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怎样写总结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总结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作总结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三地理一轮知识点总结篇一
进行第一轮复习掌握单元基础知识,巩固各知识点,强化知识体系;同时加强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考能力。
通过这一轮复习,要让学生达到下列要求:
(1)掌握考纲规定的基本知识,能够对知识进行基础的归纳总结,能把握教材主干知识。
(2)能学会画图、填图、记图、读图、用图。
(3)答题做到规范化,能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4)能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简单的地理实例,做到活学活用。 二、具体措施:
(一)围绕一个中心,狠抓基础 这个中心就是主干。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学生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第一轮复习要狠抓基础。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抓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可采取“读、背、写、默、画、练”等手段来增加地理基础知识储备,如以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知识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点,各种变式日照图、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气候分布模式图、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洋流模式图、各种物质循环图等我都要求学生默画出来,并要求归纳重要图表的规律。中国行政区划、我国河流与湖泊、我国主要铁路交通运输网、我国地形分布、中国分区地理,世界分区地理中重要的国家、城市、河流、矿产等都要求学生在填图练习本上一一落实。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记忆重要的图表规律,并且让学生最薄弱的区域知识在读、填、练的过程中一一落实。
我们练习打算主要是利用每日一练,滚到式的对基础知识进行练习,复习完每一章节后要做好测试检查工作,不漏死角,不允许学生含糊不清。训练与测试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考什么,就要练什么;考多难,就要练多难"。第一轮复习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占总试题中80%的中档题和基础题上。把主攻点定在记忆的恢复,知识系统的梳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观念的建立,典型问题熟练解答等方面,避免过早地把精力过多地用到难题上,造成基础不牢。,单元测试、月考,认真组题,组题的结构是1:1,即前阶段内容的分值占50%,本阶段复习的分值占50%,目的是防止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的遗忘,滚动性的复习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巩固。
2、个别讲评和面批相结合,切实抓出成效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除集体讲评外,我们还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习题进行个别讲评和面批。一是讲评知识点;二是指导做题方法和技巧,实现“解一题,得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
在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的习题训练中,学生要格外注意解题技巧的培养,注意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学习习惯,注重方法,突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其次,学生要学会建立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在读书时,要思考所读内容可能如何出题(即从书中读出试题来,将教材试题化);在做题时要知道该题是考查教材中什么地方的什么知识(即在教材中找答案,将试题教材化)。
有人说:“错题是最好的老师”,不少学生由于思维定势,总在同样的问题上反复犯错。所以,让学生克服思维缺陷,优化思维习惯是学生能否突破自我的关键。对此,我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把每次大考的错题汇编起来,用红笔修改,并写上解题思路和反思;在考前的半个月,让学生的主要作业是看“错题集”,在临考前看,就相当于考前清醒剂,能够尽量避免在考试中再犯同样的错误。做好对常考、常错题的反思与归类,达到“做一题会一类”的效果。后期我们打算整理学生的错题,错题重考、重讲、重练。大考前“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减少失分。指导学生养成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不妨从现在就开始。
目前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灾难、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建设、绿色奥运、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地区冲突(如中东)、台湾问题、核问题等等。 对这些是世界和我国已经、正在或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学生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做专题式“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本来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 (四)重视四种地理能力的培养的训练和培养
如时间、日期、太阳高度、比例尺、海拔、气温、气压、人口增长、经济数据的统计等,都涉及到计算问题。地理计算实质是地理与数学的综合,是在地理原理指导下的数学运算过程,其中掌握地理原理是培养地理计算的关键。对于地理的计算,根据地理原理总结出公式,然后让学生去“套”,同时要像做数学题一样,多算多练,做到“熟能生巧”。
