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管是史书中,还是当代影视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勤王两个字,那么,勤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小司徒这就来带您具体的了解一下何谓之勤王勤王护驾。
(一)勤王的基本释义
所谓的勤王,他的意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在古代汉语以及史料中,我们所能固定的勤王的含义,有两种勤王护驾。
第一种勤王护驾,是为尽心尽力与王事的意思:
《左传 僖公二十五年》有记载云:
“狐偃言於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勤王护驾。 ”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636年,当时,周王室爆发内乱,周王子姬带勾结戎狄,进攻周襄王,周襄王大败,被迫逃到汜地去避难勤王护驾。
与此同时勤王护驾,周襄王派人向晋文公姬重耳与秦穆公嬴任好求救,此时,晋文公的舅舅狐偃对他说道:
“与其求秦国帮忙,不如我们自己去尽力王事勤王护驾。 ”
因此,晋文公当即婉言拒绝秦国出兵的打算,单独率领晋军击败戎狄,活捉周王子姬带,交给了周襄王,安定了周王室勤王护驾。
除此之外勤王护驾,在《周礼 春官 大宗伯》中记载为:
“秋见曰觐勤王护驾。 ”
意思就是说勤王护驾,诸侯春夏秋冬都要朝见君主,且每一次朝见周天子,都要有不同的含义与称谓,秋天的朝见就叫做朝觐,对于这句话的意思,东汉的郑玄为其做注解解释道:
“觐之言勤也,欲其勤王之事勤王护驾。 ”
指的就是觐见就是勤的意思,寓意诸侯们尽心尽力于王事勤王护驾。 故而,不难发现,在西周以来,直到东汉末年的时候,在古代汉语中,勤王的意思,是尽心尽力与王事的意思。
而勤王的第二种意思,则是由第一种意思的基础上的衍生意义,是为臣子发兵去救援受到威胁的君主,称之为勤王勤王护驾。
有一点需要明确,古代汉语中,字义的演变,不是骤然出现,有明确的时间节点的,而是在缓慢的潜移默化中,逐渐生发,比如,勤王的第二层含义,实际上,最晚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勤王护驾。
南朝范晔所著《后汉书 袁绍传》中曾经有这样的记载:
“乃下诏书於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勤王护驾。 ”
指的是曹操借汉献帝,下诏书指责袁绍,其中又“勤王之师”的说法,意思是汉献帝被李傕郭汜以及杨奉董承等人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时候,袁绍没有率领军队来解救君主的危难勤王护驾。
此外勤王护驾,在隋唐时期撰写的《南史 梁武帝纪》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是为:
“畜兵九派,用拟勤王勤王护驾。 ”
这里的勤王,也是指臣下率军解救君主的意思,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最起码从南朝开始的时候,勤王的意思已经逐渐的嬗变为臣子率军解救危难中的君主了,而这种意思,也是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被大家所熟知勤王护驾。
(二)勤王的方式
勤王的方式,一般分为三种勤王护驾。
第一种是天子下诏书给各地的诸侯、郡守等,例如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在乙巳之变中、甲申之变中就曾经下诏各地督抚、总兵入京勤王勤王护驾。
而勤王方式的第二种,是大臣得知君主有难,自发的前往救援,比如明末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的乙巳之变中,大名府的知府卢象升没有接到皇帝的勤王诏令时,自发的招募了万余人,前往北京救援勤王护驾。
这种情况在崇祯年间很常见,但是此前,臣子为了避免君主怀疑大臣私自率军来到京畿重地,一般比较少勤王护驾。
勤王方式的第三种,则是大臣别有用心,想要谋权篡位,一般打着所谓的清君侧旗号,进攻京都,目的是为了自己的权力与地位勤王护驾。
所以,对于勤王的含义,我们可以明白,大约南北朝之前,是尽心尽力于王事的意思,南北朝至明清,是我们今天熟知的臣子率军救援君主的意思,两种意思并不冲突,而是一脉相承的,至于勤王的方式,也大体分为三种,依照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可以勤王护驾。
以上,便是我的解答,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勤王护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