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篇一
1、关于写秋的诗词;2、走近作者;3、解题。(2分钟)
2、提出学习目标并齐读。(1分钟)
二、围绕目标,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一,(独立完成)(2分钟)
1、读课文,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2、展示朗读
3、扫清字词障碍。
自学指导二(四人小组合作完成))(11分钟)
1、听音频示范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2、四人小组确定本小组的朗读方案,本小组内试读3遍。(5分)
3、小组展示(展示--小组评--老师指导示范---小组再读)(6分)
在展示过程中还有老师指导,重点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自学指导三------译
1、自学5分钟
2、展示3分钟
自学指导四----翻译全文
读一句,解释重点字词,译一句。
1、自学3分钟
2、展示4分钟
3、学生齐读齐译。3分钟
3、练一练3分钟
三、背诵课文。3分钟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篇二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这种文体现代还用吗?——座右铭。3.关于本文的“文外曲致”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内)。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今属广东省)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今属四川省)、和州(今属安徽省)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827)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3.教师讲解: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4.教师讲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气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6.教师讲解: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8.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9.教师讲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 11.教师讲解: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13.教师讲解: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16.教师讲解: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19. 5.文化寻踪:(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以诗文明志的传统。(2)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作者的陋室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吗?绿色、亲近自然、生活简朴、居室的文化气息等等。(3)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陋室之雅?环境:清幽来往的人:高雅主人生活:清闲(4)7.文章末尾为什么提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并引用孔子的话?以先贤自比表明自己的志向,以孔子的话来暗示是君子居之。(5)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所表现的作者的生活志趣。(安贫乐道)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1.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刘禹锡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1.《陋室铭》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注:为保持铭文句式工整和押韵的特点,本文兼用意译。
.
.
.
.
.
.
.
.
.
.
上一篇:诸葛亮《前出师表》《后出师表》书籍阅读
下一篇:没有了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篇三
《陋室铭》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疏通文意以学生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分解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多种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悉生字难词。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学点拨法。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这里有两种房子,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看屏幕,回答。
但刘禹锡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二、新授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陋室铭》及作者刘禹锡。
学生浏览,识记重点。
(一)、简介作家及作品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陋室铭》及刘禹锡。(多媒体显示课题、作者简介)
(二)、解题
文章题目为《陋室铭》,“陋室”从字面上比较好理解吧,即(简陋的房子)那么谁能告诉我什么是“铭”呢?补充一点,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多媒体显示“铭”文的特点)
划出“铭”的注释,回答。
(三)品读课文
1、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流畅的朗读,流畅的朗读是理解文意的基础。
(1)、学生自由读
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正确、流利。
自由读,注意字音、停顿。
(2)、听录音
请同学们认真听,对照录音,看你的字音,停顿是否正确。
学生认真听,揣摩体会字音、停顿。
(3)、抽生读
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读得顺畅,读出感情。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能给予正确评价,生评后,教师给予恰当评价,并适时点拨、指导。
认真听他人读,听后进行评价。
(4)齐读
大家齐读一遍课文,根据读的效果进行恰当的评价,过渡。
学生齐读,体会感受。
2、二读课文,疏通课文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自译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若有疑难处,同桌可讨论,仍不能解决,请做上符号等一会儿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老师巡视指导,解疑)
学生利用工具书,注释,口头翻译全文,若有疑难处,同桌可讨论,仍不能解决,请做上符号,等一会儿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组织解疑,检查自学效果
引导解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学生质疑、解疑、译句。
(3)、巩固理解
(多媒体出示译文)请同学们对照译文,把你觉得不容易翻译的那几句再识记一下。
学生理解译文
(4)、解决重点字词
(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a、请学生在书上找出答案,书上没有的自己写在书下角并补上注释。
学生思考、回答、识记。
b、学生齐答,老师点拨、指导。
3、三读课文,赏析课文
(1)、感受音韵美
这是一篇铭文,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我们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
有感情地朗读。
(2)、分析课文
(多媒体出示问题)请同学们在前后桌展开讨论。
1、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2 、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何作用?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讨论解决问题。
(3)、汇报结论
请同学们就刚才讨论的结果发言,如果后面同学与前面的同学结论一致,就不必重复了。(教师就学生发言进行适当的评价引导)
小组代表举手发言,小组内有不同意见的,可各抒己见。
(4)、小结
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一起来看屏幕,(多媒体出示板书)小结:文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借陋室以言志,这里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拓展延伸
请你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
三、背诵课文
让我们一起来看着板书背诵这篇课文,重新品味它的意境隽永与韵味深长吧!
