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观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观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观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海洋天堂》观后感100字篇一
可是由于大福的水性好,他们的投海没有成功。电影没有交代那么详细他们是怎样又从海洋中上来的,既然这个方法没有成功,父亲便开始为儿子寻找寄托。
电影在处理父亲对儿子的爱的时候是很独特的,父爱原本就是那种沉默的,在讲他们生活的时候就是用这样的默默的方法,容忍,坚忍,都不足以形容这个故事里的父亲。孤独症的患者都是活在自我的世界里的,虽然有时候也明白回应父亲,可是儿子对父亲的感情也不是那么凸显地表达。
父亲是海洋馆里的一名普通的员工,儿子因为水性好,经常在海洋馆里游泳,和海豚在一齐,和鱼、海龟在一齐。电影中有句对白是海洋馆老总和王心诚说的,“你们大福就是一条鱼啊!”“是啊,所以投错了胎,成了人,孤独症了!”这时的父亲是很无奈的,对待孤独症的儿子,他总是不舍对儿子发脾气,明白自我没有多少时日了,便教儿子生活,教他用钥匙开门,自我脱衣服,自我坐车,自我煮鸡蛋。
文章的表演实在是太令人惊喜了,以往看文章上《鲁豫有约》做关于电影的访谈的时候说,为了拍这部电影,为了更好的进入主角,他亲自去一个孤独症患者机构去体验生活,然后在拍摄时自我跟导演商议,加了一个手上的习惯性动作。文章以往的表演都是陽光的80后青春主角,这次也是为了挑战自我,改变了戏路,孤独症神经质的患者王大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光是文章,李连杰的表演也很有挑战性,李连杰给我们的印象是武艺精湛的动作明星,此次他饰演了一个苍老的父亲,主要是文戏,把一个以往绝望无奈之后逐渐坦然的父亲演绎得淋漓尽致,毫无瑕疵。
这部电影表面是安静的,内里是撼动人心的,多个情节让我哽咽,忍不住掉下眼泪。刚开始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平铺直叙,文章的表演成为了安静平淡情节的亮点,在和李连杰的对手戏中也恰到好处,演绎得感情浓厚,故事的跳跃性不大,但足够观影者主动地洗礼内心。
当然,电影也做了一下关于大福感情的铺展,在我看来,那不叫感情,也只是一种人物心理的微妙悸动。其实孤独症患者并不孤独,他比正常人还要欢乐。我们正常人的孤独在心里会被自我放大的,可是孤独症患者不是,能够说孤独在他们心里完全是空白。他们拥有自我欢乐的世界,有自我喜欢的人,有自我内心依靠的人。桂纶镁饰演的杂技演员的出现,让我明白了这一点。异常喜欢桂纶镁饰演的铃铃对大福讲述自我身世时候的那些镜头,蓝蓝的天空一朵淡淡的云,两个人一齐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铃铃是父母双亡的孩子,被奶奶养大,奶奶给铃铃在脚上戴上了铃铛,告诉她奶奶走后在天上只要听到铃铛响就明白铃铃在哪里了。虽然大福不懂,可是大福的微笑和一些肢体上的动作逗乐了铃铃,让本来悲伤的她也开心地笑了。还有铃铃给大福打电话的那个情节也很细腻,让人看了会在心里洋溢某种遗憾中的幸福感。
其实大福对父亲是一种习惯中的感情,这和常人是一样的。电影在父子间情感的情节表现得很巧妙,父亲在家里时常像对小孩子讲话那样说话,尽管大福已经21岁,大福生气了就像哄小孩一样安慰他,大福暴怒时咬了父亲他也只能忍着,大福学不会父亲教的事情,他吼了大福,然后又抱着他的头给予他默默的拥抱,大福被送在一个慈善机构,晚上见父亲不在,便吵吵闹闹,父亲来了,大福便乖乖地举起双手像往常一样等待父亲给他脱衣服。这些情节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情。我在看到这些情节的时候就异常得难过,我想要是真的有一天父亲走了,留下大福一个人,大福该有多悲痛啊?!就像是我们小时候第一次离开家,离开自我最亲近的人的时候那种失落感一样,可怕的孤独会将我们吞噬,好在大福不怕孤独,他在最终父亲走后真的学会了父亲教他的一切,自我坐车,煮鸡蛋,擦地。埋葬父亲的那天,大福自我躲在一棵树下,那时的他,心里是什么样的呢。我还记得有一场戏是大福在睡梦中,父亲坐在旁边,默默地问他:“爸爸走了,你会想我吗?”可是见儿子没有回答只是一向重复他的话,然后自我不断轻声重复:“我会想你的!我会想你的!”
