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在山的那边教案语文上册篇一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2、教材分析
这首新诗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畏艰苦跋涉。诗人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美,意蕴丰富,在诗意的美中融入深刻的人生哲理,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3、案例设计思想
通过“导入,学习新课,谈人生经历”这三大板块教学,使学生掌握本文的有关知识(字词积累,朗读技巧,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等),并能在反复朗读与交流的过程中体悟人生道理,树立正确对待困难的态度。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如“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学会正确朗读。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与探讨中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山”与“海”体味通往理想之路就要不畏艰苦跋涉的道理,由此正确对待困难。
5、教学重点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体味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6、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7、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及凝炼形象的语言。
②联想想像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
③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
8、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课文录音);投影仪;幻灯片;cai课件。
学生: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9、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我们拥有梦想。梦想让我们无忧无虑,梦想使我们不畏艰难险阻,梦想公平地赋予每个孩子以权利。当城里的孩子在喧嚣的都市里做梦时,山里的孩子们都在想什么呢?他们的想法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导入的同时伴随多媒体展示:一个孩子伏在窗口向远方眺远,远处是起伏的群山,东方有一轮红冉冉升起。字幕、山的那边是什么呢?)教师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投影: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_____ 诱惑()_____ 一瞬间()_____
隐秘()_____ 喧腾()_____ 痴 想()_____
教师明确,学生识记:
凝成(nínɡ):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诱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
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隐秘(mì):隐蔽,不外露。
喧腾(xuān):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痴想(chī):发呆地想。
2、听课文录音
师:请同学们一边听录音,一边划出节奏与重音。
3、全班齐读
4、学生自读,思考“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师:文中的“山”与“海”有什么象征意义吗?如果有,那它们象征什么呢?
生1:“山”指现实的东西,“海”指诗人渴望见到的东西。
生2:“山”应该指困难,“海”指克服困难后的喜悦。
师:这两位同学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很好,特别是第二位同学已基本揭示了“山”的象征意义,值得表扬。关于“海”的象征意义,还有同学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吗?
生3:我觉得“海”指的作者的理想。
师:很好。其实“海”就是象征一种理想,一种克服困难后所达到的光明境界。
(三)探究阅读。(投影出示问题)
1.师:“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一句中,“痴想有何作用?
生:沉默。
师:我们在分析“山”与“海”的象征意义时,几位同学都表现得不错,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大胆发言。即使错了也没有关系,也许你的错误还能引出别人的正确答案呢!
生1:说明“我”很爱幻想。
生2:这个词用在这里很准确。
师:你能具体谈谈吗?
生2:想了想,摇摇头,腼腆一笑。
师:没关系,请坐下来继续思考。大家看看,这个是不是在描写人物?
生齐答:是。
师:人物描写方法有很多种,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生3:心理活动。因为这个词中有个“想”字。
师:他在想什么?
生3:想知道山那边是什么.
生4:我觉得“痴”是描写神态的。
师:写出了“我”的什么神态?
生4:发呆、非常入神。
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对“痴想”这个词的分析让我觉得,你们每个人都很了不起。
生:一起鼓掌。
2、师:“我”经过努力,最终爬上了那个自以为可以看到海的山顶,“我”的愿望实现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1:哭着回来了。
生2:铁青着脸。
生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3、师:山“铁青着脸”是什么意思?
生1:山是青色的。
师:你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很高兴。我们还能不能更深入地挖掘它的含义呢?我们说文中的山已经不再是自然中的山,因为诗人已经赋予它象征意义了,它是困难的象征。人是面对困难时一般会出现什么心理呢?
生2:是不是写出了“我”当时失望和沮丧的心理?
师:大家说呢?
生齐答:对!
师:通过分析这句话,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诗歌的语言的确很凝炼。简简单单一个词,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就会发现它其实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意味。
师:“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
生1:妈妈说的那句话。
师:更准确地说,那句话对我起了什么作用?
生2:那句话给了我希望。
生3: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生4:给了我坚定的信念。
师:对,这粒种子实际上就是一种力量,一种信念。其实诗中有句话已经透露了这粒“种子”的含义,大家能找出来吗?
生1:山那边的海是用信念成的海。
师:为什么说“山那边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生1:因为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才能越过高山,看到大海。
师:既然“山”已不再是山,“海”也不再是海,它们都有了另外的意思,你能否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出山海的象征意义?