齐背。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一题。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短文。
3、背诵课文。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篇四
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 :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二、 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在:在于。 名:著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则:就。 灵:灵异,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是:判断动词。 惟:只,只是。吾:陋室主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 入:映入。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正常语序应为: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谈笑有鸿儒。 鸿:大。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弹奏。素:不加修饰的。
阅金经:这里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说。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 课文朗读:
四、 课文导语:
五、 常识(分发)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介绍:表现文体的字有说、记、序、铭……。
本文选自《全唐文》。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者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六、 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
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 ,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7、“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8、仿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的快,漫画翻得勤。琢磨追星去,寻思看电影。可以睡大觉,作鼾声。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篮球场,好似游戏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七、 中心思想: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八、 课文引申:——名言等
九、 扩展资料(分发)——课外阅读
刘禹锡的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
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十、 习题讲解:
十一、 作业设计:
1、 抄写解释字词及摘句(造句)
2、背诵《陋室铭》。
3、文意理解:
a、 能概括《陋室铭》一文中心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句子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e、文章写“孔子云:何陋之有?”的目的是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f、作者的 “德馨”可以在他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找出见证: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十二、 文章总结:(有考内容总结)(知识点)
托物言志、押韵、骈文、类比、正面描写、反面描写、对偶,衬托、拟人、比喻。
十三、 一个优美段(语言)
十四、 激趣内容(上课调整)
十五、 教学效果检查:(早读或自修课进行)
字词检查、常识检查、朗读检查、课后问题检查、知识点检查、中心思想检查、
十六、 教学反思:
十七、 提供的图片:
十八、 音频选择:
十九、 鸣谢单位:至诚感谢语文出版社、古田教育局网站、无忧无虑语文网等网站及相关人员。(若没有写古田教育局网站则说明该网站上没有材料)
二十、 教案订正:(已订正)
二十一、 练习册评讲:
二十二、 推荐背诵:——背中心思想、常识等。
背课文。
二十三、 字音、字词订正。
二十四、 文言文翻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十五、 佳作选登:
推荐学生阅读以下篇目:陶渊明《饮酒》、梁实秋《雅舍》、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二十六、 课文附文选读。
二十七、 课文存疑。(论文材料)
二十八、 推荐讲解。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其特点:简洁、典雅。学习的意义在于继承文化、了解历史、丰富语言。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二:直译为重,意译为辅。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
掌握六种技法: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二十九、 教学建议:(教学灵感)
三十、 板书设计。
三十一、 下轮备课使用的材料——语文教参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篇五
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并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与评价。
1、 了解与认识作者情操
2、 文言词语的积累
3、 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铭体文特色
一、导入
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与教室或自己的书房、卧室日日相处,它们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说起。
二、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
三、生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与自己的前后桌同学讨论。
四、几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进而了解文章内容,同时辅之以朗读、诵读。
1、 在读完以后,你对全文的印象如何?学生在这里可能有三种答案:陋、不陋、陋而不陋。如果答“陋”则以下设计2、3暂时不讲,如答“不陋”与“陋而不陋”可顺次展开。
2、 为什么(陋而)不陋?这里哪两个字是最为关键的?
3、 作者的德馨体现在何处?
这里顺便交代,刘禹锡曾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人交好,并有大量诗文传世,如我们非常熟悉的<<逢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 由此可见,室主人的志趣如何?
5、 作者为何又写了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作用何在?
6、 由此可见,室主人是什么样的人?
7、 由此可见,文章最后一句是不是“添足”?
五、品评、讨论文章写作目的。
1、 介绍写作背景:刘禹锡在和县的经历。
2、 回忆刘禹锡的其他诗文,并回忆、品评其中思想 。
3、 读文中用典,了解典故意义。
4、 小结。
六、再次诵读全文,赏析写作特点,结合注释一中对铭的介绍,师生共同讨论文中押韵、对偶、比兴等方法。
1、 如今物质生活高度丰富,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2、 我们在电视中常看到则广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礼不在多,贴心才行;中脉蜂灵,正在流行。”请品析此广告,并仿写一则。
景 环境清幽
陋 友 交往不俗 不陋
趣 情趣高雅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朗读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导语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官府宅邪,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解题
1.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锅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2.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胜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者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符的房子人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腼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三)整体感知——感受结构美
1.准确朗读全文,要求:
(1)读准字音,如“馨 ”、“牍”。
(2)结合课文注释理清思路。
2.结合课文,组织学生依次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 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 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索怀的心态。
(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明确:这是作者向深处开拓主题。采用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杨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只要我继续修身养性,我的陋室也将被后人称道,我本人也会和诸葛亮。杨子云那样被后人景仰。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作者在这里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富贵,而在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文章先用山水起笔,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
3.学生小结本文思路,明确本文构思新颖、文意通达、句句相连、波澜起伏、耐人寻味的写作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一)
(四)品味剖析——领悟意境美
1.组织学生领悟以下语句:
(1)“苔痕上阶级,草色人帘青。”学生想象句中之景,用语言描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台阶上长满青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可见环境的荒凉冷落。“上”字写出了苦舞从台阶上爬到陋室,仿佛要听听主人在说什么。“入”字则写出了青草仿佛在窗口窥视主人在干什么,这里采用拟人手法,把苔薛青草写活了,赋予它们以人的灵性。我们已忘却陋室的凄凉荒芜,而感 受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同时文句也流露出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倩。
(2)鸿儒”可换成“群儒”吗?‘金经”可换为“五经”吗?