电影安静的结束,正如安静的开始。就像是我们的人生,在自我的哭泣吵闹声中开始,在别人哭泣不舍中结束。其实电影探讨的是父爱和生命,父爱的悄无声息以及生命的短暂都书写地无比惆怅,所传达给我们的是,生命应当怎样地珍惜,父爱应当怎样地回报,作为我们正常人应当怎样地更好地爱我们的亲人,并且,要更多地关注这样智障的孩子。我想这就是电影《海洋天堂》的主题吧。
《海洋天堂》观后感100字篇二
老实说,《海洋天堂》的故事够感人,并且据说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就更让人心酸。让我想起自我的父母,伟大的平凡父母。但又不得不指出:电影《海洋天堂》的故事,太似曾相识了。
丧偶的父亲、弱智(孤独症)的儿子、父亲曾意图带儿子一齐自杀、父亲教孩子自立、父亲因为绝症死去……你认为我这是在描述《海洋天堂》吗?不好意思,我在描述一部1992年的电影,名字叫做《启明星》,电影名气不是很大,但导演的名气很大,叫做谢晋。导演兼编剧薛晓路作为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如果说不了解谢老和他的作品,我认为不太可能,而在如此冷门的题材里,她却拿出一个如此相似的本子,我不想把抄袭的大帽子扣过去,但至少我应当说她一声偷懒。
说到那里,我还要再说另一部电影:王晶导演的《笨小孩》,故事我就不重复了,再次如出一辙,只可是得绝症的不是父亲而是母亲。
即使我们不谈相似不相似的话题,《海洋天堂》的故事也有其自身的漏洞。电影要向我们讲述孤独症这一弱势群体,但自始至终却不告诉我们孤独症到底是什么,看完整部电影,我不明白孤独症和弱智有什么区别。恕我孤陋寡闻,但作为导演,至少要给我们足够的信息量去了解这一群体,否则我们如何产生共鸣?而铃铃这个主角更是故事的一个漏洞,当然,为电影增加这一条线,给大福一段若有若无的情愫的本意是好的,但电影却让大福毫无过程地理解了铃铃,这太不贴合大福的孤独症的身份了。
这一类的bug,在《海洋天堂》里并不少见。薛晓路的作品里,不乏《和你在一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之类的知名作品,但这次却拿出这么一个粗糙且经不起推敲的本子,个人认为是比较失败的。当然,薛晓路必须有自我的苦衷,比如某些机构的失职和不作为这一类的东西她不能碰,所以电影只能往“感人”这个路数上去,但主题先行并不能拯救一部电影,挟眼泪以令观众,命令观众去感动去哭,是电影最大的失败。
表演之弱:有诚意,无实力故事弱,演员们的表演也不够给力。
首先要说的是李连杰,李连杰的弃武从文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噱头,对于一个用拳脚说话的演员来说,李连杰已经尽力了。拿他跟《笨小孩》里的叶德娴这样的戏骨比是不对的,不在一个档次,但我想拿另一个人来和他比:《龙的心》里的成龙。《龙的心》也是一部反映弱智人群的电影,成龙扮演的警察弟弟照顾洪金宝扮演的弱智哥哥。两部电影里,都有一场对重担忍无可忍的爆发,不得不说,李连杰的爆发还不如成龙多年前的那次。
再说大福的扮演者文章。我十分喜欢他。当年《奋斗》火遍中国,在我看来《奋斗》是一部极其假大空的片子,但文章扮演的向南是我看这部片子的动力。此后他演的电影《双驴记》也让我印象深刻。在《海洋天堂》里,他的戏份十分吃重,我不想拿《雨人》里的达斯汀·霍夫曼、《阿甘正传》里的大汤来压他,这对他来说不公平,但我能够拿另外几个人来和他这次的表演作比较:《何必有我》里的郑则仕、《龙的心》里的洪金宝、《笨小孩》里的谭耀文、《洗澡》里的姜武,在这几位前辈面前,文章也是要惭愧一小下的。他这次对大福的弱智化的演绎,仅有形似而没有神似,很肤浅地塑造人物。至少我看了没有共鸣。
至于桂纶镁、董勇等一众演员,他们就是来打酱油的,不提也罢。整部电影里,惟一能让我记住的就是朱媛媛扮演的柴姨,她是所有平面化脸谱化的主角里面最丰满的一个。
可是,话又说回来,这本身就是一部主题先行的电影,故事的单薄严重束缚了演员们的表演,没有故事,再好的演技也出不来!
