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勤奋的反思 说勤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一
在苏教版小语第七册《说勤奋》一课,以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位人物的事例说明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并且告诫人们“只有一生勤奋”“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学习这篇课文,对指导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培养学生“勤奋”的美好品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接受课文的观点,以受到深刻的教育。
一、感悟中铭记
在教学中,注意在教学生学习课文语言的同时,让学生记住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话,明白人生真谛,激发学习的原动力。
《说勤奋》的第一自然段中这样的一句话:“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让学生记住这句话,并付之实践,将会受益终生。在教学中,能用“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与书上的第三句话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懂得,“勤奋”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在学生理解之后,鼓励学生以“自勉”的形式进行摘记。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是用整颗心在书写。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摘记自勉,以“我要记”、“我有用”代替了“要我抄”的任务,将一粒粒“成功的花种”播在学生的心田。
二、朗读中内化
《说勤奋》的第二、三自然段,讲的是司马光和童第周因“勤奋”而取得“成就”的事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将表现他们勤奋努力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再读一读。然后启发学生:你觉得这些句子该怎么读?在读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从朗读中体会到,“司马光真用功呀!”“童第周真有志气!”等等学生深有感触,从心底里自然流露出对两位人物“勤奋”努力的佩服之情。
三、阅读中延伸
语文的外延与整个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让学生在课外搜集资料,阅读课外书,是拓展与延伸语文学习渠道的重要方面。学习了《说勤奋》这一课后,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名人故事丛书”,让学生去读一读有关司马光、童第周的其它故事,让学生在感悟课文后,进入全方位的体味,从自我探索中实现教育的延续。
勤奋的反思 说勤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议论文的格式说一说勤奋的重要性。
3、能背诵课文。
4、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与以往学习的记叙文所不同的文章——议论文。(教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议论文与记叙文有什么不同吗?老师相信同学们打开课本后认真读一读就会明白的。
师:同学们,你们需要多少时间来读课文?(学生说3分钟、5分钟、10分钟,最后统一为10分钟)(这时对学生提出要求,一是读方面,通过练习朗读要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长句要会破句;二是生字方面,要做到四会,会读、会写、会默、会理解,待会老师要来默写。)
生:读课文。
(教师巡回检查,特别注意上官志浪、范文杰等)。
时间到,让学生停下。
师:10分钟时间已经到了,有多少同学愿意来读一读。(举手的人只有十几个)没关系,我们练习得不多,能读的人先来试一试好吗?
生:读课文。
(读完后学生评价)
生:我觉得崔玲刚才读的时候太紧张了,所以速度太快了,但是她读得很流利。
生:她刚才读的时候,最后一句话读得不是太好,她把句子读破了。
师:崔玲,你能否找一位同学和你比一比,看看你是不是比他读得好。
生:我找符莉莎。
生:读课文。
读完后齐声鼓掌。
师:从大家的掌声中,老师已经知道同学们都觉得符莉莎读得不错。那你们现在愿意跟着符莉莎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吗?
生:愿意。(齐读课文)
师:不错,同学们课文读得都不错,下次要争取自己站起来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能否用一段完整的话来说一说勤奋为什么重要呢?
(只有两个人举手)
师;看来老师这处要求对于同学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没关系。同学们,其实议论文有一定的写法:摆出观点——举例证明——深化观点。那么这篇文章什么地方是观点?是什么观点?具体事例是什么?什么地方又是深化观点?
(马上又多了五、六位同学)
师:有好几位同学已知道了,我们就先请他们来说一说。
生:学生按照议论文的写法复述课文。
(能大概地把课文复述出来了,但是太简单。)
师:你们对他刚才的回答满意吗?他刚才的回答是不是能充分说明老师提的问题?
(好几位学生提出来觉得太简单,特别是举例证明部分太简单。)
师:你们觉得应该怎么样说才好?事例部分能不能证明观点,也就是说明“勤奋的重要性”?老师先请一位同学来把事例部分复述一遍。
生:复述事例部分。(还不错)
师:你们觉得这位同学的事例部分复述得怎么样?能不能证明勤奋的重要性?