明确:“鸿儒”不可换成“群儒”,因“群儒”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金经”也不可换为“五经”,因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上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感情的折射。
2.品读以上文句,体会意境美。
(五)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骄句。骄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本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骄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2.学生有节奏地自读全文,体会韵律节奏之美。
3.引导学生明确: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是托物言志。“托”的对
象是“室”,表现的是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重视自身修养的志趣。
(六)迁移运用——体会鉴赏美
1.将《陋室铭》与《爱莲说》自读一遍,比较两者的异同。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读后心得。
明确:主题上,两支都表现作者法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爱莲说》表达的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清白节操的志向,《陋室铭》流露的则是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立意上,两文均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爱莲说》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陋室铭》采用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河一面,用“不陋”来突出“德馨”。表达上,都采用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爱莲说》对“莲”进行人格化,《陋室铭》则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启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教学反思: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篇七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
2.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3.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一种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设想
1.疏通文意与对内容、写作的分析结合进行。
2.可由《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引入,在课上尽量多给学生朗读时间,争取当堂背诵。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分析内容,点拨写法。
2.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解题
1.引入 提问:我们曾经读过莫泊桑写的散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福楼拜的宿舍和刘禹锡的陋室,有什么相类似的地方? 归纳:都很简陋:福楼拜的“屋子很简陋,墙上空空的,家具也很少。”刘禹锡住的“斯是陋室”。他们都有很多高尚博学的客人:那一篇写了几位大文学家;这一篇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者表达了相近的情趣,但写法不尽相同。前一篇描写细腻,是写人的散文,后一篇是记物的铭文。
2.体裁:铭。 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铭,起初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有时用于自我规戒或激勉。铭文,在语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对偶句,格调不同于一般散文。一般押韵。请找出本文的韵脚。 归纳:韵脚共八个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其中“馨”字因语音变化,现在已不够协韵了。
3.作者:刘禹锡。 请同学看《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情况及出处。
二、分析课文。
1.范读全文,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2.提问: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 之①、②,结构助词,都是提宾标志,不译。 名①,形容词,着名;名②,动词,命名。 鸿①,形容词,大;鸿②,名词,大雁。 是①,判断动词,是;是②,指示代词,这。
3.讨论、讲析。
全文八十一字,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开头至“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到结尾)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
(1)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一层译成现代汉语。 校正: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闻名天下;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提问:开头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归纳:前两句用了对偶、比喻,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陪衬陋室。 讲析:“斯是陋室”,扣题。“惟吾德馨”是全文的核心,以“惟”字加强语气。四字包含两方面意思:其一是人以德为本,德馨可忘室陋;其二是道破陋室增光,在于德馨。 指名背诵第一层。全体背诵第一层。
(2)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二层译成现代汉语。 校正:苔痕漫上石阶,苍翠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内。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读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提问:这一层次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归纳:描写居室环境及日常生活。第一句写周围景色,第二句写往来人物,三四句写生活内容。 提问:这四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情趣? 归纳:表达出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提问: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角度开阔,写到陋室方方面面。条理清晰,由物及人,由外及内,一“入”字将内外融合。虚实结合,肯定句实写,否定句虚写。句式整齐,有长有短,跌宕有致。四处对偶,精当而不拘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互文写法。 指名背诵第二层。全体背诵第二层。
(3)请学生将第三层译成现代汉语。
校正:(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提问:在描写陋室时,突然引出两处古人名室,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归纳:运用类比法,拿古人名室作比,用意在于说明陋室不陋,还含蓄的以古贤自况,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志趣、抱负。 提问:结尾引用的孔子的话,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后一半,总结全文,有什么好处? 归纳:孔子的话很有份量,暗含以“君子”自居而不点破,更耐人寻味。引文回应“惟吾德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志趣。 指名背诵全文,全体反复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背诵。
2.将本课字、词记入积累本。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篇八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2.学习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3.领略韵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
1.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的现实意义。
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以及了解韵文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文学圣地一日游
阅读下面两副对联,说出其中的两位历史名人分别是谁?这里有两处文学圣地,你知道吗?分别在哪里?
草堂起宏愿,杜工部病体寒衣不失天下之怀。 (杜甫)
陋室有德馨,刘梦德安贫乐道不改高洁之志。刘禹锡
2、课外拾趣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千百年后那位势利眼的狗官已化为尘土,而这篇铭文则成为“天下第一铭”名垂千古。
二、知识抽查
1、你知道吗: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速读全文并圈出本文韵脚是什么?所押的韵是什么?
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 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押的是ing 和in韵
3、“座右铭”,本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的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历,中外许多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
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家、军事家叶挺的座右铭——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中国现代杰出画家徐悲鸿的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中国当代美学家朱光潜的座右铭——恒、恬、诚、勇。
世界传染病学家巴斯德的座右铭——意志、工作、等待,是成功的金字塔的基石。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思考一切。
近代电磁学的奠基者法拉第的座右铭——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会成功。
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4、古代诗人被称为诗豪的是谁? 刘禹锡
5、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三、初读课文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课文。并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1、圈出文中你所不熟悉的字词。
2、划出朗读的节奏。
1.辨音识字:德馨(xīn) 苔(tái)痕 案牍(dú) 鸿儒(hónɡ rú) 西蜀(shǔ) 何陋(lòu)调素琴(tiáo)
2、节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欣赏名家朗诵 ,并试揣摩朗诵的技巧,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感情的投入等。
4、各组推选一位实力的一位,代表本组进行朗诵比赛,朗诵内容《陋室铭》。
四、质疑探究
再读课文圈出文中你不熟悉的字词和句子。提交全班讨论。看谁提的问题数量多而质量高!
1、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2、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
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效果检测
1.一词多义:
名:有仙则名 遂以名楼 卷卷有爷名
是:斯是陋室 是吾剑之所从坠
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孔子云: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
2、对偶句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4)、调素琴, 阅金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3、译句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研读课文
1、作者怎么样引出陋室的?
2、第一、二句与第三句有什么关系呢?中心句是哪句?
