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9月17日,中国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的蛋白质。 实验的成功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它是继从无机物中取得第一种有机物尿素之后而出现的第二次飞跃。
时至今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胰岛素拥有最多的“蛋白质之最”——最早用来治病的蛋白质,最早测定出序列的蛋白质,最早人工合成出来的蛋白质,最早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蛋白质药物,使用最多的蛋白质药物,使用的突变体最多的蛋白质药物,剂型最多的蛋白质药物,获诺贝尔奖最多的蛋白质……
那么,胰岛素是怎么发现的呢?其实,自1889年德国的敏柯斯基发现胰脏和糖尿病的关系之后,就不断有人尝试分离胰脏的神秘内分泌物质,也陆续有报道指出胰脏的萃取物具有降血糖的作用,但不是效果不够好,就是副作用大,总之都没有得到同行的认可。
1955年,英国化学家桑格用生物降解和标记方法确定了第一个活性蛋白质——牛胰岛素分子的氨基酸连接顺序,并因此获195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65年9月17日,即桑格率先测定了牛胰岛素的化学结构10年后,中国科学家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 经过严格鉴定,它的结构、生物活力、物理化学性质、结晶形状都和天然的牛胰岛素完全一样。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为人类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中国此项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试验研究的参与者众多,其中十余名骨干主要分成四个小组,各承担一部分工作,如邹承鲁是拆合组组长,而历尽艰难的最后工作——人工A链与人工B链的全合成实验,则是由杜雨苍为主完成的。 在当时的困难条件下,我国能完成此项研究实属不易。
1972年,杨振宁访问上海生化所,明确提出要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提名诺贝尔奖,但被婉拒。
1978年9至10月,他又分别向邓小平、周培源提及此事。 12月中科院专门召开了“胰岛素人工合成总结评选会议”,“最后推荐钮经义同志代表我国参加人工合成研究工作的全体人员申请诺贝尔奖金”。 但出乎国人意料的是,这项成果没能获奖。
现在看来,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工作未能获诺贝尔奖有令人惋惜之处,却也并不值得怨天尤人。 其实,一项科学发现、发明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和荣誉来衡量的。 如果发现、发明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这才是科学研究最珍贵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