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统计》的教学设计及评析心得体会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我们在幼儿园的时候都唱过一首儿歌《小白兔》,今天咱们再唱一次怎么样?(师生拍手齐唱儿歌)今天,不但可爱的小白兔要来到我们的课堂上,可爱的小灰兔也要来呢!大家高兴吗?
一、认识简单的复合统计表。
(一)创设情境,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和复合统计表的形成过程。
1.师:这一天,小白兔们和小灰兔们要进行一场劳动大比武,比比看在相同的时间内哪一队拔的萝卜、采得蘑菇多。他们正为找裁判发愁呢,我们给他们当一回裁判怎么样?要当好裁判必须注意力集中,把他们每一队拔了几个萝卜、采了几个蘑菇数准确,你能做到吗?
2.播放动画。(动画中,一只小白兔抱着一个大筐、一只小灰兔抱着一个大筐各自收集本队的劳动成果,一会儿一个萝卜“飞”到白兔队的筐里,一会儿一个萝卜一个蘑菇一块“飞”到灰兔队的筐里,接着又两个蘑菇一起“飞”到白兔队的筐里… … 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想数出它们的个数根本不可能。)
3.师:哪位小裁判说说你数的结果?(此时的学生肯定是一肚子苦水)
4.师:我们这个裁判怎么当?谁出个主意?
5.学生自由发言。
6.再次播放动画,学生用自己的办法尝试统计。
7.学生交流哪种办法合适。(一般统一在小组分工合作数上。)
8.再次播放动画,学生用可行办法进行统计。
9.交流统计结果,发放如下统计表,填写后各小组商议哪个队获胜。
小白兔队: 菜名萝卜蘑菇数量 小灰兔队:菜名萝卜蘑菇数量 10.小组间交流比赛结果。
11.师:比赛结果已经出来了,你对这两个统计表有什么看法吗?(引导使学生看到两个表格有重复之处,可以合并成一个。)
12.指名说自己的合并方法。
13.微机演示合并的方法。
(二)创设情境,学生巩固对简单复合统计表的认识。
1.出示以下统计表。
请你统计一下本班男、女同学喜欢看的动画片情况。
片 人 名 数性别《机器猫》《猫和老鼠》《海尔兄弟》《哪吒传奇》男 女 2.师:谁说一说要求统计什么?统计表的内容都有哪些?
3.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统计呢?哪位同学愿意带领大家统计一下?(学生边统计边记录结果。)
4.指名展示统计表。
5.师:假如你是电视台的节目编导的话,为了使看你们台节目的人多,你选择哪部动画片播放?为什么?但我们不能总放一部片子,时间长了,大家也就不喜欢了,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大家为什么喜欢,咱们现在做一个现场采访。
二、进一步认识统计图。
(一)放手探索,让学生认识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
1.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好动画片可看,真让老师羡慕。老师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条件不行,电视机很少,没有动画片看。刚刚一、二十年的时间,不但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机,而且电视机的档次越来越高。从这里看,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得还是很快的。不仅如此,老师小时候家在农村,看到辆汽车都是件稀罕事,而现在满大街什么车都有。(微机出示老师带领同学统计汽车的情境图)为了了解各类车的情况,老师带领四位同学在公路边对经过的车辆进行了20分钟的统计,结果如下:
种类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辆数503025102.指名说出以上统计结果。3.师:这里有一张方格纸(没有标出数据),老师打算让大家用涂方格的形式记录这个结果,仔细看有问题吗?
4.学生发现没有标出数据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一般会出现两种可行方案:一格代表5辆;一格代表10辆。学生自由选择其一进行记录,然后各自展示,使学生看到,后者虽然比前者省劲一点,但不如前者美观。
5.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学生观察图表进行回答。
①面包车比货车多几辆?你是怎样知道的?
②哪种车最少?哪种车最多?它们相差几辆?
③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是哪一种?可能性最大的是哪一种?
(二)联系实际,让学生利用统计图观察身边的事情。
1.师:同学们有这么多好动画片看着,有这么多种车坐着,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哪个同学想说说自己在学习上哪些方面表现得好,哪些方面表现得还不是特别好?
2.微机出示下图。
师:这是三位同学四个学期的数学考试成绩统计图,我们分别看一下每位同学每个学期的成绩是多少?能不能预测一下他们下一学期可能会得多少分?我们再试着分析一下,他们三人在学习上有什么特点,为使他们今后在学习上有更好的表现,送他们每人一句话。
三、课外延伸,应用统计。
学生课后,把自己各学期的考试成绩做成一张统计图,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考虑怎样调整学习状况。
【评析】
本课处处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具体分析如下:
1.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①在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时,创设了“劳动大比武”和“统计喜欢的动画片”两个情境,使学生通过动画与实际组织经历了收集、整理的过程。
②在认识条形统计图时,创设了“数汽车”的情境,此时,学生已有了1格表示1个单位、1格表示2个单位的知识经验,教师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没有出现统计图左侧数据,不把一格表示5个单位直接转达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裁决,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学生在争辩中达成共识,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了知识在否定与肯定中产生的过程。
2.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生活中,善于合作是取得成功的基础。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作为教师,就应通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形成良好品质,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本课开始时设计的“劳动大比武”很巧妙,*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数出小兔子们的劳动成果的,这就逼着学生们进行合作,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
3.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的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个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情感和态度,才能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节课在设计各环节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认识到了学习统计的必要性:为给小兔子们当裁判而统计、为了解各种车的数量结构而统计、统计同学们喜欢的动画片可以给电视台的节目编导出谋划策、统计同学们的学习成绩可以为今后的学习做出指导。每个情境决不是“信手拈来”,而是处处体现了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态度。
《统计》的教学设计及评析心得体会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二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统计》),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先来说说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课程第(三)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教材为了便于学生掌握,为学生的学习新知作了精心的设计。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统计喜欢的动物卡片、统计学生喜欢看的比赛,喜欢的玩具等等。本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作好铺垫。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吐艳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难点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我认为是(选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并且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在学生填写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具和学具上需要准备的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练习纸等)。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是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
首先说说教法的设想:本课时的学习是在学生一年级原有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将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建模和学习经验,选择和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从而感受统计的意义,形成统计的观念。
再来说说学法的设想:《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新知的主要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分析、研究,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统计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全情参与中不知不觉中学会新知,发展能力。
《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课堂生活化,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努力做到“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培养良好的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特地设计了一下的教学环节:
课的开始,我创设了班级“迎新大联欢”的情景,让学生戴上动物头饰进行活动,准备了虎、狗、兔、乌龟动物图片贴于黑板之上,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在题卡上打“√”。教师提问,老师该如何准备这些头饰,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统计。这样设计,特别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为新课的探究准备了第一手的材料,又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必要性!