3、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
4、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5、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
6、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作用?
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
7、“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为什么只引用下句?
前面直接用诸葛亮与扬雄自比为君子,所以下句直接引用下句,反诘点题。
8、作者借山水有仙人、神龙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为了表明什么心迹呢? 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9、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心迹的手法叫什么? 托物言志
10小结课文
六、迁移拓展
学完陋室铭之后,你的同桌传了一个纸条给你内容如下,针对他的这种思想,你将怎样来劝告他。
新陋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 ×你好,我觉得你这个铭文写得很有文采,看出你语文基础功非常好,这一点我真是自愧不如,不过这种对待学习的思想我却不敢苟同,我们学习既不是为文凭、也不是为别人学,而是为自己的将来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篇九
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 :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二、 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在:在于。 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则:就。 灵:灵异,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是:判断动词。 惟:只,只是。吾:陋室主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 入:映入。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正常语序应为: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谈笑有鸿儒。 鸿:大。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弹奏。素:不加修饰的。
阅金经:这里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说。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 课文朗读:
四、 课文导语:
五、 常识(分发)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介绍:表现文体的字有说、记、序、铭……。
本文选自《全唐文》。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者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六、 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
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 ,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7、“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8、仿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的快,漫画翻得勤。琢磨追星去,寻思看电影。可以睡大觉,作鼾声。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篮球场,好似游戏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七、 中心思想: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八、 课文引申:——名言等
九、 扩展资料(分发)——课外阅读
刘禹锡的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
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十、 习题讲解:
十一、 作业设计:
1、 抄写解释字词及摘句(造句)
2、背诵《陋室铭》。
3、文意理解:
a、 能概括《陋室铭》一文中心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句子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e、文章写“孔子云:何陋之有?”的目的是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f、作者的 “德馨”可以在他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找出见证: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十二、 文章总结:(有考内容总结)(知识点)
托物言志、押韵、骈文、类比、正面描写、反面描写、对偶,衬托、拟人、比喻。
十三、 一个优美段(语言)
十四、 激趣内容(上课调整)
十五、 教学效果检查:(早读或自修课进行)
字词检查、常识检查、朗读检查、课后问题检查、知识点检查、中心思想检查、
十六、 教学反思:
十七、 提供的图片:
十八、 音频选择:
十九、 鸣谢单位:至诚感谢语文出版社、古田教育局网站、无忧无虑语文网等网站及相关人员。(若没有写古田教育局网站则说明该网站上没有材料)
二十、 教案订正:(已订正)
二十一、 练习册评讲:
二十二、 推荐背诵:——背中心思想、常识等。
背课文。
二十三、 字音、字词订正。
二十四、 文言文翻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十五、 佳作选登:
推荐学生阅读以下篇目:陶渊明《饮酒》、梁实秋《雅舍》、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二十六、 课文附文选读。
二十七、 课文存疑。(论文材料)
二十八、 推荐讲解。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其特点:简洁、典雅。学习的意义在于继承文化、了解历史、丰富语言。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二:直译为重,意译为辅。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
掌握六种技法: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二十九、 教学建议:(教学灵感)
三十、 板书设计。
三十一、 下轮备课使用的材料——语文教参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篇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二、课型
新授课
三、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托物言志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诵读法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曾经有一位文人因政治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房三厢的屋子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三室三厅;可是当地的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文人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知县强迫这位文人在半年的时间内搬了三次家,这住房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只能容纳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如果同学们是这位文人,你们会怎么办呢?
我们的文人用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他选择写了一篇文章,立于房门前。那今天呢,我们就要来学习这篇立于房门前的文章《陋室铭》,一起了解这位文人是怎么想的,请大家翻到书本第173页。
(板书:陋室铭 )
(二)教师活动:作者及文体介绍
同学们知道这位文人是谁了吗?
是的,就是刘禹锡。
(板书:刘禹锡)
那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他所了解的刘禹锡呢?
明确:刘禹锡,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陋室,是作者给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这在书上注释一中有解释,同学们注意勾画。
(三)教师活动:范读
现在呢,老师先读一遍课文,请大家注意:①听清字音。不熟悉的字音要标注。②听清断句,停顿的地方也要进行标注。
好了,现在该同学们来展示了。(起读)
同学们读的很好,请注意以下几个字。 苔(tái)痕 案牍(dú) 鸿儒(rú) 吾(wú) 德馨(xīn) 西蜀(shǔ)(或:连这几个比较难的字也读得很准确,我们再来着重看看
苔(tái)痕 案牍(dú) 鸿儒(rú) 吾(wú) 德馨(xīn) 西蜀(shǔ))
(四)教师活动:翻译课文
根据同学们课前的预习,老师在这想先考考大家。谁能为老师解释一下“惟吾德馨的‘馨’, 谈笑有鸿儒的‘鸿儒’, 往来无白丁的‘白丁’, 无案牍之劳形的‘案牍’”。
明确: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鸿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案牍:官府的公文。
同学们都解释的非常准确,看来有很认真的预习。这些字词,在我们第174页课文下方,都是有解释的。学习文言文,就要学会将文言文翻译成我们今天所用的现代汉语,我们来回忆一下原来老师所说过翻译文言文的方法,首先,要干什么呀?(生:字字译)然后呢?(生:补差漏)最后呢?(生:变双变序),大家都记得非常清楚,那现在老师就想先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方法将课文翻译一遍。
明确: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能天下有名。水不在于深,有龙就能成为灵异的水。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这位同学把长翻译为长到,入翻译为映入,非常好)和我谈笑的有博学的人,和我往来的没有平民。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这里呢,老师要稍微说一下,“乱耳”和“劳形”这里我们翻译为使两耳扰乱,和使身体劳累,那这里我们就可以翻译为)没有奏乐的声音使我的两耳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这好比)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这地方老师发现这位同学把“有”字翻译在最前面,翻译为:有何陋之。稍微给同学们说一下这里是宾语前置的句型,“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以后我们只要看到“何……有”我们就要知道这是宾语前置。
同学们都翻译的很好,在我们对文章有了一定理解之后呢,老师现在想请同学们再一次的朗读课文,这次要带上你们的理解。(起读)
(五)教师活动:分析课文
这一次读课文后你们是不是觉得文章朗朗上口呢,这个就是老师刚刚所说铭文的特征了,是用韵的,现在你们快速的找找文中哪些字是用韵的。
明确: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同学们都找的非常准确。
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铭。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明确:山和水
那哪一句描写的是山呢?
