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中华大地之母后土娘娘是谁篇一
后土娘娘又称地姥娘娘、地母娘娘、地母元君、虚空地母至尊、后土夫人等。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万物之母,也是民间信仰的大地女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大地之母后土娘娘,希望大家喜欢!
神格化
“后土”是上古原始母系社会在土地崇拜中对土地神只与女性崇拜的尊称,后来才把它神格化和人格化。史籍不乏记载,正史查之有据。但由于史籍记载简略、繁杂,且历代学者各有不尽相同的种种解释,今人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详述其渊源,众说纷坛,版本不一。
后土在道教体系神话中被列为四御/六御之一,与玉皇大帝管理天上相反,她是主宰大地之神。她是一位女神,被人们称为地母,而玉皇大帝就被称为天公。在为她建立的神庙里,人们把她塑造成一位端庄的女性,一般民众称她为后土娘娘。人们相信,该神是农业获得丰收的保护神,还是生育之神、大地之神。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根本的国家,且人类长期蒙受着“天之所生,地之所养”的思想束缚,即形成了崇拜天、地的礼法。
对天、地的原始崇拜,是崇拜天、地的自然性质及其作用。就崇拜土地而言,当时古人并非是崇拜土地的实体本身,而崇拜的主要原因是她们感到土地广大无边、力无穷、孕育万物、负载万物,是赖以生存的根源,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所以,上自皇帝,下至普通百姓,都非常崇拜该神。在中国的历史上,每年都要举行对该神的大型祭祀仪式,许多时候由皇帝亲自主持。
由来
“后”字最初的象形字,是一个女人半蹲式的产子形状;“土”字最初象形字是女人的乳房。乃母权时代女性酋长之称谓。上古时代,后既可指有天下的天子:如夏后氏;又称诸侯:如风后、后羿。故引用正史上的部分记载和权威性工具书上的解释。
“后土”,《辞海》的解释有三:
一为“古代称大地为后土”,犹称天曰“皇天”。《楚辞·九辩》云:“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漧?”漧,即干。又《左传·熹公十五年》:“君覆后土而戴皇天。”
再为“土地神,亦指祀土地神的社坛”。《礼记·月令》云:“其神后土。”又《檀弓上》曰:“君举而哭于后土。”郑玄注:“后土,社也。”
三是“古代掌管有关土地事务的官”。《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土正曰后土。”杜预注:“土为群物主,故称后也。”
人格化
先民的鬼神意识是相当牢固的,她们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最终都要归位天地,而精神却是不朽的。因而除天地山川等自然神之外,凡是先贤,或有功于民的帝王、贤臣,都是不死的,因而都必须祭祀,这就出现了人格神。出现了为自然神配飨的人格神,对土地的祭祀正是如此。
《山海经.海内西经》说:炎帝的妻子......生下炎居......共工生后土,后土生下噎呜,噎呜生年十二。《大荒北经》:“后土生下信,信生下夸父。”夸父是最后一代炎帝,当时“神农氏世衰”,而后轩辕代之,为黄帝。到夸父为止,炎帝都是有天下的共主。
《国语·鲁语上》:从前神农氏治理天下的时候......共工氏称霸九州,第四个孩子后土,能平定九州,所以作为社神祭祀...... 土地神祀后土,起自后“平九土”的功绩。《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社稷五祀......土正曰后土。”和“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此其二祀也......”共工之子术器处于江水,后土氏则在九州腹心地区承共工之位,为炎帝。黄帝之子昌意降处江水,也表示不居帝位。