新课改的高考题很多是考察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复习中要求学生围绕地图展开,学会读图和用图,将相关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强化图文转换训练,构建空间概念,扩展空间想象,进行空间思维。读图,用图,主要掌握五点:
①明确各类地图的构成和表达方法;
②会从图中读出相关信息;
③会用地图表达相关信息;
④会判断地理区位;⑤会运用地图的直观性,解答抽象的地理问题。
地理试题中,提供信息的载体多种多样,但无非是文字信息、图像信息、表格数据信息等,且多数高考题目的信息,是考生平时训练少见和教材以外的信息。对提供的图文背景材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分析判断应成为教学常规。一轮复习中我们将有意识地强化审题过程中的地理信息提取以及进一步的判断、推理、归纳、分析等信息处理能力。平时训练要重视信息提取与处理的过程,不能只看答题结果。
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地理学科注重对规律、原理的实践运用。因此在复习中,对于规律,原理不仅要加深理解,更要学会灵活地迁移应用。表述不准确也是高考中失分较多的一个因素,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尽量使用地理术语。高考第二卷,解题答案中往往包括多个得分点,考生须踩点得分。但有不少学生反反复复答了一大堆,就是答不到点上;又或者学生理解了但措词不规范所以也拿不到该拿的分;更多的是答案有遗漏,不完整,所以也拿不了高分。因此,第二卷更能拉开考生的差距,而对于我们普通高中学校而言,这更是考生的致命弱点,是他们拿高分的瓶颈。因此,为了训练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和思维的严密性,我们要求学生把典型题目的主要原理规律和分析思路表述出来,然后再把他们做的优秀答案略经修改后张贴出去鼓励他们,叫他们再次修改。这样,不仅能及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而且,能一步一个脚印落实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切实提高备考效率。平时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地理学科术语来表述地理事物的现象,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用书面文字的形式完成各种问题的解答。要特别注意地理术语中的“关键词”的应用,并培养“看图说话、读表归纳”的能力。
高三地理一轮知识点总结篇二
进行第一轮复习掌握单元基础知识,巩固各知识点,强化知识体系;同时加强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考能力。 通过这一轮复习,要让学生达到下列要求:
(1)掌握考纲规定的基本知识,能够对知识进行基础的归纳总结,能把握教材主干知识。
(2)能学会画图、填图、记图、读图、用图。
(3)答题做到规范化,能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4)能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简单的地理实例,做到活学活用。
(一)围绕一个中心,狠抓基础 这个中心就是主干。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学生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第一轮复习要狠抓基础。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抓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可采取“读、背、写、默、画、练”等手段来增加地理基础知识储备,如以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知识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点,各种变式日照图、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气候分布模式图、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洋流模式图、各种物质循环图等我都要求学生默画出来,并要求归纳重要图表的规律。中国行政区划、我国河流与湖泊、我国主要铁路交通运输网、我国地形分布、中国分区地理,世界分区地理中重要的国家、城市、河流、矿产等都要求学生在填图练习本上一一落实。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记忆重要的图表规律,并且让学生最薄弱的区域知识在读、填、练的过程中一一落实。
(二)利用两种最普通出成效的教法
我们练习打算主要是利用每日一练,滚到式的对基础知识进行练习,复习完每一章节后要做好测试检查工作,不漏死角,不允许学生含糊不清。训练与测试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考什么,就要练什么;考多难,就要练多难"。第一轮复习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占总试题中80%的中档题和基础题上。把主攻点定在记忆的恢复,知识系统的梳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观念的建立,典型问题熟练解答等方面,避免过早地把精力过多地用到难题上,造成基础不牢。,单元测试、月考,认真组题,组题的结构是1:1,即前阶段内容的分值占50%,本阶段复习的分值占50%,目的是防止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的遗忘,滚动性的复习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巩固。
2、个别讲评和面批相结合,切实抓出成效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除集体讲评外,我们还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习题进行个别讲评和面批。一是讲评知识点;二是指导做题方法和技巧,实现“解一题,得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
(三)做到三个提前形成习惯
在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的习题训练中,学生要格外注意解题技巧的培养,注意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学习习惯,注重方法,突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其次,学生要学会建立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在读书时,要思考所读内容可能如何出题(即从书中读出试题来,将教材试题化);在做题时要知道该题是考查教材中什么地方的什么知识(即在教材中找答案,将试题教材化)。
