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篇一
本课安排在七年级第一册第六单元。本单元以“奇思妙想”为主题,符合初中学生年龄小、爱幻想的特点。《七颗钻石》作为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体裁为童话,体现了本单元训练重点,深得学生的喜爱。
《课程标准》中对这种体裁的教学要求是: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浯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能受到一定的感染和启迪。这篇文章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爱”的主题非常鲜明。学生在感知课文“爱”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以课本为引子,感悟生活,关注社会。
学生在赏析本课的过程中,需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知识;
2、了解童话的概念,掌握想像的特点:
3、读懂故事,理解本课的寓意:
4、感受生活中的关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
由于联想和想像在上一课《天上的街市》中已重点学习过,而对于作家、作品及相关知识、童话的特点、故事情节等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查找资料就能解决。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自主地感知、并理解童话的寓意,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关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
(一)亲近文本。
即以兴趣为先导,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文本,明确学习本课的目的,主动查找、收集与文本相关的资料,为与其他学生的合作交流作好充分的准备。
1、指导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各自设计认为最符合本课特点的预习卡。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以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小红帽》为引子,引发学生对童话的兴趣,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为了充分挖掘蕴涵于学生本身的教学资源,我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预习卡,整合自己的预习成果,并对设计出色的学生给予奖励。通过学生交流,让学生获得与他人分享劳动成果的快乐,又感受到做小教师的自豪,也有利于学生间的取长补短,使自主与合作落到实处。
2、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进行梳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童话的特点,学会运用联想、想像的表现手法。(知识和能力目标)
(2)学会自制预习卡,学会确立学习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
(3)感受、理解生活中的各种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亲近文本这一教学环节以兴趣为起点,教师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为过程,达成强化学生的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不断积累的习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目的,又为下一步走进文本、展现自我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走进文本。
即在指导学生了解了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探寻文本的主题,挖掘文本的内涵。我在这个环节中,始终把自己定位在课堂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思想的引路人这个点上,而学生则作为课堂的主体,不断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与他人交流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刻内涵。这个过程我把它分成两个环节:
1、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前播放以“爱”为主题的歌曲《同一首歌》,配以“爱心”画面,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进入课堂。
2、感知课文,我设计了听、议、找、导、悟五部曲。
听:就是以有启发性的音乐《星空》为配乐,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这样给学生感知课文的时间和空间,愉悦的欣赏文本)
议:就是听完朗读后,让学生结合朗读者的朗读和文本内容谈自己的感受。(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发表自己对文本的看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找:就是让学生到文中找自己刚才所谈感受的依据,探寻文本的主题。(这样能引导学生养成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习惯,又始终扣住语文姓“语”,语言是一切活动的根源这一点,让学生感悟主题的同时不忘语言的魅力)
导:引导学生由已知走向未知,调动已有的感知,去理解文本的内涵,即让学生展示已知的大熊屋座的相关知识,并讲述它的主体北斗七星的实际用途,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
悟:就是让学生感悟文章的主题,挖掘文本的内涵。让学生调动已知,积极地探寻,大胆地想像,充分地讨论,教师则作为细心的倾听者,整合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形成本课的板书,突出文章的重点。从而完成第二环节的教学任务。
走进文本这一环节,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主动和独立的状态,生与生的合作不断闪现思想的火花,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得到充分展现。而教师的倾听和适时点拔,又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保持了科学性和有效性。(三)超越文本。即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课程的建设者、创造者,教材只是教学的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我为学生创设了由教材走向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互动中走出教材,走向生活,关注社会。我在这一环节中以学生交流合作、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则作为学习的伙伴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让生与生、师与生共同交流,共同探究。
欣赏:请学生欣赏教师制作的“爱”为主题的flsh动画(老师可结合画面有感情诵读以下几句话:爱是雨露,一旦消失,我们将无法生存;爱是友谊,一旦拥有,你将不再孤独;爱是帮助,一旦失去,你将四处碰壁;爱是理解,一旦拥有,我们会无比幸福;爱是行动,一旦付出,你将收获快乐。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各种类型的爱——大自然对一切生灵的关爱,各种生物之间真诚的友爱,异性之间真挚的情爱,父母对子女伟大的母(父)爱,人与人之间无私的关爱……又为下一步学生的讨论做了无言的指点)
探讨:全班同学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交流搜集到的关于“爱”的美文、图片,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并运用联想、想像描述自己感受到的生活中“爱”的场景。(配以《星空》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交流、探索)然后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则作为学习伙伴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这一环节让学生由一文联系到多文,由课堂走向生活,由他人的感受引发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师生共同达成教学资源的共享)。
