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优秀的报告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学校工作总结报告篇一
我们的目标是:拥有一支学习型、专业化、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的能力和水平。
我们的宗旨是:朴实、踏实、求真、创新;不造势、不作秀、不做表面文章,不追求轰动效应,而是基于学校,立足教师,源于课堂,研究真实的问题,创新真实的做法,追求真实的成效。
我们的思路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个体与群众相结合,个案与研讨相结合,反思与实践相结合。
(一)保障了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教研解决了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总结经验,提升理论,探索规律,提高实践水平,保障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教研把教师从单纯的课程执行者的角色解脱出来,使其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表、创造者,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实现个人价值,享受专业幸福,促进专业发展。
(三)推动了学校文化建设。校本教研创设了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学校教研文化环境,形成了教师对教研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信念,使学校不仅是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一个促进教师发展与提高的学习化、研究化的共同体。
(四)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校本教研中教师诸多变化(),从研究教材教法到全面研究学生;从重结论到重过程,从以前的孤军奋战到现在的同伴互助,这些可喜的变化,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为了让校本教研和学校开花结果,我们建章立制,形成了制度健全、责任分明、措施得力、全员参与、通力合作的校本研究运行机制,使校本教研由被动为主动,由无序变为有序,由低效为高效。
把校长作为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切实树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把校本教研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规划校本教研的发展;发挥领导带头作用,深入校本教研一线,成为校本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1、学习制度。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制订培训计划,根据培训计划,在理论学习上,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自学与推荐相结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究相关学科的理论,我们采用了领导辅导讲座,骨干教师月研讨,学科优秀教师跟踪指导等学习方式,形成维持型教师“拉着走”,成长型教师“领着走”,成熟型教师“自己走”,能手型教师“带头走”,研究型教师“示范引领走”的格局。
2、课题研究制度。让教师从日复一日的教学中遇到的小问题出发,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微型课题研究的是具体的小问题,但又不是一已的,个别的问题,而是由点及面,推而广之的,教师都普遍关心的“类问题”,微型课题研究真正源自教师的内在需要,让教师成为校本教研的`主人,教师的主体性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3、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教师集体合作研究是校本培训的标志和灵魂,以“集体备课、智慧共享”的思想,开展单元备课、课时备课、主题备课研讨。
4、听评课制度。一是要求学校行政领导要有的的,有计划听新调入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课。二是要求学科组内互听互评,打破年级、年段的界限,评课时写好发言稿,评课完上交材料。
5、群体教师周报告制度。以广大教师为主体,教研与科研培训相结合,开展每间周一次的主题例会和学科教研活动,活动中,教师走向前台,将自己收集、记录的案例、课例作为研究培训资源,进行剖析。
1、学校加强教研组建设,明确教研组长职责,推行教研组长负责制,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以集体备课为基本形式,以课例研究为基本载体,以全员参与、全程反思为基本要求,以通力合作、深化交流,融合吸收为基本准则,形成共同的教研目标,合理的分工,固定的交流平台,确保校本教研务实,高效。
2、做到“四个保障”:时间保障,确定校本研究日,为教研组开展校本教研提供时间保证;组织保障,建立“领导小组决策调控——专家咨询指导——教导处具体负责——教研组落实——教师群体开展实施”的运行机制;物质保障,要针对性为教师订阅相关教育教学书籍、报纸、杂志、音像资料,印发学习培训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