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咸平三年,即庚子1000年的上年,19岁的毕升迎娶同乡才女李妙音。
按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所记,毕升是在庆历年间(1041—1048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也就是在毕升59岁到66岁这一人生阶段。
自从弄坏了师傅的雕版以后,毕升就没有停止过思考。
一天,他对大家说:“师傅们!这种雕版印刷方法非改革不可!我毕升有这个决心。 希望大家出点子,想办法,多多帮助。 ”
“怎么改?好多能人都改不了,何况咱们呢?”
“别异想天开了,还是老老实实刻我们的字吧!”大家七嘴八舌好一阵子也没辩出个道道。
毕升并不气馁,此后,一有空闲,他就考虑这件事。
有一天,毕升看见两个儿子玩过家家,用泥做成了锅、碗、桌、椅、猪、人等,然后随心所欲地摆来摆去。 毕升看着看着,忽然眼前一亮,猛地一拍脑门,高兴地大叫起来:“有办法了!有办法了!如果把字也变成桌椅等玩具,不也可以随意排列组合了吗?”
这时已经是1048年的冬天,毕升66岁了。 虽然天气很冷,他仍然伏在桌上,用小刀在一块块半寸见方的小木块上刻着字。 手冻僵了,就用嘴嘘嘘热气再刻。 就这样,白天上工,晚上刻字,三千多个常用字终于刻完了。
几个月后的一个早晨,天刚亮,毕升就起来了,急急忙忙地吃过早饭,便背着个大柳条筐,跨进了万卷堂书坊的雕刻工场。 他兴奋地说:“诸位师傅,我用了几个月时间,已经把木活字刻好了。 今天我想实验一下,请大家指教。 ”大家听了毕升的话,都有点惊奇,有的人带着半信半疑的神情从筐里拿出了几个木活字问:“用这个东西有什么好处呢?”
毕升不急不忙地说:“活字印刷,印完了可以把字拆下来,下次再用。 这不是比雕版印刷好吗?”
“字这么多,你怎样把需要的字一个一个拣出来呢?”
“请大家仔细看,我是把字按读音归类的。 一种韵部一个类。 同一类的字放在一个盘子里,然后再按部首笔画排出顺序,拣起来是十分方便的。 ”
“可是,怎样把字排在一起又使它们不分开,而且使字面平整呢?”
当看到毕升把木活字夹在一块有方格的铁框板里,用烧化了的松香之类的东西把没有字的一头粘在铁板上,拼成了一块活字版后,大家不住点头称赞。 毕升在字上涂了油墨,开始印刷了,可是印着印着,字迹渐渐变大,笔画也越来越模糊了。 原来是选用的木材出了问题。
“用什么好呢?”大家一时都没了主意。
有个师傅沉思了良久,说:“我想,最好能用一种既便于雕刻又不吸水的东西代替,可它又不是木料。 到底是什么呢?我一时想不出。 ”他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议论起来。
这时,毕升看到一个年轻工匠手中的茶壶,心中猛然一动,脱口而出:“有了!有了!”大家听了毕升的话都有点莫名其妙。 毕升镇静了一下,微笑地说:“我看到了瓦壶,猛然想起制活字的东西来了。 如果用胶泥弄成坯刻上字,再放进窑里煅烧,不就可以制成不吸水又不易变形的活字了吗?”
第二日,毕升就来到了离京城不远的一个叫黔首谷的地方,这里出产一种土质细而黏性强的泥土。 在黔首谷窑场工人们的帮助下,世界上第一批泥活字就这样在一个平民手中诞生了!
在大家的祝贺声中,毕升进行了活字印刷的表演。 只见他从屋里取出一个有方格的铁框板,又从衣兜里掏出一包松香均匀地铺在上面,然后,便把铁框板放在炉子上加热。 松香一遇热,就熔化了。 然后他将细腻的胶泥制成小型方块,一个个刻上凸面反字,用火烧硬,按照韵母分别放在木格子里。 然后在一块铁板上铺上粘合剂(松香、蜡和纸灰),按照字句段落将一个个字印依次排放,不一会儿,铁板上就排满了字。 再在四周围上铁框,用火加热。 毕升把铁框板从火炉上拿下来,迅速用一块平平的木板在字面上轻轻压了压,字面就平整了。 松香一凝固,一框泥活字也就整齐地粘在一起,非常牢固。 待粘合剂稍微冷却时,用平板把版面压平,完全冷却后就可以印了。 印完后,把印版用火一烘,粘合剂熔化,拆下一个个活字,留着下次排版再用。
看到这里,大家齐声叫起好来。
毕升仔仔细细把印墨均匀地涂在字面上,然后小心翼翼铺上白纸,熟练地印起来。 一张,两张,十张,百张……一连印了三百张,张张都很清楚。
周围的人都非常激动,师弟们更是禁不住啧啧赞叹!一位小师弟说:“《大藏经》5000多卷,雕了十三万块木板,一间屋子都装不下,花了多少年心血!如果用师兄的办法,几个月就能完成了。 师兄,你是怎么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的?”
“是我的两个儿子教我的!”毕升说。
“你儿子?怎么可能呢?他们只会‘过家家’。 ”
“你说对了!就靠这‘过家家’。 ”毕升笑着说,“有一天,两个儿子玩过家家,用泥做成了锅、碗、桌、椅、猪、人,随心所欲地排来排去。 我的眼前忽然一亮,当时我就想,我何不也来玩过家家:用泥刻成单字印章,不就可以随意排列,排成文章吗?哈哈!这难道不是儿子教我的吗?”
师兄弟们听了,也哈哈大笑起来。
“但是这过家家,谁家孩子都玩过,师兄们都看过,为什么偏偏只有你发明了活字印刷呢?”还是那位小师弟问道。
好一会,“神刀王”师傅开了口:“在你们师兄弟中,毕升最有心。 他早就在琢磨提高工效的新方法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费时费工,大部分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 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版片就成了废物。 此外,雕版发现错别字,改起来很困难,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 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 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 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
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简单灵活,又方便轻巧。 其制作程序为: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像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 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 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 为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 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 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 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 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 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