运用:作为课堂的延续和补充,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题目作为课后作业:
1、设计一张以“爱”为主题的贺卡,送给你爱的人。
2、你的星座是什么,你能为自己的星座写一个美丽的童话吗?(让学生的课堂思考延续到课外,让学生的课堂激情成为课后的行动。全课在学生热烈的讨论,激烈的争辩中结束。结束时配以音乐《爱的奉献》为学生课后的行动作无声的提示
超越文本这一环节,充分挖掘学生本身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互动中进行观念的碰撞,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教学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师生作为独立的个体相互进行心灵的交流,让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与复杂性。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篇二
〔课文赏析〕
曹文轩先生曾说:“美是文学的基础,是我们活下去的理由。”这句话精要论述了美与文学的关系:文学首先应是对美的揭示。那么,究竟如何把这一美学理想付诸于写作实践呢?黄蓓佳的《心声》(节选自《儿童文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
阅读这篇作品,就犹如置身一个诗意的世界,作者为我们演奏了一曲美的交响曲。
一、用词之美。
黄蓓佳在《心声》一文中多处用到叠词,这些叠词形式多样。有aa式、abb式、aabb式。它们表现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有的写形,如短短、粗粗黑黑、胖胖;有的拟声,如窸窸窣窣、咕噜噜;有的写声,如毛毛刺刺、娇滴滴、干干脆脆、软软;有的强调,如远远近近、深深、轻轻。它们在文中作用突出。有的点示了人物的外貌特征;有的强化了听觉冲击的效果;有的渲染了美好的往事……这些叠词就像一朵朵散落在各个角落的小花,朴素自然而又清香可闻,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除此之外,其他词语的运用也体现出准确形象的特点。如“程老师皱起眉头”中“皱起”形象地写出了老师的不满。“京京脸一红,低下了头”一句中,“脸一红”写出了孩子被老师批评之后的不安。而且小说的句子以短句为主,长句极少,三五个字一句的话则比比皆是,符合了儿童化的语言表达的特点和要求。
二、映衬之美
小说以朗读《万卡》为契机,带入情节和人物。万卡和主人公京京的活动紧紧缠绕在一起。由朗读《万卡》,带出京京的家庭和他对爷爷的思念:“他不喜欢这个家,总是想念乡下的爷爷。就像可怜的小万卡盼望爷爷接他回家一样,京京也盼望爷爷哪一天来看看他。”由万卡的小女伙伴想到妮儿……最后朗读时他仿佛和万卡心心相通“要是他真给爷爷写了信,爷爷一定高兴得要命吧?”“我完完整整地写上爷爷家里的地址,我知道那个地址。”……现实和小说《万卡》在京京的心里已经是真实和虚拟交融了,京京悲凉的感情世界也全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三、人性之美。
《心声》是以李京京为中心人物来展开的,却不像一般小说那样从外貌等来介绍,而是用了大量心理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像“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等等都是一个孩子内心的真实再现。小说的另一个人物程老师,虽着墨不多却性格鲜明。她工作认真、爱荣誉,为了上好公开课而精心的准备,但她又和许多教师一样,重视优秀学生,忽视一般学生,搞一种虚假的公开教学。不过小说结尾还是表现了她难得的优点,随机应变、勇于改正错误。还有爷爷没事就“咕噜噜”抽水烟,过完了瘾又一把将京京搂在怀里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真实而美丽的存在着的人和事,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真实而美丽的生活画卷,“自然就是美”,黄蓓佳正是以这样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这样的人性之美。
【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学习语言的表达,用语言来表达,本文又是一篇以学生和老师为主人公的,非常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学生们比较容易接受,所以我设计本课的课型为小说阅读起始课,目的在让学生熟悉小说的基本要素,学会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本文的教学我设计三个活动。一、讲一讲文意;二、品一品语言;三、评一评人物。
首先导入课文,可以这样说“我们带着一声啼哭来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们用好奇的眼睛打量我们周围的一切,同时我们也希望自己被别人接受,一路走到今天,面对人生我们有太多的话想说,有太多的心声要表达,同学们你们发现了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和家长、老师之间有了越来越多的隔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黄蓓佳的《心声》,去听听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吧!他会让你有似曾相识的感受。”这样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师再引导学生看屏幕显示—我们的三项阅读活动,一、讲一讲文意;二、品一品语言;三、评一评人物。
展示完之后,师带领学生进入第一项阅读活动,(屏幕显示引导)第一项阅读活动是“讲一讲文意”,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再拟一个标题,并从课文中找出命题的依据。(要求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方式阅读课文,师相机点拨。此活动约5分钟)读完之后,老师引导全班讨论,讨论有两个层次的内容:我的标题是什么,然后说明理由。最后老师进行环节小结:你们看,我们就这样理解了文意,但是话说回来,要说本文的标题呢,还是“心声”好,它不止饱含了京京想读课文的心声,也饱含了京京渴望得到像优等生一样公正、平等待遇的心声,还饱含了京京渴望家庭和谐的心声,比起普通的再现内容,它的含义更深,更有情味,所以这一个课文标题是拟得特别漂亮的。谢谢大家,我们进入第二项活动,这时师要板书活动题目品一品语言,表示强调。
之后引导:品语言我们最重要的是寻找品析点,怎样寻找品析点?就是你觉得在这篇小说里面,哪个字用得好,哪个词用得好,哪种修辞手法用得好,哪种构思方法用得好,哪个地方描写得好,它表现的是什么,你都可以说,进行这一环节,有些学生的语言表达不是很好,师要利用屏幕引导:交流的时候有四句话你可以任选其一来说:好在写出了什么,好在表现了什么,好在说明了什么,好在点明了什么。之后老师发出指令,下面读课文,找品析点。(学生开始找品析点,教师一边巡视一边指导学生在书上作简单的旁批,重点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叠词、形容词和三五字短语的妙处,用时8——10分钟)然后学生交流,老师相机给予点评,交流之后,师再引导,把学生收回到本文的难点品析,下面我再给同学们介绍几个品析点,你们把它记下来,回去品一品,看老师的这个点找得怎么样?屏幕展示,生齐读:
映衬之妙。小说以朗读《万卡》为契机,带入情节和人物。万卡和主人公京京的活动紧紧缠绕在一起。由朗读《万卡》,带出京京的家庭和他对爷爷的思念,万卡的小女伙伴想到妮儿,最后朗读时他仿佛和万卡心心相通并表示我要给爷爷写信,要完完整整地写上爷爷家里的地址,我知道那个地址。”……现实和小说《万卡》在京京的心里已经是真实和虚拟交融了,京京悲凉的感情世界也全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老师说的这些品析点都是互相关联的情节,是纵观全文来分析的,同学们将来读小说一定要注意,小说的各个情节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他们都不是独立的个体,有很多的伏笔、照应、反复等,我们要发现里面的关联妙处。这一环节到此为止,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与第二环节一样这是小说阅读的重点内容,师在这时先要板书活动内容,然后引导:小说的最终目的是塑造一定的人物形象,揭示一定的社会意义,所以读小说就要认识里面的人物,今天我们来研究怎样认识京京这个人。
