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呼兰河传》读后感30字篇一
生于呼兰河,在人生最后两年的时光用文字编织了儿时家乡的梦,她用对生命的热情谱写了:她家的院子,呼兰河小城,祖父,小团圆媳妇儿,有二伯,冯歪嘴子。那是她祖父的园子,在这里,一切都是自然的,无拘无束,有爱着她,惯着她的祖父。我想,此时的小萧红一定很快乐。园子以外呢?小城里的人却一个比一个荒凉,一个比一个无助。那么美好的后花园,那么无助的呼兰河小城
妈妈见我看时伤心,就说:旧社会的呼兰河糟蹋人啊,你还是别看了!说也奇怪,萧红笔下的人物身世虽凄凉,但透过她火热的文字,我似乎看到了她一直在找寻希望。
她说: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黄瓜愿意开一朵黄花就开一朵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多美好的文字,她一定特别想念她的祖父,一定特别向往自由。
正如同生活中的我,也喜欢大自然里的无拘无束。一有空闲,便常常跟着爸爸一起侍弄他精心培养的盆景花草,这是菖蒲,那是紫藤,还有梨花、梅花、玉簪花,我样样知晓。如果爸爸有了兴致,偶尔还能蹭到山上,到小溪抓抓小蝌蚪,看蟋蟀打架的机会,我要是和小萧红认识,一定有聊不完的话!不同的是,我们对于得到自由太容易了,而这份自由、快乐,只是作者颠沛流离的一生中最为美好的一段儿时的回忆,是她如黑夜般寂寞生活中唯一的一点亮色。
时代变迁,斗转星移,新时代的我们不用再经历呼兰河小城人们的苦难,封建社会的压迫。这个暑假与《呼兰河传》相遇,给我的成长留下了一份美好的回忆,我不禁觉得读书学习是多么幸福的事儿!
《呼兰河传》读后感30字篇二
暑假中,我读了《呼兰河传》,全篇介绍了女作家萧红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让我感受到了多彩的风土画,比如火烧云。
了解了萧红的背景后,我挺同情她的,她的家人都不疼爱她,她感受不到任何亲情。只有祖父疼爱着她,给予她关爱,就像萧红自己所说:"从祖父哪里,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外,还有温暖和爱。"
我很喜欢萧红对小花园的描写以及和祖父生活场景的叙述。萧红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去观察小花园,各种动物、各种植物,一切对她来说都是新奇的,都是十分有趣的事物。她在花园里的生活状态是多么自由,就像她所写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把谷穗当作狗尾草扔掉,祖父只是大笑,然后耐心地教她辨认谷穗。和祖父劳动时,她时而去追蜻蜓,时而去捉蚂蚱。这些生动的画面,都是因为有祖父的疼爱,所以一切是那么的美好。
这也让我想到了我的外婆,她也这样疼爱我。她十分喜欢织毛衣、做针线。从小到大,我的毛衣都是外婆给我织的。外婆还给我做布鞋,穿在脚上十分舒服,而且还透气。每次都会在鞋面上绣各种小花,有荷花、梅花、小雏菊……可漂亮了,无论谁看见了都要忍不住夸赞一番。
我觉得我比萧红幸运很多,我不仅有外婆疼爱,还有爸爸妈妈和哥哥,而她就只有祖父给予她温暖和爱。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关爱,需要快乐的童年,在爱的滋润下健康、幸福地成长。
《呼兰河传》读后感30字篇三
从结构上看,一
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
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
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
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首要的一点是“读”。“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
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写读后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认真思考。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
出自己的分析和
评价。分析和
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
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
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第三,要抓住重点。读完一
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
评价作品。因此,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
《呼兰河传》读后感30字篇四冰心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落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桂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也认为,书就像调味剂,让枯燥的生活变得活力四射。在今年寒假中,当我关上这本书时,心中早已有了这种感慨。它就是—《呼兰河传》。
书如其名,作者萧红以回忆自己与家人的趣事和自己故乡呼兰河城所发生的事来写的。整本书一共有七个章节,其中让我最印象深刻的还是第三章的一段对话:
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尾巴草的一片地,他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束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就像狗尾巴。”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笑话作者连狗尾草和谷子分不清。过了一会,笑够了,又想起自己小时候何尝不是这样呢?不知不觉,从发呆变成回忆,从回忆变成身临其境,这种感觉似乎像极了作者回忆时的样子。
书中有浓浓的亲情,有美丽的“火烧云”,有作者的家乡——呼兰河城,城里有荒凉的小院,有性格古怪的二伯。而这些,看似没有关联,实际上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合起来却是作者对乡亲邻居、亲朋好友的思念,对家乡的想念,更是对年少时的一份回忆。
作者最后一句话说的很对——“书中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却都充满了回忆”。
是呀!难怪作家叶文玲《我的“长生果”》中的一句话:“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还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呼兰河传》读后感30字篇五
这个寒假,我有幸阅读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整本书主要描述了作者儿时的故乡黑龙江呼兰河县的特色,风俗及小时候熟悉的人物和印象深刻的事。
《呼兰河传》全书分七大章和尾声,第一和第二章节主要写了全县的三条街与当地跳大神,放河灯,看野台子戏和庙会等风俗,其余五个章节写了与作者同住一条街的邻居和亲人,把祖父的和蔼可亲,冯歪嘴子的辛勤质朴,有二伯的古怪性格描述的淋漓尽致。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并且十分的封建和落后,在那里,由于人们的迷信和愚昧无知,发生了一个个杯具,另我印象最深的是命运凄惨的小团圆媳妇,她生了病,高烧不退,婆婆不仅仅不带她去看病,反而还请了个骗人的“法师”,最终把她丢到滚烫的开水里洗澡,结果不但没有治好她的病,反而还要了她的性命。那里的人们宁肯顺从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名明白可悲也不愿意反抗,我看着看着也增添了很多怜悯和痛恨。
作者还描述了很多童年的趣事,在房顶上采蘑菇那段就十分趣味,好好地去房顶采蘑菇,却弄的鞋子掉进了锅子里,弄了一锅的泥浆汤。还有一次,作者把花儿插在了祖父的帽子里祖父非但没发现,还笑着说:“今年花儿真香,隔着几十米都能问道香味
儿”。这也让我联想到了自我,童年的完美时光是多么的让人留恋,我们都要好好地珍惜,长大了才不会后悔。
《呼兰河传》是一
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看完这本书,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样,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那里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可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完美都包容了,让我们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吧,将来再来回味这份属于自我的完美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30字篇六《呼兰河传》是一本著作,也是一本充满心酸、血泪,记载了一个荒凉时代的史书。在那片寒冷寂静的东北大地上,童年时代的作者见证了无数形形色色的闹剧。
《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鲁迅先生评价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同他一样,萧红也生活在那一个动荡的时代,那个充满封建迷信的时代,那个芸芸众生麻木不仁的时代。但她没有屈服,没有默默忍受,而是用她的笔书写了她的悲愤,将其化为了《呼兰河传》。她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叙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隐喻了人们认为“善良”的举动背后的真相,强而有力地写出了那个时代的可悲。
书中,二伯是“我”家中的一名老长工,他为这个宅子辛苦了大半辈子,却没有得到一分工钱。直到年迈时他仍被父亲毒打,却始终不曾还手。他喜欢和天空的雀子说话,也喜欢和大黄狗谈天,他对被奴役的命运毫无觉悟。他对弱者毫不同情,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是作者笔下的东北“阿q”。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呼兰河就是荒凉的代表,人人麻木无知,这不仅是呼兰河的写照,更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在那个时代,人们是为活着而活着,有的甚至是为了死去而活着;在那个时代,平凡的人也被当作是异类来看待,被折腾得死去活来;在那个时代,周围只有看客,他们麻木地看着别人的命运,麻木地看着自己的人生。“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的头上了。”
这本书极尽所能地批判着封建迷信的思想,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敲响警钟。它怀着一份厚重的期望,期望民族的改变,期望文化的复兴。
萧红虽然早已停留在了那个时代,但是她的精神传达给了千千万万的青年人们。我们作为时代的新鲜血液,更应该为祖国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