《祭法》说:“共工氏称霸九州,共工的孩子后土,能平定九州,所以作为社神祭祀。” 孔颖达疏注解:“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礼以为社者,是共工后世之子孙,为后土之官。后,君也,为君而掌土,能治九州,五土之神,故祀以为配社之神。”
总之,凡是有功德及恩惠于黎民的人,死后均在被祭祀之列,同时根据其才能、专长配以相应的职权及管辖范围,共工之子平定九州,巩固疆域,有定边御毅的才略,故为配社之神。自此,地抵有了“后土”这一固定的称谓,也有了专门的人格配飨神,并完成了自然神向人格神的转化过程。
五行之官
《帝王世纪》帝喾“以句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蓐收为金正,玄冥为水正,后土为土正。是五行之官分职而治诸侯......”颛顼时有“南正重”、“火正黎”,帝喾设“五行之官”可信。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社稷五祀:“所述五祀,即讲这五行之官的来历。少暤氏四叔重、该、修、熙实能金、木及水”,所以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与熙为玄冥,也就是木正、金正、水正的称呼。
《山海经》四方之神东方句芒、南方祝融、西方蓐收、北方禺疆。
可知这些官名、神名最初为真人,因她们有功,被后来的人祭祀,以其称号为官名。羲和为少昊妻,尧时羲、和分为四,夏代羲和是官名。后土也是同理,其为炎帝远在黄帝以前,后为官名,本源已忘,只称作是“田官”,不全面。
佐神
《吕氏春秋》、《淮南子》、《礼记》等到书记五方天帝及其佐神,中央土,黄帝,后土为佐神。后土的“土”字与黄帝的“土”德一致,被联系在一起。《淮南子.天文》:“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治四方。”又《时则》:“中央之极......黄帝、后土之所司者,万二千里。”这是后土作为神的第二个阶段。这是凭空编造的,与后土其人无关,而是由后来的土正附会出来的。
社神
后土被奉为社神,时代当在远古时代,与黄帝同列中央之神,时代当在周代后期。汉建“后土祠”,祠黄帝之佐神,与社神的地位不同。皇天后土对称,就是这一观念的体现。公元443年,北魏遣官去今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告祭祖先旧墟,刻下祝文,其中有“皇皇帝天,皇皇后土”。天为阳,地为阴,帝又与后相对。山西介休有后土庙,祠后土娘娘,这是封建时代后土作为神的又一个分阶段。父系社会后,有所变动:民间称“土地爷”,仍是男神;玛雅、古希腊地神为地母;而古埃及地神是拉的儿子;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土地”是阴性;德语“土地”是中性;俄语“土地”是阴性,而今“大地母亲”早已成为人类共同的观念了。
职务考究
后土究竟是何职务,须从史籍上考察。《左传·昭光二十九年》说,“土正曰后土”。后土既云“土”,土正又云“土”,可见它是与土地大有关系。
何谓“土正”,先看“正”字是何意思。正者,与副相对也。当是为正职者。《左传·隐公六年》有“翼九宗五正”句,西晋注家杜预注道:“五正,五官之长”,可见正者确系正职的长官,亦即长官中的最高位者。
长官所干者何,自然是领导和管理之事。因而所谓“土正”就是管理土地的最高长官。既然如前所引,土正与后土是画等号的,那么这位后土亦即管理土地的最高长官了。
