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感想篇一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教学中,我扣住 “思亲”引导学生读文,扣住“思亲”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 引导学生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抓“倍”这个字,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理解“倍”字,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长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通过“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内心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对中华古文化的兴趣,通过诵读和积累,让精美的语言和古人质朴的情怀在孩子们的心中积淀起来,陶冶其性情,提升其文化素养。中国的文化是非常丰厚的,要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语文有吸引力的,那首先应该设计好教学语言。整堂课,我的语言也尽可能体现语文味,以此来吸引学生。通过诗文结合,并充分、熟练地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平台,引领学生出入于古诗词与现代文两个不同的文化殿堂,同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诵读,如:播放一首《思乡曲》,我进行示范读,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情感,引生入境。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假想成某一兴趣的角色,“现在,你就是王维,又会怎样吟诵这首诗呢?”这样,伴着《思乡曲》,学生有着很强的角色表演热情,加上有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诵读水到渠成,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从而使学生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学完课文,我扣住“思亲”引导学生拓展,积累思乡的诗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人又何止王维一人!我国从古至今有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时刻思念家乡和亲人。我及时引领学生思考:“如果你也思念家乡和亲人,又会吟诵哪些思乡、思亲的诗呢?”学生听后自由吟诵古诗,我再出示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张籍的《秋思》中思乡的名句。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作者思乡之情,最后齐读,达到情感共鸣。以一思乡主题,引出一组思乡古诗,让学生在学习一文时,认识更多的同类古诗。
虽然一节课我准备了很长时间,但是也留下了许多不足。如:走进文本的时间少了,学生自由读的机会少了,诗文结合还不够到位,课堂上的生成资源未能及时利用(我在问:“从这个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有一个学生说到:“王维还有许多话要说。”如果我追问一句:“王维会说什么呢?”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想象王维内心的世界),诗题没有理解,重阳节的习俗未能在教学中有机渗透等等。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意识到只有抓住文章里 “血浓于水的亲情,相依相伴的故乡情” 那根情感线,引导学生对文本作深入研读,使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交融,引领学生在精心创设的“语文”环境里,进行语言文字的揣摩和品味,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上好一节课。
每逢佳节倍思亲感想篇二
这篇课文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表。
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唐朝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两年之后的重阳节,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借以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明白如话的语句,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情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我在教学时,把课题“作业”的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理解第一部分的内容,说一说王维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王维在重阳佳节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理解那种浓浓的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再让学生联想一下王维还会想些什么?兄弟们还会说些什么?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来理解思乡之情。在此基础上理解诗句的意思便水到渠成了,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也就不困难了。课后让学生搜集王维的诗作,进行“古诗朗诵大赛”,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评课: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化地解释王维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便于学生理解背诵古诗。教者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条理比较清晰。
教者由课文入手,先让学生找出了王维思念故乡的原因,他在重阳节那天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让学生想一想王维还会想些什么,兄弟们还会说些什么。再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一层扣一层,条理比较清晰。
抓准了关键词。
“思绪万千”一词在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概括了王维客居他乡时的思乡之情,它也是王维写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触发点。教者及时抓住课文的这一关键词语,让学生体会它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恰到好处。
但教者在激发学生的情感方面还欠缺了一点,学生还没有真正深入到王维的内心中去,教者自己的语言还缺乏激情,没能很好地带领学生走入课文,学生还没能真正体会文章的内涵。另外,不应该把文和诗完全割裂开来,应该文中有诗,诗中有文。
每逢佳节倍思亲感想篇三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就该课的课程资源来说,应该很好地利用课文来理解古诗,深入体会思想感情。我教学这一篇课文后作以下几点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蕴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我们只有通过品词、品句和品读才能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共鸣。因此在教学时我作以下朗读指导:
(一)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紧扣“两年”一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事例进行对比,结合学生平时离家时间几天就觉得很想家人了,跟作者离家“两年”对比。通过对比,学生理解了“两年”确实很长,作者也更想家乡和亲人。进而指导学生品读“两年”的语气,以突出作者离家之久,思家之切。