a、探究整格的涂法。
(1)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然后汇报数据记录情况,教师提问,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的,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各种统计的方法,可能会有正字法,“画△”等方法,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并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1个单位,最多数量为10)中表示出每种头饰的数量,在答题纸卡上完成。教师提供的统计图只有10个格子,比如小兔有16个时,学生们肯定会有不少意见,认为在这个条形统计图上无法再继续,这是老师抓住机会,问“小兔有16个,画16个格子不够了怎么办”,小组内进行第一次的讨论,交流,动脑筋、想办法,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反馈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往上加格子;②在旁边一栏中继续画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多媒体上出示。③当有学生想到把1格分成两小格,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的媒体展示,问问学生怎么一分为二就够了,1格表示几个,多请两个学生讲讲为什么一格表示两个单位之后,小兔的数量16能科学的表示。
对于以上反馈的三种方法,学生先独立观察比较并思考,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再进行第二次的小组交流,然后统一看法:当数据较大时,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的方法更合理。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可以用“表示一格3个、5个。。。。。。甚至更大的单位。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从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活动中去,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一次一次的讨论、交流、倾听中深刻理解了统计意义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3)在新的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上,学生把每种动物头饰的数量表示出来。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教师提问:如16个头饰为什么只涂8格?4个头饰在刚才的统计图上涂了4格,现在为什么只涂2格就可以了?等等这样看似简单而不经意的提问,其实能对学生理解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含义有很大的帮助。
接着请学生看着统计图,说说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信息?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采用同桌一问一答的形式分析这个统计图。
b、探究半格的涂法。
(1)创设“开联欢会老师去买冷饮”的情景,出示所买的各种冷饮的统计表,数据分别是:10、6、11、17,以及两个条形统计图(分别是每格表示1单位,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让学生进行选择,统一意见,选第二种统计图比较合理。
(2)接下去是学生尝试这完成这个统计图,有困难的进行小组的第三次讨论:11该涂几格,怎么涂?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思维的时间,然后进行交流反馈,教师根据反馈在多媒体上进行讲解和示范,带给学生科学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问:看了这个统计图,假如你是冷饮店的老板,你会怎样进货?说说理由。
象这样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学生对这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很感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学生能真真切切的体会到统计知识的是实用性,比老师空洞的说教强得多!并且《课标》要求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注意在统计活动中,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乐于与同伴交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以及分析、比较和推理的能力。
以上环节的设计,都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在合作、推理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
(1)教师创设“联欢会演节目”的情景,出示一个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下面没有内容),请学生观察说说缺了什么?然后给出提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将统计图补充完整。这使学生将统计图的有关知识与分析统计图反方法的有机结合。
(2)设计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小组合作调查班级同学最爱看的图书种类,制成统计表,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学校图书室提出建议。
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是“有用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反馈以及课堂的延伸。
这一环节,请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刚才学习时的表现,你有什么收获?
谈谈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感受或本组同学在这节课中的表现。
这样,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学会评价自己,评价他人。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始终坚持“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统计》的教学设计及评析心得体会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三
统计(义务教育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第二册第93、94页)教学
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知识、小组合作的能力等。
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在统计表中填数,在统计图中画条形图来表示数据。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整个统计过程从而获得新知。
预设的学习材料与教学途径
预设的学习活动与备设活动
每个环节效果自评
创设情景,收集原始数据,引入统计。
(出示“红、黄、蓝、绿”四种不同颜色的气球。)
谈话: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这个愉快的节日,老师打算去买一些气球送给大家,你们喜欢什么颜色的气球?老师该怎么买?每种颜色的气球分别要买多少?你们能给老师想办法吗?
收集原始数据:让学生在纸上写出自己喜欢的颜色。
用什么方法把收集到的数据记录下来?
汇报得出一些常用的整理记录方法。
教师报,学生进行记录。
比较:哪种记录方法比较简单?
小结: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统计数据更加简便、清楚。今天我们记录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全班交流,得到一些收集数据的方法。
二名学生上来进行记录,其余学生在纸上进行记录。
通过创设“六一儿童节”购买气球的情景将学生引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用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进行记录、整理,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从而获得不同的体验。
(出示统计表):我们可以把统计得到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以备查找。
(1)引导学生完成统计表中的数据填写。
(2)说一说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出示统计图):我们不光可以把结果填入统计表中,还可以把结果画到统计图中去。
(1)观察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2)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根据喜欢红气球的人数如何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出来。再让学生接着把喜欢黄气球、蓝气球、绿气球的人数也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出来。
(3)老师收集学生中好的作品进行展示。
(4)小结,揭示条形统计图。
(5)提问: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
比较:统计图和统计表有什么不一样?
你喜欢统计图还是统计表呢?
由各组组长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自的优点、好处。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中的填数。
学生用数学语言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描述。
学生根据数据用水彩笔在条形统计图上涂色。
学生同桌议一议,发表一下自己的感觉。
四人小组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
教师向学生提供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数据的处理,及时地点拨,通过亲身操作获得处理信息的两种方法和统计表、图各自不同的特点。并设计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收集到的数据这样一个开放的环节,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多种能力的提高。
练习应用:
六一儿童节那一天老师还打算去买一些水果来请小朋友吃。(出示西瓜、草莓、苹果、葡萄、菠萝)你喜欢吃哪一种水果呢?
提问:现在只能买一种水果,那该买哪一种呢?你们七嘴八舌地说我该听谁的呢?
用学生交流过的“排排队、数一数”的方法来收集数据。
收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把收集到数据画到统计图中去。
展示评议作业。
你们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向大家提出不同的问题来吗?
学生选择后快速地排好队,由排头点清本组人数并向老师汇报。
学生用水彩笔在图中涂色,老师巡视指导。如果数据大了向学生提供另外一班的信息进行涂色。
分组提出问题,小组内进行交流。
由各组代表汇报交流。
练习应用还是利用“六一”这个情景,安排了大家喜欢吃什么水果的统计活动,再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积极参与,分析交流中再一次经历了统计的过程,体会到了统计的必要性,也体现了“教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新理念。
今天老师的收获可大了,知道了各种颜色的气球分别要买多少,还知道了要买的水果是哪一种。现在请大家来谈谈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发言,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师生共同对所学的知识作一个整理,有利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记忆。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小朋友们,我们刚刚渡过一个“五一”长假,又将迎来一个什么节日呢?
生:六一儿童节。
师:这是大家都盼望着的节日。为了庆祝这个愉快的节日,老师打算去买一些气球送给每个小朋友。(出示:红、黄、蓝、绿四种颜色气球的图片)你们喜欢哪种颜色的气球呢?
生1:我喜欢红气球。
生2:我喜欢绿气球。
…… .
师:大家喜欢的颜色都不一样,那老师该怎么买呢?各种颜色的汽球分别要买多少呢?谁能给老师想想办法?
生1:如果喜欢红颜色气球的就举一下手,老师就知道要买多少了。
师:对,老师只要把每种颜色的气球分别问一问大家,通过举手数一数就知道要买多少了。但这种方法在操作中可能要出现重复举手的现象。
生2:可以排队分组,喜欢同一种颜色的人都走到一起来。
师:这个方法也不错。喜欢同一种颜色的人分别排好队,然后数一数就知道了,而且也不会出现重复计算的现象。
生3:可以统计一下。
师:是的,我们在上一学期已经接触到了统计的知识。因此我们首先要来收集喜欢各种颜色气球的人数分别有多少?为了能收集到大家选择的结果,除了上面大家说的两种方法,我们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老师发下的纸上,然后请各组长收齐交到老师地方来。
(学生操作后收上来。)
师:现在我们要根据每个同学的选择分别在各种颜色的气球下面。用什么办法来记录呢?请大家来想想办法。
生1:老师报一个,我们打钩。
生2:画三角形。
生3:画圆。
生4:画方块。
……
师:除了可以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示一个人进行记录,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
生4:可以写“正”字。
师:对,大家可以看书第94页,有三位同学正在用不同的方法来记录、收集数据。你们也想参加吗?
