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碟,在现代社会中是个十分热门的话题,对于它的真实存在,人们说法不一。 然而,这令人争执不休的怪诞神奇之物,在中国古代就已有颇多的记载。
古籍《晋阳秋》中记载:“有星赤而芒角,由东北西南投于亮(诸葛亮)营。 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 ”这颗发着光,从东北到西南、往复行走的“星星”被人们看做是不明的飞行物,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飞碟”,它被认为是关于飞碟最早的记录。
我国著名诗人苏轼同“飞碟”也有着不解之缘。 “是时江月初生瑰,二重月落光深黑。 江心似有炮火明,飞焰照天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让,非鬼非人竟何物?”这一首《游金山寺》正是苏轼在某一夜间见到一发着光亮的物体降于江中所写,这一“非鬼非人”之物不仅引起苏轼的迷惘,直至今日,人们也疑惑它究竟为何物,不过它发着强光、陨落的特征倒和现代人们所说的“飞碟”有相似之处。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写道:“嘉佑中,扬州有一珠甚大,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中……凡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见之。 一夜忽见其珠甚近,初微开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横一金钱。 俄顷忽张壳,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加拳,灿然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远处但见天赤如野火,倏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杳杳如日。 ”“大如半席”“光照十里”“倏然远去”这颗珠状物体不是“飞碟”又是什么呢?
不仅在古籍中有关于不明飞行物的记载,在古画中也不乏记录。
清朝画家吴有如的《赤焰腾空》图,便被人们看做是一幅生动的描述目击飞碟的场景画。 画中众多行人集聚在桥上,全都仰头目视天空,争相观看空中团团火焰,作者在其画上注明:“九月二十八日,晚间八点钟时,金陵城南,偶忽见火毯一团,自西向东,型如巨卵,色红而无光,飘荡半空,其行甚缓。 维时浮云蔽空,天色昏暗。 举头仰视,甚觉分明,立朱雀桥上,翘首踮足者不下数百人。 约一炊许渐远渐减。 有谓流星过境者,然星之驰也,瞬息即杳。 此球自近而远,自有而无,甚属濡滞,则非星驰可知。 有谓儿童放天灯者,是夜风暴向北吹,此球转向东去,则非天登又可知。 众口纷纷,穷于推测。 有一叟云,是物初起时微觉有声,非静听不觉也,系由南门外腾越而来者。 嘻,异矣!”地点、时间、人物、颜色、形状、飞行速度等的详细记述正是一份供后人研究飞碟的宝贵资料。
从这些古人的记载中,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出现过发光、飞行的不明飞行物,但是对它们究竟是否为飞碟,人们还是众说纷纭。
有人说中国古人的记载只是目击的一些表面现象或是道听途说的传闻,并没有科学的证据,其间甚至还有些夸张的修饰手法,也许仅仅是些在当时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的自然现象。
有人说古时人们记载的不明飞行物都是有着共同特点的,发着红、白等的光亮、倏忽而过、来去自由,不同时代的人们记载同样的神奇之物,而这种物体就是飞碟。
飞碟在现代依旧是个谜,古时是否真的出现过飞碟,也许只能等后人把这个谜疏解开来之后,才会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