(二)学习第一、二自然段后,让学生相应找出作者用来表达这两自然段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设计了逻辑引读: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作客,很想念家乡的亲人,于是便这样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又一年,重阳节又到了,王维还是独自一人在他乡作客,他更家想念家乡的亲人,于是再这样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两年过去了,年复一年,年年如此,佳节如期而至,思乡肝肠寸断,他依然这样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通过层梯式的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这“一年一度”这个平谈的数字感觉到作者思乡的内心世界,思乡之情随之升腾。此时多作任何的分析都是多余,惟有这朗朗的书声才能表情达意。我想这就以读代讲的魅力吧。
由于是由文入诗,文中的意思与诗中的大概一致,在学生理解课文中与之相对的诗句后,相机安排了一个讲写结合的训练。先让学生结合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来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动笔写写每句诗的意思。这一说一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语言训练的规律。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要带领学生在语文课堂里走一个来回。来就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回就是从思想内容再到语言文字。前面部分是学习短文引出思乡之情;后面讲写结合则是由思乡之情回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即是思乡之情是通过哪能些语言文字来表达的。
学习这一课文,体会思想感情之后,设计了向课外延伸这一环节。思乡之人何止王维?我国从古至今有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时刻思念家乡和亲人。请听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听听他们倾诉思念家乡、亲人之苦。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思乡的句子,体会作者思乡之情,最后齐读,达到情感共鸣。以一思乡主题,引出一组思乡古诗,让学生在学习一文时,认识更多的同类古诗,最后还安排学生搜集其他思乡之情的各种文体的文章,在班上交流。使阅读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让“经典”诗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可以直接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感受古诗的规律和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逐渐对古诗学习产生兴趣。用诗文诵读等形式让学生增加自己的积累,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每逢佳节倍思亲感想篇四
我一直认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特别注意每堂课开头的创设。在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课时,很想设计别具一格的开头,但总是不满意,无意间看到一网友的设计,甚满意,随之采纳,效果很好。具体过程如下:先让学生谈谈了解哪些传统节日,学生纷纷发言,有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想象在过这些节日时,你们都会做些什么?
生1、我喜欢中秋节,因为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就会回家,我们一家人就会团聚。
生2、我喜欢中秋节,因为这时爷爷的徒弟会送来各式各样的月饼,我非常喜欢吃月饼。
生3、我喜欢春节,因为我可以放烟花、鞭炮、爬山。
……
孩子非常兴奋,我在此打断孩子的发言,问:“你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这样高兴吗?孩子纷纷回答:“可以过节喽!”我顺势引导,这些让你们高兴的节日就叫“佳节”。请学生读这个词语,引导应怎样读?生齐说:高兴地读。
在佳节却有个大诗人发出感叹,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原因?(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补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 齐读)
围绕题目展开品读第一段;为何而“思亲”
第二段:为何而“倍思亲”
第三段:品悟“思亲”之情
第四段:感受“思亲”之心
每逢佳节倍思亲感想篇五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课文最大的亮点在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内涵及意境均通过课文表述出来。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古诗的教学和课文结合起来,展开一一对应的教学。
备课中,我将本堂课的目标预设如下:目标一、能把每一行诗和课文内容对应起来,并且读顺课文;目标二、能结合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且读好课文;目标三、能准确地朗读古诗,读出停顿感、画面感,并能够背诵。总体上,是按照读顺课文——读好课文——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的主线进行的。相应地,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安排了如下三个教学环节:一为诗文建立联系,读顺课文;二为借文理解古诗,读好课文;三为由读到背,内化理解。
在教学第一个板块诗文建立联系,读顺课文时,我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古诗和课文之间建立联系。
上课伊始,在通过指名分别朗读课文后,我出示了如下教学任务:
1、轻声读课文,体会诗和课文的联系;
2、默读课文,找出每一行诗分别对应课文的哪个小节;
3、自由读——读一行诗,读一节课文。
这一个环节,主要是依靠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方面鼓励他们自由朗读,一方面要培养他们边读边思考的能力。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巡视,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并适时地予以指导。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基本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稍个别存在困难,经过老师的简单点播,学生就能够理解。
教学第二个板块——借文理解古诗,读好课文,我主要是引导学生一一对应着学习。如第一行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和课文第一小节连起来学习,抓住“独”感受作者王维一个人的孤寂,抓住“15岁”“两年”体会作者离家年龄小、离开家远的现实情景,学生联系实际,很容易引发自己的共鸣,学生朗读起来也就自然会流露出思念之情。同样地逐一学习二三小节,学生对古诗的意境理解得比较到位。遗憾的是,在二三小节的朗读过程中,学生没有朗读出情感的起伏。如第二小节,学生的朗读未能呈现出人们过重阳的欢快和王维自身的孤独,没有一个情感的对比在朗读中体现。
第三板块、由读到背,内化理解,主要是由学文转移到学古诗。在学习古诗的时候,遵循着由读到背的顺序。在读的过程中,又涵盖着要求的逐步提高。在学生自由读,读流利的基础上,提出第一个要求——有停顿。读出了停顿感之后要求提高——读出画面感。这一处,教师通过“独”“少一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能够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在这三处读中,我有意识地叫了同一名学生来朗读,而这名学生的基础在班级处于中下游。通过这个有代表性的样本学生的表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孩子在朗读上的进步。当学生能读流利、读出停顿、读出画面感了,我再引到背诵的层面,这样子,通过反复的练习,学生的背诵已然水到渠成。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课,我主要是通过气氛的营造,语言的感染来和孩子读文、品诗。还有做得较多不如意的地方,比如说在读的时候,教师可以恰当地进行范读,在画面想象时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学生来说出他们脑海中的画面……这些不足之处对于今后我在教学文包诗的类似课文时,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每逢佳节倍思亲感想篇六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血浓于水的亲情,读起来饶有趣味。