怎样认识呢?第一步你可以根据课文想像他的长相、神态等。”这一步很简单,学生很快就能说上来,师再接着引导,现在我们进行第二步,从他的心理变化来说一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一步是集中引导学生研究文中的心理描写片段,揣摩出心理了,人物的形象也就基本出来了,师就可以接着引导:经过两步的认识我们知道了京京是一个可爱的孩子,他好学上进,虽然学习上不很突出,但也有着积极地要求,但这还不是我们阅读小说的最终目的,也不是作者写作小说的最终目的,我们来进行第三步,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有什么意义?这是指导学生由现象走进本质,揭示作者塑造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突出主题,最后师小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关系到我们千家万户的大事,正是从一个普通的教育事件入手,揭示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某种现象。
我们也认识了人物,还学到一种评说人物的方法,叫做阶梯式表述。(这时板书:阶梯式表述进行方法强调)板书之后接着引导:我们来看看今天的课堂,今天的课堂我们有三个收获:通过更换标题,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通过寻找品析点,进行了多角度评析;通过评说人物,我们学会了分层次表述。这是一种非常有效地阅读方法,希望大家记住,并在今后的阅读中加以应用。到此结束全文授课。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篇三
说教材
1.教材简析:《第一次真好》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材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了人生的一种体验:第一次真好!告诉人们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并提醒人们思考怎样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第一次真好》虽是略读课文,但文章却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第一次”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生活的新领域和人生阅历。珍重“第一次”就是珍重自己的生命。本文叙议结合的写法也很典型,可以作为写作的典范。
2.教学要求:根据新大纲和本课的特点以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理论。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意义;学习叙议结合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章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教学重难点:重点是领悟“第一次真好”的内涵。难点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就一定要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要放手让学生自读,在学习内容上以整体理解为主,不要求面面俱到。《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以“点拨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围绕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
我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找出关键性的词句。然后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进入广阔的生活领域,联系自己的人生经验,体会“第一次真好”的内涵,感悟丰富的人生哲理。将学生由课本迁移到课外,迁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中升华对主旨的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节课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畅所欲言,使课堂充满活力。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充分尊重学生,让每一
位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具体的表现有两点:(1)学生认真思考,自主置疑。学生对文章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此时学生往往会有许多疑问,那么让学生将心里的问题说出来有助于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提出问题后,我会在黑板上记下来,最后归纳他们的问题。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自己的提问又得到老师的认可,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研读的兴趣。(2)老师学会倾听,就势引导。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充分相信学生,他们就会最大程度的展示自己的潜能。法国文学家法朗士说过:“教学的全部艺术,就是唤起年轻心灵的好奇心的艺术,它的目的是为了使这种好奇心得到满足。”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新的课堂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很重要的一点是用一切有效的手段调动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发展,想一切办法让学生爱说,会说,能说。在这节课上,我将建立一个对话平台,让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比如:当学生结合实际谈自己的第一次经历时,往往会局限于“第一次做饭、第一次洗衣”等等,思路放不开。我会提示他们如:“我与老师——第一次受批评;我与父母——第一次撒谎、第一次欺骗;我与自然——第一次郊游、第一次登山、第一次看日出;我与科学——第一次实验;我与社会——第一次施舍……”我相信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越能发掘出亮点,学生只有在有话可说的前提下,才更容易理解“第一次”的内涵。我始终用心和学生、文本进行交流,尊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应,不断刺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努力营造一种开放的、自由的、融洽的气氛,放飞学生个性,争取给学生一个更为宽广的空间。我认为,唯有让学生畅所欲言,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
根据新大钢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指导学生先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然后找出自己不理解的,或是有同感的地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让他们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教学步骤: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拓展——归纳总结。”这五个步骤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以谈话的方式引入新课。
2.整体感知:我先对预习的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答案,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要诊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阅读后的提问,我会在黑板上做记号,然后归纳他们的问题。
3.合作探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可能是多角度的,那么,就以学生为主体,提到什么就讨论学习什么。在此,我预设了以下几个问题:
(1)文题命作“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分析“好”的含义。
(2)为什么说“第一次经验并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刺激,使人回味无穷?”试结合实际生活经验举例说说。