幕后之弱:牛b大腕们的团体无力在故事之外,吸引我的是巨牛无比的幕后,杜可风的摄影、张叔平的剪接、奚仲文的造型、久石让的音乐,相比较而言,作片尾曲的周杰伦就是小菜中的小菜了!
这个组合,简直就是华语影坛能想象到的最黄金的组合,然而,这一群腕儿们,却给了我们这样一部作品,让我们不得不怀疑:真的还是假的?镜头从头到尾灰蒙蒙的,最能出戏的海洋馆的镜头也没能给人很梦幻的感觉,杜可风干嘛去了?桂纶镁的小丑造型是奚仲文的手笔,但请告诉我和一般的小丑有什么区别?
有句名言如是说:一头狮子领导的一群羊,能打败一头羊领导的一群狮子。这就是我对《海洋天堂》的评价。作为导演的薛晓路,在这么多大腕的支持下,却拿出这一部电影,我认为这是她的无力。
期望之弱:弱势群体,你们的出路在哪里?这一部分,与《海洋天堂》无关,与中国有关。
在《启明星》里,父亲把儿子送给了特殊学校,然后闭眼死去。《海洋天堂》的故事,几乎就是承接它来的——儿子从特殊学校出来了,然后呢?父亲本来能够养他,但父亲死了,怎样办?在那里,李连杰的一句话狠狠击中了我的心:“福利院嫌他太大,养老院又嫌他太小!”中国之大,竟没有一个孤独症孩子的容身之所,薛晓路给大福的出路是:私立机构和父亲的工作单位共同承担守护儿子的职责。
可是,如果没有这些好心人,怎样办?中国神秘的“有关部门”,竟然不能给大福一个活路。李连杰在体制内的四处碰壁,最终得出一个“人间自有真情在”的虚无缥缈且不负职责的敷衍结局。
一部电影,要么给人期望,要么控诉现实。在中国,我们无法站着说话不腰疼,让导演拍出有深度的电影。所以,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只能是《海洋天堂》式的浅尝辄止。这不是《海洋天堂》的错,这是中国的错
《海洋天堂》观后感100字篇三
《海洋天堂》讲述的是一位父亲与儿子相依为命的生活,而由李连杰主演的这位父亲得了晚期癌症,儿子却是不能自己独立生活的有自闭证,由此,父亲就在最后的这几个月时间里面为儿子今后的生活而做准备,教他如何做饭、搭公交、拖地等等。
儿子大福从小就失去了母爱,并且有自闭证。父亲在游泳馆工作,而时刻要照顾好大福,由此大福的水性也相当的好,而父亲也只能天天带着大福在游泳馆以便照顾。
影片开头并描述场景是父亲绑住大福和自己两个人的脚跳下海,并没有直接进入内容,但是在后面的描述中,我们才慢慢知道,原来父亲得了癌症而又没有再可以照顾好大福的未来生活而做出的无奈选择,来结束两个人的生命。同时也是为了大福可以尽早脱离这个世界。但是由于大福非常熟水性,最终没有结束生命而回到家。从那时候开始,父亲就开始为大福找一些接收所、残疾人学校等等,几番努力之后,通过校长终于找到了接待所。但是由于大福头第一天没有父亲在身边,没有日常的照顾而变得非常暴燥,同时父亲回到家也显得缺少大福的环境而失落。然后当天晚上父亲就搬去和大福住并安抚大福的暴燥情绪。
父亲为了儿子大福可谓费尽心思,引导大福煮鸡蛋做饭,教导他如何乘坐公交车,教导他如何学会拖地以求得基本的生存……所以的努力和心思在这位父亲身上显示出来,父亲希望在最后有限的时间里面可以安置好大福的未来生活,能够独立生存,能够独立地生活,那他就没有什么遗憾的了。这位父亲的所作的为让我们肃然起敬,天下的父亲何尝不是如此?现在细细想想,我父亲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女而活的,从我们出生开始,他就开始为我们的未来做好打算,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围绕我们这些儿女着想。但是我们却没有感觉到父亲对我们所做的一切,老感觉好像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事,从而没有过感激之情,但是我错了,因为以前一直都没有考虑父亲曾经所做的事。就知道自己的世界从来就有这么一个人应该为自己做很多事。
《海洋天堂》所想表达的是一位父亲所能表现出来的父爱是怎样的,从而引起我们的思考,给我的感悟很多,剧中的父亲面对死亡并没有感到害怕,而最害怕的是儿子将来的生活该怎么办?儿子的一生怎么度过?所有的思考,父爱已经占据了他思考的一切。儿子就是他的一切,生命的一切。