这位最高长官何以冠个“后”字,也有其含义。《尚书·大禹谟》曾说:“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克艰者,战胜艰难之谓也,亦即完成任务之意。翻译出来是,后完成后的任务,臣完成臣的任务。这里的后与臣明显是相对的,而臣者,据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臣宰》考证,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与民一样“同为锡予之物”,“均古之奴隶”,即广大劳动群众。
后既然与群众相对,那当然是群众的主子了。《尚书》的同篇文字里又有“后非众”的话,也正好说明了这点。一句话,后就是君主的意思,与正没有区别,后土就是管理土地的君主,用宋代杨照《重修太宁庙记》的说法,就是“后土为土地最尊之神”。
性别考究
争议
这位土地最尊之神的后土是女性,还是男性,值得研究一番。《左传·昭公九年》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礼记·祭法》说:“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此两书皆把后土称为共工之子,很多人认为“子”代表男性,但从一些古籍来看,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子”是何意,《史记·律书》说:“子者,滋也,滋者,言万物滋于下也。”《说文》说:“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各本讹入,据段注正)以为称。”滋是滋生,生人为子。而这个生人,不一定释为生男。兼之《山海经·海内经》明言:“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说文》说:“子之子为孙”,子既可以为女,子之子也就可以为女之女了。所以“子孙”二字,在父系社会可以指男系,在母系社会就应该指女系。
《史记·秦本纪》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这个“苗裔孙曰女修”,就证实了“孙”可以为女、古代传说中的“子孙”,可以为女系。而这个从颛顼到女修的世系就是女系。《史记·索隐》说:“女修,颛顼之裔女,吞鸵子而生大业。其父不著,而秦赵以母族而祖颛顼。”而以母族而祖颛顼”,这不是说,世系之中,也可以有女系。
至此,后土到底该是男性,还是女性,便成了问题。为了搞清它,须从“后土”二字的产生和原始含义追溯。
象源
文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文明程度的产物。它不仅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同时也促进了文字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这个过程也正是人类自身认识和发展的过程。由远古时期的象形字发展而来的汉字,几乎每一个字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后土”二字也不例外。远古先民从禽兽的印痕中得到启示发明象形字以来,逐步代替了“结绳记事”,如距今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已经出现了方块式文字,规划整齐,有的绘彩,分布在千里之内,说明它是在一定范围内通行的文字,作为传递社会信息或宗教意念的符号。这些文字都刻在祭器陶尊上,说明这些文字与祭司有关。事实上,祭司是为了记述历史、族谱,进行宗教活动,不仅精于雕刻、绘画,还发明了自己的文字。
龙山文化时期已出现了与甲骨文相近的陶文,它与传说中的仓颉发明文字相去不远。
当代能看到的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作为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的甲骨文,还较多保留着远古象形字的特点,从而也较多保留了远古人类生存繁衍的信息。这些点滴信息对现代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与可贵。