(3)请结合你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你对“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愈益多姿多彩。”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次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新的生活领域和人生阅历。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珍重第一次,就是珍重你的生命。
4.反思拓展
我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思考:说课/
(1)既然第一次真好,为什么有的人生命中的第一次不多?
(2)怎样才能有更多的第一次?
(3)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通过这个环节的讨论学习,学生会明白:只有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有益于身心的第一次,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有害身心的第一次是不能尝试的。
5.总结归纳
我在最后鼓励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我认为随时总结学习中的收获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养成自评的习惯,那么,他们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知识,而是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这里不做详细介绍。总之,要突出重点、难点。整个板书设计要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篇四
课题: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选自s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十一册第12课。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及课后联系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身体发烧,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牵肠挂肚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使沟通成为永远的不可能,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使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
《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 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呢?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操作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三是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3、情感目标:一是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二是要懂得热爱生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体悟母爱。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
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师先简介史铁生的生平再出示他在作品《合欢树》中怀念母亲的句子:
(幻灯片 《合欢树》片段)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他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让学生默读这段话,并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这一教学设计的思想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走进文本”对史铁生的作品、对本文的主题有一个初步但印象深刻的感知。
从这一段话引伸到本文的学习,教师板书课题。
(板书:12 秋天的怀念)
检查学生的读书预习情况为后面的学习作好准备。首先检查学生对文中四个生词的认读理解
(幻灯片 词语:(1) 瘫痪 整宿整宿
(2) 诀别 好好儿活),
再指名分段初读课文,最后教师进行全文的范读。在这里教师一开始就范读全文是想为后面文本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也为学生的朗读、理解做好一个方向指引。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品析来体会母爱的伟大。首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幻灯片 学法指导)
(1)我们要读懂一个人,无非是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大家从这三方面认真去思考,就能读懂。请同学们默读1、3、5节哪些是写母亲行动的?哪些是写母亲的话?哪些是写母亲的神色的?边读边做好记号,圈出重点的词、句。
(2)好好体会你所画的词、句的意思。边读边想,从画的词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明白母爱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这里教师顺势进行学习的引导过渡到后面的学习。
(幻灯片 学习引导)
母爱就是一个行动、一句话语、一个神色。概括地讲母爱是一堆细节,一堆不起眼的细节。如果把母爱比做大海,那细节就是一滴水,一滴水汇成了大海,一堆细节聚成了母爱。
史铁生通过一个个细节描写了母爱,细节往往是不起眼。我们来好好品位细节,想想“母爱”究竟是什么?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本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谈感受,通过感知母爱是一个个细节这个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重要环节的学习,教师的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主体地位。
然后再让学生读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通过交流、讨论、对话等多种学习方法好好地品悟这些细节,如文中的“挡、躲、扑、抓、笑、悄悄地”等字词,来感受母爱是理解、是宽容、是牵挂、是呵护、是担忧、是细心。从而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新课标指出阅读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文中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是朴实的、真切的。如何让学生从真切的话语中感受到母爱,读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伟大母爱,这就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精当点拨,让学生目透纸背读出文字中包含的意思,包含的感情。这个过程看似在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
12 秋天的怀念
爱 (细节)
————————→
母亲 我
←————————
怀 念
(四) 悟读
这一部分主要透过作者对最后一段中菊花的描写来领悟“好好活”的意义,明白生命的真谛。首先让学生明白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就是希望兄妹俩好好活。如何体会这个“好好活”是怎样的活?教师布置学习活动:
(幻灯片 学习活动)
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他俩去看菊花的这段话,结合平时学习、理解的方法来体会文中菊花描写所隐喻的话语,讨论究竟该怎么活才是好好活。
学生讨论、交流懂得“好好活”三个字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嘱托,又是作者对生命存在终极意义的探询思考,更是对我们所有活于世上之人的告戒。