生:想!
师:那好,请大家集中注意力听老师报颜色,你们就在纸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另外再请两位学生到黑板前来记录。
(老师报,学生进行操作。结果这两位学生用图形的方法进行记录。)
师:全班学生喜欢哪种气球的结果都已经记录完毕。现在请大家数一数分别有多少人,在旁边写上数量,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这时候,我发现用划“正”字的叶小朋友数得最快。)
师:你们看叶小朋友数得这么快,他是用什么方法来记录的呢?
生(叶):我用的是划“正”字的方法。因为一个“正”字正好是5画,这样数起来就快了。
师:说得真好。其实用划“正”字的方法来记录,一眼就能看出结果是多少。不需要一个一个地去数,而且记录起来比较整洁、清楚。我们用画“正”字的方法再来试一试吧!
(老师报,学生再用划“正”字的方法来记录一次。)
师:最后数一数结果,你觉得比你第一次数放便了吗?
生:方便了。
师:所以今后大家来记录收集到的数据时可多用画“正”字的方法这样更清楚,也更有利于统计出结果。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板书课题:统计)
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
师:我们可以把统计出来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出示统计表)
气球
人数
红
黄
蓝
绿
这个统计表有两项内容:一是气球,二是喜欢的人数,你能把刚好统计到的数据填入
表中吗?
(学生在事先发下的统计表中进行填表,教师巡视学困生,最后集体校对,教师板书。)
师: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呢?
生1:我知道了喜欢红气球的有9人,喜欢黄气球的有5人。
生2:喜欢红气球的人最多。
生3:喜欢黄气球的人最少。
生4:都没有超过9人。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老师也知道不同颜色的气球该买几只了。今天我们不光可以把统计到的结果填到统计表中,还可以把结果画到统计图中去。(出示统计图)
你们发现统计图中有什么?
生1:有数字。
生2:有很多的格子。
师:对,这些数字和格子可是很有用的。在上学期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个格子可以表示一个人,那么这些数就可以帮助我们直接找到喜欢不同颜色气球的人数,画好格子。这样一个条形就出现了。(教师边讲边演示)现在请大家把喜欢黄、蓝、绿气球的人数也像老师一样在图中画出来。
(学生在事先发下的统计图中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并收集好的作业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师:看这就是大家完成的统计图。这“一条一条的”就是表示喜欢不同颜色气球的人数。我们把这种统计图叫做条形统计图。(板书:条形统计图)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
生1:很美!
生2:很漂亮!
生3:高高低低的。
师:为什么会高高低低的?
生:因为喜欢各种颜色的气球人数不一样,所以就高高低低的。
师:统计表和统计图你更喜欢哪一种呢?小组内讨论一下,说说各自的理由。
(学生讨论)
请小组代表发言。
生1:我们四人都喜欢条形统计图。因为我们四人都喜欢画画,可以边学边画很有意思。
生2:我们喜欢统计表。因为它很简单,不用画图,直接把数据填上去就可以了。
生3:我们也喜欢统计表。因为统计图老要画错,画到格子外面去。
生4:我们喜欢统计图。因为它很漂亮,高高低低的,很美!
师:大家各说各的理由,很有自己的主见。统计表查找数据比较方便、快捷。而统计图比较直观形象,从条形的“高高低低”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虽然画的时候老要涂到外面去,但只有多加练习,仔细一些就一定能画好。
(出示:西瓜、草莓、苹果、葡萄、菠萝的图片)
六一儿童节那天,老师还打算去买一些水果请小朋友们吃。你喜欢吃哪种水果呢?
(教室里开始热闹起来,大家都兴奋地说着自己喜欢吃的水果。)
师:但现在只能买一种水果,那该听谁的呢?我该买什么呢?
生:哪种水果吃的人最多就买哪一种?
师:那现在老师不知道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那怎么办呢?
生:统计一下。
师:刚才统计的方法比较适合无记名投票,如评选三好学生,竞选班长等,但比较花时间。现在就用大家讲到过的排队数一数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请大家思考一下,确定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老师说开始,大家就跑到这些水果地方去有秩序地排好队。
(学生进行排队,并由排头数出这一排的人数,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大家回到座位上,把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然后请一个小朋友来汇报一下。
生:喜欢吃西瓜的有19人,吃草莓的有3人,吃苹果的没有,吃葡萄的2人,吃菠萝的4人。
师:你知道老师该买哪种水果了吗?
生:西瓜。
师:为什么?
生:因为吃西瓜的人最多.
师:现在我们要把这些数据画到统计图中去,你有困难吗?
生:吃西瓜的不够画了。
师:对,因为这里一格只表示一个人,所以不够画了。但等我们读二年级知道一个格子可以表示更多的人了,那就可以画了。
(学生略有明白,教师马上出示隔壁班学生喜欢这些水果的信息统计表:吃西瓜的有7人,吃草莓的有5人,吃苹果的有2人,吃葡萄的5人,吃菠萝的9人。)
请大家帮隔壁班的同学画到统计图中去好吗?
(学生进行操作,教师巡视,并把好的作业展示在黑板上。)
师:你能根据统计图向大家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分组进行提问,再汇报交流。)
生1:吃西瓜的比吃草莓的多几人?
生2:吃葡萄的比吃西瓜的少几人?
生3:吃葡萄的和吃菠萝的一共有几人?
生4: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哪种水果的人最少?
……
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的收获可大了,我知道了不同颜色的气球要买几只,还知道了该买哪种水果。你们的收获是什么呢?
