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一单元篇一
《瀑布》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散文诗,作者运用准确的词、句,抓住了瀑布景色的特点,描绘了鲜明动人的画面,抒发了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全诗分为三节,第一节讲没见到瀑布,先听到瀑布的声音;第二节讲远望瀑布所见到的样子,着重写其色彩;第三节讲仰望瀑布是什么样子,着重写其形状。
这首诗以描写的对象为题,突出主体,简洁醒目。诗句使用叠句、对偶和排比,十分富于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第三单元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用词要准确,它比第二单元要求要高,难度要大,体现出了反复训练,螺旋式上升的原则。本课是单元的开篇文,以描写景物而见长,比喻手法的运用尤具特色。作者用词准确,使读者闻声见形。例如一个“啊”加上感叹,把令人惊喜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座珍珠的屏”,一个“屏”字再加上“珍珠”两字使一座晶莹透明,酷似珍珠,在阳光下熠熠闪烁的壮观瀑布跃然纸上。最后的“如烟,如雾,如尘”更是把风中的瀑布写得白茫茫,轻飘飘的一片。
这首饱含深情的风景诗,通过对瀑布的生动描写,突出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之情。据此,我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领略美好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通过三个由远到近的观察点:远听瀑布声,遥望瀑布状,近观瀑布形,写出了瀑布“声、色、形”三个方面不同的特点。其间,作者用了确切的比喻写出了瀑布给人的感受,因此,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和理解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句,这是文中语文知识的教学要求。对于这样一篇富有节奏感,韵味十足的现代诗,是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中饱含的深情的好教材。
根据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的词语描绘瀑布的壮丽景象的手法。大多数学生对瀑布是陌生的,对比喻句的认识也是有限的,因此,讲清诗文中如何运用比喻句来写瀑布的声音和样子,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
1.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习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方法。
一、理清思路。
本课对瀑布的描写,是让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思路清晰,引导学生追踪作者足迹读第一节诗,边读边思考:
①诗的第一节写作者在什么地方看瀑布?
②诗的第一节写瀑布的什么?
③诗的第一节用了哪些比喻句描写瀑布?
从第一节的学习中,推测作者观察瀑布的过程。理清思路,了解诗的文路。
二、欣赏比喻句。
巧用比喻是本课语言特色,比喻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突破难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瀑布的形象。教学第一节,设计填空题:瀑布的声音像(叠叠的浪),又像(阵阵的风)。这样的声音说明了(瀑布气势磅礴)。
教学第二节,设计填空题,瀑布好像(一道白银)。说明瀑布(色彩鲜明)。教学第三节设计填空题,仰望瀑布又像(珍珠做的屏风)。运用电脑多媒体播放瀑布画面,出示填空题:一阵风吹过,水珠像(烟一样)轻飘,像(雾一样)白茫茫,像(尘一样)纷纷扬扬。
三、情境教学。
1.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境。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无形的诗”,教学时除教师的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能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外,教《瀑布》我还在以下两方面作了努力: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前让学生背一背《望庐山瀑布》,再放《瀑布》配乐朗诵,由旧知迁移到新课《瀑布》;使学生脑子里呈现诗中描绘的画面概貌,感受《瀑布》的画面美。
(2)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景物,如教到“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里可播放浪涛声、松涛声让学生用耳去感受瀑布的声音。“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里放投影片,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如烟,如雾,如尘”,播放录像片,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多种感官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把学生带入情境。
(1)整体阅读,理清思路。
叶老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散文的文路有利于领会作者的立意。
本文可从课题入手,提挈文章中心“奇”,展示全文脉络。设问“瀑布”的“奇”表现在哪里?接着引导学生迅速而有序地捕捉到“瀑布”奇表现在:声势磅礴、色彩明丽、形状奇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三方面划出课文层次,让学生明白这是以作者所见所闻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2)抓住重点,品析词句。
作者在生动准确的使用语言文字的前提下,积极修辞,文中几处比喻具有特殊的审美效应。品析文中的比喻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务必“咬”住这几个句子,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文中比喻句的理解,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学比喻句子,首先让学生掌握作者将什么比作什么,然后着重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作比?
