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构造运动最活跃的地带,是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也是地震和火山分布最多的地带。 按地槽构造学说,环太平洋带是现代地槽区带,目前仍处于强烈拗陷,岩浆、断裂、褶皱活动最强烈阶段。 表现为频繁的地震,强烈的火山喷发,断裂错动,滑坡和崩塌时有发生。
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是新近纪地槽回返形成的褶皱带,挤压、断裂、褶皱活动,形成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和亚洲的喜马拉雅山,陆地表现为逆冲型地震,在地中海表现为地震、火山和海啸。 从板块构造来看,环太平洋带下降岩石圈海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由浅震、中震以及深震组成了贝尼奥夫地震带。 而阿尔卑斯ー喜马拉雅带是非洲及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形成了近东西向的板块碰撞带。 虽然,地震不直接引发海啸,海啸源大致与地震带一致。
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海啸大约有260次,平均六七年发生一次。 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地震海啸就占了约80%。 而日本列岛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啸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发生地震海啸并且受害最深的国家。
据1900~1983年的统计,太平洋地区共发生海啸高达405次之多,造成人员死伤和经济损失的达到84次,几乎平均每年发生一次。 还有一些人认为,这个区域至少每18个月就会发生一次破坏性海啸。
智利是南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的俯冲地带,处在环太平洋火山活动带上。 这种特殊的地质结构,造成了智利处于极不稳定的地表之上。 自古以来,这里火山不断喷发,地震连连发生,海啸频频出现,灾难时常降临。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连接处是引发海底地震的发源地,这次印度洋海啸产生的原因是印度洋板块向东北方向运动,挤压亚欧板块,致使岩石发生错乱,部分印度洋板块向下俯冲,太平洋板块的部分相对向上抬升,导致海底出现了一个长达数百公里的巨大断层。 海底地形的突然变化使海水猛地上升和下降,引发了海水的波动,积聚成一种力量并向四面八方扩散。
也许你会有一些疑惑,不同地方受到海啸侵袭的程度为什么不一样呢?如果它距离地震中心同样的远,这就取决于不同的海岸地形了,因为有些海岸比较容易遭受海啸的袭击,而有些则不容易被袭击。 海岸外面有没有遮挡物是改变海啸遭受侵袭程度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外面有一个由日本列岛、菲律宾群岛、台湾岛、琉球群岛组成的岛弧,所以尽管我国大陆的海岸线比较漫长,来自太平洋的海啸也不容易对我国大陆海岸产生灾害性的影响。 另外,海岸线的形状和地势也会影响一场海啸造成的灾害程度。 我们可以从这次印度洋受灾区域的卫星照片看到,海浪冲击的范围在不同的地势地形上有很大的区别。
20世纪发生在太平洋海底的地震引起海啸的记录可以说相当“辉煌"。
早在1835年,达尔文就曾记录过他在智利海域经历的一次海啸灾难。 然后相继出现了 1906年的旧金山地震,1960年的智利地震,1964年的阿拉斯加地震,1998年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地震和2001年的秘鲁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