生1:学到了统计的方法。
生2:会画条形统计图。
生3:知道我班喜欢吃西瓜的人最多。
……
首先,统计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数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来源于生活,产生于生活。为了让学生能亲身体会统计的作用意义,我为学生创设了“六一儿童节”购买气球和水果这样两个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处理的过程。在合作互助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而且还保证了全班学生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
其次,在课堂上我能尊重学生个体的选择。如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符号来进行记录,进行有个性的探究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每次统计数据之后,我都让学生自己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所得到的数据,并让他们根据这些数据来提问。这样就比较开放,学生的思维就不会被某个框子所框住,而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有自己想提的问题。而且课堂上“你提一个,我提一个”无形中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家各尽所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不同的发展。
第三,统计本身就带有不确定性。我在第一环节安排的是统计各种颜色的气球各要买多少,而第二个环节安排的是在只能买一种水果的情况下进行统计,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中产生的不确定性和统计的必要性、重要性。在第二个环节中,因为吃西瓜的人太多了,以至于用“一个格子表示1个人”的涂色操作无法完成。但我没有去回避这个问题,既然已经产生了何不如顺水推舟地告诉学生因为吃西瓜的人实在太多了,如果我们再去添格子往上画会太麻烦、不美观。但到了二年级知道了“一个格子可以表示更多的人”之后,我们操作起来就更加方便了。这样一来学生就感悟到了原来生活中的统计知识真的是奥妙无群,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学习。为了让学生能够继续练习画统计图,我就按预设中的内容进行,把另一班的学生喜欢吃各种水果的信息提供给他们,作为新的学习材料来涂色。这样一来不但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而且使这节课具有了一定的发展观,为今后学习新的统计知识打下了伏笔。
第四,这节课有一个小小的环节体现了“由点到面的放射学习”。在讨论用哪种记录方法整理数据时,学生们谈到了用图形来记录的方法,也谈到了用“正”字的方法,其实在统计数据时用“正”字的方法是比较优化的。但当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时,到黑板上来记录的学生都用了“打勾”的方法,而其他学生也差不多用的是“画圆”、“画△”的方法。就在这时我发现离我最近的那个叶学生(属于班上的尖子生)是用“正”字的方法在记录。我当时就在想如果黑板上的另一个学生用的是“正”字的方法那多好呀!可以直接把这两种方法作一个比较。可我又一想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体验机会吗?于是我就让他们记录后数一数喜欢的人数分别是多少。果然不出我所料,正是叶学生统计的最快。于是我就让叶介绍他的记录方法,并问他你为什么数得那么快,把他得体验向全班同学公开。然后我再让大家记录一次,进一步体验到划“正”字方法的好处。这样就由一个人的体验带动了全班学生的体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由点到面的放射学习”。
第五,我在教学中进行了适时地追问。当我问学生你对统计图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学生回答:很美、很漂亮、高高低低的。我就接着追问,为什么画出的条形会高高低低的?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学习的效果也很自然、很轻松。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于进一步的深入学习课堂总结: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
《统计》的教学设计及评析心得体会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四
撰写教学设计是每个教师都必须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的这套年级下册《统计》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标的标准,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p87-90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
2.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图。
一、说一说,认识条形统计图。
1. 出示条形统计图,帮助学生学会看统计图,引导学生从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鼓励学生相互间说说你从统计图中看出什么,想到了什么。
2. 出示统计图二,学生体会到条形统计图也有横向的。引导学生说说横着看、竖着看各表示什么,组织学生相互说一说,看谁从图中了解的信息最多然后汇总。
3. 说一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和不足。
二、 学看统计表。
1. “安装电话情况统计表”:注意横向观察和纵向观察,并对统计表所呈现的信息做出简单的分析,还可根据数的变化规律估计预测一些问题。
2. “小调查”:以小组的形式调查生活中班上同学每天睡眠的时间,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用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等方式呈现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讨论: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分析身高和年龄的关系,首先要读懂表格的内容,找出数据变化情况。
三、练一练。
给出某商店10天中电脑销售情况统计图,提醒学生注意图中是从周三开始统计,还要求学生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把握大致的销售量规律和趋势。
布置作业:实践活动第90页。
《统计》的教学设计及评析心得体会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五
作者:hzhjy
在教学人教版第三册《统计》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实践方式,收到了不同的效果。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情境地不同,吸引力不同
课本上的情境地是统计课本,但集体在统计的情况生活中几乎是没有的。第一次上这节课时,正巧学校马上要召开运动会,我想不如创设运动会买t恤衫的情境。学生下了课问我:吴老师,为什么开运动会就要买t恤衫呢?的确,由于一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参加过运动会,对运动会一无所知,这个情境并不是学生所熟悉的,于是第二次上这节课时,我又创设了一个情境:夏天到了,今年暑假,学校要组织小朋友们参加夏令营活动,想给小朋友们每人买一件漂亮的t恤衫,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小朋友们,你们最喜欢哪种颜色的t恤衫?因为学生通过电视等渠道,对夏令营有所感知,他们都乐于参加夏令营,可以玩,还可以学到知识,所以学生表现出的热情相当高。可见,创设的情境越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越有吸引力。
二、方法不同,经历过程不同
第一次上课,我想让学生全员参与到统计过程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调查的过程。所以一开始,我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想办法统计全班喜欢四种颜色t恤衫的情况。学生想了好多办法,然后,我让学生每人设计出一张表格,离开坐位进行调查。这种,课堂上学生自由调查:请问你喜欢哪种颜色的t恤衫?课堂气氛挺好,很活跃,我觉得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但是课下思考:学生虽然每人都经历了统计的过程,但是他们50多人都用同一种方法进行调查;一个一个地问。由于统计对象、范围不同,因而难免遗漏、重复,根本无法得到统一的结果,统计结果也难以说明问题。而学生想到的很多方法难以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无法体验成功,也不得取得统一的意见。能不能让学生既经历统计的过程,又新生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使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呢?于是,我把离开坐位调查这一环节改为:把全班同学分为6个小组,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小组内确定调查方法,喜欢哪一种方法就用哪一种。经过分组调查,学生投入到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中,结果确实令我吃惊。
他们第一小组的方法各有不同,充分地体现了小组分工合作的意识。在中心发言人的组织下,记录员如实地记录了统计结果,课堂活而不乱,每一个成员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各抒已见。这一方法,使我体会到:合理分工、方法得当,是组织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
三、实践方式不同,锻炼能力不同
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调查的方法,我又创高了一个孔校长想知道全校2070名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t恤衫多的情境。
学生们的想法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但能不能让学生真正在一种具体情境地下去做一次统计呢?上这节课时,正好市骨干教师到我们学校听课,台下有几十名老师,正好给了学生一次实践统计的机会。接着我指出:以后我们在调查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调查,这样,学生既经历了统计的过程,又体验了统计的意义。
学生通过对小组统计和对听课教师进行统计实践及帮孔校长想统计办法,亲身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获得了不同的学习体验。学生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收获是不同的。教师经过两次统计教学,收获也是不同的。由此我想到,教师应变“孝中学”,为“学中教”,真正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的同时,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统计》的教学设计及评析心得体会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六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6~117页,练习与应用第4题,探索与实践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与应用,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统计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2,通过探索与实践,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广泛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通过评价与反思,使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行成.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
1,出示第4题.
2,用什么方法调查
3,提出要求:
(1)每人只能选择一个喜欢的电视节目.
(2)在调查中每位同学都要做好记录.
4,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作业,集体评价.
5,在小组中看图提出问题,互相解答.
二,探索与实践
1,完成第5题.
提出要求:
(1)应按题目要求的时间及时测量蒜叶的长度.
(2)每个蒜头长出蒜叶可能不只一片,测量时应该测量最长的那片.
(3)以"厘米"为单位测量,测量结果应精确到十分位.
2,完成第6题.
分组开展活动.
提出要求:先在正方形的六个面分别写上"123";再轮流再桌子上抛20次.其余同学帮助记录,最后分别进行整理,独立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四人抛正方形木块的结果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哪个数朝上的次数最多 哪个数朝上的次数最少
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三,评价与反思
了解各项评价指标的意思,在小组中自我评价及同学互评.