(3)表情朗读,入情入境。
一首散文诗,就是一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酿成的酒,我们读散文诗,也就是饮这杯好“酒”,越是细细品味,越能够体会出其中丰富的滋味,得到美的享受,这必须要善于朗读,由“细读”到“精读”,所谓“精读”即读课文精彩片断、章节,读出神韵。读瀑布的声音时,指导学生读出声音的气势雄伟,这里“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吹过松林/”注重重音与停顿。让学生在朗读想象诗中描绘的三幅画面,从而达到领会诗中意境的目的,把握诗作的内容与主题。
四、学法指导
因为诗歌具有感情强烈、语言精炼、意境优美、音韵和谐等特点,因此教学时要通过指导朗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和想象的能力。
(一)反复朗读,自学质疑。
这首诗生字不多,一开始就让学生反复朗读,根据朗读的要求进行吟诵,并教给朗读方法:本文是首现代自由诗,呈长短句式,且抒情性强,指导学生掌握以意群为单位划分音步的特点,如:
第一节: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朗读时,结合语感,考虑朗读音步,指导学生运用“意群”为单位划分二、三节的音步,反复朗读,并完成直译,试讲诗意,鼓励学生质疑,初知诗中大意。
(二)授之以渔,教给方法。
根据诗歌的教学要求,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掌握学诗的方法:
(朗读)分词——解句——描述——欣赏——背诵
1.分词。
分词就是把一句句诗分解成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意群。学生得心应手地解析句子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意会诗意,开动脑筋的积极思维过程,通过反复朗读,揣度上下诗句,学生对诗句得以初步掌握理解,并进行准确划分。
2.解句。
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如“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设问:
(1)“这般景象”指的是什么?(瀑布的全景)
(2)把“这”换成所指代的事物,说说前句的意思。(瀑布的全景没法比喻)
(3)读下句,想想,没法比写的是一幅什么景象?(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4)为什么先说“没法比喻”接着又将瀑布比作“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呢?(再看上句,找出原因)
(5)用“虽然……但是……”的句式把这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3.描述。描述是把诗歌改成散文,是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是我们教学中常常提到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节诗的意思”的提法。
4.欣赏。讲析完诗意让学生再回味全诗,把自己最理解,最喜欢的地方说出来,并陈述依据。
5.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最后一个环节是熟读成诵,学习积累。
【课堂作业】
作业练习的设计采取“易——难——较易——难”。
1.培养朗读能力,训练朗读技巧。本课是一首充满画意的短诗,课堂训练以朗读为主,从而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朗读能力。读的形式可听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读的方式有“读出惊喜的感情”“用高昂,激动的语气读出感叹的感情”,“通过读理解作者对瀑布的壮丽景象的心情”,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读出“只可意会,不会言传”的感受。
2.根据课文中的语句填空,再读一读,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1)瀑布的声音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瀑布的全身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站在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来一阵风的时候,瀑布被风吹得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诗句的意思,解释带点词的意思。
(1)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瀑布》诗的内容填空。
作者按____的顺序观察瀑布,全诗描绘了瀑布____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____的深厚感情。
5.背诵课文。
上面设计的作业,第一题是在通过课堂的指导,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技能训练,是“易”,通过了第一题的检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第2题则有一定的难度,需学生认真思考才能做出。这时,学生已得到了语文知识的训练,因此第三题填空题,仅是课文现成的词句填空。它再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最后两题练习有一定的难度,这时,胜利在望,学生会有信心向难题冲刺,整个作业设计,主要想引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动机,把老师的作业布置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瀑布
山路上 听 瀑布的声音 浪涌,风吹
远瀑布的全身 一道珍珠的屏
近伟大,壮观 如烟,如雾,如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抓住特点,形象比喻的手法,作者正是抓住瀑布声音、色彩、形状的特点,运用比喻手法进行描绘,所以板书时要注意把作者的观察点,瀑布的声、色、形,这一比喻的本体列出,再把喻体分别突出,这样就把作者的观察点、事物特征和比喻特征排列出来,起到了突出重点的作用。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一单元篇二
《暮江吟》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的意境。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读中悟诗,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根据课程标准对中高年级在阅读诗歌教学中的要求,要让学生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综合以上教材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吟”“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目标
(1)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情感。
(2)通过多种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3、情感目标
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本课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积累背诵。
根据课程标准及结合教材特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品评赏析等方法,适时的运用配乐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朗读、品悟诗文,让学生在读中融情,悟中入情。
这篇课文我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我分五个环节进行
1、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我的导入是这样的: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一年级到现 在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写景诗歌,你们能背几首听听吗?