“后”字最初的象形字,是一个女人半蹲式的产子形状,《说文》云:“象人之形,从口。”王国维先生在解读甲骨文时也指出 。这个象形字极为形象的表达了后字的主要特点,即生育孩子的母亲。这种产子形状不像现代女人在生育时多采用仰卧或半仰卧式的生产,而是半蹲式,这更说明了在远古时代所保留的某种兽类的痕迹。从而也告诉今天的人们,后字象形字的古老和原始。
“土”字也是一样,土字的象形字女人的乳房,并有几个点,象征着乳汁,可以想象土字的原始字意,就是哺育婴儿生长,提供食物。
从这样一个朴素认识出发,当看到大地上长着的植物茎叶或果实,人们可以采集食用时,土地好像有着母亲乳房的功能,自然就会想到由同一个象形字来代替,由此产生了“母”字的同义字。由此可见,“土”字和“后”字一样原始和古老。
肯定
从女人产子状而产生的“后”的象形字,从女人哺育婴儿的乳房和土地生长植物供人采集食用的联想而产生的'“土”的象形字看,这正是完成了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关系人的自身繁衍和壮大,关系到族群的生存和发展。这个过程,正是女人的生殖器完成的,是母亲给予的,原始的人们并不能科学的解释这一现象和过程,自然就产生了对生殖器的崇拜、生殖的崇拜、生命之源的崇拜,即“母祖神”的崇拜。
在人类的成长和进化史上这个过程经历了很长时间,许多古人类学家都承认人类的历史上却曾有过一个生殖器崇拜、生殖崇拜和母祖崇拜的重要阶段。生殖崇拜是世界文化初始共同的重要表现形态之一。生殖器有两大神奇的功能:一是它能产生出活泼的生命,繁衍人类;二是它能给个体生命带来铄骨销魂的快感,使男女相互神秘地结合在一起。由此它成了人类早期最亲切、最实在的崇拜对象。在世界各民族最古老的艺术中,在各地的古老风俗中,在宗教文化中,几乎都可以找到生殖器崇拜的痕迹。
远古时期的先民们由于对生殖器崇拜、生殖崇拜和母祖崇拜,并由此造出了两个象形字,“后”和“土”字。这两个字在字形上好象毫不相干,但在含义上确有着密切地内在联系,因为这两个字都是指女性的生殖器官,是人类生育繁衍壮大必不可少的,直接构成了母祖崇拜的实质内容。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组成一个词,表达了一个与此相关的,但不完全相同的特定的含义,一个极重要的称谓。这个称谓关系到人类远古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代,即后土时代。
后土称谓,是指母系社会里生育全族的最高的“大祖母”,或本部落或部落联盟里最高、最具权威的族长,也就是母系社会里最高的女性君王。这应该是最初的、原始的后土称谓的真实含义。正如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上册《释祖妣》中所指出的:“后乃母权时代女性酋长之称谓。母权时代族中最高之主宰为母,而母氏最高之属德为毓(后),故以毓(后)为王母之称”。
质疑
原始社会时期,称“后”者,往往都是男性,古语云:“土神独称后者,后,君也,位居中,统领四行,故称君也。”
又如风后、后稷,风后是伏羲的后代,是一位男性,在女娲时期,伏羲也经常以“风后”自居,后稷是帝喾的儿子,本名姬弃,因主管农事,被封为诸侯,古代诸侯男性称“后”,故以后稷称之。
所以说后土是女性,并不是完全肯定的。
后土圣母庙位于平陆和芮城两县交界处,殿山寺坐北朝南。除了两侧的厢房部分塌损外、其它建筑保存完好,是一处明代古寺庙建筑群。
正殿内塑像共三组,十三尊。中间是后土圣母坐像,东侧是九天圣母坐像,西侧是使令圣母坐像。圣母两侧各有两尊侍女站像。正殿的东、西两侧有豆生娘娘、催生娘娩的坐像,以及两名女官的站像。
正殿后土圣母的发式采用特髻,特髻上有金孔雀四,口衔珠结正面珠翠孔雀一,左右垂珠牌各一,中间配有珠管,是典型的明代发式。九天圣母、使令圣母仅在特髻上少金孔雀二,其它均与后土圣母一致。三位圣母均用垂花耳坠,面部丰腴,额中央饰有金色额黄,与娥眉、红唇相得益彰。服饰方面,三位圣母均为外着披肩,穿交领大衫,胸背有补子;一手持圭,另一手相扶;腰有玉环带,足穿云头鞋。整个塑像极具程式化,唯有两侧的圣母头略向中间偏斜,这给传统正襟危坐的塑像增添不少活泼的气息。