《统计》的教学设计及评析心得体会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七
本文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统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统计》。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用数杠进行统计,100以内数的数数和写数的一定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为此,我设定了:
1、认知目标:
(1) 能将信息整理分类。
(2) 能对每类的对象进行统计并将结果登入表内。
(3) 会在格子纸上画简单的统计图。
2、情感目标:
(1) 通过信息的整理、分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2)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数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
3、思维拓展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初步了解统计的优点,会对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进行统计。
一年级的学生对统计的认识非常的浅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本来是用学生的生日作范例,进行统计认识的教学。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日并不了解,也不感兴趣!所以,我利用书本第55页的小调查作为新授的切入口。从学生喜爱的水果入手,引起他们的兴趣与注意力。从学生自己的需求出发,作为一项游戏来完成信息的整理、分类与统计。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这堂课的重点。我来重点说一说我设计的教学环节。
在开始时,第一个步骤是通过实物的出示。用摆放在桌子上的水果,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刺激,使他们很快投入到注意的状态中。通过对个别学生最喜爱的水果的调查,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并请回答的学生尝一尝水果,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学生都要吃水果,自然地引入第二步骤。
第二步骤是通过要分这些水果给学生,首先要知道每人喜爱的水果,再进行分配。从此开始新授内容的探究。又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运用举手表决或排队分组等形式进行,完成了对所需信息的整理和分类以及统计表的填写。这样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把新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
第三步骤是请学生根据统计表来绘制统计图。通过教师绘制一条到学生小组完成一条到最后每人在书上绘制一条。通过统计图很清楚看出信息的多与少。突出了统计图的优点。
这一环节在前面环节的基础上,估计学生没有什么难度。只要按照第一环节的步骤,一一分析、逐步深入,就可以完成了。把它作为巩固练习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统计的认识。
以上就是我对《统计》节课的说课,谢谢大家的听讲!
《统计》的教学设计及评析心得体会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八
光明小学数学课导学案
年级
六年级下册
课题
《统计与概率》备课教师杨红霞
执教
杨红霞
备课
日期
3、11
学习目标1、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及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2、引导学生回顾统计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统计活动中我们一般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的过程。体现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在分析统计图时,能准确提取统计信息。难点:在分析统计图时,避免信息产生误导,能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认真分析数据。
主 要 导 学 过 程教 学 环 节时间分配活动内容导学策略与方法备注一、导入新课
5分
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的六(1)班建立手拉手班级。你准备怎样向他们介绍我们班的情况呢?
(1)列出几个你想调查的问题,全班交流后,选择3个问题开展调查。
(2)你需要收集哪些数据?与同伴交流收集数据的方法。
(3)实际开展调查,把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
(4)分析上面的数据,,你能够得到到哪些信息?问题指向,预习先行
二、探究新知: 20分1、出示教材第83页第4题图,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怎样整理六(1)班家庭成员人数的调查结果?
2、可以画条形统计图,并提出一些问题。
(1)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月平均气温变化有什么好处?
(2)假如小芳买课外书用了20元钱,那么小芳的零花钱共有多少元?
(3)除了上面的扇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你还学了哪些统计图?举例说明集中统计图各自的特点。
呈现目标,任务导学
三,当堂检测
按照要求完成活动单问题检测部分
15分1、结合实例,说说自己对平均数的理解,并收集生活中应用平均数的例子。
2、看图回答问题,p84 1题,某地区6-12岁儿童平均体重情况。看图回答问题。学生自己完成活动单问题。3、问题生成单的第二题:某日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日报,通过看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得出那些结论?4、问题生成单第三题:学校气象小组测得星期一到星期五的室外气温,并求出平均气温。强化训练,当堂达标四.小结与评价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五.布置作业完成巩固与应用的5、6题板书设 计统计与概率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教学反思
《统计》的教学设计及评析心得体会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九
认真拟定说课稿, 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下面是关于小学数学《统计》说课稿 范文,仅供参考!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内容。教材首先出现实际场景——生日聚会,引导学生学习分类整理,初步学习统计,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材还安排了“想想做做”,内容是整理小组里小朋友最喜欢吃的几种水果的人数。目的是让学生相互协同、合作学习,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进一步体会统计的过程及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
教学难点是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统计》这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手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1.通过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感受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学会有序观察、有条理地思考。
5.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一、提供质疑的时机,唤起“主角”意识。
师:小朋友,你们每年都过生日吗?过生日时你邀请哪些好朋友呢?爸爸妈妈是怎样为你过生日的呢?(出示主题图)今天是大象的生日。看了这张图,你们想提什么问题?
生: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给大象哪些花呢……
【这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过生日这一事件,让学生自己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通过生生互问、师生互问,实现角色转换。唤起学生的“主角”意识。】
二、提供探索的机会,激活“主角”意识。
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1)分类理一理。
师: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那么谁又能解决这些问题呢?你能一眼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吗?怎么办?(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说说。)
生:只要把小狗放在一起,小猴放在一起,小猪放在一起。(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操作,把小动物分类理一理,在实际场景图上找到一个动物,就在下面摆一个动物。)
指名学生到黑板前分类整理,有的学生将小动物分类后摆成一堆一堆的,有的学生将小动物分类后一个对一个排成一排一排的,有的学生是从下往上排的,有的学生是从上往下排的。
哪种摆法比较好?通过比较,学生知道摆成一堆一堆的不能很快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而将小动物分类后一个对一个地排好,就能比较容易地看出每种小动物有多少只。
师:分类后一个对一个地排好,我们就说是“分类理一理”。
【这一层次让学生自己来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操作与实践去发现、经历和体会分类整理的过程,从而形成表象,激活了“主角”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2)语言描述。
看了这张图你能告诉大象什么呢?请你和同桌说一说,同桌在说的时候,你要仔细听,听听他说的是否和你说的一样。(学生互相说。)
刚才同学们交流得很认真,现在谁能站起来响亮地说给大家听。
像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借助语言可使动作思维内化为智力活动,让学生用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反复描述,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操作表象的形成,同时激活了“主角”的评价能力。】
2.独立操作、体会过程。
师:红花、黄花、绿花、紫花各有多少朵呢?请你从附页中把它们剪下来,分颜色理一理。
学生汇报分类整理的结果。教师在四种颜色的花下板书花的朵数,再画上线,并让学生说说从表中知道了什么?先同桌说,再指名说。
师:……我们把小动物分类理一理,把花分颜色理一理,这就是统计。(揭示课题:统计)
【这一部分通过独立操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进一步培养“主角”意识。】
三、创设选择的空间,积淀“主角”意识。
师:小朋友真聪明,为了奖励大家,大象拿出水果招待大家,你喜欢吃哪一种水果?把它从附页中剪下来,以组为单位理一理,并说说从这张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给学生提供一些贴近生活的统计表,如“听课老师年龄统计表”、“小组男女生人数统计表”、“本节课教具、学具统计表”等,让学生进行调查、整理。学生可以独立做,也可以合作做,然后把自己最为满意的一张表介绍给大家。
【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培养学生的选择意识和选择能力,对学生以后适应社会甚为重要。在这一层次,教师为学生创设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体味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这是积淀“主角”意识的有效方式。同时让学生统计喜欢吃水果的人数,也使学生初步感受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么学到的?