生1: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理想。
师: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就是学习这首诗后我们应该明白的一个道理: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一定要做好与困难作斗争的准备。我们应该坚信,翻过无数座“山”,一定能看到“海”。
(四)学生质疑,集体讨论解决。
1、生:诗的结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
生:沉默。
师:是什么东西在一瞬间照亮了你的眼睛?
生1:是大海。
师:“大海”是什么?
生1:是理想中的情景和境界。
师:能轻而易举达到理想的境界吗?
生:不能。要翻越无数座山。
生2:要克服无数个困难。
生3:要失望无数次。
师:克服困难的过程也就是在黑暗中摸索并走出黑暗的过程。黑暗的尽头是什么?
生齐答:是光明。
师:对,是光明。一个在黑暗中摸索了许久的人,当光明突然出现在眼前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1:高兴。
生2:愉快。
生3:惊喜。
生4:兴奋。
生5:激动。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将同学们刚刚分析的归纳起来,就是诗的结尾所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以钢琴曲〈〈大海〉〉配乐。
(六)拓展迁移。
请学生讲述自己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克服困难的经历,以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鼓励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的人生态度。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每人准备一张纸,写上自己的姓名、理想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全班汇集成册,复印后人手一本,作为永久的纪念及鞭策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
三.分析反思
1、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作为第七册的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奠定基调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第一节课上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刻意放大了学生讨论、发问、自由交流等环节所占的比重,以此唤起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2、以读为本。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意味如水中盐、花中蜜,老师既翻译不出,也讲解不出,而只能*学生反复朗读去体味。在学习这首诗时,教师充分注意和发挥了朗读的作用,灵活地运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快速读、激情诵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悟哲理,品味意蕴,培养朗读能力。
3、赏识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教师始终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即使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甚至完全错误,教师也会面带微笑地鼓励他们,诸如“没关系,失败乃成功之母”、“你们比我想像的还棒”、“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虽然你的不够完美,但你的思维很开阔”等等。这些激励性的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提倡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节课中教师专门安排了朗读比赛,意义就在于此。
总之,《在山的那边》作为第七册的开篇之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在通过它向学生阐释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知识的传授反倒稍显次要了。
在山的那边教案语文上册篇二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这首诗写了诗人王家新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这首诗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有吸引力也有挑战,以下是我对本篇课文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得与失
在讲授这首诗歌时,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让学生通过听录音、自由朗读等方式感知课文后,我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全班交流小组里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课堂气氛活跃。例如,有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中的“飘”字怎样理解?又如:“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这样的提问都很有价值。这是教学中的“得”。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多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体会,诗歌教学尤为如此。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歌的教学中,我把大部分的时间安排在学生的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这两个环节上,忽视了对诗歌的多次朗读,因而学生对诗歌的总体理解和感悟不够深刻。除此之外,对诗歌的主旨引导不够也是本次教学的不足之处。
二、教学困惑
诗歌的语言含蓄而凝练,《山的那边》一文中也不乏这样的词语,例如,“隐秘的想望”、“飘来的种子”、“枯干的心灵”等,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何运用浅显的语言把抽象的概念化为形象,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这是教学的难点之一,也是我苦苦思索的问题之一。在授课的过程中,我虽尝试用生活中常见的词语来引导学生,但学生对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入,这是我今后的教学需要加强的地方。
文中“山”和“海”的象征意义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象征,接着例举常见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加以说明,例如,梅花象征高洁,鸽子象征和平,乌鸦象征厄运等,让学生对“象征”这个概念有个具体的认识。在这样的铺垫下,学生理解文中的“山”象征着“重重困难”并不是