信仰来由
后土信仰源于中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礼记·郊特牲》载:大地承载万物,上天垂示景象,从大地取材,从上天取法,因此尊崇天而亲近地的。所以教化民众善良回报。古代人们生括有赖于地,故“亲于地”,并加以“美报、献祭”,遂有“后土”崇拜,大约始于春秋时期。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们称大地是“人类的母亲”。因此,后土被奉为社神。远古时代,与黄帝同列中央之神,汉建“后土祠”,有“皇皇帝天,皇皇后土”之说。天为阳,地为阴,帝又与后相对,于是后土成了女神。而今称为“大地母亲”。
后土原本是道教神名,全称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亦名“承天效法土皇地祇”,这位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帝。中国古代有“皇天后土”的说法,可见主宰大地山川的后土神是相对于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是尊贵的大神。 后土对民间来说,并不是一个不熟悉的神,她其实就是人们俗称的“地母娘娘”。
《礼记·郊特牲》对地神崇拜的原因的解释,还是比较朴素。也就是说,古代人类祭祀地神,是为了酬劳它负载万物与生养万物的功劳。
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后土皇地祇》条说:天地未分,浑然为一体;天地初开,阴阳定位所以清气上升成为阳天,浊气下降成为阴地。为阳天的,五太相互流传,五天定位,上用太阳和月亮,参差玄象。为阴的地方的人,五黄相互乘加,五之气凝结,负载隐居山林房屋。所以说,天阴阳地,天公地母的。”《世略》所谓”土者,乃天地初判黄土也,故谓土母焉。“庙在汾阳,宋真宗朝大中祥符5年7月23日,诰封“后土皇地祇”,其年驾幸华阴亲祀之。今扬州玄庙观,后土词也。殿前琼花一株,香色柯叶绝异,非世之常品也。真宗皇帝封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按:应为徽宗)。”
信仰变迁
一、
关于后土神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传说:
《国语·鲁语》说神明是共工之子,能平定九州,成为地神。
《左传》又说是神的名称:“土正曰后土。”
《周礼·大司乐》称“地示”。
《礼·月令》称:“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如果把一些汉代以前的著作集中就可看到,汉代以前“后土”信仰其实已是一种土地信仰。
二、
《周书·武成》曰:“告于皇天后土。”蔡传:“句龙为后土。”按《五礼通考》曰:“此以后土为人神。”
《礼记·祭法》曰:“共工氏之霸九州,其子曰后土。”孔疏:“共工后世之子孙,好后土之官。”
《五礼通考》曰:“此以后土为土官。”
《礼记》:“南郊祀天,则北郊祭地矣。祀天就阳位,则祭地就阴位矣。”
当时后土曾是专指由历史产生的神明名字,而且“后土”演变过程中有人格化的过程。这位神邸有个在中国神话中有名的家族。血亲即是与黄帝争帝,怒触不周山的共工氏。后土又有一个神话中有名的后代,即曾位锲而不舍追踪太阳的理想家“夸父”。
《左传》昭公29年说:所以有五行的官员,这就是五官,木神是句芒,火神是祝融,金神正是蓐收,水神是玄冥,土神是后土。颛顼氏有个后代叫黎,是祝融;共工氏有个后代叫句龙,是后土。后土是社神。《山海经·海内经》:“共工生后土,后土生下噎呜,噎呜生年十二。”同上面《大荒北经》说:大荒当中,有一座山名叫成都承载着天。有人插在耳光上两条黄色的蛇,手握着两条黄色的蛇,名叫夸父。后土下生信,信生下夸父。郝懿行注:“后土,共氏之子句龙也。见昭公29年《左传》,又见《海内经》。”《海内经》:“共工生后土。”