在教学中,我围绕“思亲”这条主线设计了两个问题:“王维为什么思亲?又是怎样思亲的?”,引导学生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将诗文有效结合,在感悟古诗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还体会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同时通过诵读文本和诗句,理解并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情感,使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种味。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教学中,我扣住 “思亲”引导学生读文,扣住“思亲”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 引导学生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抓“倍”这个字,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理解“倍”字,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长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通过“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内心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对中华古文化的兴趣,通过诵读和积累,让精美的语言和古人质朴的情怀在孩子们的心中积淀起来,陶冶其性情,提升其文化素养。中国的文化是非常丰厚的,要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语文有吸引力的,那首先应该设计好教学语言。整堂课,我的语言也尽可能体现语文味,以此来吸引学生。通过诗文结合,并充分、熟练地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平台,引领学生出入于古诗词与现代文两个不同的文化殿堂,同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诵读,如:播放一首《思乡曲》,我进行示范读,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情感,引生入境。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假想成某一兴趣的角色,“现在,你就是王维,又会怎样吟诵这首诗呢?”这样,伴着《思乡曲》,学生有着很强的角色表演热情,加上有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诵读水到渠成,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从而使学生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学完课文,我扣住“思亲”引导学生拓展,积累思乡的诗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人又何止王维一人!我国从古至今有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时刻思念家乡和亲人。我及时引领学生思考:“如果你也思念家乡和亲人,又会吟诵哪些思乡、思亲的诗呢?”学生听后自由吟诵古诗,我再出示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张籍的《秋思》中思乡的名句。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作者思乡之情,最后齐读,达到情感共鸣。以一思乡主题,引出一组思乡古诗,让学生在学习一文时,认识更多的同类古诗。
虽然一节课我准备了很长时间,但是也留下了许多不足。如:走进文本的时间少了,学生自由读的机会少了,诗文结合还不够到位,课堂上的生成资源未能及时利用(我在问:“从这个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有一个学生说到:“王维还有许多话要说。”如果我追问一句:“王维会说什么呢?”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想象王维内心的世界),诗题没有理解,重阳节的习俗未能在教学中有机渗透等等。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意识到只有抓住文章里 “血浓于水的亲情,相依相伴的故乡情” 那根情感线,引导学生对文本作深入研读,使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交融,引领学生在精心创设的“语文”环境里,进行语言文字的揣摩和品味,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上好一节课。
每逢佳节倍思亲感想篇七
这篇课文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表。
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唐朝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两年之后的重阳节,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借以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明白如话的语句,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情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我在教学时,把课题“作业”的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理解第一部分的内容,说一说王维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王维在重阳佳节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理解那种浓浓的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再让学生联想一下王维还会想些什么?兄弟们还会说些什么?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来理解思乡之情。在此基础上理解诗句的意思便水到渠成了,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也就不困难了。课后让学生搜集王维的诗作,进行“古诗朗诵大赛”,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评课: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化地解释王维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便于学生理解背诵古诗。教者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条理比较清晰。
教者由课文入手,先让学生找出了王维思念故乡的原因,他在重阳节那天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让学生想一想王维还会想些什么,兄弟们还会说些什么。再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一层扣一层,条理比较清晰。
抓准了关键词。
“思绪万千”一词在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概括了王维客居他乡时的思乡之情,它也是王维写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触发点。教者及时抓住课文的这一关键词语,让学生体会它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恰到好处。
但教者在激发学生的情感方面还欠缺了一点,学生还没有真正深入到王维的内心中去,教者自己的语言还缺乏激情,没能很好地带领学生走入课文,学生还没能真正体会文章的内涵。另外,不应该把文和诗完全割裂开来,应该文中有诗,诗中有文。
每逢佳节倍思亲感想篇八
我一直认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特别注意每堂课开头的创设。在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课时,很想设计别具一格的开头,但总是不满意,无意间看到一网友的设计,甚满意,随之采纳,效果很好。具体过程如下:先让学生谈谈了解哪些传统节日,学生纷纷发言,有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想象在过这些节日时,你们都会做些什么?