很困难,但对“海”的象征意义还不是十分理解。我引导学生先明确海的特点是“开阔、光亮、自由”,接着再点出文中的“海”象征“理想的境界”,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象征的含义以及文中“山”和“海”的象征意义呢?我认为自己今后还需要不停地探索这一个问题。
在山的那边教案语文上册篇三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这首新诗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畏艰苦跋涉。诗人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美,意蕴丰富,在诗意的美中融入深刻的人生哲理,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通过“导入 ,学习新课,谈人生经历”这三大板块教学,使学生掌握本文的有关知识(字词积累,朗读技巧,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等),并能在反复朗读与交流的过程中体悟人生道理,树立正确对待困难的态度。
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如“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学会正确朗读。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与探讨中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山”与“海”体味通往理想之路就要不畏艰苦跋涉的道理,由此正确对待困难。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体味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①诵读法。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及凝炼形象的语言。
②联想想像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
③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课文录音);投影仪;幻灯片;cai课件。
学生: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课时
二.教学过程
童年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我们拥有梦想。梦想让我们无忧无虑,梦想使我们不畏艰难险阻,梦想公平地赋予每个孩子以权利。当城里的孩子在喧嚣的都市里做梦时,山里的孩子们都在想什么呢?他们的想法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导入 的同时伴随多媒体展示:一个孩子伏在窗口向远方眺远,远处是起伏的群山,东方有一轮红冉冉升起。字幕、山的那边是什么呢?)教师板书课题。
1、检查预习情况
投影: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 )_____ 诱惑( )_____ 一瞬间( )_____
隐秘( )_____ 喧腾( )_____ 痴 想( )_____
教师明确,学生识记:
凝成(nínɡ):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诱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
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隐秘(mì):隐蔽,不外露。
喧腾(xuān):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痴想(chī):发呆地想。
2、听课文录音
师:请同学们一边听录音,一边划出节奏与重音。
3、全班齐读
4、学生自读,思考“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师:文中的“山”与“海”有什么象征意义吗?如果有,那它们象征什么呢?
生1:“山”指现实的东西,“海”指诗人渴望见到的东西。
生2:“山”应该指困难,“海”指克服困难后的喜悦。
师:这两位同学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很好,特别是第二位同学已基本揭示了“山”的象征意义,值得表扬。关于“海”的象征意义,还有同学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吗?
生3:我觉得“海”指的作者的理想。
师:很好。其实“海”就是象征一种理想,一种克服困难后所达到的光明境界。
(投影出示问题)
1.师:“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一句中,“痴想有何作用?
生:沉默。
师:我们在分析“山”与“海”的象征意义时,几位同学都表现得不错,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大胆发言。即使错了也没有关系,也许你的错误还能引出别人的正确答案呢!
生1:说明“我”很爱幻想。
生2:这个词用在这里很准确。
师:你能具体谈谈吗?
生2:想了想,摇摇头,腼腆一笑。
师:没关系,请坐下来继续思考。大家看看,这个是不是在描写人物?
生齐答:是。
师:人物描写方法有很多种,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生3:心理活动。因为这个词中有个“想”字。
师:他在想什么?
生3:想知道山那边是什么.
生4:我觉得“痴”是描写神态的。
师:写出了“我”的什么神态?
生4:发呆、非常入神。
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对“痴想”这个词的分析让我觉得,你们每个人都很了不起。
生:一起鼓掌。
2、师:“我”经过努力,最终爬上了那个自以为可以看到海的山顶,“我”的愿望实现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1:哭着回来了。
生2:铁青着脸。
生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3、师:山“铁青着脸”是什么意思?
生1:山是青色的。
师:你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很高兴。我们还能不能更深入地挖掘它的含义呢?我们说文中的山已经不再是自然中的山,因为诗人已经赋予它象征意义了,它是困难的象征。人是面对困难时一般会出现什么心理呢?
生2:是不是写出了“我”当时失望和沮丧的心理?
师:大家说呢?
生齐答:对!
师:通过分析这句话,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诗歌的语言的确很凝炼。简简单单一个词,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就会发现它其实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意味。
师:“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
生1:妈妈说的那句话。
师:更准确地说,妈妈的那句话对我起了什么作用?
生2:妈妈的那句话给了我希望。
生3: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生4:给了我坚定的信念。
师:对,这粒种子实际上就是一种力量,一种信念。其实诗中有句话已经透露了这粒“种子”的含义,大家能找出来吗?
生1:山那边的海是用信念成的海。
师:为什么说“山那边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生1:因为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才能越过高山,看到大海。
师:既然“山”已不再是山,“海”也不再是海,它们都有了另外的意思,你能否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出山海的象征意义?