当我这样引导之后,学生自然会背几首写景的诗,随后我顺势说:同学们背的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介绍《暮江吟》写作背景。
2、破诗体,解诗题。
解题是学习这首诗的一把钥匙,介绍写作背景后,我让学生看我板书的课
题,提问:“暮”是什么意思?“暮”和“江”在这各交代了什么?“吟”是什么意思?“吟”是本课的生字大家读时注意是前鼻音,书写时右边是“今”不是“令”。
3、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个环节我分4步完成)
(1)运用录音范读诗歌2-3次,并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诗歌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2)自读诗句。
古人言“读书百变,其义自现”,多读是理解诗意的关键。在这一步我让 学生把诗读三遍,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流利,读的字正腔圆,第三遍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3)课件出示画了节奏的诗,采用各种方式读。如个人读、齐读、分男女生读。
(4)在前面三步的基础上,我提了这样的问题:谁试着来说说《暮江吟》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颜色和形状都有哪些特点?
4、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诗歌语言凝练,不读不能见其美,不品不能见其意。(这个环节我分3步完成)
(1)注重启发,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如在教诗的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时,我是这样 进行教学的:问:“残”是什么意思?“残阳”的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一道残阳”是指什么时候太阳?“铺”是什么意思?当学生一一做答之后,我再问:什么时候的太阳斜照在什么地方上?经过我这样问,学生自然就译出第一句诗的意思。接着我再问:夕阳斜照的江面会是怎样的呢?“瑟瑟”是什么意思?自然的学生又很快的译出诗的第二句意思。诗的后两句我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
(2)品读关键词,创设情境,初步体会情感。
新课标指出:抓好词句的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对词句的揣摩是培 养学生感悟情感的一种主要形式。 在这一步我让学生默读第一句,并想想哪个词用得好?学生自然找到“铺” 字,接着我问“铺”好在哪里?能否把“铺”换成“照”“射”“洒”等字,为什么?品完“铺”字后,我顺势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播放《秋思》乐曲,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假如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江边,面对这样美丽祥和的景色,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诗人你又会吟出怎样的诗句?诗的后两句我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
(3)体会情感
在这一步中我设计这样的问题:请大家结合诗的写作背景和诗句意思并思考:诗人写这首诗前后的心情有何不同?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是大自然中我们常见的事物,他有什么用意呢? 学生自然会把诗人不同的心情说出来,这时我做这样的一个小结:是的,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对 “残阳”等景物吟诵,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5、聆听歌曲,积累背诵
请同学们聆听《暮江吟》这首歌。伴随着美好的旋律,让学生跟着唱,进而背诵诗歌。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傍晚: 残阳 —铺— 江水 “夕阳西沉”
夜晚: 月-----似——-弓 “新月东升”
露珠 ——似—— 珍珠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一单元篇三
我说课 的内容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写景的讲读课文。课文作者用准确生动的语句,按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富饶的物产。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全文围绕“富饶”展开描写,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谴词用语精确而具体。
课本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
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我本节课打算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具体目标1、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交流观察,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和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2、是能把观察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背诵好词佳句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 课文中描写西沙群岛海水色彩缤纷和海底物产富饶的段落是本节课学习是重点,对于远离海域的学生来说也是学习的难点。
结合学生年龄小以形象直观认知为主的年龄特征,根据儿童远离大海对大海既陌生又新奇的心理特点,教学中我准备利用情境教学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丰富物产。指导学生观察,以图带文,以文为本,图文并茂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且本课语言优美,词语准确生动。因此我将从学生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出发安排,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地读,以读代讲,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语言,鼓励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上教学设计理念下,具体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 情境激趣 温故知新上课伊始,我将放映西沙群岛的风光片,同时配乐解说到:上节课 我们已经初读了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共同走进录象中的西沙群岛,瞧:在风光秀丽的南海边上的这片岛屿就是西沙群岛,它像祖国的南大门是海防前沿的哨所。这里的海水鲜艳明亮,色彩缤纷;海底下数不清的各种鱼群在五颜六色的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海滩上有趣的大海龟正在产卵呢,还躺着千奇百怪的贝壳,多有趣啊;海岛上绿树成荫,群鸟纷飞。通过看录象,听配乐解说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了课文内容,体会意味,给生以美的享受,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其感悟到文章的形象美和意境美,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平等对话 体验美感 在学生饶有兴趣地看完录象回顾完课文内容后,我便布置学生快速默读课文1-4段,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培养学生默读能力。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边读边动笔画出能表现出西沙群岛美丽和富饶的词或句,培养学生动笔墨读书的好习惯。读后引导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在小组内与小伙伴读并想象句子描写的画面,从而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在小组学习后,引导学生汇报。我相机放录象,把‘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海水’“见都没有见过的各种鱼,颜色艳丽形状奇特的珊瑚”“成千上百的海鸟”等形象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增强了没的感染力,更让远离海域的 孩子们通过直观形象理解这些生僻的词句,感受南海海域的秀丽风光丰富物产。在看录象的同时,我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看到的内容,并就自己喜欢的部分大胆想象,在学习海水一段时,指导学生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话。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更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础上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0距离对话。