生1、我喜欢中秋节,因为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就会回家,我们一家人就会团聚。
生2、我喜欢中秋节,因为这时爷爷的徒弟会送来各式各样的月饼,我非常喜欢吃月饼。
生3、我喜欢春节,因为我可以放烟花、鞭炮、爬山。
……
孩子非常兴奋,我在此打断孩子的发言,问:“你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这样高兴吗?孩子纷纷回答:“可以过节喽!”我顺势引导,这些让你们高兴的节日就叫“佳节”。请学生读这个词语,引导应怎样读?生齐说:高兴地读。
在佳节却有个大诗人发出感叹,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原因?(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补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 齐读)
围绕题目展开品读第一段;为何而“思亲”
第二段:为何而“倍思亲”
第三段:品悟“思亲”之情
第四段:感受“思亲”之心
每逢佳节倍思亲感想篇九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课文最大的亮点在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内涵及意境均通过课文表述出来。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古诗的教学和课文结合起来,展开一一对应的教学。
备课中,我将本堂课的目标预设如下:目标一、能把每一行诗和课文内容对应起来,并且读顺课文;目标二、能结合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且读好课文;目标三、能准确地朗读古诗,读出停顿感、画面感,并能够背诵。总体上,是按照读顺课文——读好课文——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的主线进行的。相应地,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安排了如下三个教学环节:一为诗文建立联系,读顺课文;二为借文理解古诗,读好课文;三为由读到背,内化理解。
在教学第一个板块诗文建立联系,读顺课文时,我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古诗和课文之间建立联系。
上课伊始,在通过指名分别朗读课文后,我出示了如下教学任务:
1、轻声读课文,体会诗和课文的联系;
2、默读课文,找出每一行诗分别对应课文的哪个小节;
3、自由读——读一行诗,读一节课文。
这一个环节,主要是依靠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方面鼓励他们自由朗读,一方面要培养他们边读边思考的能力。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巡视,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并适时地予以指导。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基本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稍个别存在困难,经过老师的简单点播,学生就能够理解。
教学第二个板块——借文理解古诗,读好课文,我主要是引导学生一一对应着学习。如第一行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和课文第一小节连起来学习,抓住“独”感受作者王维一个人的孤寂,抓住“15岁”“两年”体会作者离家年龄小、离开家远的现实情景,学生联系实际,很容易引发自己的共鸣,学生朗读起来也就自然会流露出思念之情。同样地逐一学习二三小节,学生对古诗的意境理解得比较到位。遗憾的是,在二三小节的朗读过程中,学生没有朗读出情感的起伏。如第二小节,学生的朗读未能呈现出人们过重阳的欢快和王维自身的孤独,没有一个情感的对比在朗读中体现。
第三板块、由读到背,内化理解,主要是由学文转移到学古诗。在学习古诗的时候,遵循着由读到背的顺序。在读的过程中,又涵盖着要求的逐步提高。在学生自由读,读流利的基础上,提出第一个要求——有停顿。读出了停顿感之后要求提高——读出画面感。这一处,教师通过“独”“少一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能够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在这三处读中,我有意识地叫了同一名学生来朗读,而这名学生的基础在班级处于中下游。通过这个有代表性的样本学生的表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孩子在朗读上的进步。当学生能读流利、读出停顿、读出画面感了,我再引到背诵的层面,这样子,通过反复的练习,学生的背诵已然水到渠成。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课,我主要是通过气氛的营造,语言的感染来和孩子读文、品诗。还有做得较多不如意的地方,比如说在读的时候,教师可以恰当地进行范读,在画面想象时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学生来说出他们脑海中的画面……这些不足之处对于今后我在教学文包诗的类似课文时,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每逢佳节倍思亲感想篇十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一篇 “文包诗”。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教学中,我扣住 “思亲”引导学生读文,扣住“思亲”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第一自然段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 引导学生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第二、三段抓“倍”这个字,对思亲进行深化,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理解“倍”字,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再通过“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内心的情感。
诗是中国的文化的一种表现,有着非常丰厚含义,要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语文有吸引力的,那首先应该设计好教学语言。整堂课,我的语言也尽可能体现语文味,充满感情以此来吸引学生。同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诵读。诵读的形式很多,而且还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王维,把看到人们是那么快乐更加感受到孤独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配乐吟诵整首诗。多样化、多数量的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宣泄口,从而使学生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街上的热闹和王维内心的冷清作对比,还需更务实地处理。
每逢佳节倍思亲感想篇十一
学校的“高效课堂”构建活动开始了。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我选择了苏教版课本的特色课文——文包诗《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结合目标导学教学模式使用的推进,进行了第一课时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我紧紧围绕“展标——分步达标——检标”进行设计。