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既有开放性又有创设性,由菊花可以想到人、想到精神、想到生命的价值意义,无论学生怎么回答,只要其人生观是正确的就是可取的,并且是值得称赞的。就如新课标所所提出的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细节)
————————→
母亲 好 好 活! 我
←————————
怀 念
(五) 回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的学习,对文本的主题有一个感性的认知,情感得到升华。
首先教师郑重的向学生推荐史铁生的几部作品
(幻灯片 作品)
史铁生作品 《我与地坛》《病隙随笔》《务虚笔记》
告诉学生当史铁生用笔在他那残疾的身体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时候,他终于好好活了——用他的笔在书写着好好活。这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探询,更是对“好好活”三个字的诠释。
接着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说出自己的理解:这秋天的怀念到底是怀念什么呢?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学生再次齐读课题
最后教师总结
从史铁生的身上我们受到了启发,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身体的局限这辈子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灵。为此,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作为站着的活着的我们必须——好好活!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是本着简练、直观、大方的原则来设计的。板书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也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其中母爱是通过细节来表现的,而怀念也更是在这些细节中一步步加深体现。第二层次“好好活三个字是本文的精神主旨,无论是母爱还是怀念都是“好好活”的延伸这三个字也是作者要告诉世人,世人要向作者学习的一种宝贵的人生态度。同时这则板书也将本文学习的重点、难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一目了然,明白易懂。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细节)
————————→
母亲 好 好 活! 我
←————————
怀 念
五、课后练习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语文学习,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课后我为学生布置了三项练习,力求让学生在说、读、写三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1、表达练习:结合你对史铁生的了解及今天你在课堂上的所学,把这篇课文讲述给你的父母听,一定要说说自己学后的感受。
2、写作练习:回顾母亲爱你的点点滴滴的细节写一篇习作,体裁不限但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阅读练习:在课余时间,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篇五
广东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以“成长中的我”为中心,以“认识自我”、“交往适应”、“学习适应”为主线,强调学生“道德和心理品质”形成,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七年级教材以“成长中的我”为中心,以“认识自我”、“交往适应”、“学习适应”为主线,把相应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知识网络。第三单元“学会交往”主要讲述了学生怎样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尤其是与父母、老师及与朋友的交往相处。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和睦关系是成功教育的先导条件。老师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也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因此,本框的学习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影响较大,在教材中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认为,对学生的分析很重要,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及其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为中心,我是这样分析学生的:
初中阶段,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危机”的年龄阶段,学生们逐渐产生了较明显的逆反心理,他们的情绪呈现出丰富而强烈、波动性大、不稳定,不成熟的特点,且学生平时接触的人较少,很多人具有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家子气”,易与老师发生误解、矛盾,甚至冲突,导致双方关系疏远或紧张。若不及时加以妥善的引导和解决,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我们要告诉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很正常,一点也不可怕,而且不是所有的逆反心理都是不良的。只是每个人的逆反心理表现得有强弱之分而已。
另外,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改强调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何况我们手头上的这本新教材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更应该体现这一点。所以,我们还应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重点、主题或切入点。
以我校为例,我校属于民办学校,绝大部分学生家境较好,知识面较广,思维也比较活跃,喜欢追求个性,因此学生往往有一种自视为“天之娇子”的心理,有时候对老师的话不是一味的言听计从,对老师的工作也不是非常尊重和理解,甚至个别学生会与老师起正面直接的冲突。
于是,我准备依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这一课,更多地从“心存感激、学会互相理解”这个角度,让学生对老师多一份理解、宽容和尊重。
(一)目标处理
通过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地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
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具体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认识教师工作的辛劳。
2、能力目标: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懂得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能自觉地增进师生情谊,养成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重难点处理
本课重点与难点都在于如何讲解“学生与老师”的新型师生关系,如何真正加强师生之间的互相了解,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获得渗透性心理教育,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基于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我在设计《师生情谊》这一课时,力求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充满快乐的过程,使师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让学生快乐中获得知识,在“润物细无声”中不断增强对老师的情感。
(一)教学方法
▲激趣——创设情感、激发兴趣。通过语言、角色扮演、现场采访及多媒体材料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设疑——利用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并培养其分析问题能力。