另外,我认为课文中蕴涵的感情,必须通过朗读传达出来。因此在学生汇报时,我指导多种形式的读,如个别读自己喜欢的部分,齐读海水的美丽,配乐读配画读海底物产的丰富并试着背诵一两句喜欢的句子。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把学生带进文章意境中, 使学生在读中去体会去感受,去琢磨,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在加深理解能力提高朗读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从而使学生在欣赏、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中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三、搭建平台 张扬个性在引导学生交流学习二——四自然段后,布置学生自主合作根据爱好把五六自然段用画一画,读一读,演一演等形式表现出来。小组内合作互助,在全班展示时自我评价与他评相结合,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张扬个性的平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以引导者,合作者的 形象出现,不以乏味的说教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 口去读,用自己 的脑去想,给学生自由感受的空间,并以适当亲切的评价语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起来,力求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朗朗的读书声中完成40分钟的学习。
以上只是我个人对这堂课肤浅的想法,有很多不足之处,敬请赐教。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一单元篇四
《陶罐和铁罐》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它趣味性强,寓意深刻,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两个罐子的故事。铁罐自以为坚硬,看不起陶罐,经常奚落它。而陶罐却没有与它计较,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而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待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二是继续学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在例文本课教学时,能够依据新课程理念,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并把学生的发展做为课堂追求的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及小组合作学习。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1、懂得做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应该骄傲自满。
2、不要以己之长比别人之短,我们要多看别人的长处的道理。
《陶罐和铁罐》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从而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例文了如下四大板块: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 进入文本,品读理解;
(三) 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四)表达感受,深化感悟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1.指导观察法
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图带文、图文并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自然地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
2.表演教学法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表演读,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
3.鼓励欣赏法
教师及时的点评,甚至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1.合作学习法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想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
2.美读训练法
以“看”“听”“说”“读”“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地提高、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练读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
五、教学过程例文: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假如你有一个陶罐和一个铁罐,你喜欢谁?为什么?从学生的发言中总结出他们俩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
第二板块: 进入文本,品读理解;
这个板块主要抓住课文1---9自然段来展开教学。首先使学生了解“这9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而后抓住重点词“奚落”进行挖掘,“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面对铁罐的一次又一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让学生找一找、划一划,加深对文本的印象,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接下来,课件两次出示四个重点句子,重点进行品读。在师生、生生对话中构建话题,以读为本,在朗读中内化感悟。从而了解铁罐和陶罐的不同性格特点。
第二板块: 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了解了陶罐和铁罐的不同性格特点,再深入的探究是不是真的像铁罐说道那样,陶罐破成了碎片,而他自己坚固得什么也不怕?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抓住重点句子(1、2)知道陶罐不仅像原先一样光洁、朴素、美观,而且还成了文物。抓住最后一段,知道铁罐并不刑他自己说的那样坚固得什么都不怕,而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①、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它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
②、 “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儿,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第三板块: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通过“你想对铁罐说些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而揭示本文所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本文具有深刻的寓意,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否则骄傲必败。我例文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学习上、生活中有哪些骄傲必败的事例,今后要怎样做才对?借此进行思想教育。
第四板块:表达感受,深化感悟
1.从陶罐和铁罐的不同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想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2.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有不少的想法和感受,你们想说什么呢?请拿出自己的留言板把想说的话写上去,写后再交流交流。
(1)我想对陶罐说:
(2)我想对铁罐说:
(3)我想对自己说: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一单元篇五
1、教材分析
