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以前,中国的医药书籍几乎全部都是靠手抄笔录或者口传心授保存下来的。 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本新的著作问世以后,经过若干年,要么流失殆尽,要么经过反复传抄却容易以讹传讹,错误百出。 这种状况自然大大影响了医药发展的速度。
直到北宋时期,印刷术盛行,许多医药书籍才得以刻版流传。 北宋初开宝年间,因为对医药的大量需要,朝廷组织人员编写了《开宝本草》;嘉祐年间,又由朝廷组织儒臣医官分别编写了《嘉祐本草》和《本草图经》两本药书。 由于这两次对本草学的整理,才使得许多重要的本草学著作得以保存下来。 但是,上述两次官修本草时,对古代的医药书籍只是进行了有选择的采录编辑,其中还是有很多药学资料被遗弃了,这在医学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如果不及时加以收集,那么这许多手抄的古代药学资料就面临着湮没的厄运。 唐慎微看在眼里,忧在心头,尽可能让前人所有的药学知识流传千古,就成了唐慎微的最大心愿。
但是,中国古代手抄药学资料像银河那样浩瀚,各门各类的资料如此之多,要把这些资料全部收集完整谈何容易。 在北宋两次官修本草时,选取的资料,动用的就是朝廷的力量,朝廷下旨向全国征集图书资料。 这样,国家图书馆里收藏的所有图书秘籍,就成为了编写本草书籍的资料来源。 更何况,当时官修本草的编写班子由饱学的儒臣带领,有朝廷的众多医官参加,如此庞大的编写力量,才编成了《开宝本草》和《嘉祐本草》。
这是放在唐慎微面前的一个最大的难题,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医生,他不可能像医官那样阅读中央政府的典藏图籍,手上没有丰富的医学资料,怎么可能实现这一宏愿呢?唐慎微一边行医,一边考虑这个棘手的问题。 突然有一天,一个病人无意间向唐慎微说了一个偏方,唐慎微听了,一下子茅塞顿开,“何不利用自己到处行医的优势,来各地搜集药方呢?”当这个绝妙的好办法一经想出的时候,唐慎微就立即付诸行动。
他想,读书人接触的书多,让他们来帮着自己收集资料不是更好吗?为此,唐慎微定下一个规矩,凡是士人来找唐慎微看病,分文不取,但只有一个条件,就是希望他们帮助收集名方秘录。 这个新奇的办法深得读书人的欢迎。 他给读书人看病从不收钱,只需用名方秘录作交换。 这些读书人在看各种经史百家书时,只要发现一个药名、一条方论,赶紧记录下来告诉唐慎微。 就这样,经过长时期的积累,唐慎微不仅结交了很多学者,还搜集到了丰富的药学资料。
当时的成都,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有每年都有定期的药物展销会。 宋代,药物展销会改一年一次为三次,即二月八日、三月九日的“观街药市”和九月九日玉局观药市。 当时南来北往的药商,于谯门外至玉局观等五门中,堆满了从各地来参展的药物,远远望去,就跟山一样。 每次的药物展销会,唐慎微无论多忙,他都不会落下,在药物展销会上他都能获得极有价值的药物信息,他还常到各地采访,收集药物和民间方剂,得到许多失传的古代用药法则。
就这样,随着唐慎微的辛勤努力和不断地收集,他积累了大量的珍贵资料,为他著书立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