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最初“中秋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农历八月十六。 赏月、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江南一带则有制造灯船的节俗。 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中秋节比较常见的风俗还有猜灯谜、观潮、赏桂花、饮桂花酒等。
此外,很多地方也有自己独特的中秋风俗,如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山东的祭祖、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节起源是相传古时候,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两人的仙丹,升上了月宫之中。 后羿十分想念妻子,在门前摆案桌,放上香火和水果盘,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想念之情人们看到后羿的行为之后,纷纷效仿,逐渐演变成如今的中秋节。
中秋节风俗有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拜祭月神。 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
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次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的文字记载出现在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 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最初“中秋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农历八月十六。 赏月、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江南一带则有制造灯船的节俗。 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中秋节比较常见的风俗还有猜灯谜、观潮、赏桂花、饮桂花酒等。
此外,很多地方也有自己独特的中秋风俗,如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山东的祭祖、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