有人说:“错题是最好的老师”,不少学生由于思维定势,总在同样的问题上反复犯错。所以,让学生克服思维缺陷,优化思维习惯是学生能否突破自我的关键。对此,我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把每次大考的错题汇编起来,用红笔修改,并写上解题思路和反思;在考前的半个月,让学生的主要作业是看“错题集”,在临考前看,就相当于考前清醒剂,能够尽量避免在考试中再犯同样的错误。做好对常考、常错题的反思与归类,达到“做一题会一类”的效果。后期我们打算整理学生的错题,错题重考、重讲、重练。大考前“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减少失分。指导学生养成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不妨从现在就开始。
目前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灾难、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建设、绿色奥运、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地区冲突(如中东)、台湾问题、核问题等等。 对这些是世界和我国已经、正在或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学生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做专题式“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本来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 (四)重视四种地理能力的培养的训练和培养
如时间、日期、太阳高度、比例尺、海拔、气温、气压、人口增长、经济数据的统计等,都涉及到计算问题。地理计算实质是地理与数学的综合,是在地理原理指导下的数学运算过程,其中掌握地理原理是培养地理计算的关键。对于地理的计算,根据地理原理总结出公式,然后让学生去“套”,同时要像做数学题一样,多算多练,做到“熟能生巧”。
新课改的高考题很多是考察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复习中要求学生围绕地图展开,学会读图和用图,将相关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强化图文转换训练,构建空间概念,扩展空间想象,进行空间思维。读图,用图,主要掌握五点:
①明确各类地图的构成和表达方法;
②会从图中读出相关信息;
③会用地图表达相关信息;
④会判断地理区位;
⑤会运用地图的直观性,解答抽象的地理问题。
地理试题中,提供信息的载体多种多样,但无非是文字信息、图像信息、表格数据信息等,且多数高考题目的信息,是考生平时训练少见和教材以外的信息。对提供的图文背景材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分析判断应成为教学常规。一轮复习中我们将有意识地强化审题过程中的地理信息提取以及进一步的判断、推理、归纳、分析等信息处理能力。平时训练要重视信息提取与处理的过程,不能只看答题结果。
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地理学科注重对规律、原理的实践运用。因此在复习中,对于规律,原理不仅要加深理解,更要学会灵活地迁移应用。表述不准确也是高考中失分较多的一个因素,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尽量使用地理术语。高考第二卷,解题答案中往往包括多个得分点,考生须踩点得分。但有不少学生反反复复答了一大堆,就是答不到点上;又或者学生理解了但措词不规范所以也拿不到该拿的分;更多的是答案有遗漏,不完整,所以也拿不了高分。因此,第二卷更能拉开考生的差距,而对于我们普通高中学校而言,这更是考生的致命弱点,是他们拿高分的瓶颈。因此,为了训练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和思维的严密性,我们要求学生把典型题目的主要原理规律和分析思路表述出来,然后再把他们做的优秀答案略经修改后张贴出去鼓励他们,叫他们再次修改。这样,不仅能及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而且,能一步一个脚印落实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切实提高备考效率。平时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地理学科术语来表述地理事物的现象,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用书面文字的形式完成各种问题的解答。要特别注意地理术语中的“关键词”的应用,并培养“看图说话、读表归纳”的能力。 (五)解决五种困惑提高针对性
高三地理一轮知识点总结篇三
进行第一轮复习掌握单元基础知识,巩固各知识点,强化知识体系;同时加强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考能力。 通过这一轮复习,要让学生达到下列要求:
(1)掌握考纲规定的基本知识,能够对知识进行基础的归纳总结,能把握教材主干知识。
(2)能学会画图、填图、记图、读图、用图。
(3)答题做到规范化,能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4)能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简单的地理实例,做到活学活用。
(一)围绕一个中心,狠抓基础 这个中心就是主干。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学生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第一轮复习要狠抓基础。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抓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可采取“读、背、写、默、画、练”等手段来增加地理基础知识储备,如以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知识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点,各种变式日照图、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气候分布模式图、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洋流模式图、各种物质循环图等我都要求学生默画出来,并要求归纳重要图表的规律。中国行政区划、我国河流与湖泊、我国主要铁路交通运输网、我国地形分布、中国分区地理,世界分区地理中重要的国家、城市、河流、矿产等都要求学生在填图练习本上一一落实。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记忆重要的图表规律,并且让学生最薄弱的区域知识在读、填、练的过程中一一落实。
(二)利用两种最普通出成效的教法
