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望都县历史悠久,传说五千年前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之孙帝喾生活在县域西北,帝喾第三妃庆都生尧于丹陵(现顺平界伊祁山、尧山),尧被封为唐侯后筑城奉母居住,并将此城命名为庆都城。 夏、商、周三代庆都城属冀州,战国时期赵国置庆都邑。
2、秦王赢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灭六国,析庆都邑为二县,北部为曲逆县,南部为庆都县。 庆都县治故县(今固现村),属恒山郡。 西北以伊祁山与曲逆县为界,地域包括今唐县、顺平县一部及望都县大部,人口约3万户12万人。
3、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改置望都县。 望都县名的由来是根据古传说:尧居尧山(伊祁山),其母庆都居都山(孤山),两山相距10余里,尧常登山眺望母亲,谓之“登尧山望都山”,故有“望都”之称。 西汉时县与候国并处,东南有中山靖王子刘盖封地柳宿夷候国(柳絮村),西南有中山靖王子刘嘉封地新处候国(古城镇),东南有中山靖王子刘应封地安险候国(今属定州市),东有中山靖王子刘忠封地广望候国(今属清苑),望都县与唐县、曲逆(今顺平)、上曲阳(今曲阳)为邻,县治仍在故县(今固现村),属冀州中山国。 汉初人口只有2万,到西汉末发展到3.7万。 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诏令全国郡县更名,望都县更名顺调县,取雨顺风调之意,属常山郡。 东汉刘秀称帝后,建武元年又诏令郡县恢复原名。 望都县仍属冀州中山国。 三国、两晋时期依然如故。 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大乱,望都县先后属后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燕诸国,由于动乱,造成经济破坏,人口锐减,县不足万人,属中山郡。 公元439年北魏拓跋氏统一了北方,社会相对稳定,人口归业,户口增多,望都县为北魏辖地,属安州(今定州),人口约2万。 北魏后期至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天下继续动乱。 北齐天保三年(公元552年)望都县废,地域并入北平(今满城)。 隋文帝杨坚取得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励精图治,析州置县,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分北平县复置望都县,属定州。 二十年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四月又将望都县废,复入北平,初属博陵郡,继属高阳郡。
4、唐朝建立后改郡为州,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分安喜(今定州)、北平二县部分地域,置武定县,县治暂时定于安险(今定州),不久复称望都县。 因故县(固现村)县治经战乱久废,于今县治处开池筑城,贞观八年望都县城竣工,县治迁入至今。 唐时境域广阔:“南以跟县治42里之唐水(唐河)与定州为界,东有阳城淀,北有尧山,西北有倒马故关,西有中人亭(唐县雹水),左人亭(唐县都亭),东南柳宿划入境内,疆域超过前代。 ”唐开元年间人口增多,达6500户41340人。 安史之乱后户口大减,到德宗贞元年间人数减少84%,只有6600人。
5、宋初望都县制如故。 政和三年定州改称中山府,望都县为其所辖。 北宋中叶,望都有户6千,达2万人。 北宋末金朝铁骑南侵,河北尽为金军占领,民多逃亡,田园成为狩猎场。 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望都县更名海山县。 大定十三年(公元1173年),金太子完颜允慕来保州、定州一带射猎,见新建成的县衙屋瓦鲜亮,南有荷花池,北有尧母陵,甚是壮观,想到尧母本名庆都,生于斯葬于斯,史曾称庆都县,回朝后向皇帝金世宗奏明,金世宗遂下诏改海山县为庆都县。 南宋时县域已成为金朝后方,户籍制度渐趋完备,社会相对安定,人口明显增多,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县内人口约8万。
6、蒙古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七年(公元1212年)南下灭金得中原州郡,庆都县制如故,初隶真定府。 太祖十一年(公元1216年)隶属恒州。 太宗十一年(公元1239年)改属中书省顺天路。 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顺天路改保定路,庆都县随变更属之。 元朝统治者在南下灭金灭宋过程中,采取了大肆杀戮、疯狂掠夺的民族压迫政策,“人民杀戮几尽,金帛子女、牛马羊畜席卷而去,城廓屋庐顿成邱墟”,庆都县人口降至历史上第二个最低点。 据至元十二年记载人口推算,庆都县民户不满2千,人口3600人。