明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那哪一句是描写的水呢?
明确: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作者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先写山和水,以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来比喻陋室,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比兴。
(板书:比兴 山和水)
我们了解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我们的陋室,陋与不陋在于什么呢,哪位同学用文中的话回答一下老师。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也就是说明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这里“馨”字就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说陋室陋,可到底是怎样的陋呢,我们就一起继续看一看文章。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青苔,可见房子是怎么样的。
明确:常年失修,极为简陋。
房子已经常年失修,窗前门旁都长满青草,这居住的环境也是荒凉冷落。这一句呢,我们可以看出是在描写陋室的环境。
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明确:对偶。
(板书:对偶 描环境)
对偶是指用数字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苔痕”相对? “草色”。“阶绿”相对?“ 帘青”。“上”相对?“入”。
陋室的环境是古朴,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 哪位同学能用文中的话告诉老师一下呢?
明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我们可以知道来他这做客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学问平平的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明白了。这两句用了衬托,衬托我们屋主是怎样的人?
明确:德才兼备
是呀,衬托出屋主是一个德才兼备,具有高雅脱俗情怀的文人。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
(板书:衬托 夸朋友)
知道了主人的朋友,我们再一起看看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他们在陋室里很随性,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我们可以看出这句在话生活。这里呢,老师发现作者又用了一种写作手法,同学们告诉老师是什么手法啊?
明确:对比
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趣呢?
明确: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板书:对比 话生活)
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作者所写的这一切呼应开头表明了我们的文章主旨,我们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啊?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我们可以看出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主旨已经很突出了,感觉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呢?
明确: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作者也想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作者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作者也要像诸葛亮和扬子云一样被后人所敬仰。似乎到这我们感觉文章要结束了,可作者又引用了孔子的话。“孔子云:‘何陋之有?’”大家肯定有疑问了,为什么又要引用孔子的这句话呢?其实呢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刘禹锡只引用的最后一句呢?
明确: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
哦,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作者前面所写的那么多,就是把自己比作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和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这呢,就是用了类比的手法来立志向了。
(板书:类比 立志向)
到这我们可以再一次的感受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的陋室一点也不陋。
(板书:陋室不陋)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刚才所看到的景色,体会到的那些志趣,感受到的那些情感,用心地再一次读一遍课文,也尝试这将这篇文章背诵下来。
同学们真是让老师感受到诗人饱满的情感啊。现在我们回想老师在课前说的那个故事,我们的这位文人刘禹锡,经历三次的搬家,房子一次比一次小,他没有和我们一样气愤找知县理论,而是写了《陋室铭》立于自己房门前,这表达了刘禹锡的什么情操呢?
明确:高洁傲岸,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他用他的陋室这一“物”来表达他高洁傲岸,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志向”。
(板书:物→志)
这个就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板书:托物言志)
(六)教师活动:总结
同学们,身居陋室,心忧天下,自古以来就是多少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风亮节。刘禹锡凭借《陋室铭》这篇传世之作,发表了他响亮的人生宣言。在这篇只有81个字的短文里,我们可以清晰地解读出这样达观而充满哲理的人生态度: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只要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襟,就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广场。清贫的物质世界顿时会向我们展开异样的色彩: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缕清风,一阵蛙鸣,都有了几分圣洁的意味。达到了这层境界,我们就可以坦然反问: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的深深敬仰齐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预习《爱莲说》
(八)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比兴 山和水
对偶 描环境 陋 物 托
衬托 夸朋友 室 物
对比 话生活 不 言
类比 立志向 陋 志 志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篇十一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这种文体现代还用吗?——座右铭。
3.关于本文的“文外曲致”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内)。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今属广东省)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今属四川省)、和州(今属安徽省)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827)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气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6.教师讲解: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 ? 回答:往来。
有相对 ? 回答:无。
鸿儒相对 ? 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19. 5.文化寻踪:
(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以诗文明志的传统。
(2)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作者的陋室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吗?
绿色、亲近自然、生活简朴、居室的文化气息等等。
(3)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陋室之雅?
环境:清幽
来往的人:高雅
主人生活:清闲
(4)7.文章末尾为什么提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并引用孔子的话?