这篇课文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望眼欲穿的离别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在第一课时中,我先以题入手,提问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学生很快说出了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我国传统的节日,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等佳节的`习俗。然后,我说:“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好的节日称作‘佳节’”,抓住“佳节”二字,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过渡:“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却在重阳佳节这天,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并紧抓“倍”这个字的理解为:“加倍、更加”,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在迫切的心理驱动下,及时进入课堂学习状态,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这时我让学生自己说说: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一个问题既为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打下基础,又确定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分步达标的环节,我以三读来引导学生学习,一读课文,解决自己刚读课题所产生的疑问,认识作者王维,重阳节,文包诗。二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意,读通课文。三读课文,初步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我设想时是想以清晰的层次引导学生学习,体现先学后教,先生后师的理念,但在词语的教学,尤其是词语意思的理解时,花了很长时间,主要是这一课学生陌生的词语比较多,该不该解决?该不该全部解决,能不能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是我上完这一课最大的困惑。
反馈检标的部分,我没有过于以明显的题目来检查,因为语文的目标出现,学习,反馈有时是自成一体的,比如读课文,这就不需要等到课文最后,再单独来设置一个环节解决这些问题。
感到不足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好的做到三个研究:研究教材到位,研究学生到位,研究教学模式到位,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每逢佳节倍思亲感想篇十二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就该课的课程资源来说,应该很好地利用课文来理解古诗,深入体会思想感情。我教学这一篇课文后作以下几点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蕴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我们只有通过品词、品句和品读才能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共鸣。因此在教学时我作以下朗读指导:
(一)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紧扣“两年”一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事例进行对比,结合学生平时离家时间几天就觉得很想家人了,跟作者离家“两年”对比。通过对比,学生理解了“两年”确实很长,作者也更想家乡和亲人。进而指导学生品读“两年”的语气,以突出作者离家之久,思家之切。
(二)学习第一、二自然段后,让学生相应找出作者用来表达这两自然段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设计了逻辑引读: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作客,很想念家乡的亲人,于是便这样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又一年,重阳节又到了,王维还是独自一人在他乡作客,他更家想念家乡的亲人,于是再这样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两年过去了,年复一年,年年如此,佳节如期而至,思乡肝肠寸断,他依然这样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通过层梯式的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这“一年一度”这个平谈的数字感觉到作者思乡的内心世界,思乡之情随之升腾。此时多作任何的分析都是多余,惟有这朗朗的书声才能表情达意。我想这就以读代讲的魅力吧。
由于是由文入诗,文中的意思与诗中的大概一致,在学生理解课文中与之相对的诗句后,相机安排了一个讲写结合的训练。先让学生结合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来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动笔写写每句诗的意思。这一说一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语言训练的规律。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要带领学生在语文课堂里走一个来回。来就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回就是从思想内容再到语言文字。前面部分是学习短文引出思乡之情;后面讲写结合则是由思乡之情回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即是思乡之情是通过哪能些语言文字来表达的。
学习这一课文,体会思想感情之后,设计了向课外延伸这一环节。思乡之人何止王维?我国从古至今有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时刻思念家乡和亲人。请听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听听他们倾诉思念家乡、亲人之苦。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思乡的句子,体会作者思乡之情,最后齐读,达到情感共鸣。以一思乡主题,引出一组思乡古诗,让学生在学习一文时,认识更多的同类古诗,最后还安排学生搜集其他思乡之情的各种文体的文章,在班上交流。使阅读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让“经典”诗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可以直接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感受古诗的规律和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逐渐对古诗学习产生兴趣。用诗文诵读等形式让学生增加自己的积累,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