《走月亮》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山之高,村之静,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虫鸣、鸟飞、溪流、人语,无不充盈着温馨、甜美之情。
1、教法
①读与想象结合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教会学生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引领学生通过文字向画面,抓住词语理解文章。解决教学重点。
②读与品味语言结合法;词语的理解仍是三年级教学的重点,文本语言精妙、别致、富有诗意。通过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语体悟感情,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读读——画画——议议——练练”的学习方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开始,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孩子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月光的照射下的乡村景色美丽极了,真是令人陶醉。我和妈妈伴着虫鸣、鸟飞以及果园那边飘来的果香在明亮的月光下散步,我和妈妈都去了哪些地方?小作者发现的这些美丽的景色,我们大家是否曾经留意过。现在我们一定要用心来读课文,体会作者是用了多么美丽的语言写出了我们也许曾经有过的感受。”
2.细读品味,理解感悟。
要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感受力,细微之处见精神,要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腻的感情,用这种情愫的陶冶,让学生触景生情。新课标倡导:“以生为本”的新理念,要我们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所以,本课教学,以学生的诵读为主线,抓住了几处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1)布置学生自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要求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思考这些语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在读的过程中想象美丽的画面。)
(2)小组交流。
这样富有诗意的文章,学生不仅喜欢自己反复诵读,更愿意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与他人交流,小组交流中给每个孩子充分的时间,他们可以说、可以读,可以争论,在生生交流中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
(3)汇报交流。
教师通过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语言美,蕴涵的真挚的亲情。
①“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卵石问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流着”一词两次使用,朗读时要强调。
香味在流,月光在流,怎么可能?但正是这种语言,才将本无感情的自然之物附上甜美、欢快、幸福的情绪,如流水绵绵不绝。
“多少可爱”引导学生读出喜悦的心情。
“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一个“抱”字:形象地写出了小水塘的形状以及倒影在水中的月景,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得月亮、水塘和我们都显得那么和谐,那么美好。
②“我们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
月光照在水面上,随波荡漾,月光闪闪;而照在果园里,果树上结满了果子,月影就成了一团团的了。
小作者和妈妈伴着月光走过许多的地方,除了从重叠用“走过”这个词感受到,还可以从文中的“……”看出来。引导学生想象:“我”和妈妈还去了那些地方。月光照在那儿又是什么样?
(孩子会有很多奇异和美丽的想象。这样的交流也是一种美的陶醉。)
③学习反复句
“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三次。看似重复,实则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小作者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细细咀嚼这种情致,意趣,虽是秋夜,却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
3.拓展延伸.说月夜。
语文教学重在体悟,学生的感受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美的欣赏是不能缺少的。我们教给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更要引导学会他们感悟。感悟文美、景美、情美、人更美。
作者情不自禁的赞叹也同样会感染我们,让学生深情地读:“多美的夜晚啊!”
读了课文,孩子们更进一步体会到乡村月夜的美丽,乡村月夜这是一种自然,宁静的美丽。孩子们写几句广告语向朋友介绍乡村的月夜,有时间去欣赏月景。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一单元篇六
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本第六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燕子专列》是一篇非常感人的叙事文章。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课文主要写了欧洲瑞士的一个春天气温骤然下降,导致燕子经过瑞士时因找不到食物而濒临死亡的危险,瑞士政府就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把他们送到用带有空调的列车里开往温暖的南方这样一件事,字里行间充溢着人们对动物的珍爱之情,体现了人们美好的环保意识。从语言文字特点来看,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用词具体形象,又含有比较多的意义深刻的词句,既适合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训练,又适合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结合新课标针对第二学段提出的阅读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欧”“洲”“瑞”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等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纷纷”“顶着”“踏着”“四处”在表达中心思想时的作用;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濒临”“呼吁”“长途跋涉”等词语的意思;并通过小组内成员的相互合作交流,通过情感朗读,感受课文中质朴的语言,感悟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音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感受人对动物的珍爱之情,培养热爱动物并能与动物和谐共存的思想感情,能用自己的行动来加入环保的行列。
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再加上三年级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对本文的许多关键词语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引导学生如何联系上下文或者生活实践来理解词语的意思,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对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并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朗读,加深对文本诠释的“环保”主旨的掌握,就成了教学重点。这个单元的主题内容比较宽泛,有很强的社会意义,而且还增加了综合学习的内容,目的是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环境调查,进一步体会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这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打算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朗读感悟法: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本文的语言质朴又形象,情感丰富,充满着对动物的爱心,在教学中,应用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尊重学生的个性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同时注意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创设情境法:学生具有易感染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结合教材特点,利用图画、音乐和文学语言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唤起学生对文本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以至更好地入情入境,发挥想象,释放自己的情感。