▲引发——引发讨论,围绕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精讲——精讲点拨,释疑解难。
以学生为主体并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
(二)教学手段:电脑多媒体及课堂教学的整合
(三)学法指导:
(四)课前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为每组6——8人的几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并组织进行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评价;设立一个记录员,整理小组成员的意见;设立一个代言人,代表小组成员发表意见。
课前邀请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师到班。
(一)创设情景,兴趣导入
导入:播放flash《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出示课题:我爱我师(板书)
设计意图:以直观的音像资料,创设课堂学习气氛,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观看四幅漫画,提问:老师每天要完成哪些工作?(引导学生认识老师工作的特点。)并利用一分钟的头脑风暴法,让学生说出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板书)。
接着引用语文课本中刚刚学过的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片段,让学生换位思考,站在海伦凯勒角度体会老师的辛劳以及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从而对老师由衷地说出:“老师,谢谢您。”
设计意图:换位思考、感性体验,加深对老师工作的认识,认识老师工作的辛劳,引导学生说出对老师的感谢。
(三)角色转换谈冲突
情景剧表演:《老师与学生的矛盾》
假如你是那位迟到的学生,你会
1、抵触老师的批评?抱怨老师?
2、迟到有因,向老师解释清楚,受到老师的表扬?
设计意图:此处设置了一个小剧场,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调动学习气氛,同时让学生在表演中进行角色体验,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明理。
面对老师的批评,有些同学把事情的真相讲出来了并得到老师的谅解;但是有些同学没把真相讲出来,把气憋在肚子里,这样的学生会不会真正去理解和尊敬老师呢?
(四)推心置腹,获知明理(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观看flash《老师我爱你》
提问:看完刚才同学们的表演和flash后,大家有什么感想?要什么样的老师大家才会去尊敬他呢?
(学生小组讨论)
由小组代表回答,老师引导精炼出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flash重新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上来,以较好的精神状态学习本课的重难点;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交流思想,加深认识,并且由小组代言人发表出学生的真实想法,让参与听课的班级科任老师听听学生心中真实的想法,让老师来了解学生。
我们都知道交往与沟通都是两方面的,只有做到双方的沟通跟交流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
活动:现场采访
现场采访老师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采访参考,自行设计问题现场采访老师,并把采访结果在班中分享。
采访参考
老师眼中的学生
老师对学生的要求
设计意图:突破难点,让学生以采访的形式去认识老师心中的他们,让师生之间彼此更加了解,也可以乘机化解一些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做到课上不仅是授课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而且是所有任课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进而真正加深师生之间的情谊。
师:从这两方面要求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现在要建立的一中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平等、民主、和谐、。(板书)
(五)知识拓展
观看影片:《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视频材料)
欣赏对联:
上联: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
下联: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人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设计意图:拓展视野,加深学生对老师的再认识。
(六)知识巩固:两道习题(围绕本课重难点设置)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七)归纳小结(板书设计)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的角色和作用)
本课结构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平等、民主、和谐
我始终认为,真正的学生活动不能只是单纯的身体动起来,更重要的是思维活起来,动起来。课堂上师生可以共同分析、思辨,研究如何解决问题。本堂课主要是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启发学生感知、领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老师的辛劳,老师的爱,实现学生自我教育,从而提高对老师工作的认识,增进师生情谊。经过分析、讨论、欣赏和现场采访,让学生进行总结,相信学生会有所领悟。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篇六
尊敬的评委,你们好。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语文基础,基于此,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金色花》。
地位: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之《金色花》。
特点:七年级上册是根据生活内容编排单元的。第五单元是以亲情为主题,《风筝》写手足之间童年的故事;《羚羊木雕》写子女与父母的矛盾;《散步》写三代人的和谐美满;《世说新语》两则是写少年儿童成长中的聪明机智的故事;而《金色花》及《荷叶母亲》则是表现母爱的两篇诗歌;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它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比较而言,泰戈尔的诗歌清新自然,想象丰富,语言秀丽,因此,本课时只讲授泰戈尔之《金色花》,而冰心的《荷叶母亲》则让学生课后比较阅读。
作用:文中孩子天真的想法,顽皮可爱的形象,无不充溢着浓浓的对母亲的爱和依恋。学习诗中奇特的想象不仅使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也为区别下个单元《郭沫若诗两首》中“想象”与“联想”奠定一定的基础。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因此积累生字词语应是每一篇课文的知识目标;根据单元目标中“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的要求,以及“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理,第二、三个目标则是掌握常用的朗读和背诵的方法以及掌握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1、充分预习,收集有关母爱的诗歌、名言,增大学生阅读的容量,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上课的相关环节做好准备;
2、针对七年级学生照搬参考书相关资料的现象,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参考书,筛选关键信息,作圈点勾画;
3、结合自主、合作、质疑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归纳朗读的方法。
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及单元目标说明,“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即是这篇课文的情感目标。