生:都认为这位学生事例部分复述得很详细,能证明勤奋的重要性。
师:那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来完整地说一说勤奋的重要性,行了吗?
(明显地比刚才又多了五六位)
生:再一次复述课文。
师:你自我感觉一下,你今天讲得怎么样?
质疑,爱你没商量:《普罗米修斯盗火》教学案例
师:读了课题的时候,我就发现我班很多同学举起了手。同学们围绕题目已经有了很多大大的问号,请大家把你的问号说出来,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生1:普罗米修斯是一个人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2: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盗火?
生3:普罗米修斯又是如何盗火的?
生4:普罗米修斯盗到火了吗?他的结果怎样呢?
生5:火到外都有,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盗火呢?
生6:课文为什么叫《普罗米修斯盗火》?
生7:题目为什么不叫《普罗米修斯偷火》?
生8:普罗米修斯从哪里盗火?
……
[思考]:
面对学生提的这些问题,我把他细细地归纳了一下,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无法也无须解答的,如生6和生7的问题,对这两个问题我跳过去了。一类问题是课文的重点,但今天无法解决的,比如生1的问题。我也没有这样说:这个问题我们第二节课再解决。也许到了第二节课时,学生已经不再感兴趣,或者已经忘了。我是这样解答的,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为此老师还找了一本有关普罗米修斯的书,我相信你读了课文和这本书中的有关片段后,一定会对普罗米修斯有个深刻的了解。第三类问题是不是问题的问题。说它不是问题,是因为较大的一部分学生通过预习都已经知道答案,而因为基础不同,学习态度不一样,也有一部分同学对这些问题感到困难。比如生2、生3、生4、生5、生8的问题,我正好利用此问题组织学生读书。
师:这些问题班上已经有些同学能解答了,可是还有些同学不会,要想会很简单,现把课文读一读,我相信会的同学会更多的。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些问题。
生通读全文,师不停地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都读过了,对这些问题能解答了吗?请你把你能解决的问题说一下,并读一读帮你解决这个问题的段落。注意了,老师还要检查你书读的准不准呢?要不要把你准备读的段落再练一次。
生选择自己解决问题的一部分练读。
师:现在都已经准备充分了,大家有机会做一个文明、敏锐的听众了。
生结合问题读课文相应部分。
[思考]:
初读课文,学生一定要读透读准,一定要多读。这时候教师巧妙的引导就显得更加重要,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带着不同的目的读,用不同的方式读,这样效果才会更好。在这环节的处理上,我借助于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帮同学解决问题,以寻找答案为借口,促动学生多读书,这时学生乐读,而且每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真正落实了让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
勤奋的反思 说勤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三
《说勤奋》是本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篇首即摆明观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接着举了两个生动的例子来证实这个道理,结尾提出在当今社会中勤奋的必要性。学生刚经历过期中调研,成绩参差不齐,在这个时候学习这篇课文,很有现实意义。
我的教学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 读懂课文,练好朗读。
1 围绕“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句话在文中的两个事例中找到“鲜花”及“汗水和心血”的具体表现:
司马光——抓紧时间读书,历时19年编成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童第周——基础差而急起直追,成绩名列前茅,后来又完成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轰动欧洲生物学界。
二、故事补充,深化认识。
其实,关于勤奋的故事,学生平时已积累了不少。学习此文,要唤起学生记忆中的相连信息。如谈“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理解时,有同学谈起了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侯交手工制作的故事,童话大王郑渊洁勤奋写作的事。学到司马光的“警枕”时,学生就自然想到了古人“悬梁刺骨”、“囊萤映雪”的典故,李白的“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也就更加明了。
三、联系实际,讨论探究。
明理的目的是能指导学生的言行,所以,联系实际展开讨论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围绕以下几点引导学生共同探究:
1 天资聪明的同学也许稍微认真一点就能取得好成绩,难道一定要勤奋吗?
2 接受能力较差的同学如果非常勤奋,能赶上那些天资聪颖的同学吗?