《统计》的教学设计及评析心得体会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十
西南舁小学 高瑞珍
平均数
教学内容:平均数 第42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展示台,情景图。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理解平均数
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训练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 三(1) 三(2) 三(3) 三(4)
踢的次数 632 654 668 646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1、2、3
教学设计说明:
1.从生活入手,激发学习的欲望: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虚拟的数,对学生来讲挺抽象的,不容易理解。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选取一些学生的遇到的一些分东西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求平均数的意义,也形象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
2.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从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形象地理解“移多不少”的方法,并在解决中学习“总合均分”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
《统计》的教学设计及评析心得体会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十一
第1课时:栽蒜苗一。
教学目的: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回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难点重点: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的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计录数据。
提前布置学生栽蒜苗试验,要求记录好蒜苗15天的生长情况,教师适当作记录指导。
二、交流整理数据,并填表。
1,全班交流记录数据的方法和形式,并说说从15天蒜苗生长的情况中,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活动交流,交流后,每小组记录得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三,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多教具,第1小组第15天蒜苗生长情况统计图,引导学生看图并回答,从条形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讨论得到条形统计图的特征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图的兴趣.,
2,分小组讨论制图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纵轴和横轴各表示什么,一格表示多少,格子不够怎么办等,提问:你认为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本组记录整理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并展开讨论、谁的蒜苗长得快等。
四,巩固与练习,
1,试一试第1、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交流,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4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第2课时:栽蒜苗
教学目的: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绘制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2,理解复式统计图的实际意义,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3,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回执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重点:体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多媒体出示一格表示不同数量的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组织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并说一说,谁的蒜苗长得高?当学生有争论时,启发学生进一步观察统计图,找出原因,引导学生提出将两张图合并在一起的想法,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二、探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多媒体出示小亮、小丽栽的蒜苗半个月生长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探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三、巩固和练习。
试一试第1题,先组织学生说一说条形统计图上每个条形的实际意义,再比较相关的两个数量,说说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算一算课后问题,然后提问:为什么锻炼前后有的成绩提得快,有的成绩提得慢,与同学进行交流。
试一试第2题,多媒体出示第27届奥运会中、韩两国的奖牌情况统计图,让学说说上面的信息,并提出问题,然后独立解答教材中呈现的问题。
四、实践活动。
1,调查雅典奥运会获奖牌数前两名国家奖牌情况,并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记录你和其他4名同学运动前后脉搏跳动的次数,并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第3课时 :栽蒜苗(三)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难重点]: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用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根据图上的信息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认识折线统计图。
通过对条形统计图的复习,引导学生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要知道蒜苗的生长趋势能用什么办法?供学生讨论,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出单式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一份15天蒜苗生长情况折线统计图,对照图上数据,让学生讨论,你能发现哪几天蒜苗生长得比较快?预测第20天蒜苗大约长到多少?说说理由,在回答蒜苗的生长趋势的同时,让学生体会,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二、绘制折线统计图。
先讨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并适当提示:一格表示多少比较合适?格子不够怎么办等?然后鼓励大家将自己记录的15天蒜苗生长情况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可绘制在附页4上。)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
三、巩固和练习。
1,练一练第一题,先观察统计图,引导学生说一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和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练一练第二题,看图后,首先说说小华每隔几小时测量一次气温,再说这一天气温的总体变化,鼓励学生讨论,从图中,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练一练第三题,组织学生读图,让学生掌握信息后,再根据信息进行适当推理,提醒注意,每一个数量的变化都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晓玲跳绳数量也不例外。
四、实践活动。
1,四人小组互测身高,2人负责测量,1人记录。
2,小组报告测量结果。
3,将同学身高的数据按一定的规律分组。并统计人数。
4,将这些数据用附页5的格子纸绘制成统计图,并与同学交流。
第 4课时:走进网络
教学目的:让学生养成从各种媒体收集数据的习惯,利用网络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我国近几年来经济领域的飞速发展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工农业蓬勃发展。
1,出示挂图,展示我国2002年工农业蓬勃发展的部分产量数据,提问:这些数据从哪里可以得到?激起学生对各种媒体的认识,初步的了结网络。
2,进行读写练习,读出和写出挂图上的数,同桌一人读,另一人写,互相交换角色进行。
3,先让学生独立完成2、3小题,再全班交流。
二、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1,从网络上查找我国近五年来交通发展的情况,让学生感受我国近年来交通的变化情况。
2,全班交流你家乡到北京的距离,估一估五年中新建的铁路有几个这样的路程。
3,根据这些数据,组织学生讨论,从这些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三、人民生活大变样。
1,全班交流家里电器和通信器材拥有的情况,进行整理,感受生活得变化。
2,生从书上插图中获取信息,算一算,城镇人均收入增加最快的是那一年,根据这些信息估一估,三年后全国人均收入多少元,并说说理由。
3、查一查,算一算,五年来全国造林多少公顷,编制成折线统计图,全班交流。
四、实践活动。
你还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吗?分组活动,每小组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调查收集数据,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后制成统计图表,并与同学分享成果。
教学反思:
《统计》的教学设计及评析心得体会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十二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观察法、情景法、分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学具准备:操行统计表、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做个调查,调查我们班小朋友最喜欢的季节是什么?
生答。
师:每个季节都有这么多小朋友喜欢,但是老师想知道喜欢什么季节的人树最多,那我们该怎么办好呢?、
生:数出喜欢每个季节的人数来比较
(肯定有会有小朋友会说到用统计的方法。)
师:孩子们说得真好,这就要用到我们一年级时所学的统计知识。
板书课题:“统计”
二、探究新知(随时注意给表现突出的大组或个人加五星和红旗)
1、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我们要知道喜欢每个季节的人数,第一步就需要我们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师:现在就请小朋友分小组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师行间巡视,对方法收集好的小组和合作愉快的小组加五星)
生:小组汇报交流各种方法,并说说本小组认为最简单的记录方法,谈谈为什么?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说出“正”字记录的简便之处)
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就按“正”字的书写顺序在那个季节下画一笔画。(学生按大组顺序上台投票)
2、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整理喜欢每个季节的人数,再填入统计表中,你们数“正“字笔画的过程,就是我们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为了能够使喜欢每个季节的人数更直观的表示出来,让我们来共同制作统计图。
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条形统计图下板书学生们所喜欢的季节的种类。
师:强调0是起点,如果1格表示1人,则数轴上依次应标的数字是1、2、3、糟了,喜欢春天的人最多有17人,只有9格,不够涂该怎么办呢?