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我不仅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更重要的是我还考虑到如何让学生在参与上耗费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所以我准备教给学生以下几种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主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识字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自主识字,在相互交流中相互学习;在理解文本以及朗读教学中,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感情,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搜集人们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的资料这一环节,就应该重点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团体合作。
想象说话练习法: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新课标中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课后练习题三设计了:
(1)我想对贝蒂说:
(2)我想对救护燕子的瑞士居民说:
(3)我想对为救丹顶鹤而牺牲生命的小女孩说:
(4)我想对说:以及“贝蒂不在乎,只在乎”;和燕子唧唧喳喳地叫着,仿佛在向致谢,感谢她(他们)。这三个想象说话练习,旨在挖掘文本的留白,激发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超越文本,运用学过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落实了人文性的教育目标,达到“一箭双雕”之妙。
围绕以上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激发兴趣
1.板书“燕子”,引导学生背诵《燕子》中描写燕子的句子,然后问学生对燕子还有哪些了解,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燕子的资料,比如燕子是候鸟,还比如燕子能报告天气预报,而且是捕捉害虫的益鸟,等等。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在交流中初步了解燕子的生活习性,为学生的信息交流创设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向全班同学展示的舞台,学生的信心与成就感得到了满足,同时也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也引发了学生深入自主探究的欲望。
2.板书“专”,引导学生扩词,再板书“专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专列”的意思。再齐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探清文章脉络、透视文章中心的窗口,通过语言文字的多方位解读,再通过对课题的质疑,培养了学生读文先读题,看题学文的好习惯,同时也培养了质疑的能力。“学贵有疑”,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了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而且为下文的整体感知,第一次接触文本进行了目标定位。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先给学生提出自学要求:轻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次;用自己的方法学会生字、理解新词;在文中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2.读后,要求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初步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在书上写下自己的第一感受。
3.小组交流后,再组织班级交流。教师进行随机点拨。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时,重点引导学生“燕子遇到了怎样的事情”,这样的设计由疑入境,统领全文。
这一环节的设计,遵循了这样的理念:阅读教学要实现个性化阅读,首先要还学生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给学生以自主阅读和直接阅读文本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与文本直接对话的同时,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了生字,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发展了思维,同时也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做好了准备。
(三)由疑入境,统领全文
1.课件出示第二段场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面临危险,非常幸运的是它们逃脱了这场灾难,这是因为,引导学生说出燕子都得到了哪些人的帮助?
指名说,师板书:政府、居民贝蒂。
3.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人们为了燕子做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师相机提示:思考之后,你可以把这些地方用横线“画出”。)
学生自主学习后,再在小组中互相交流,为的是给学生梳理自己思绪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集体交流时,先重点引导理解贝蒂是怎么做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句子——
贝蒂: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引导学生: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要求学生试着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要读出小姑娘贝蒂和父母一起,怎样不怕危险、不怕寒冷寻找燕子的经过,突出险(覆盖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救助燕子多(一个人就救护十几只),丝毫不想自己(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当然在朗读指导时,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只要是合乎常理的感悟,都应该呵护。因为我们的阅读理解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个性朗读,这是课堂生命化、人本化的表现之一。
在学生情感朗读后,提问:贝蒂她不在乎什么?并出示句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练习:
贝蒂不在乎冰天雪地的寒冷,只在乎;
贝蒂不在乎漫天遍野寻找的疲劳,只在乎;
贝蒂不在乎饥饿、寒冷、疲劳的三重困难,只在乎。
在学生深切体会后,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真情体验朗读句子。学生朗读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感受贝蒂对燕子的关爱之情。(红字板书:关爱)带着体会到的感觉,再一次深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个性朗读时要强调评出孩子们在朗读过程中的优点。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始终紧紧抓住文本,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多次的情感朗读中,入情入境,以读导悟,再感受人物崇高思想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文本的留白处,开启学生思维,发挥想象,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接下来,我以“我们的贝蒂是这样地关爱燕子,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寻找燕子的过程中,这样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还有谁呢?”以这样的句子为过渡,引入对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居民们: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指名回答后,出示句子:
(1)这里可以进行学法迁移,引导学生根据课后第二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组织集体交流时可以这样点拨:“纷纷”:很多居民走出来。这居民当中都有谁呢?“可能有……可能有……”让学生感受人们都在行动。“四处”:都是哪些地方?“在……在……”让学生感受人们到处寻找,不畏艰辛。
理解后,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朗读时,注意以情感人,我是这样导的:
在深山,或是野外,或是丛林里,或是雪堆下,纷纷寻找燕子。这么多地方,容易找吗?年迈的老奶奶,体弱的大叔,幼小的孩子,在找时,会寒冷,会饥饿,也会疲劳,我们来读这个句子。
教师用自己的激情感化着学生的心灵,用自己最诚挚的情感,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冰天雪地的瑞士,去跟随那里的居民一起来寻找濒临死亡的燕子,让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化着学生,引领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进入文本的内核,那么,朗读就达到了效果。这就是我这一个导语设计的用意所在。
用“关于瑞士政府又做了哪些事?”一句过度后,再引导学生理解“呼吁”的意思,再以一个提问:“这是怎么样的专列?”引出第一、五自然段的学习,出示:
有一年春天,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
列车开动了。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切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读给同桌听,相互进行评价,共同提高。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在合作中尝试着去感悟。学生学语文是非零起点,只有放了以后,才能知道什么地方需要老师去扶,这样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些都是21世纪公民所应具有的素质。所以,在我的设计中,我时刻“以人为本”,倡导“自主与合作”的交互学习,使得生生交流不再是“空中楼阁”,尽量做到师生、生生、生本真正融为一体。四、说教学程序
围绕以上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激发兴趣
1.板书“燕子”,引导学生背诵《燕子》中描写燕子的句子,然后问学生对燕子还有哪些了解,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燕子的资料,比如燕子是候鸟,还比如燕子能报告天气预报,而且是捕捉害虫的益鸟,等等。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在交流中初步了解燕子的生活习性,为学生的信息交流创设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向全班同学展示的舞台,学生的信心与成就感得到了满足,同时也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也引发了学生深入自主探究的欲望。
2.板书“专”,引导学生扩词,再板书“专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专列”的意思。再齐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探清文章脉络、透视文章中心的窗口,通过语言文字的多方位解读,再通过对课题的质疑,培养了学生读文先读题,看题学文的好习惯,同时也培养了质疑的能力。“学贵有疑”,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了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而且为下文的整体感知,第一次接触文本进行了目标定位。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先给学生提出自学要求:轻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次;用自己的方法学会生字、理解新词;在文中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2.读后,要求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初步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在书上写下自己的第一感受。
3.小组交流后,再组织班级交流。教师进行随机点拨。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时,重点引导学生“燕子遇到了怎样的事情”,这样的设计由疑入境,统领全文。
这一环节的设计,遵循了这样的理念:阅读教学要实现个性化阅读,首先要还学生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给学生以自主阅读和直接阅读文本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与文本直接对话的同时,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了生字,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发展了思维,同时也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做好了准备。
(三)由疑入境,统领全文
1.课件出示第二段场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面临危险,非常幸运的是它们逃脱了这场灾难,这是因为,引导学生说出燕子都得到了哪些人的帮助?
指名说,师板书:政府、居民贝蒂。
3.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人们为了燕子做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师相机提示:思考之后,你可以把这些地方用横线“画出”。)
学生自主学习后,再在小组中互相交流,为的是给学生梳理自己思绪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集体交流时,先重点引导理解贝蒂是怎么做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句子——
贝蒂: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引导学生: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要求学生试着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要读出小姑娘贝蒂和父母一起,怎样不怕危险、不怕寒冷寻找燕子的经过,突出险(覆盖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救助燕子多(一个人就救护十几只),丝毫不想自己(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当然在朗读指导时,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只要是合乎常理的感悟,都应该呵护。因为我们的阅读理解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个性朗读,这是课堂生命化、人本化的表现之一。
在学生情感朗读后,提问:贝蒂她不在乎什么?并出示句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练习:
贝蒂不在乎冰天雪地的寒冷,只在乎;
贝蒂不在乎漫天遍野寻找的疲劳,只在乎;
贝蒂不在乎饥饿、寒冷、疲劳的三重困难,只在乎。
在学生深切体会后,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真情体验朗读句子。学生朗读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感受贝蒂对燕子的关爱之情。(红字板书:关爱)带着体会到的感觉,再一次深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个性朗读时要强调评出孩子们在朗读过程中的优点。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始终紧紧抓住文本,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多次的情感朗读中,入情入境,以读导悟,再感受人物崇高思想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文本的留白处,开启学生思维,发挥想象,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接下来,我以“我们的贝蒂是这样地关爱燕子,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寻找燕子的过程中,这样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还有谁呢?”以这样的句子为过渡,引入对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居民们: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指名回答后,出示句子:
(1)这里可以进行学法迁移,引导学生根据课后第二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组织集体交流时可以这样点拨:“纷纷”:很多居民走出来。这居民当中都有谁呢?“可能有……可能有……”让学生感受人们都在行动。“四处”:都是哪些地方?“在……在……”让学生感受人们到处寻找,不畏艰辛。
理解后,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朗读时,注意以情感人,我是这样导的:
在深山,或是野外,或是丛林里,或是雪堆下,纷纷寻找燕子。这么多地方,容易找吗?年迈的老奶奶,体弱的大叔,幼小的孩子,在找时,会寒冷,会饥饿,也会疲劳,我们来读这个句子。
教师用自己的激情感化着学生的心灵,用自己最诚挚的情感,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冰天雪地的瑞士,去跟随那里的居民一起来寻找濒临死亡的燕子,让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化着学生,引领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进入文本的内核,那么,朗读就达到了效果。这就是我这一个导语设计的用意所在。
用“关于瑞士政府又做了哪些事?”一句过度后,再引导学生理解“呼吁”的意思,再以一个提问:“这是怎么样的专列?”引出第一、五自然段的学习,出示:
有一年春天,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
列车开动了。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切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读给同桌听,相互进行评价,共同提高。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在合作中尝试着去感悟。学生学语文是非零起点,只有放了以后,才能知道什么地方需要老师去扶,这样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些都是21世纪公民所应具有的素质。所以,在我的设计中,我时刻“以人为本”,倡导“自主与合作”的交互学习,使得生生交流不再是“空中楼阁”,尽量做到师生、生生、生本真正融为一体。
(四)拓展文本,升华主旨
1.可爱的燕子快乐地乘着幸福的列车驶向远方,这样的故事真的很让人感动。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下发阅读材料:《一个真实的故事》,讲的就是人们保护动物。这一环节机动,可以当作课外作业。
2.学了课文,听了故事,看了图片,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你把它写下来。
写段练习:
(1)我想对贝蒂说:
(2)我想对救护燕子的瑞士居民说:
(3)我想对为救丹顶鹤而牺牲生命的小女孩说:
(4)我想对说:
3.指名4~5个学生展示,再进行总结:通过同学们这么深情的话语,老师相信《燕子专列》中的小贝蒂,《丹顶鹤的故事》中的小女孩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多么希望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爱护动物,爱护环境,用爱、用情编织更美好的故事。
这一环节的设计真正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进行语言思维训练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情感的深化,提升着对文本主旨更深一层的感悟,既发挥了想象能力,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练习设计才是有效的设计。当然也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可以写一句,也可以写一段,可以四个内容都写,也可以选择一、二个写。体现了训练的层次性,也符合了学生智力发展的多元性。
(五)布置实践活动
自主选择合作的伙伴,共同搜集人们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的资料,用自己的行动向自己周围的人呼吁“保护动物、爱护环境”。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团体合作能力,体现了语文的综合实践性。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达到简明扼要,抓住题眼,直奔中心,达到“高效能、简约化”的功效,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主旨。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一单元篇七
《语文课标》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人文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任务的规定,概括地说就是一句话: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谁该得第一》这篇课文是北京版课改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中的略读课文。本单元要是学生懂得孝敬父母,关爱别人,自觉遵守法规。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阅读能力。同时指导学生识字写字,培养识字能力,进行朗读训练及综合实践活动。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精读课文中提到的指导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建议同样适用于略读课文。
经过两年的语文学习,大多数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和朗读能力;能够边读边思考,针对课文中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够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和看注释、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能了解课文内容,结合有关内容进行大胆的想象;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语言的优美和生动,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懂的关心他人。
1、认读4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在评画讨论的过程中,感受画中的丰富想像力,体会孩子们的善良、正直,受到关爱别人、关心环境的美好心灵感染。
4、参与绘画比赛,在说“画”中,练习想像,渗透人文关怀。
说教学重点:
在朗读、评画中感受画中的丰富想像力,体会孩子们的善良、正直,受到关爱别人、关心环境的美好心灵感染。
说教学难点:
想象画的内容,感受孩子们的善良、正直,对“参赛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
1、针对课题提问题,导入本课。
2、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清学习障碍。
3、运用多种形式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自学提示边读边画批,小组、班内交流理解课文内容,读中感受画中的丰富想像力,体会孩子们的善良、正直,受到关爱别人、关心环境的美好心灵熏陶。
4、演一演说一说,加强语言积累渗透人文关怀。
带学生进入角色表演,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情感上受到更深的触动、感受画中的丰富想像力。参与绘画比赛,在说“画”中积累和运用语言,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渗透人文关怀。
1、培养学生审题、质疑的能力。学生从质疑题目入手,针对文中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之后根据学习提示边读边思考,分层逐个地解决问题。
2、重视朗读默读,注重语感和想象力的培养。本节课采取了多种形式读课文,真正做到了读中感知课文内容;读中感悟画中的丰富想像力;读中培养语感,读出学生的关爱之情老师的高兴心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体会孩子们的善良、正直,受到关爱别人、关心环境的美好心灵熏陶。
3、利用填空、说一说,演一演等多种形式加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本课抓住课文中句式让学生说一说,带学生进入角色演一演,这样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渗透人文关怀,为写话打下了基础。
总之,本设计紧紧围绕课标,以读贯穿全文,做到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并将自学能力,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