3 你认为怎样才是“勤奋”的表现呢?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从实际出发,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基础怎样,也无论定下什么目标,只要你想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勤奋。讨论中,教师也要有意识的请天资聪颖的同学和接受能力较差的同学多谈谈,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并认识到“唯有勤奋才能成功”的道理。
四、作文训练,内化积累。
在学习课文以后发动学生在身边找找勤奋的人和事,用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别人的做法,把课上所学的延伸到生活中去,使勤奋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向往。
勤奋的反思 说勤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四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教学时,我抓住“勤奋”这条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从对具体语言文字的感悟中去明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也让他们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前阅读 加深理解。
为了使文中童第周这个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更有感染力,也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课前我准备了《一定要争气》这篇文章让学生自读,体会童第周的精神,尤其是他的勤奋。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中“毫不气馁”、“急起直追”等词语,童第周在路灯下苦读的情景深深地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而且,学生对于童第周对人民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也有了了解,为理解课文结尾“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作好了铺垫。
二、教给方法 由扶到放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开始转向追求个体的自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小组学习,研究语言文字,动笔做记号。我教学生用“读”“思”“议”“悟”的方法学习本课,仔细品味重点段、句、词,体会文中的情感。
由于课文并不难以理解,两个例子的结构也有所相似,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学习司马光的例子时引导多一些,童第周的例子则放手让学生自读,并结合课前补充的文章《一定要争气》来谈感受。为了让学生较好地进行自学,我有意识地教给了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通过找关键句子和词语来体会人物精神。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也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不仅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
三、比较学习,巧破难点
课文中主要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古代的司马光,一个是现代的童第周。他们有着许多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寻找他们两个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时学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第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当然学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颖,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通过这样比较以后的学习,学生理解难点到这里便水到渠成了。
四、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明白了课文所揭示的道理,即“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而司马光和童第周身上的“勤奋”也让他们敬佩不已。这时候,我趁热打铁,联系课文内容,问学生“怀着对美好理想的憧憬,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勤奋”与自身联系起来了,原来自己只要勤奋也可以像这些名人一样获得成功。因为不管是天资聪明的人,还是基础较差的人,都是通过勤奋才实现自己的理想的。不过由于课堂上时间不够充分,学生谈自己的打算时,说得还不够具体化,但我想他们只要有了这种理解,多多少少在潜移默化中能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平等对话,和谐相处
师生对话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形式。整堂课我紧紧抓住“勤奋”谈勤奋,在轻松愉悦、灵活深刻、丰富幽默的对话中,师生关系融洽、亲密、民主、平等,如渠水般自然,似琴瑟般和谐,师生浸染于真实美好的氛围里,沐浴在健康向上的阳光中。这充满生机活力的互动过程,“解放了孩子的头脑”,让他们学会思考,学得主动,学得聪明,学得愉快。在教学议论文的方法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要用典型的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生动、幽默的对话来暗示和点拨学生,循循善诱,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受到启发,学生学得生动而又深刻。
“平等对话”也离不开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这是因为学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最能激发创新。共同体验应当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们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分析重点段落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动笔,做记号,留给他们个性的空间,再交流,谈感受,学生说出我是从哪句中的哪个重点词中体会到了什么,并让学生评价,补充,珍视了学生个性的独特体验。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学生学得轻松,理解得也不错。
学好语文还要实现教师与教材的平等对话,并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超越。让学生融入教材情境,运用多种方法,巧妙地激发学生对教材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形成浓郁的学习气氛。发挥学生自己学习语文的巨大潜能,提高阅读的效果和效率。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练习,就是让学生把课前做好的有关勤奋格言的书签赠给同学,以此来互勉,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勤奋”,还学会了积累。
六、注重朗读,创新引导
语文学习过程中“读”是第一位的。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因为有了它,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齐读、默读、更有创新地引读。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理解文中“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支柱,支撑着语文素养这座大厦。学生的头脑不是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课堂中我尝试多让学生自己说,把精彩留给他们,还他们一个自由表达的园地。在学习司马光的事例时,我设计的问题是: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付出了哪些汗水和心血?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词句入手,潜心体会,真正领悟到“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勤奋的反思 说勤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五