三、
在所有这些有关后土的记载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经》的记载。根据这一记载,“后土”掌管的是死者的世界。
山海经的原始版本应是周朝官府所收藏的地理档案。早在1929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茅盾以“玄殊”为笔名写作《中国神话研究abc》,即曾以《山海经》的内容与《楚辞》互相对证,发现到在春秋时代。根据《楚辞》的《招魂》一篇,后土是主治地下幽都之神。《山海经》的《海内经》:北海以内,有山,名叫幽都的山。黑水发源。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虎、玄豹、玄狐蓬尾。有大玄山,有玄丘民(郭注:说上人物都一样),有大幽国,有一种赤腿的民众(郭注:膝盖以下全部红色)。
茅盾以为这里所说“幽都”之内,凡物皆黑,颇与希腊神话中说的冥国内阴惨无光相仿。原始人对于死后世界的观念大都是惨厉的。但《山海经》的“幽都”神话并不完全。茅盾还是要引用王逸注《招魂》的内容,才能说明后土是幽都之王:
“魂魄回来吧,不要下到幽冥王国(王逸注:地下阴间,所以说幽都。)。那里有扭成九曲的土伯(王逸注:土伯,后土的侯伯。约,弯曲的。),它头上长着尖角锐如刀凿(王逸注:对地下有土伯执卫门,本人九折,有角,主遇害人的。锋利,利貌)。脊背肥厚拇指沾血(敦,厚的;肱,背的;拇指,手拇指的。),追起人来飞奔如梭(駓駓,走貌。)。还有三只眼睛的虎头怪,身体像牛一样壮硕。这些怪物都喜欢吃人,回来吧。恐怕自己要遭受灾祸。”
《楚辞》的王逸是后汉顺帝时代的人。茅盾是以王逸的注解为实而下了定论。由这一注解看《楚辞》作者对后土的印象,人们至少可以了解这是当时在长江两域的中国南方对不可测的甚至时而对敌的北方,加诸其神话人物的印象。所以《楚辞》这种把后土说成幽王的传说,一面对应了《山海经》的记载,又与《礼记》、《左传》所载的社神形象有相异之处。这就影响了后来人们在南北文化交流后,对后土的看法会出现以为神明兼俱土地之神与幽冥之神的性质。
茅盾在论述中的结论以为:“参目虎首,其身若牛”的土伯便是幽都的守卫者,仿佛等于北欧神话中守卫地狱门的狞狗加尔姆。中国大概也有极完备的冥土神话,可是现代只存留上述的二断片。后人只能知晓幽都门口的守卫者土伯,弯着九曲的身体,摇晃一对利角,参目虎首,张开了满涂人血的手指赶逐人。幽都之内有什么,后土是怎样一个状貌,原来大概一定有,可是现代全都逸失了。后代的书籍讲到冥土的故事极多,然而大抵掺入了佛教思想、印度神话,已不是中国民族神话的原样。佛教在中国的兴盛,恐怕是中国本有的冥土神话绝灭无存的最大原因。”
从历代以来,民间对后土的祭祀,尤其华南一带坟边普遍拜祭后土,可从中得知其幽冥之神的原型,在民间并未完全消逝。它恰是“礼失求诸野”般地继续流传成为墓葬文化的一部份。
信仰发展
至于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祭祀后土,《文献通考》引孔颖达疏说:地神有两个,每年有两次祭祀。一个在夏至的日期在泽中方丘祭祀昆仑山之神;第二个夏正的日期在北郊祭祀神州.……又又有人说:知道四方之山岳的神是昆仑山的,按地统书《括地象》说:“地中央是昆仑”。又说:“它的东南方五千里是神州”。
夏至之日祭地抵于泽中方丘的“方丘”到底在哪儿,远古的传说并不很明确,故早期的祭地多采用后一种祭法,也就是夏至日,农历七月的时候,用泰折之坛祭地抵于京城的北郊。
汉代帝皇的崇祀后土,以及《淮南子·天文》载:“中央土地,其帝黄帝,其佐后土”,又可知道,这时的后土信仰毕竟是统一了。后土被视为黄帝之佐,代表总枢中国大地不同方向的神话人物。人们并以感谢土地负载万物的心情去崇祀后土,把它视其信仰为主流。
汉朝是后土信仰进一步获得尊崇的开始。在这朝代,它成为了皇家祭祀的对象。