1、重点:根据语文学科和诗歌体裁的特点,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直至背诵,体味诗歌思想感情。
2、难点: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想象”的能力,运用“想象”以借物抒情进行拓展练笔,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将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
七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是对外界事物比较好奇,对美的事物有自然而然地亲近感,再加上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已经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开始对文学产生了亲近的欲望。但是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时间相对比较缺乏,很难养成较科学的阅读方法,再加上年龄比较小,阅历比较少,所以进入感悟、欣赏层次比较低,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能力比较差。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新课标重视感性层面,重视美读,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在美读中,体会“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通过拓展练笔,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为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语感训练的主要途径就是要美读课文,披文而入情,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思想感情。我安排了以下七个教学环节: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运用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为感知课文打下基础。母爱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最伟大、最圣洁、最美好的情感。通过讲述《白蛇传》中白娘子的儿子为救母亲,感动上天的故事和一段优美的诗文朗诵引入新课。
学生利用参考书简介作者,结合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通过认真听朗读录音,初步掌握课文朗读的重音、语速、语气、语调、节奏、感情。
首先全班集体朗读,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如整齐而无感情等),安排第二个步骤,选择喜欢或感受深刻的段落朗读,要求读出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及与众不同的感受。给学生三分钟准备时间,提示在选择语段旁就“感情、语气、语速、轻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号的标注,老师简单介绍常用的朗读符号。
学生边读边评边议,老师作好评价的引导,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放大镜观察别人的优点”等。通过对第1、6、8自然段朗读语气的讨论,把握感情基调。
通过三次嬉戏的回答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首先提供老师在研读《金色花》之后受启发以借物抒情的手法,自由想象,用“假如我变成……”说话。目的有二:一是学以致用,激起学生练笔的兴趣,二是提供一种容易模仿的模式,再让学生放飞想象,借其他事物抒发对母亲的爱。之后全班交流,鼓励和肯定大胆新奇的想象。
如果把父爱比作高山,那是因为他高大、挺拔;而母爱则是一条小河,一片大海,她温柔、清澈、博大、源远而悠长。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但我们对母爱的深情却永远抒写不完。希望同学们下课后能将收集到的表达母爱的诗歌、名言,也可是刚才的即兴创作,制作成卡片,回家送给妈妈。
板书设计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简明美观,提示性强。
母亲孩子
祷告散发香气
嬉戏(3次)读书投影书页
拿灯(牛棚)恢复原形母子情深或者:金色花
泰戈尔
爱
孩子<————————>妈妈
金色花
(调皮、可爱、孝顺)(爱孩子)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指引着我的教学活动,也指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总结一下,本课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1、激趣引入,调动积极性;
2、以生为主体,师生互动;
3、愉快教学,能力提高;
4、合作探究,共享资源。
当然,任何教学过程的设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的课堂教学还要根据当时的情景进行调整。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篇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民俗文化。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是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越来越淡,于是,让学生通过课本了解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本课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通过对《本命年的回想》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能多留心,多观察,多思索,多积累,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写作材料,从而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父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作者通过回忆幼时过年的点点滴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富浓郁地方特色的风景画。表现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刚学过沈从文的散文《端午日》以及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一些了解,也已经感受到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本班学生回民占90%,没有过年的亲身体验,只是通过周围汉民生活、电视、网络等媒体来了解过年,所以,让学生对本课本命年的回想提起兴趣比较难。因此,在讲课时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及书写; 2、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感受乡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3、欣赏作品展现的民风民俗图及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 涵。2、品位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1、 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2 、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加强阅读指导,主要由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文意。
教学思路设计:学生学习自主阅读为主;教师辅以提问引导、讲解评价,串联全课教学。