《说勤奋》作为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作者围绕着“勤奋”开头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中间通过叙写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加以证明。我教学时设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说理性课文的表达方法,尝试从生活中选择事例,并结合事例表达自己的看法。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中光注重“讲”而忽视了学生的读,感觉课堂上读的部分不够理想。可能是说理性很强的文章,描写得不是很优美,所以学生的朗读就没有那么投入。本节课中孩子们朗读的形式只有齐读、自由读的方式。而这样的朗读形式很明显不利于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吸收,更谈不上到达以读促悟的效果。
我的课堂教学总体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特点,我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主要有论点、论据。让学生想一想,课文在一开头告诉我们的中心观点是什么?经过一番讨论、交流,学生知道“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文章的中心。”通过列举爱迪生和爱因斯坦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无论你的基础怎样,也无论你定下怎样的目标,只要你想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勤奋;离开了勤奋谁也不能取得成功。
针对学困生,在学习中学生的积累太少。故在今后的课前预习方面要引导学困生做得更全面一些,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积累知识的能力。
勤奋的反思 说勤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六
一看到“说勤奋”这个课题,我就告诉自己,切记:别上成品德课。为了避免过重的说教,那就得把语文味上出来。前段时间从学校博客的中读到胡昕组长转载的一篇文章,说到王崧舟提出语文课得有“三味”。在我执教的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体现着语文味。
一、注重生字词的教学
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本着把生字读准、把文章读通的原则,大胆地给足时间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检测。同时,对于“勤”“末”“惯”这些常见字也做一些写法、读音上的适当的点拨。从反馈效果来看,学生的掌握程度还是不错的。
二、渗透说明文的表达方式
对于这种说理文,如何不露痕迹地介绍体裁特点?我尝试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那为什么作者要先问再答呢?学生在对比品读的基础上自然体会到设问句的强调的作用了。
三、由“勤”入手,强调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顺势提出:勤读书;在学生自学、交流完第二自然后,我总结出:勤动笔;在品读“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警枕”等词语后,我又板书出:勤思考。这样,不仅是学习方法的传授,也是全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达成。
勤奋的反思 说勤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七
《说勤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第16课,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训练要求,我对这节课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符合本课特点,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在教学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全体学生参与课堂
在上课时一开始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找出表达作者对勤奋观点的句子,学生都能正确回顾,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作者的主旨,学生以一种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接着组织学生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结合司马光的具体事例,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细细咀嚼,理解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采用学习的迁移,自主开展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同样讨论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和“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领悟“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资源,使课堂教学为学生服务
二、读中品味。
语文学习过程中“读”是第一位的。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因为有了它,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齐读、默读、个人读等等。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之间走一个来回。
三、以问导学,说中明理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支柱,支撑着语文素养这座大厦。学生的头脑不是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课堂中我尝试多让学生自己说,把精彩留给他们,还他们一个自由表达的园地。在学习司马光的事例时,我设计的问题是: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付出了哪些汗水和心血?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词句入手,潜心体会,真正领悟到“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在学习童第周的故事时,设计了以下问题: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3)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几句。事实证明我的设想是正确的,开放有度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
四、由“课本”向“课本外”延伸
说成语,读名句,写事例,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的时空,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创。
