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故事让人无比心酸,但总觉得还是得看看,确实发人深省。 就说第二季第二集吧,主题是讲生娃的,一共分为三段故事。
三个孩子生得都无比艰难:一位38岁产妇第三次剖宫产,就为了生个儿子;一位25岁产妇,有先天心脏病并重症肺动脉高压,拼死要生个孩子;一位42岁产妇,在独生子牺牲之后第五次试管婴儿,终于生下了小女儿。
对比另外两位引发激烈讨论的产妇,第三段故事里这位42岁的母亲没什么更多的槽点,在各种社会新闻的“失独再孕高龄产妇”里,她还很年轻。 在很多同样高龄备二胎的孕妇里,年纪并没有显得很出格。 同类新闻里更多的母亲,年纪已经在50岁上下了,甚至还有更大的。
对这位母亲,我们直接反应还是祝福更多一点,虽然相信很多人也并不认同当事人所提到的“家庭就是围着孩子转”,但也不愿意多说什么。 毕竟,她是英雄的母亲,她为了生下小女儿也确实承受了太多。
另外两个故事,大家看完了之后,情感上的反应就没有那么温和了。
第一段故事里的产妇,已经有两个女儿,一定要生儿子。
结果之前两胎都是剖宫产,这一胎又偏偏很凶险,医生预计在剥离胎盘的时候很可能会引起大出血,先做了应对大出血的预案。
结果出血量远超预期,只能先用手堵住出血点,医生说一松手出血还是出得像趵突泉一样。
于是下了病危通知书,又派了人去和家属谈切除子宫。 患者的丈夫得知失血6000毫升的时候曾经说,按照一个人献血200毫升,这些献血的人如果都站在面前,足有黑压压的一片,30个人。
实际上最终这个数字要上升到了50多人,因为产妇累计出血量超过了1万毫升,相当于全身血液换了三遍。 手术之后医生累得瘫倒在一边,医疗人员统计手术使用了多少止血纱布,结果大纱布48块,小纱布40块……
产妇在不得不切除子宫之后,总算母子平安,她明确表示生活在重男轻女的环境当中,能生男孩子最好。
产妇在镜头里显得非常弱小,看起来这样的大环境她没有办抵抗,能做的就是按照大家的期望努力生。 9012年了啊,就算家里有王位要继承,也不值得这么拼命吧。
这个故事让人看得有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第一反应并不是觉得这位妈妈不容易,反而觉得很憋屈。 设想一下,如果她这一胎还是女儿,她也没有切除子宫,她是不是还得接着生?
这一集里的妇产科主任前后看过那么多病人,总结了大家拼命要生的原因:为了家庭完整,表达对丈夫的爱,或者迫于各种压力……
在这一集后面,主任鼓励大家“有了孩子都会变好”,大方向也许是这样,但是,如果本来就已经矛盾重重,用孩子来缓解,只能管得了一时,不可能管得了一世。 孩子就算挽救了婚姻,又有谁能保证能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当中长大呢?
纪录片结束在一年之后宝宝们的生日,那个靠着50个人输的血活下来的母亲,在被切掉子宫之后抱着她的儿子笑得很开心。
两个女儿有一个出镜,另一个并没有看到。 不知道这个男孩子长大之后会不会还是一样要生到儿子才肯罢休,也不知道他的两个姐姐能不能在这样的环境幸福长大。 会不会成为两个“扶弟魔”,会不会是两个樊胜美?
9012年了,居然还不能真的认同男女平等……
第一个故事,是拷问灵魂的男女差异。 第二个故事,更拷问灵魂——如果你的身体状况根本不适合生育,你会以命相博,赌赌看自己能不能平安生产吗?
很多危重症孕妇喜欢说的词包括“完整”和“圆满”。
这种观点经常被长辈甚至同辈搬出来催别人生子,多数时候值得嫌弃的地方在于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 如果是普通婚育人群自己抱有这种态度,其实是自己的选择,只要夫妻双方达成一致也无可厚非。 在危重症孕妇人群当中,就不太一样了,因为这些孕妇自己的生命会受到很大威胁,孩子也是一样。
所谓的“人生圆满来自于一个孩子”,其实说到底,是因为这个孩子可以成为对抗身边种种压力的武器,可以缓解“别人都有自己没有怎么办”的不安全感。 不过,如果得来了一个孩子,却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孩子从此就不可能圆满了,因为他没有妈妈了。
第二段故事里的产妇,拼了命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孩子早产住进了保温箱,她就直接住进了重症监护,最后根本没有来得及看一眼自己的孩子,终究还是没能救回来。
在抢救的过程中,医院调动了心内科、超声科、呼吸科等等科室,算得上是调动了全院能力在救治,拼到了最后一刻。 负责心肺复苏的女大夫用力用得眼镜都松掉了,最后还是无济于事。
重症医学科的主任说到“医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这种病人根本就不能怀孕”。
妇产科主任提到了一个词,叫“女性生育权”,直白的解释就是——一位女性自己要求生,医生没法不让她生。 说起来,这个词,早几年在计划生育时期大概是并没有什么用的吧……
这位患者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行使了女性生育权,最终从一个鲜活的生命成了“根本就不该怀孕的”惨痛案例。 不知道她的生命消亡,能否让一些同样不适合怀孕的女性改变想法。
生而为人,每一位女性,都不仅是一位女性,一位母亲,首先,是有自由意志的人啊……
同样是一年之后孩子的生日,这位小朋友和爷爷奶奶爸爸姑姑一起庆祝,妈妈已经没有办法同框了。
其实家人的代价同样是惨痛的,患者的丈夫在待产期间明确表示劝诫其他人不要效仿自己的太太。 不过值得思考的事情是,患者2015年结婚,其后两次流产,2016年第三次怀孕,从行动上看,意识到了要更坚决地拦住太太有生孩子的念头,却真的没能拦住事态发展的方向呢。
其实,如果仔细看片尾字幕,你会发现还有一位拍摄对象的名字也打着方框,已经过世了。 生育有风险,值得谨慎评估。
对大多数的育龄女性而言,产房是个重新定位婚姻关系、婆媳关系的地方。 但愿,每一个小朋友,都是因为爱而来到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