以先贤自比表明自己的志向,以孔子的话来暗示是君子居之 。
(5)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所表现的作者的生活志趣。(安贫乐道)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1.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参考译文
1.《陋室铭》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为保持铭文句式工整和押韵的特点,本文兼用意译。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篇十二
教室地点:湖北黄石八中初一(8)班
教师姓名:miao
屏幕显示:《考试铭》内容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师:我请一位同学能否用滑稽的语调把这首《考试铭》读一遍,谁愿意?
生:读(带有方言的语言;其他同学笑)
师:读的很幽默,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一篇文章仿写的呢?
生(齐):《陋室铭》
师:对,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考试铭”只是一种模仿,虽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刘禹锡,有真情实感,才写出流传于世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那篇传诵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绝唱——《陋室铭》(屏幕显示:课题、作者)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题目“陋室铭”,“陋室”从字面上应该比较好理解吧,是什么意思?
生(齐):简陋的房子。
师:很好,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呢?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
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师:看来这位同学注意到书上的注释了,请同学们在书上做好记号。
(学生们在书上做记号)
师:现在我来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在文章上标注生字字音以及句子的停顿。
(学生们边认真听边做记号)
师:好,我请同学读,检查大家刚才是否注意到字音和停顿的问题,其他同学认真听。
谁愿意试一试?
生:读(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读的字音都很准,但是停顿的位置有一处出错,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生:“斯是/陋室”读成了“斯/是/陋室”
师:对,就是这个地方。我们再来请一位同学读,好吗?
生:读(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停顿注意的很好,但是在你的普通话当中要注意“z、c、s”与“zh、ch、sh”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生:“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我觉得没有什么扰乱的,他后面不是自己也在弹琴吗?
师: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这里面的“奏乐”实际是朝廷的统治阶级每日纵身于歌舞升平的靡靡之音中,所以说这种声音对于那种文人来说是很嘈杂的。其他同学还有疑问吗?
生:既然这篇文章是写陋室,为什么在结尾要说“何陋之有”呢?不是自相矛盾吗?
师:好,这个问题有没有同学可以帮他解答?
生:其实这篇文章是要体现主人的品德高尚,虽在陋室,但是居住在陋室中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了。
师: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弄懂了吗?(生点头)还有疑问吗?(学生摇头)
师:好,那我们一起看看屏幕,注意这些词的用法。(屏幕显示)
展示: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 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犊之劳形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师:现在我们全班再来齐读一遍,在齐读之前,同学们想象一下古人是怎样读书的?
生:摇头晃脑的,声音拖的很长。
师: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
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同学们一起通过屏幕看
画面,读的时候要注意句子中标注的停顿。(屏幕显示:文章内容及相关画面和文字)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是越来越好了,那么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发现这篇文章在文字
上有什么规律吗?
生:有些字很押韵。
师:能具体找出是哪些字吗?
生: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师:稍微细心一点的学生应该还注意到,这些字都在第几句的后面?
生:二、四、六句等
师:也就是说都在偶句的韵脚上押韵,这也是前面我们所讲到的“铭”这种文体的特征,一般都是要用韵的。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文章,看看第一个问题,《陋室铭》中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屏幕显示题目)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能不看书上的注解,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师:这八个字当中哪两个字最关键?
生:德馨。
师:那么文中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屏幕显示题目)
生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生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可见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生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生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生6:“孔子云:何陋之有?”---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师: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来一起看看屏幕!
屏幕显示:
山、水---陋室
点明题旨 陋室不陋
仙、龙---德馨
陋 清幽的环境
室 具体描述 博学的友人 身在陋室,乐在其中
铭 高雅的生活
诸葛庐 何
总结全文 陋室--- 陋 自比言志
子云亭 之
有
师:学到这里,哪位同学可以根据屏幕的内容背诵《陋室铭》?
生:背(完后学生鼓掌)
师:很不错。不过记住在背的过程当中也要注意到句子的停顿。
师:之前我请同学们自主查阅刘禹锡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的资料,那么我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屏幕显示题目)
生:我觉得刘禹锡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有着立志为国的远大抱负。虽然他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改革,长期遭受贬谪的生活,但是这种际遇没有消磨刘禹锡与当时朝廷的腐败官员对抗的意志,正如这篇课文就是他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时所写,当地的官员是个小人,见刘禹锡遭到贬谪,就故意百般刁难他,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的这首《陋室铭》。
师:很好,这位同学将自己的见解与时代背景结合的很好,其他同学还有看法吗?
生:我觉得刘禹锡虽然有才华,但是既然朝廷不重视他,还不如像陶渊明一样隐居在山上过着田园生活,不过他还是抵挡不了官衔的诱惑,最后朝廷封了个朗州司马给他做,他也没说辞官归隐。难道他写首《陋室铭》就能表明自己清正廉洁了,要知道说是说,做是做,关键还是要看他怎么做。
生:我不这么认为,如果每一个正直无私的官员因为受了挫折就不去做官,那么朝廷不都成了腐败子弟的天下了。刘禹锡虽然遭受了这样长期的贬谪生活,但是到最后他仍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他拿起笔杆子愤然写下这首《陋室铭》就是对他们最有力的无声对抗。
(全班鼓掌)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回答的都有自己的见解,我们最终对刘禹锡的评价是肯定的,他的不慕荣利、安贫乐道还是值得大家去学习的。不过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师:好,最后我们来一起看看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屏幕显示:托物言志的定义)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作者的不慕荣利的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那么这篇文章的“物”和“志”分别是什么?