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汇报交流结果(向上添格子、往旁边涂格子、一个格子不表示1个人,而把它表示成两个人刚好用8个半格子、)
师:假如喜欢春天的有27人,此时一个格子表示多少人比较合适?(3个人)
小结:一个格子表示几个人要根据统计表中数量最多的项目和每竖行总共的格子数来确定
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人的方法,请各大组代表分别在条形统计图上表示出喜欢每个季节的人数
3、描述、分析的过程
师:从黑板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看出了些什么?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生:喜欢什么的最多?喜欢什么的最少?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人?知道了条形统计图中一个格子不但可以表示1个人或物,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表示2个或3个甚至更多个人或物。
师:刚才小朋友们的回答就是我们对统计表描述分析的过程(板书:描述、分析)
4、课堂小结
师:生活中到处都要用到统计知识,那你所知道的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我们的统计知识呢? 生:商场里的的商品那一样最热销?那一个学习小组的数学成绩最好?我们平时最喜欢吃的早餐是那些?、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1、用所学“统计”知识选出小朋友最喜欢哪门功课
师:请小朋友利用我们所学的统计知识选出我们班小朋友最喜欢的功课是什么?然后完成你手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师:要完成这个统计,你们会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数据呢? 生:喜欢哪门课的小朋友就站在讲台上,下面的同学就数。 (按照小朋友说的方法进行统计)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统计
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统计》的教学设计及评析心得体会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 经历描述和分析简单数据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2.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个代表一单位),能用涂色的方法在条形统计图中描述简单的数据。
3.在调查活动中理解同学的爱好、兴趣,认识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计数、完成象形统计图,观看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交流体验
教学准备:彩笔、橡皮泥、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每人个一份、统计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出示彩虹图片的课件,让学生说一说在图中看到了什么,你最喜欢什么,并说明理由。学生可以自由说,只要与图片相关即可。当有人提出喜欢彩虹时,即问“你知道彩虹都有什么颜色组成吗?”教师将7种颜色及时板书。彩虹的7种颜色中一定有他们所最喜欢的颜色,教师可说:“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咱班到底有多少人和你喜欢同一种颜色?”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们的积极性一定也会很高,在此条件下,让他们回忆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呢(统计),由此引出主题。由学生所喜爱的漂亮图片来调动他们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探索与体验
1、整理复习
用“贴橡皮泥“的方法计数: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如教师可说:“我呢,非常喜欢紫色,我就把紫色的橡皮泥粘在黑板写有‘紫’的地方。非常简单,想不想来试试?”这种“玩”法,孩子们一定愿意接受,积极性就出来了。让学生分行来贴,保证人人参与。
出示“我班同学最喜欢的颜色统计表“课件。把数据添到统计表中,由学生报数,教师在电脑前操作,添数。
出示“象形统计图”课件,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他们手中的这张象形统计图(教师课前为每个学生准备好)。在动手做前,让学生说说对“相应颜色”的理解。学生做,教师巡视指导。
2、新授
出示课件,引用兔博士的话“你知道吗?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教师可说:“那条形统计图是什么样子的?想不想认识?”以激起学生对新知的好奇。“请看,这就是。”教师随即出示“条形统计图”的课件。“但它还没完成,这需要咱大家共同努力,齐心协力,好不好?”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体验合作的愉快。再一次由学生报数,教师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观看到条形统计图是怎么制作的,还可以加深印象。
之后,让学生仔细看,认真想,这个统计图告诉你什么?学生可能说出:“喜欢蓝色的最多”“喜欢红色的最少” “一格代表一人”……接着,让他们在比较这个统计图与他们手中的象形统计图的异同。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想,去说,然他们自己发现。
3、巩固练习
教师可说:“通过统计我们知道了咱班同学喜欢颜色的人数情况,其实,统计在我们的生活中作用可大呢。用它还可以调查中华小学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你们是否也想请自动手完成一个条形统计图呢?”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好,打开书第52页,自由读题,并完成。”对有问题的学生,教师在巡视时可单独指导。
(三)拓展延伸
以出示课件的形式代问“用条形统计图统计的方法你掌握了吗?”“想一想:你知道用统计还可也调查什么?”学生可能有好多好多的方案与想法,虽然幼稚,但仍需鼓励。并提议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在课下实施,进行调查,有困难的可以几个人共同合作完成。
(四)实践活动
出示“健康饮食”的相关知识与图片,让学生懂得多吃蔬菜多健康。再出示“西红柿、黄瓜、土豆、青菜、豆角”图片。提议学生搞一个“我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项目调查,调查咱班同学最爱吃以上五种蔬菜中的哪一种。其中所需的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在学具袋中已有。
《统计》的教学设计及评析心得体会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十四
第九单元“统计”。
使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掌握统计的方法,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我做了反复尝试和改进。在尝试和改进过程中,不断反思、升华。下面是几次尝试的片段。
(教师创设情境:班级要举行元旦联欢会,要买同学们喜爱的水果,该买哪种水果呢?经过同学们讨论,引入贴卡片的数学活动。)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许多水果卡片,请你们任选一张你最喜欢的水果卡片,粘贴在黑板上,苹果卡片贴在第一排,香蕉卡片贴在第二排……注意粘贴时要从下往上,上下左右对齐贴整齐。
(生粘贴图片活动。在教师指导下,贴得很整齐,形成统计图。)
师:刚才同学们分类粘贴水果卡片的过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统计。
(师板书课题:统计)
( 备课时,我担心学生乱贴,不好调控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可上完课后,对此环节仔细琢磨,却感觉到这样做虽然学生贴得很整齐,也学会了统计方法,但这种学习形式完全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学生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贴,正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其然”也是教师直接“给”出的,不是引导学生自己探讨、研究得出的,又怎么能让学生从中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呢?这种教学纯属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发挥,有悖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于是基于以上认识,我又对刚才的教学进行了改进。)
(教师创设情境:班级要举行元旦联欢会,要买同学们喜爱的水果,该买哪种水果呢?经过同学们讨论,引入贴卡片的数学活动。)
师:每个小组的盒子里都有许多水果卡片,请你们任选一张你喜欢的水果卡片。
(学生准备好。)
师:下面我们先请选苹果卡片的同学到黑板上粘贴卡片(黑板上有画好的格子),其余的小组认真观察。
(由于黑板上有格子,学生把卡片粘贴在格子里,很整齐。但格子上下两头都空着,因为第一位同学就把卡片贴在了中间,而不是有顺序地从下往上贴或从上往下贴。)
师:对于苹果队的贴法,同学们觉得怎么样?
生1:这样贴很整齐。
师:(肯定)上下排列很整齐,还有别的看法吗?
(多数学生面带困惑,过了很大会儿,一名学生站起来。)
生2:他们粘贴时有的贴在上面,有的贴在下面,没有顺序。
师面露喜色,赶紧接过来说:“你观察得真仔细,那应该怎样贴更好呢?”
生3:要按一定的顺序。
师:对,为了统计的方便,我们在粘贴卡片时,不光要竖排对齐,横排对齐,还要有顺序地粘贴。好,按照这种方法,各位同学开始行动吧。
(苹果队在黑板上重新粘贴,其他队有顺序地到黑板上粘贴。)
师:刚才我们按照这种方法,分类粘贴卡片的过程就是今天学习的新知识——统计。
(师板书课题:统计)
( 备课修改时,对于这个教学思路我还颇为自得,认为这次我让学生自己试贴,然后又通过学生互相评价,自己研究正确的粘贴方法,应该算是给学生主动探索的空间了吧!可上完课,却感觉到学生的反应仍是那么被动,评价苹果队粘贴方法时,并不是我想像中的“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相反发现问题的学生廖廖无几。另外由于缺乏横向比较,他们更是不知道为什么还要横排对齐,而这样横排、竖排对齐,除了能更美观以外,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作用,这一系列的问题使我感觉到这样处理教材,学生的认知仍然停留在表面上,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被激活。从总体思路看,还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但没有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倒像是“穿新鞋,走老路”。我反复揣摩,与其总怕学生贴得乱,倒不如顺其自然,大胆放手让学生从“乱”中感受统计的必要性,从而激发他们探索正确的统计方法。于是,我再次改进了教学方式,在第三次上课时,我把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
(教师创设情境:班级要举行元旦联欢会,要买同学们喜爱的水果,该买哪种水果呢?经过同学们讨论,引入贴卡片的数学活动。)
师:我在每组的大盒子里放了许多水果卡片,请你们任选一张你最喜欢的水果卡片,贴到前面的大黑板上。
(学生贴卡片,黑板上乱七八糟。)
师:现在每人喜欢的水果卡片都贴在这儿了,你们能不能看出我们班喜欢吃什么水果的同学最多呢?