这样的一位父亲难道不是我们所值得尊敬的吗?社会在变,唯一不变的是父亲的爱,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都是一样,儿女就是一个中心体,我们身为儿女并没有完全了解作为父亲的心是怎样的,或者只有等我们也成为了父亲的时候才真正感受到父亲的爱是怎么样的。我并没有真正地去了解过我自己的父亲,因为从小到大我都是在他的教育下所长大的,但是他对我的教育是尽了他所有的能力,他的文化不高,但是他深知,知识能改变改一个人的命运,所以对于我的教育相当的重视,所以时刻都是关心我的学习。在我印象中,他在我小时候就很凶恶,尤其是在我成绩不好的时候。对我非常的严格,但是相反他却给我买很多那些教学的光盘。在我再大一些的时候,他还是不变他的风格,还是按我是小孩子一样的教育,虽然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但是他已经习惯了,我也习惯了。所以我只能做个大小孩子。这就是他的责任,他觉得这是他的义务,是作为一位好父亲所必需具备的条件,否则就不算是一位好父亲,他经常跟我说,只要你能够读好书,有个好前途,那就算你以后不回来看看他,他也感到满足了,他觉得,做好一位父亲就是要保证自己的儿女有一个好前途。在他眼中才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父亲。
现在我读大学了,我父亲为我感到骄傲,在别人面前总爱炫耀一番,因为我是在这个家族中唯一的大学生,而他也会尽他的更大的努力去支持我完成学业的。在这里我一个小小的插曲,我父亲的一位普通的建筑工人,没有正式的岗位,做的工是最低层的工作,挣钱不容易,很辛苦,但是他却没有在我面前表现出来,因为父亲不想让我去担心他。
但是我知道他作为一个建筑工人的辛苦。他经常打电话给我,鼓励我要努力学习。什么时候我都是如实回答他的问题。我不善于表达我的感情,在电话里不懂得关心父亲的身体健康。在这里我祝我的父亲能够健康快乐!做为儿子的我会更加努力去学习的`,谢谢您!谢谢您给了我一切,我亲爱的父亲!我为您感到骄傲!
《海洋天堂》观后感100字篇四
如果单从故事上来看,《海洋天堂》应该是一部典型的通俗剧:一个身患绝症的父亲,自知时日无多,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患有孤独症的儿子照料好。而这个患有孤独症因此无法自理生活的儿子,因为已经成年,所以他和父亲都尴尬地陷入了这个社会保障体系的空白处。
毫无疑问,仅仅凭借这个故事,相信很多观众的眼眶就已经开始湿润。这个故事集合了太多的催泪通俗剧的因素:死亡、亲情、绝望,以及若有若无的希望。只要稍微煽情一点点,这个故事就能拍成《爸爸再爱我一次》,观众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进了电影院就一定会被这个泪弹击中,哭到撕心裂肺。
但是本片编剧和导演薛晓路并没有让自己陷入到这个明显的诱惑之中,她用一种明显的克制态度,在影片诸多可以催泪的细节上,都作了淡化处理,没有用电影技巧来控制观众情绪,而是让观众完全凭借自己的观影感受对自己的情感判断做出了选择。对于这样的一个题材,导演薛晓路能够做出这样的选择和处理,从艺术上来说是一个值得尊重的态度。虽然从市场角度来说,这种反通俗剧的处理方式会让本片损失票房,但对于本片的主题和孤独症患者以及他们的亲人来说,这种淡淡的关照可能更符合导演本人对这个故事的意图。
本片编剧和导演薛晓璐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老师,同时她还是一个参与帮助孤独症患者公益活动十多年的志愿者。正是因为她的这种生活经历和背景,所以《海洋天堂》这部电影中所有涉及孤独症患者的细节都如同纪录片般真实。也正是因为这个公益性的故事主题,本片才能请到李连杰这样的电影明星,以及许多幕后电影工作人员不计报酬地参与到了这部电影中。据说《海洋天堂》的制作成本不超过一千万人民币,而除了李连杰、文章、桂纶镁主演外,幕后工作人员还有杜可风(摄影)、奚仲文(美术)、久石让(作曲)、张叔平(剪辑)等人。
以这样的故事主题和这样的制作团队来说,把《海洋天堂》拍成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并不困难。但是,这部电影就在这样的一个主题之前面临着另一个选择:这部电影是为导演而拍还是为观众而拍?