我们练习打算主要是利用每日一练,滚到式的对基础知识进行练习,复习完每一章节后要做好测试检查工作,不漏死角,不允许学生含糊不清。训练与测试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考什么,就要练什么;考多难,就要练多难"。第一轮复习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占总试题中80%的中档题和基础题上。把主攻点定在记忆的恢复,知识系统的梳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观念的建立,典型问题熟练解答等方面,避免过早地把精力过多地用到难题上,造成基础不牢。,单元测试、月考,认真组题,组题的结构是1:1,即前阶段内容的分值占50%,本阶段复习的分值占50%,目的是防止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的遗忘,滚动性的复习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巩固。
2、个别讲评和面批相结合,切实抓出成效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除集体讲评外,我们还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习题进行个别讲评和面批。一是讲评知识点;二是指导做题方法和技巧,实现“解一题,得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
(三)做到三个提前形成习惯
在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的习题训练中,学生要格外注意解题技巧的培养,注意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学习习惯,注重方法,突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其次,学生要学会建立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在读书时,要思考所读内容可能如何出题(即从书中读出试题来,将教材试题化);在做题时要知道该题是考查教材中什么地方的什么知识(即在教材中找答案,将试题教材化)。
有人说:“错题是最好的老师”,不少学生由于思维定势,总在同样的问题上反复犯错。所以,让学生克服思维缺陷,优化思维习惯是学生能否突破自我的关键。对此,我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把每次大考的错题汇编起来,用红笔修改,并写上解题思路和反思;在考前的半个月,让学生的主要作业是看“错题集”,在临考前看,就相当于考前清醒剂,能够尽量避免在考试中再犯同样的错误。做好对常考、常错题的反思与归类,达到“做一题会一类”的效果。后期我们打算整理学生的错题,错题重考、重讲、重练。大考前“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减少失分。指导学生养成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不妨从现在就开始。
目前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灾难、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建设、绿色奥运、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地区冲突(如中东)、台湾问题、核问题等等。 对这些是世界和我国已经、正在或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学生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做专题式“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本来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 (四)重视四种地理能力的培养的训练和培养
如时间、日期、太阳高度、比例尺、海拔、气温、气压、人口增长、经济数据的统计等,都涉及到计算问题。地理计算实质是地理与数学的综合,是在地理原理指导下的数学运算过程,其中掌握地理原理是培养地理计算的关键。对于地理的计算,根据地理原理总结出公式,然后让学生去“套”,同时要像做数学题一样,多算多练,做到“熟能生巧”。
新课改的高考题很多是考察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复习中要求学生围绕地图展开,学会读图和用图,将相关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强化图文转换训练,构建空间概念,扩展空间想象,进行空间思维。读图,用图,主要掌握五点:
①明确各类地图的构成和表达方法;
②会从图中读出相关信息;
③会用地图表达相关信息;
④会判断地理区位;
⑤会运用地图的直观性,解答抽象的地理问题。
地理试题中,提供信息的载体多种多样,但无非是文字信息、图像信息、表格数据信息等,且多数高考题目的信息,是考生平时训练少见和教材以外的信息。对提供的图文背景材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分析判断应成为教学常规。一轮复习中我们将有意识地强化审题过程中的地理信息提取以及进一步的判断、推理、归纳、分析等信息处理能力。平时训练要重视信息提取与处理的过程,不能只看答题结果。
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地理学科注重对规律、原理的实践运用。因此在复习中,对于规律,原理不仅要加深理解,更要学会灵活地迁移应用。表述不准确也是高考中失分较多的一个因素,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尽量使用地理术语。高考第二卷,解题答案中往往包括多个得分点,考生须踩点得分。但有不少学生反反复复答了一大堆,就是答不到点上;又或者学生理解了但措词不规范所以也拿不到该拿的分;更多的是答案有遗漏,不完整,所以也拿不了高分。因此,第二卷更能拉开考生的差距,而对于我们普通高中学校而言,这更是考生的致命弱点,是他们拿高分的瓶颈。因此,为了训练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和思维的严密性,我们要求学生把典型题目的主要原理规律和分析思路表述出来,然后再把他们做的优秀答案略经修改后张贴出去鼓励他们,叫他们再次修改。这样,不仅能及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而且,能一步一个脚印落实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切实提高备考效率。平时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地理学科术语来表述地理事物的现象,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用书面文字的形式完成各种问题的解答。要特别注意地理术语中的“关键词”的应用,并培养“看图说话、读表归纳”的能力。 (五)解决五种困惑提高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