生:“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
师:很正确,那么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你的心志和情趣。
师:这篇文章就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关上书,让我们现在再一起背诵这首《陋室铭》重新回味它的意境隽永与韵味深长吧!
生:齐背。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篇十三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 ?答:往来。
有相对 ?回答:无。
鸿儒相对 ?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19.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 引 陋室
对偶 拟人 描 环境
衬托 对仗 夸 朋友
虚实 对比 话 生活
类比 暗含 立 志向
引经据典 表 态度
20.学生齐读板书。
21.在板书的每一句后面,再填写一个确切的字,体现本句的中心填写中心词。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22.学生齐读。
五、总结全文
23.教师总结。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篇十四
响水县黄圩中心学校
教学目标 :
1、知识:继续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与时俱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1、读了《从三到万》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提高文化修养,要做到四个“要”。让我们来回顾一下:
(学习要循序渐进;学习要谦虚谨慎;学习要重视老师的作用;学习要诊视问题,举一反三。)
2、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文章,题目叫《陋室铭》。(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
(介绍:表现文体的字:说、记、序、铭。/ 押韵──刨根问底 :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4、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主要目的是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本文是属于哪一种呢?(称述什么功德呢?让我们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学生自由读。(回忆鲁迅少年读书时的情景,得出古人读书的重要方法——大声朗读。要求大声读──大声朗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突出指导学生读好下列读音、句读。
3、让学生联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的老师教学生读书的情景,使学生知道大声朗读是学习古文的方法。学生大声读课文。
4、范读。(突出古人读书的韵味,但不必做出古人读书的姿态。)
5、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出示思考题,理解中心、写法。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看图画、看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词──咬文嚼字)
(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从图画上看,房子确实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思维角度:主人、环境、客人、生活──换角度想 :同样一篇文章,刚才读,读出陋室简陋,现在却要读出不简陋。这不是自相矛盾,这需要换角度想。 )
(讨论板书:人品高尚(德馨)、景色清幽、来人不俗、生活高雅)
3、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联系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①(陋室简陋狭小,陈设简单,确实简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观,安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
②联系“铭”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
(启发:抓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中心意思: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板书: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③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集体背诵。
六、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深。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周恩来在人群嘈杂的闹市区读书)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这而从制,岂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七、作业 。
1、课外练笔。
文章美不美,托物言志的写法妙不妙?仿《陋室铭》的文体,练习写一篇《 铭》的文章,可写文言文,也可用现代文。还可以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阅读古文的看法和体会等。
2、课内作业 :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谈笑有鸿儒 惟吾德馨
(2)解释下列带点的词。
有仙则名( ) 惟吾德馨( )
斯是陋室( ) 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 无案牍之劳形( )
(3)下列句子停顿标错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列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a、《陋室铭》,作者刘禹锡主要想告诉读者:陋室不陋,身居陋室,乐在其中。
b、《陋室铭》,主要讲刘禹锡不慕荣利、喜爱陋室的思想感情。
c、《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操。
d、《陋室铭》,通过和诸葛亮、杨子云的居室的类比,表达了作者也想建功立业、不甘寂寞的愿望。
八、板书设计 :
人品高尚 刨根问底
托物 陋室 景色清幽 不陋 大声朗读
来人不俗 咬文嚼字
生活高雅 换角度想
言志 德馨: 不慕荣利 不求闻达 安贫乐道
作者邮箱: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篇十五
《陋室铭》是编排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这个单元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有介绍表现古人高超技艺的《核舟记》,有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的《大道之行也》,以及杜甫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望岳》、《春望》和《石壕吏》。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 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 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
(一)学情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二)相应对策:教师示范背诵,形成师生竞赛;通过互动板书设计 ,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习惯;用游戏法来进行背诵竞赛。
(三)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游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 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一)导入 新课 在“课前三分钟”(每节课的前三分钟向学生推荐好文好诗好句)环节中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把你想到的事情写下来,按你写下的事情去做,把你做的事情再记下来——这实际是一句关于要确立目标、如何按目标坚持、做好后如何做反思的座右铭。教师与学生交流关于座右铭与铭的关系与相关的知识,并用投影板出,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学的课文《陋室铭》。
(二)示范背诵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三)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四)学生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短文的内容。随后采用游戏接龙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
(五)学生翻译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我根据系统论"整体要素之和大于部分整体之和"的原理,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可做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
(六)思考阅读 此环节要求学生完全不打开课本(作笔记除外)。
1、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通过大屏幕展出刘禹锡的生平简介帮助理解,了解了《陋室铭》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情感后再引导。
2、再次背诵全文,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并阐述理由;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抱负和情操。
3、师生互动设计板书,要求学生抓住中心句,在板书中体现文章是如何“表现中心”——即从哪些方面表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句的。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些问题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
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经过足够的时间的讨论与教师的巡回指导,学生完成了学习“创作”,用幻灯展示学生的板书,再用投影板出教师的板书:
山(仙)名 (喻) 陋室(德馨)
水(龙)灵 托物言志景
人 事 不陋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 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 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诸葛庐 自比 “何陋之有?”