说教法 1、复述法: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来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朗读法:“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说学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动笔勾画、积极读书。 2、发现法: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本课所用的教法学法是依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1、教师问: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学生根据经历和经验说自己的答案)那么这些传统节日中那个是过的最隆重的呢?我们班以回民同学为主,许多同学肯定会对老师说,我们是回民,不过春节,对这些节日也不感兴趣,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你既是回民,更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只要是属于中国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去了解它,认识它。通过你的周围或者在电视上,人们在过春节时有哪些庆祝方式呢? 学生自主回答。 2、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课教学。春节,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每到春节,人们会用各种方式去庆祝,表达人们对节日的喜爱。本课《本命年的回想》就描绘了一副乡村过春节的民俗画。
(二)、走进作家教师简介作者,并明确补充作者及其创作风格
(三)、整体感知下面大家自己朗读课文,回答这样三个个问题
(1)本命年和春节有什么样的关系?(2)处理生字词(3)文章是怎样引出春节这一话题的?(4)文章主要部分描述了人们过春节的热闹气氛,主要描写了几件事?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
1、解题: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统计班内本命年的人数),这篇文章是作者六十岁时,正逢自己的本明年,回想过去过年的热闹气氛,有感而发。
2、字词检查浓郁 簸箕 筛子 门槛 秫秸 阖家 鬼祟(崇高) 玉米糁儿 疙瘩 鬏 磕头(嗑瓜子、瞌睡)
3、本文先写二十四节气,引出春节,这样更衬托了春节的色彩缤纷。
4、旧时过年的风俗: ① 炒年货 ②吃腊八粥 ③买糖果 ④挑绒花 ⑤杀牲畜 ⑥备糕点 ⑦送灶王爷 ⑧换门神 ⑨守岁 ⑩拜新年
(四)、民俗风情游
1、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过年的场景或者说这十项过年活动,你们最想参与其中的那些活动并且说说为什么。
2、从作者家乡过年的场面看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人们不仅仅享受过年的丰富隆重火热的气氛,期中还寄托着人们的某种期盼?你能不能在文章当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且谈谈其中包含了人们的那种感情?
3、这么多的传统节日,人们为什么这么重视春节呢? ①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②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③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五)、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了解了一些有关春节的知识。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它能把所有的中华儿女的心,一颗颗联串起来,它是每个炎黄子孙心目中最神圣的日子。家、故乡又成为每一个龙的子孙情感的归宿,所以,春节这种民俗文化归根结底又是家的文化。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它、热爱它并将它传承下去。(六)作业布置:1、生字词两遍
2、想一想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棠 : 致力于 中国气派 民族风格 乡村题材 地方特色
生字词:浓郁 簸箕 筛子 门槛 秫秸 阖家 鬼祟(崇高) 玉米糁儿 疙瘩 鬏 磕头(嗑瓜子、瞌睡)过年的习俗:炒年货 ——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畜—— 备糕——送灶王爷——换门神——守岁——拜新年
春节:表达人们热爱生活 勤劳淳朴 祈求平安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篇八
1﹑说教材地位:
我的信念是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并能贴近生活,容易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本单元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我的信念》作者是玛丽·居里,这是作者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信念的抒写。从作者的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及科学趣味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领悟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何处而来。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及富有哲理性句子”,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①品味文章中语言的优美性。
②学习课文中朴实的语言及表达语言的生动性。
③进一步了解居里夫人及她取得的成就。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而确定的.至于教学难点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的,是学生经过复习还存有疑问和理解还比较困难的地方.根据这些我确定本篇文章的:
①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使学生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②教学难点:理解富有哲理性句子.
㈠教法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节课突出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如听说读的训练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最能突出说的训练集中体现在学生自由发言、自主探究的环节中。具体做法如下:
1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找资料实践,了解课文.
3讨论法—几个同学组成一组讨论本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4点拨法—通过老师提问时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调动同学们的课堂积极性,使同学们积极动脑学会语言的表达技巧及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因此,我多采用小组讨论和点拨等方法.
㈡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达到使同学们能够更加体会文章中语言的优美性,所以我决定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㈢说学法
《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尤为重要.
1﹑我采用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思维的到拓展,更加理解文章的含义.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3﹑提倡“笔记式”学习方法,让学生把文章中优美的句子都记录下来.
三﹑说教学过程(说教序)
1﹑导入新课
采用提问的方法问同学们知道不知道镭是怎么发现的?想了解居里夫人吗?再讲一下居里夫人的成就,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之后与大家打开书共同学习课文。
2﹑检查预习
3﹑朗读课文找几个同学大声朗读课文。
4﹑讨论研究:
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这一问题意在通过占有文本材料,把握居里夫人的坚韧不拔,充满自信,淡薄名利,献身科学的精神。
②小组讨论:假如你是玛丽·居里,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希望同学们实话实说!
5、说板书(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