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 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 全书分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 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有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的说法。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概述】
孙武原是齐国人,后来辗转到吴国。 当时适逢公子光政变。 在被吴国聘为将军以前,曾经蛰伏20年之久。 后,姬光即位,伍子胥听说其才能,向吴王推荐,当时,孙武就带着这13篇晋见吴王,获得重用。 后,吴王进攻楚国,将领就是孙武。
《汉书·艺文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 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见吴王前;见吴王后又著问答多篇。 晚至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二卷。 《孙子兵法》注家杜牧认为,曹操将八十二篇孙子兵法删节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认为十三篇出自孙子本人,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
目前认为《孙子兵法》由孙武草创,后来经其弟子整理成书。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 《计》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这是全书的纲领。 《作战》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 《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 《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作者之谜】
《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 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 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 然而,这部著作者是谁呢?学术界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 ,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位山林处士编写,还有的说是三国时代曹操编撰的。 直到1972年4 月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同时发现了用竹 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样,数百年的争论方告结束,《孙子兵法》的作者被确认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