7、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保定路为保定府,庆都县隶之。 明初由于元末战争和“靖难之役”,县内“民户十不存一”,山西等地大量往中原移民,庆都县为接受移民的重点县份。 永乐后人口增长,至弘治朝有居民2200户,人口25300余人。
8、清军入关后庆都县制如故。 清兵进入中原,杀戮众多。 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9年)十月七日清兵陷庆都城,屠杀无算,劫掠一空,尽焚全城。 据康熙年间《庆都县志》载,顺治年县编社四,编屯六,1111户,8369丁。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出巡正定滹沱河,回銮路过庆都县,谒尧母陵,认为以尧母之名称县不恭,应该避之,回京后颁诏,复称望都县。 乾隆年后人口上升很快,到清末光绪三十年,县内计民户12000,71127人。
9、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望都县仍为保定府所辖。 民国3年(公元1914年)置保定道,望都县归属亦随之。 民国17年(公元1928年)置河北省,废道级行政建制,望都县直属河北省。 民国26年(公元1937年)河北省划为17个行政督察区,望都县隶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0、民国时期望都县设3区97乡123个村,民国23年(公元1934)人口92090人。
11、民国26年(公元1937年)日寇侵占望都县,国民政府官员南逃,望都城遂被日军占领,日军成立伪政府以维护其统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在艰苦的环境下建立了抗日政权。 1938年4月望都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属晋察冀边区第二专署,1940年7月改属边区第四专署。
12、1941年敌后抗日战争形势紧张,为使望都县有一块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决定将唐县之高昌、山阳、连颐等37个村庄,完县之郭村、任疃等6个村庄,满城县之大十五计、南北李各庄等3个村庄划归望都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2年1月边区决定撤销望都县,以平汉路为界,路西建新望县,后为纪念三地委组织部长郗晓峰牺牲称晓峰县,6月为纪念逝世的晋察冀骑兵团团长刘云彪改称云彪县。 云彪县辖寺庄、黑堡、山阳及完县的下叔4个区153个村。 路东建立望定县,辖贾村、白陀及定县的清风店、留早等4个区共132个村。 两县抗日政权属边区第四专署。 1944年6月改隶边区第三专署。 1944年望定县撤销,清风店、留早两区及固店、北合、二十里铺、南合营、于合营、赤灰、南阳村、北阳村等8个村划入定县,余者划入云彪县,仍隶边区第三专署。
13、1945年8月日本投降,国民党军队沿平汉铁路大举北上,国民政府强行接管县城。 中共领导的军民坚决保卫胜利果实。 11月,下叔区27个村及庄里、坛山、李各庄、张各庄等村回归完县,云彪县辖5个区172个村。 1947年1月望都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县国民政府逃亡覆灭。
14、1946年5月云彪县撤销,恢复望都县名称。 1947年12月隶属晋察冀边区北岳区五专署,1949年1月改属察哈尔省易水专署,8月隶属河北省保定地区专员公署。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望都县辖5个区,172个村,人口12.4万。 1951年10月,固店、北合等8个村由定县划入望都县。 1952年庄里村回归望都。 1954年8月,高昌、山阳、连颐等37个村回归唐县,望都县辖144个行政村。
15、1957年12月,清苑县付家营、沈百户等12个村划给望都。 望都县辖156个村。 1958年6月望都县与唐县合并,称唐县,县治望都镇,贾村乡划入安国县。 1962年1月恢复望都县原建制,属保定专署,辖16个人民公社,147个行政村,人口15.6万。 1970年保定专署改为保定地区,望都县属之。 1994年12月保定地区与保定市合并称保定市,望都县仍属之,时辖1镇15乡,147个行政村,人口25.2万。 1996年并乡扩镇,县辖1镇7乡。 2002年固店乡更名固店镇。 2003年底辖2镇6乡,147个行政村,人口26.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