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能够知道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迹,懂得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和成功的桥梁,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由于我的水平有限,课堂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我觉得自己对学生进行语言理解方法的引导还不够,教学语言也不够精彩。另外我总感觉课堂上学生读的不够理想,可能是说理性很强的文章,描写得不是很优美,所以学生的朗读就没有那么投入,同时学到最后我让学生起来交流相关名人名言时,由于课前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得不够理想,所以学生不能很好的回答,后来只好我说了两句。看来我以后在课前准备方面要做得更全面一些,针对以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及他人优秀经验,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大胆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勤奋的反思 说勤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八
在楚才小学上完《说勤奋》一课,给我的感觉特别好,我觉得这堂课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针对高年级的学习,更多的应该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整堂课在这一点上我作得不是很好,例如:当我让学生谈谈文章的2,3自然段讲了什么时?学生反映很快,迅速地说出文章这两段主要是举了两个例子,司马光和童第周是怎样通过勤奋取得成功的。其实接下来我可以顺着这根主线让学生讲下去,而不是又从头开始,先学第2自然段,再学第3自然段。高年极的学生领悟能力已经很强了,教师更多的应是教育和启发学生。
第二,当我讲完文章时,忘记了把文章回顾一遍,总结一下作者的观点,这对学生系统学习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尽管我在开始的时候也想到这点,但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忘记提了。
第三,我声音不是很大,因为我的声音比较小,学生发言的声音也不自觉地变小,课堂显得有点压抑,这点我以后要特别注意。
第四,板书不完整,开始设计的作者的观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在讲到第一自然段,学生理解正确时,没有及时地写在黑板上。另外我的粉笔字还需要勤加练习。
上完这堂课,我发现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真的是很不容易,需要今后更多地实践、反思和学习。当听到学生跑来问我姓什么,并高兴地称我“周老师”,我觉得很感动,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这堂课也让我体会到了成为一名教师的快乐。
纵观现在的课堂,常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一些原本学生一看就懂的地方,老师却似乎在每句话上都能问出个问题来,而且大多是停留在表面的问题,学生看似发言积极,课堂是热闹了,但多是浅层次的“碎问碎答”,学生的思维能力、品质得不到锻炼,于是课堂呈现出“高耗低效”的无奈。
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当前课堂教学的情况,我觉得应该格外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起点”问题。简单说,我们每一节课的教学从哪儿开始进入,在什么基础上生发,便是教学起点。
本文的教学起点在哪里?仅仅是让学生读懂本文讲了什么吗?我相信四年级的孩子在对课文读了几遍以后,绝大多数同学能大概地知道本文的内涵。如果我在教学时只是带领学生品词析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那么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所以,我从对教材与学生的整合分析中把握教学起点:在学生能基本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我怎样用各种各样的朗读(指名读、教师创设情境引读、比较读)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实地读,充分地读有层次地品读,进而深刻领会本文主旨;我也从教材理解上根据起点确定重点:在知道本文写什么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懂得一般的议论文有着怎样的结构方式(怎么写)怎样例举典型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方法;更从学情把握上确定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机地有效地自然而然地把两条教学线索融合并呈现。
本次教学,我在得意地设计——失意地上课——理性地修改过程中充分意识到:1、只有自己站得高,才会把学生带进有效的学习过程,才能为学生的发展真正形成生长点,这样,无论在“课堂提问”,在“引导学生读书体悟”,或者在“课堂评价”上,老师都会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尽量地以“充满智慧挑战,呼唤情感投入”,以“学生跳一跳,再摘到桃”以“关注多元反应,鼓励独特见解”为教学设计的准绳……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2、明白了“教教材”只是“走教案”,这样的教学完全不顾课文特点,不顾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老师、文本犹如三条平行线,没有交叉,没有融合,学生不可能深入文本有自己的思考和领悟;而“用教材教”有助于扩大学生视野,有助于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有助于提高教育的境界
有人说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考虑教材以内的东西,叫做“深挖洞”,还要需要考虑与教材相关或与教材暂时无关但与学生未来有关的东西,可称作“广积粮”。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拥有一种成长:自由的成长、精神的成长、智慧的成长。
勤奋的反思 说勤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九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注重朗读,创新引导。
语文学习过程中“读”是第一位的。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因为有了它,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齐读、默读、更有创新地引读。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理解文中“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
二、比较学习,巧破难点。
课文中主要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古代的司马光,一个是现代的童第周。他们有着许多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寻找他们两个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时学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当然学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明,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通过这样比较以后的学习,学生理解难点到这里便水道渠成了。
三、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明白了课文所揭示的道理,即“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而司马光和童第周身上的“勤奋”也让他们敬佩不已。这时候,我趁热打铁,联系课文内容,问学生“怀着对美好理想的憧憬,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勤奋”与自身联系起来了,原来自己只要勤奋也可以像这些名人一样获得成功。因为不管是天资聪明的人,还是基础较差的人,都是通过勤奋才实现自己的理想的。不过由于课堂上时间不够充分,学生谈自己的打算时,说得还不够具体化,但我想他们只要有了这种理解,多多少少在潜移默化中能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