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壁,号濒湖,晚年号濒湖山人。 出生在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城东门外瓦硝坝一个世医家庭里。 他呕尽毕生精力所撰写的《本草纲目》一书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对中国乃至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从幼年起,李时珍便遍尝了人间生活的艰难。 他们兄妹三人加上母亲张氏都靠他父亲一人养活。 李时珍的童年几乎有大半是在药炉子旁边度过的。 直到十几岁以后,李时珍的身体才慢慢好起来,他开始读书识字和参加一些户外活动。
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位富有医疗经验的名医,医学造诣颇高。 受其父影响,李时珍从小就对草木虫鱼的学问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 有时李言闻还把他带到山里,教他了解药材生长的情况和辨别各种药材。 公元1531年(明嘉靖十年),14岁的李时珍由其父陪伴前往黄州应科试,中了秀才。 但在后来的三次乡试中,李时珍都名落孙山。 于是李时珍正式向父亲表示了放弃科举应试、做一名救人治病的医生的决心。 从此,李时珍便跟随其父开始了他的医学生涯。
到明代,中医的发展已有了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一整套体系。 李时珍不但苦读各种医学典籍,善于继承前人的医药财富,而且非常注意积累医疗经验,力求有所创新和突破。
他用百部、使君子、槟榔等药,治愈小儿食异癖。 他认为这属于寄生虫病的一种。 在总结投药数量时,李时珍认为药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因此,投药治病,除了对症下药外还要剂量得当,比如巴豆是泻药,但用的得当反而能治泻病,他用这种方法治好了令许多人痛苦不堪的溏泻病。
不耻下问,虚心请教,注重观察分析,善于钻研思考也是李时珍的医术迅速提高的重要原因。
李家本是当地世代名医,加之李时珍自身的勤奋努力,不久便成为名震荆楚的优秀医生。 38岁那年,武昌楚王朱英俭的儿子得了重病,经过多方治疗仍未见效,最后闻名请李时珍去医治。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后,朱英俭的儿子病情逐渐好转。 朱英俭非常高兴,任命李时珍为“奉祠正”,兼管王府良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