等都是极难以完成的。
茅以升联系了自己的校友,一批优秀学士都在茅以升的带领下,他们集思广益,一点点摸索,他们探索出了“射水法”,他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在茅以升的巧思构想下,用上了他的毕生所学,他们真的奇迹般地建成了这座中国人自主设计,自行修建的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堪称奇迹。 这座桥为抗日战争输送了大量物资,同时,这座桥的诞生也是桥梁工程师们的”训练基地”,他们历经磨练,他们得到了完美锻炼,为日后我国的桥梁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可惜的是,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这座桥建成仅仅只有89天,就面临必须得炸毁的境地。 钱塘江大桥是冒着炮火修建起来的,这座桥在当时的大环境之下,成为战争的牺牲品,他输送了大量的物资以及遇难的老百姓,为了使国家的山河大地不被日军侵略,为了保证老百姓都能有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 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为了阻止日军的进一步攻打,茅以升接到命令,不得不把这座刚建起来的奇迹之桥炸毁,而茅以升亲自含泪炸掉了自己的心血之桥。 这是何等的悲壮,国家命运当前,梦想什么的都退居身后,国之大义甘当如此,尽管心有不甘,但国家百姓更为重要。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茅以升负责修复钱塘江大桥事宜,也就是在这时期,茅以升认识了比他小29岁的权桂云,他们在上海相遇,两人一见倾心。 因为戴传蕙在杭州照顾家里老小,茅以升二人长期分离两地,茅以升一度甚至跟权桂云孕有一女。 1950年,全国掀起了“忠诚老实运动“,茅以升主动向组织和戴传蕙坦白了这段过去。
这一事件让戴传蕙郁郁寡欢了十八年,从此脸上再无笑容。 戴传蕙早年因跟着茅以升四处搬迁奔波,因为茅以升的工作性质,戴传蕙一度得了抑郁症,在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时,戴传蕙症状才有所好转,因为深爱,戴传蕙才会如此”狼狈”。 如今,这重重一击,让她曾经以为的自己幸福婚姻彻底破灭,自此,戴传蕙的6个孩子再也没见过她的笑容。 1968年,戴传蕙郁闷离世。
尽管茅以升一路主持修建了诸多项目,比如,1955-1957年,茅以升又负责了我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并且参与人民大会堂结构设计的审查。 茅以升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桥梁事业,一度奔波各地实地考察,参与建设,发表了200多篇论述,他被称为”中国桥梁之父”。 然而,这样的一位“国之父亲”,却得不到自己的6个子女的原谅。
皆因茅以升在戴传蕙逝世不久,不顾子女反对,依然将权桂云及女儿接到家里。 茅以升工作性质特殊,常年负责工程项目,戴传蕙的儿女皆是她自己一手带大,自然母子、母女情分深厚。 茅以升续娶这一做法,彻底让孩子们与他关系决裂,至死都未等到孩子们的原谅。
茅以升论事业,一生绝对是成功的,为我国的桥梁事业抒写了了光辉历史;然而他的感情史我们不做过多评判,毕竟两个女人都是深爱过他的。 茅以升的6个孩子最终无一人前去参加他的葬礼,在他们的心里,想必有难以逾越的鸿沟,毕竟一边是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们拉扯大,是父亲茅以升先对不起他们母亲的。 清官难断家务事,不知道如果从来再来,是否还是会依然如此选择?我们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