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三年级可能性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一
本节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
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守株待兔”动画故事引入,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致。整堂课由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讨论、实验、合作、交流、创造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2、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节课在感知“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时,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次是“摸球”,使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第二次“放球”,“动手实验”,老师先让学生试着创造现象,再让学生实验操作进行验证。第三次“猜球”,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通过这样的三次活动,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在知识联系生活,运用生活的过程中,又设计了“猜谜语”、“选词填空”、“填余数”等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理解和认识数学。只有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的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的空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
3、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摸球、放球、猜球”等操作实践活动,通过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势,体验“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在每一种现象中训练学生反复描述事情发生的结果,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本节课尚需改进的方面:
这种开放性的游戏活动,学生热情高涨,导致摸球、猜球活动时间过长。在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这两个环节不够充分。其次,在活动中,学生动手体验面不够广,如果每个小组都有操作的学具,使得人人动手体验,各个参与活动,更能达到好的效果。
三年级可能性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二
整堂课,在学生对各现象背后的执着追求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对概率的极大兴趣,表现出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研究的意愿,意犹未尽。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始终能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置于统率全课的高度去追求。作为一节数学课,应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数学课该有的数学味,将数学味融入课的每一个环节,使生活化的`题材为数学活动之用,将生活问题及时地数学化。
㈠把握教学起点,增加思维含量,感受数学味
学生在每一次数学学习开始之前,并不是一张张依赖教师去描绘的白纸。在他们的生活中常常已经体验着许多数学,只是这些体验是零散的,混乱的,粗糙的和无序的,这就需要我们数学课上出数学味,将这种感性的认识提升为科学的、理性的认识上来。让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什么时候要用到有关可能性的知识”,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可能性”的现实意义,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并将3个抽奖方案一起出示,抛出“如果你是商场老板,你会选哪个方案?为什么?”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调动丰富的生活经验,对3个方案逐一进行思考,多了思维的含量。数学教学在关注学生兴趣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和人文思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起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㈡灵活处理教材,经历研究过程,体验数学味
探究体验:“一定、不可能、可能”
(一)摸球游戏
1.体验:一定、不可能
(1)1号盒全部装白球。
让学生猜--摸--看,得出:盒子里一定是白球;----一定
(不可能摸出黄球)----不可能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一定不可能
2.体验:可能
(1)在1号盒加入黄球。
让学生猜--摸--看,得出:盒子里可能摸出白球,可能摸出黄球。----可能
板书:可能
通过摸球活动,让学生体验“一定”、“不可能”和“可能”,让学生能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初步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口头表达能力。
㈢精心组织活动,融入数学思考,凸现数学味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应无处不数学,无处不围绕主题。因此,教师需要对每次师生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在每次活动中都能找到数学思考的成份,巧妙地融数学思考于活动之中,从而凸现数学味。本节课的课始,以摸球比赛作为活动,而透过活动这一载体,意在激趣和启思,在教师明确的指向下,学生体验到了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课中通过抽奖活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用处。通过体验可能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研究过程,同时渗透了科学研究方法,体验了可能性,感悟了“小概率现象”。课末的评价,也能融数学思考为一体,发展了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同时,使学生也充分体会了用数学的妙处。
从本课的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的生活常识比较缺乏,口头表达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这些方面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困惑与提高并在。我学习了,我实践了,我提高了,我又豁然了。数学课需要生活化,但更需要发展数学思考,让学生真正品味到数学味。
三年级可能性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三
本节课我是通过猜想—验证—判断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不确定的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也是学生特别感受兴趣的事情,而这种现象又和可能性的大小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我在课的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抽奖游戏,让学生亲自参与抽奖活动,在摸球中发现摸出的红球比摸出的绿球次数多,对抽奖箱产生了“问题”,从而积累到关于预测可能性的经验。同时,学生在摸球、猜测中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可能性的大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我为学生设计了多次的摸球环节。第一个摸球实验是让学生摸可能性不同的情况,学生操作后发现两种球个数不同时,哪种球多哪种球摸到的可能性就大。在做第二个实验时,我就更加大胆,整个实验过程都是通过学生自定标准,自行操作一步步完成的。学生在操作后进一步发现,两种球个数相同时,摸到的可能性也基本相同,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实验中运用数据分析,比较鉴别、汇总统计,设想判断等一系列方法,理解并体会到可能性大小是可以预测的。
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生活中的事件和现象的确定及其可能性的大小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确定的事情,用“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不确定的事情。在教学活动中,我利用教材创设的聪聪、笑笑、明明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境,组织学生经历对生活中某些事件或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简明的表格记录法以及生动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初步掌握一定的推理方法,能比较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将推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并激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努力探索,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愉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经历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应用意识。在借助列表整理信息时,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了推理,培养了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基本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