为观众而拍,就要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情感消费诉求,通俗点说就是要满足观众进电影院大哭一场的欲望。但是为了做到这一点,足够煽情的电影技巧和叙事方式就必不可少。对于本片导演来说,可能正是因为她对孤独症患者的了解,以及她对相关公益事业的参与程度,决定了她无法采取这种方式来表现这样一个主题。
因为将真实生活中的痛苦作为电影观众消费的元素,是一个在道德和技术上都非常两难的决定。如果《海洋天堂》是一部纪录片,这种道德模糊地带的抉择会容易很多,因为纪录片拍摄的是真实的人物和真实的生活,不去伤害被拍摄对象是一个基本的纪录片道德底线。在这样的一个准则之下,如何处理片中的人物关系和生活细节,导演可能很容易就做出自己的选择。
但是现在的《海洋天堂》是一部虚构的剧情片,而且是一个商业投资行为,除非投资者对本片的市场回报并无所求,否则导演还要面临剧情片导演所要肩负起的责任:谋取票房。对于这样的一个题材来说,之前已经有许多商业类型片做出了示范,对于一个成熟的电影创作者来说,如何有效地运用电影叙事手段来影响观众的观影情绪也并非难事。但《海洋天堂》最后还是选择了一种克制的叙事手法,在许多关键场次的描写刻画上,都采取了相对冷静的客观视角,用拉开距离的方式,表达出导演本人对于孤独症患者以及亲人们的尊重。
当然,这种创作态度必然要付出损害商业性的代价。作为一部李连杰主演的情感类型电影,李连杰在本片中做出了足够精彩的表演,甚至可以说已经超越了表演而融合进了他自己的人生感悟。本片的其他演员如文章、桂纶镁等也都令人印象深刻,所有电影元素也都在国产中低成本电影做到了相当品质。这样一部真情实感、品质上佳的电影,最后在市场上面临的却是观众相对的冷淡。这和本片采取的叙事策略有一定的关系,因为这种在通俗剧躯体之下包裹着文艺之心的电影,对于大多数只想来电影院做一次娱乐消费的观众来说,无疑有着一定的距离。
但即使是这样,《海洋天堂》对于导演一直在强调的“公益性”也起到了足够大的帮助。如果这个故事有生活原型,如果最终以纪录片的方式来拍摄,这部电影给观众所能带来的力量和情感冲击,无疑会更加强大。但是如果这是一部纪录片,又有多少人最终能够看到它呢?
今年出现了好几部关注普通人生活与情感的电影,如蒋雯丽导演的《我们天上见》,岸西导演的《月满轩尼诗》,以及罗启锐导演的《岁月神偷》,现在又有一部《海洋天堂》。它们都将视角转向了普通人有笑有泪的平凡生活。对于长期以来一直刻意漠视现实的国产电影来说,这种积极的转变是我们应该给予鼓励的。对于一个正在逐步扩大的电影市场来说,各种飞天遁地爆炸追车的大片可能是大部分观众所喜闻乐见的,但如果市场上只有这种一味讲究感官刺激追求最大商业利益的影片,对于另一部分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可忽视的观众来说,则是不公平的。希望《海洋天堂》最终能够在市场上获得一个相对令人满意的票房成绩,这样我们作为观众才有希望继续看到类似影片的出现。
我常说,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电影。你作为一个观众,你现在就可以用你手中的电影票做出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