(由于卡片杂乱无章的排列,学生面部出现困惑,观点很不一致,出现争议。)
一生数烦了,站起来就说:贴得太乱了,实在数不准。
(让学生自然粘贴,引发认知冲突:由于杂乱无章,因而不易看出班里喜欢哪种水果的同学最多,从而引发学生自主修改贴的方式,逐步形成条形统计图的初步模型。)
师:(一看火候到了,不紧不慢)怎样能一眼就看出喜欢哪种水果的同学最多呢?看来大家都得动动脑筋,想个好的粘贴办法。
(教师布置活动要求:老师在每组的小盒子里准备了一些小水果卡片和白纸,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贴一贴,怎样使大家一眼就看出哪种卡片最多呢?看哪个小组办法好!)
(这样,学生很快积极投入到小组活动中,几分后各小组的作品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哪个小组的方法让大家一眼就看出什么卡片最多?
生1:我认为第3组和第4组的方法好,因为他们一排一排排得很整齐,特别是开始的部分都对齐了。
生2:第1组虽然分类放了,但贴得一堆一堆的还是不能很快看出来谁最多。
生3:第2组有的竖着贴,有的横着贴,还是有点乱。
生4:我觉得第3组的不如第4组的方法好,第3组竖着虽然排齐了,可横着排的不齐。
(生4还未说完,同位急忙站起来补充。)
生5:第4组横着排齐了,竖着也排齐了,不用数就能看出来,谁排的长,谁就最多。
师:(鼓励)你们争论时所表现出来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真让老师佩服。第4组贴的时候,不仅开始的部分对齐了,上下的卡片和左右的卡片都对齐了,这样我们不用数就能一眼看出哪种卡片最多,老师也同意你们这个观点。
师:下面就请第4组来整理黑板上的卡片,其他小组也拿回自己的作品按这种方法重新整理。
(小组活动,整理成统计图。)
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终于把最喜欢的水果卡片整理好了,其实刚才我们完成的这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统计。
(师板书课题:统计)
这一次,我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实践,为学生提供了参与教学活动和交流、探索的空间。一开始,大胆放手让学生杂乱无章地粘贴,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欲望,初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然后提供材料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参与,亲身经历探索整理卡片的过程;最后在学生对比互评、互相质疑、互相补充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新知网络,切实体验到当卡片从开始部分,左右、上下对齐才能直观看出哪种卡片最多;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作蜻蜓点水似的引拨小结,可以说是水到渠成,非常自然。整个教学过程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充足的探索空间里主动地参与操作、观察、思考和交流,构建新知。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和体验,从而自主地构建知识网络。这一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反思以上三个教学片段,从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来看,似乎“殊途同归”。但不同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不同的过程体验,体现了截然不同的教学观念。片段一虽然也让学生学会了统计方法,却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在活动经历中只充当了一个“操作工”的角色。这种学习实质是被动的接受式学习。片段二乍一看似乎融进了新课改理念,转变了教学方式,但由于教师摆脱不了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不敢放手,既没有矛盾冲突也没有问题生成,学生缺乏深刻的探索体验,这样学到的知识很牵强,留给学生的记忆也是暂时的,应该属于一种“捆绑式”教学。而片段三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领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探索,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构建新知,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探究、再发现的过程。这样的方式才是真正地关注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构建的应该是一个开放、探索、生成的课堂教学体系。这一点,在经历了这次课例研究之后,我的体会愈加深刻。如果我们总是把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用教师的思维捆绑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非但得不到培养,久而久之还会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消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无从谈起。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为学生的主动构建创设更大的空间,教师的教,不再“仅仅是给学生一份知识的行囊”,而是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索中实现自主学习。这才是新课改所期望的新课堂。
本文是一年级上册“统计”教学片段与反思。教师对原有设计反复尝试并改进,在此过程中,不断反思、升华。
三个教学片段,似乎“殊途同归”。但不同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不同的过程体验,体现了截然不同的教学理念。片段一虽然看起来教学过程很顺利,但是贴的方法是教师直接告知的,学生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贴,体会不到统计的必要性。第二个片段,看似教师是在让学生自主探索贴的方法,事实上,是教师设置了思维的框框,让学生沿着教师的思路走,学生的思维并没有被激活。第三个片段设计,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呈现贴卡片的几种方式,贴的乱七八糟,使学生意识到这样贴看不出来班里大多数同学喜欢吃什么水果,需要修改贴卡片的方式,引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条形统计图的初步模型,从而引出课题。这样处理,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参与到实际教学中,教师适实地加以点拨,帮助学生构建新知。
《统计》的教学设计及评析心得体会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十五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5~106页,例1,"练一练",练习二十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教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教科书第105页例1的场景图.
2,这是青云小学五年级四个兴趣小组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3,你能把这四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学生各自填写,提醒学生注意核对数据.
4,哪个组的男生最多 哪个组的女生最少
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一个兴趣小组的男,女生人数,如果要对不同小组的男,女生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太方便.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二,教学新课
认识复式统计表
1,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再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各是什么意思
2,学生观察,交流:
(指航模小组男生格)你知道这一格该填哪个数吗
(指航模小组女生格)这一格又该填哪个数
(指航模小组合计格)这一格呢
(分别指男,女生总计格)这两格分别应该怎样填
3, "表头"被分成了几个部分 "性别"代表的是哪几个栏目 "组别"代表的是哪几个栏目 表中所填的数据都叫- (人数)
4,现在请同学们把刚才几张单式统计表中数据合在这张统计表中.会不会 学生尝试填写,指名板演.
5,指总计格)谁来说说"总计"是怎样算出来的
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6,从现在的这张统计表中,你又能知道些什么
7,你觉得这张统计表与刚才的几张统计表比较,有那些特点
8,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该叫什么名称 学生讨论后揭题.(板书课题)
提醒学生进一步核实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并写上填表日期.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说说题目提供的是什么数据,介绍一些与这些数据有关的事.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
你能分别说说金牌合计数,银牌合计数,铜牌合计数以及总计数吗 "总计"是怎样算出来的 还有不同算法吗 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2,完成练习二十第1题.
(1)简单介绍"农村固定电话城市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含义.
(2)提出填表的要求,并提醒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合计数"和"总计数".
(3)讨论教材提出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分别解答.
(4)指导学生分小组调查小组里同学家中拥有的电话数量.
(5)组织交流,指导学生记录各小组收集的数据,并完成统计表.
3,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2题.
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
为什么这张表中没有"合计"栏与"总计"栏
从张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统计表 你知道复式统计表有哪些特点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任务
1,课前了解学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
2,调查本小组同学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情况.
3,调查自己所在年级的三个班在田径运动会上的得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