生1: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理想。
师: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就是学习这首诗后我们应该明白的一个道理: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一定要做好与困难作斗争的准备。我们应该坚信,翻过无数座“山”,一定能看到“海”。
1、生:诗的结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
生:沉默。
师:是什么东西在一瞬间照亮了你的眼睛?
生1:是大海。
师:“大海”是什么?
生1:是理想中的情景和境界。
师:能轻而易举达到理想的境界吗?
生:不能。要翻越无数座山。
生2:要克服无数个困难。
生3:要失望无数次。
师:克服困难的过程也就是在黑暗中摸索并走出黑暗的过程。黑暗的尽头是什么?
生齐答:是光明。
师:对,是光明。一个在黑暗中摸索了许久的人,当光明突然出现在眼前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1:高兴。
生2:愉快。
生3:惊喜。
生4:兴奋。
生5:激动。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将同学们刚刚分析的归纳起来,就是诗的结尾所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请学生讲述自己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克服困难的经历,以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鼓励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的人生态度。
1.背诵全诗
2.每人准备一张纸,写上自己的姓名、理想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全班汇集成册,复印后人手一本,作为永久的纪念及鞭策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
三.分析反思
1、
作为第七册的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奠定基调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第一节课上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刻意放大了学生讨论、发问、自由交流等环节所占的比重,以此唤起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2、。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意味如水中盐、花中蜜,老师既翻译不出,也讲解不出,而只能靠学生反复朗读去体味。在学习这首诗时,教师充分注意和发挥了朗读的作用,灵活地运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快速读、激情诵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悟哲理,品味意蕴,培养朗读能力。
3、
在教学过程 中,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教师始终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即使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甚至完全错误,教师也会面带微笑地鼓励他们,诸如“没关系,失败乃成功之母”、“你们比我想像的还棒”、“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虽然你的不够完美,但你的思维很开阔”等等。这些激励性的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提倡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节课中教师专门安排了朗读比赛,意义就在于此。
总之,《在山的那边》作为第七册的开篇之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在通过它向学生阐释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知识的传授反倒稍显次要了。
在山的那边教案语文上册篇四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的一首小诗。它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初中一年级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刚升上初中的新生所接触的第一篇语文课文,所以如何教好这篇课文非常重要。它对于贯彻新课标所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对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同一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备课时我非常用心,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学生在看到了一幅幅的画面后很是兴奋。我也因势利导“同学们,你们来猜测一下,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如果你住在这样的地方,你希望山那边是什么?”“为什么?""如果你们来写《在山的那边》,你们会写什么呢?”“大家看不同的人写《在山的那边》就有很多种不同的写法。原因是什么?”“是啊,经历不同、思想不同,希望、理想也不同这些具体的东西,用专业点的话说,是意象(板书),这些意象是理想的载体。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王家新,看看在王家新笔下,山的那边是什么?”“大多数同学都已经读过了,诗中除了海、还有什么?”
“有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吗?”“我们已经读了这麽多遍,同学们明白王家新想说什么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因为学生不爱举手发言,我只好耐心的等待,等他们过了自己心里这一关,等他们明白老师是真的希望他们自己来说,来谈他们心里的想法,而不是简单的一问,然后自顾自地说下去。时间一分一秒的在流失,我有些急。但我告诉自己:要以学生为主;要配合好学生;一定要养成他们的好习惯。当同学们一个一个的站起来后,当他们说出了各自不同的想法之后,我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可是当课堂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有进行不下去了。同学们生怕自己说错了。又无人发言了。凭我的感觉,也该下课了。我只好进行课堂小结,留作业。
上完了这堂课,我反思:我完成了教学任务了吗?我的学生有收获吗?这是一节成功的课吗?我知道如果是学校领导来评,答案是否定的,在我个人看来应该是肯定的。我宁愿多上一课时,也要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也不要一言堂,要学生做我的听众。
在课堂教学中,我大胆放手,懂得了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学习时间和思考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读句子,而研读后的学生发言,学生发言非常积极,还引导学生将关键性句子、词语进行品味,学生洋洋洒洒的发言,这让每个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就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而我们老师只起到引路、搭桥、鼓励作用,这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效的课堂参与,赏识是必不可少的。赏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上从中发现学生优点,对学生多加鼓励,使学生学习心境保持“愉悦”,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从而增强了浓厚的读书兴趣。
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我认为预设与生成最为关键的是把握教材,课前我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作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学生水平的预设。比如在这堂课上最精彩的地方是品析语句,自己在对学生的引导上比较成功,也适当的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一节课下来,我觉得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山的那边教案语文上册篇五
“同学们,不停翻山,不停战胜失望,最终达到成功,这是本小节的主要内容。请你以生活中你熟悉或熟知的凡人、名人的例子,以简单的小故事形式来阐释这段话,好吗?”