子云亭
此板书融入了以上所提的三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短文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4、激励学生看着板书再背课文,并引导找出文章韵脚。
ing 名 灵 馨 青 丁 经 形 亭
(七)练习设计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1、按要求默写
①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②写出表现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
③写出表现陋室主人所参与事之雅致的句子
2、对于作者的陋室以及他的生活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3、学习文章的写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或追求通过某些物品(体)表现出来。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获得了及时的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篇十六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勾画阅读提示的要点,明确学习《陋室铭》的素质教育目标。
师生讨论,逐条板书或投影显示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就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身世、处境作一些了解。让我们先复习有关刘禹锡的生平,了解他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调整仕途得失的一条基本心理原则。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2.结合注释学习“铭”,让学生当堂记忆。教师当堂抽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订正读音及节奏,全班学生齐读。
[复习旧课知识点:引入新课的学习,当堂记忆并检查,个别读与集体读相给合都是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字,时间为四分钟,教师巡视,个别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结合课后练习及预习提示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文章中的哪句话能提奖全篇大意?是什么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指的是品德高尚,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2)文章头两句有何作用?
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3)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薛青草,登阶入室,并无荒芜之感,倒有一股生气。
(4)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两句。
(5)文中是怎样描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的?先找出文中原话,再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与学生边讨论边明确:“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作者的陋室充满文化气氛,来客全是饱学之士,与主人兴致盎然地谈古论今,可以想见其妙语连珠。意趣横生的场面。客人去后,主人焚香弹琴,或翻阅经书,参悟妙理,可以想见其安逸潇洒之风度。居住在陋室,远离尘嚣纷争,心情平静清畅,不受官场羁绊,免于劳体伤神,落个心静体闲。
(6)要求学生在两分钟之内背诵,教师当堂抽查,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7)是不是刘禹锡真到了道家所言“清静无为”的境界呢?
不是。
(8)从哪里看出来的?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他用诸葛亮和杨雄的故事,暗示自己不会永远深居陋室,有朝一日定能施展才华,兼济天下。
(9)作者一方面写自己的心静体闲,一面又暗示自己要再展才华,兼济天下,是否矛盾?为什么?
作者一方面是向朝中当权的保守派显示自己并没有遭受打击郁闷寡欢;另一方面,是等待时机,再图报效国家。
(10)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这是个文言倒装句式,“之”起连接作用,无实义,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篇末以圣贤之语自勉,而且呼应开头。意味无穷,是画龙点睛之笔。
(l)全班齐读(齐诵),再次体会文意。
〔这一部分的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讲析上应深入浅出,在学生主动的学习中完成素质教育目标。〕
(四)总结、扩展
1.教师引导:这篇散文被选入唐宋名篇朗诵经典,读起来清脆作响,落地有声,妙不可言,后人纷纷摹仿它的结构和韵律作“铭文”,是什么缘故呢?
古人作文很讲究韵律美,骈散句结合,讲究押韵,如本文押的就是“ing”韵,而且水火构思精巧,立意鲜明,文句精美而又朗朗上口,成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2.什么是骈句呢?看课后练习第三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让我们了解骈句的知识。
〔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学会总结,抓住特点,也为课外作业 的私利《成打下基础。〕
(五)布置作业
1.仿照《陋室铭》写《铭》,长短不限,把握《陋室铭》的精髓并有所体现即可。
2.背诵并默写《陋室铭》
3.预习《爱莲说》,要求熟读并完成有关练习。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教师板书或投影显示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l.请同学朗读自己的“铭”文,常见内容如《教室铭》、《作业 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锻炼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丰富教学内容,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2.利用投影学习字词,教师出示内容,请同学判断,集体订正。
3.结合注释了解作者。
4.教师引导,“说”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明事物,也可以通过写人、状物来讲道理。《爱莲说》是一篇情致饱满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小品,文章通过传神之笔,精妙细致地描绘了一幅生动、可爱的莲花写生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一株莲花,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描述一下莲花的姿态。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加以点评。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加大课时容量,字词教学可扫除词语中的拦路虎,请学生描述,可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l.教师引导;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听录音,边听边用笔作勾画。
2.请一名同学朗读,同学作点评,然后全班齐读。
3.请同学找出直接描写莲花外部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句子,并结合注释分析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而不可亵玩焉。”从生长环境来看,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莲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4.请同学在2分钟内背诵“予独爱……不可亵玩焉。”并且当堂默写。
5.对照注释自读第二段,请同学翻译第二段。
6.本文以“爱”为意脉,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提示:反衬手法。
7.作者赋予它们怎样的品格?
作者连用三个拟人,把菊花比做“隐逸者”,用它的抗霜表现人的孤傲,呼应文章开头“晋陶渊明独爱菊”,这是正村;作者把牡丹比做“富贵者”,用它的富丽浓艳表现世人的庸俗,这是反衬。
8.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描写莲花的文字,是和“君子”的性格特征浑然熔铸在一起的,作者名为写物实则写人的方法就是“托物言志”,其科学的定义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志愿,叫做“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投影定义内容)。
9.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慨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名逐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1.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生活态度,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把莲花比做“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高洁,作者刻画莲花,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达自己鄙弃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现,歌颂德行高尚的君子行为。
(四)总结、扩展
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文意。
2.再放“莲花”幻灯片或投影,想象像莲花一样的“君子”是什么形象?可以联系实际来谈。
[由“莲花”入题到以“莲花”结束文章的学习,线索清晰,又注重了学生想像力的培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预习下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