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一场特大旱灾降临中国华北大地。 此次大旱的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广、后果异常严重。 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 大旱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饿殍载途,白骨盈野,饿死的人竟达一千万以上。 由于这次大旱以1877年和1878年两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学界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为严重,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
这场大旱灾于光绪元年(1875年)拉开序幕。 这一年,北方各省大部分地区先后呈现出干旱的预兆,京师和直隶地区在仲春时节便显示了灾情发生的迹象,一直持续到冬天,仍然雨水稀少。 与此同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都在这年秋后相继出现严重旱情。
1877年(光绪三年),北方九省大部分地区再次遭到更严重的旱灾,很多地方又出现蝗、雹、疫等灾情。 这次大灾荒延续到1878年,直隶等一部分地区拖到了1879年。 据不完全统计,仅山西、河南、直隶、山东四省,1876年就有181个县受灾,1877年为274个县,1878年达285个县。
这次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要数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的旱灾,其次是湖北、安徽等一部分地区的水旱灾害和广东、福建的水灾,而南方其他地区和长城以北却获得了较好收成。 在这连续三年的大灾荒里,受到天灾严重袭击的饥民达二亿,已占到当时全国人口的半数(当时清朝人口据估计在四亿左右)。 死亡于饥荒和疫病者数量在一千万左右,从重灾区逃荒外地的人数达到二千万以上。 仅山西一省一千六百万居民中,死亡五百万人,还有几百万人口逃荒或被贩卖到外地。
中国古代史书中,对较大灾荒总是有“饿殍遍野”、“十室九空”、“赤地千里”、“活人相食”的描绘。 “丁戊奇荒”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和腐败反动的清王朝统治下,灾情更为严重,灾区一片凄惨景象。
以京师及河北地区为例,两省都因旱情加重而导致收成减半。 旱灾引发蝗灾,天津以北各地,蝗虫遮天蔽日,瞬间残存的庄稼已被吞食精光。 到夏秋之间,又因阴雨连绵,大清河、滹沱河、潴龙河、南运河、漳河、卫河同时泛滥,致使遭受了旱、蝗之灾的土地又遭水淹。 这一年,直隶省遭受水、旱、风、雹的地区达63个州县。
这一年,据史书记载:“山东省全年皆旱”。 除章丘等小部地区有一段时间略遭水灾外,绝大部分地区均遭旱灾,全省收成不到往年的三成。 持续不断的灾害,痛苦似乎看不到尽头。
经过连续两年的大旱之后,华北大部分地区的灾情在丁丑年(1877年)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状态。 尤其是山西省,旱荒空前,山西巡抚曾国荃在奏议中说:“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奇灾,古所未见。 ”
毁灭性的旱灾,使山西农村长时间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连续两年的饥荒,农户蓄藏一空,愈来愈多的灾民被推向死亡的边缘。 饥饿难当的灾民为了“苟延一息之残喘”,或“取小石子磨粉,和面为食”,或“掘观音白泥以充饥”。
随着旱情的蔓延,食物越来越少,“人食人”的惨剧随之发生。 大旱的第三年(1877年)冬天,重灾区山西到处都有人食人现象。 活人吃死人,把老人或孩子活活杀掉吃的……无情旱魔,已经把灾区变成了人间地狱!
至1878年初,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持续干旱。 山西省自春至夏,旱情未得缓解;只有6月间有过短暂的雨水期,之后又连续亢旱,一直延续到次年七月。 不过此时从整个灾区来看,旱情开始减轻,在陕西、山东、河南、直隶等省,旱情都趋于缓解。 但是经过三年的特大旱灾,老百姓对于天灾的承受能力已近乎极限,因旱灾带来的各种人间惨剧,并未因旱情的缓解而相应地减少,反而更严重了。 在山西,越来越多的人在天灾中背井离乡,妻离子散。 在河南,侥幸活下来的饥民大多奄奄一息,“既无可食之肉,又无割人之力”。 在直隶河间府,一些壮年饥民竟在领受赈济的过程中倒地而亡。 “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场杀伤力极大的瘟疫于这一年的春夏之交向灾区袭来。 河南省几乎十人九病,陕西省“灾后继以疫疠,道馑相望”;山西省百姓因疫而死的达十之二三。
光绪五年(1879年),尽管山西省仍然大旱如故,但在东起直隶、西迄陕甘的广阔土地上,上天眷恋地降下甘霖,干涸的河床里重新荡漾起清波,龟裂的土地开始重新滋润,四处泛起了绿意。 终于,旱灾已进入尾声,苦难的岁月就要宣告结束。 可是,正当死里逃生的人们准备重建家园之时,一场新的灾难悄然而至,这就是7月1日发生在甘肃武都的震级达8级、烈度为11度的大地震,更重要的是地震所波及的地区大部分在旱灾区域之内。
“丁戊奇荒”因为瘟疫和地震而将人世间推向惨绝人寰的境地。 据不完全统计,从1876年到1878年,遭受旱灾的州县,山东有222个,山西402个,直隶331个,共955个。 而整个灾区受到旱灾及饥荒严重影响的灾民人数,估计在一亿六千万到二亿左右,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近一半;直接死于饥荒和瘟疫的人数在一千万人左右;从重灾区逃亡在外的灾民不少于二千万人。
晚清的这场特大旱灾,堪称清朝甚至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场大劫难。 当年清朝官员提起这场旱灾,称其为“二百三十余年末见之惨凄,未闻之悲痛”。 中华民族在这场灾难中经受住了考验与磨练,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显示了无比坚强的勇气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