我发现:原先的课堂晦暗艰涩之气一扫而空,同学们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为了充分理解,为了同伴合作,我给各小组三分钟的时间交流。丰富多彩的答案流泻而出:
①童第周历经生活的艰难,追寻“海”的诱惑,最终成为大科学家。
②王献之练黑了一墨池的水终成大书法家。
③李时珍历经27年的艰苦钻研,终于成就了《本草纲目》。
④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功德圆满。
⑤一部《西游记》的拍摄历时17年,终于以经典之作拍摄成功。
⑥张海迪高位截瘫坚持自习外文,最终精通七国文字。
⑦爱迪生实验失败数千次终于有了近千项发明。
⑧居里夫人历经种种艰难险阻终于提炼出了镭元素。
赞可夫曾说:“ 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时刻谨记着,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智慧的个体,我们要点一颗个性的种子,让他发芽。只要我们精心的呵护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的蓓蕾,尽可能的给他们以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总有一天,这些小小的蓓蕾就会绽放出迷人的花朵,散发出醉人的馨香来。
在山的那边教案语文上册篇六
润物细无声
──《在山的那边》课堂教学反思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镇中学闫忠东
在学习《在山的那边》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从而领会诗歌的深刻内涵之后,要求他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是怎样战胜遇到的各种困难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令我欣慰,但也引起了我的深思:语文教师如何从知识和情感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恰当引导。
适时点拨,恰当指导,训练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位同学叙述了她当班干部时遇到的困难。她是这样说的:“我五年级时当上了班干部,可我的同学们故意为难我,不听我的安排,另外担任班干部还耽误我的学习时间,我好苦恼!后来我终于被评上了优秀干部,我战胜了我自己!”听了她的发言,我对同学们说:“她谈了她所遇到的困难,我们为她战胜困难而高兴,但是,你们从她的发言中听出了什么问题吗?”同学面面相觑,都说不上来。我说:“你们知道她是如何战胜困难的吗?”我这样一提醒,同学们恍然大悟,纷纷摇头说不知道。我因势利导,提到了表情达意时要突出重点(如何战胜困难)这一问题。这样的点拨对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都有很大的好处。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以及健全的人格。
一位女同学谈起了父母的离异。她哭着说:“听到爸爸和妈妈要离婚的消息,我的头懵了,我恨他们不顾我的感受,当时甚至有了死的念头。于是我放弃了学习,我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了。后来一位朋友要我把对父母的恨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我听进去了,发奋学习,把落下的功课赶了上来。我终于战胜了自己!直到现在我还是那样恨我的父母。”许多同学流下了眼泪,在我的心里也引起不小的震动,我说:“你能从爸爸妈妈离异的阴影中走出来,很好!但是你要相信:爸爸和妈妈分开了,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决不是因为你的原因,他们还是会像从前那样爱你,所以你不应该恨父母,要学会理解父母,他们也有他们的苦衷。”她似乎听进去了一些,考虑到课堂时间关系,我对她说:“我们以后单独谈,好吗?”后来我找她谈了几次,她已经试着理解父母,也逐渐消除了对父母的仇恨。我认为这样的思想工作很有必要,能让她有一种健康的心态面临所遇到的各类困难。
因势利导,适时鼓励,引导学生学会坚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培养坚强的性格。
一位同学含泪讲述了她病情。她说:“我的妈妈是一位严重的肾病患者,自从她生病后,我伤心极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整天想着病,没有心思学习了。但是,我很快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要努力学习,用好成绩来安慰病重的妈妈。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我的成绩提高了,妈妈十分高兴!”我当场鼓励她继续振作,用好成绩给妈妈以信心。看得出,她的眼里有了自信与坚强。
这节课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学生的发言还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用心聆听、感知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关注、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面临的问题,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有责任教会学生如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