在那个时代,后土代表全国土地之形象是较为突出的。
汉文帝
西汉文帝时,由国家统一祭祀地只,“冬至祀太一,夏至祀地祇”。
汉武帝
到汉武帝时,因为汾阴一位名字叫锦的巫士,在濒临黄河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宝鼎,上报给当时的河东太守,太守上书武帝,武帝即刻派有司勘验。而这时一汾阴籍的道士公孙涝洋正侍于皇帝左右,乘机上书说汾阴就是古地理书中的昆仑山东南之五千里的神州,是中国的中心,而发现宝鼎的地方则是远古祭地抵的“泽中方丘”,因其形如人臀,故曰脽上。武帝深信其言,并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迎鼎仪式,将发现宝鼎之处改为宝鼎,次年改国号为元鼎。随后在汾阴脽上建后土祠,亲自到此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的祭地仪式。
《史记·孝武本纪》:第二年冬天,天子到雍县郊祭,与群臣议论说:“现在朕亲自郊祭上帝,而不祭后土,这在礼上是不报答它的恩德。”主管官员与太史公、祠官宽舒等议论说:“祭天地的小牛,角要像蚕茧、栗子那样的小。现在陛下亲祭后土,后土应在泽中圆形的高地上建五个坛,每一个坛要用一头小黄牛为大牢进行祭祀,祭完后,祭品都埋掉,陪祭的人穿上黄色的衣服。”于是天子驾车东行,依照宽舒等人议定的办法,在汾阴高丘上立后土祠,皇帝亲自望后土而拜,用祭上帝的礼仪。
《汉书·郊祀志》说:之后又遇了一年,天子郊祭雍,说:“现在上帝由朕亲自来郊祀,但后土无人来祭祀,是礼所不能对应的。”有关官员就同太史令司马谈、祠官宽舒商议:“祭天地的牲,其牛角大小如茧如栗。现在陛下亲自祭祀后土,后土应在大湖中的圆丘上建立五坛加以祭祀,每坛用一头黄犊祭品。祭完后全埋在土中,跟随祭祀的人员都穿黄衣。”于是天子东到汾阴。汾阴男子公孙滂洋等人见汾阴旁有光芒如深红色,皇上便在汾阴的小土山上建立后土祠,一如宽舒等人的建议。皇上亲自去望祭,跟祭上帝礼一样。
故而汾阴后土祠又称汉武帝祠,但今天的万荣后土庙已非汉时的庙宇,是宋金以后因黄河泛滥易地而建的,庙内现存有重枪歇山顶汉武楼,正殿,配殿,前后山门等建筑。只是汉武帝时将远古的“泽中方丘”改为“泽中圆丘”,并分立五坛,主持祭祀仪式的官员着黄衣,用瘫埋之礼将黄色的牲口奉献给神灵。而后又在祭祀仪式中加人歌舞,《汉书》:这年,已经消灭了南越,皇上的宠臣李延年以美妙的音乐来进见。皇上很赞赏,下交公卿讨论,说:“民间祭祀尚且有鼓舞音乐,现在郊祀却没有乐章,难道这样合适嚒。”公卿们说:“古时祭祀天地都有乐章,这样才能以礼祭祀神灵。”又有人说:“泰帝使素女弹五十弦瑟,音调悲切,泰帝忍不住悲泣起来,所以破开她的瑟为二十五弦。”于是为讨伐南越的胜利而举行赛祭,祷告祭祀泰一、后土,开始用乐舞,又增招歌童,制作二十五弦的瑟及箜篌瑟是从此开始的。
平帝
平帝元始5年,大司马王莽奏言:“......孝文帝十六年使用新垣平,刚开始建造渭阳的五帝庙,祭祀泰一、地神,用太祖高皇帝来配享。太阳冬至的时候祭祀泰一,夏至时祭祀地神,都一同祭祀五帝,共用一牲,皇上亲自郊祀拜礼。后来新垣平被诛杀,皇上才不再亲自前去,而派有关官员去办理事情。”。后莽又奏言:“......建始元年,迁移甘泉的泰时、河东的后上到长安的南北郊。永始元年三月,因未有皇孙,又行甘泉、河东之祭。绥和二年,因最终未获福佑,又行长安南北郊祭。”汉武帝专门建立后土祠,亲自祀拜,“如上帝礼”,后土崇拜从此成为定制,历代皇朝都列入祀典,岁时祭祀。
哀帝
最后一位祭后土于汾阴的汉代皇帝是哀帝。《汉书·哀帝本纪》说:......“皇帝孝顺,禀承圣人业绩,没有懈怠,但久病不愈。早晚忧思,大概是继承体制的君主不适合改造建作。令恢复甘泉的泰时、汾阴的后土祠到以前的样子。”因为哀帝有病在身,不能亲至汾阴,故派有司代为祭祀。但三年后,哀帝还是不治而亡了。两代皇帝为祈求福佑而祀汾阴后土,终无灵显出现,故后来的汉代帝王放弃了对汾阴后土的祭祀,将后土祭祀迁于京城北郊。
汉武帝后来的皇帝,包括魏、晋至宋、齐、梁、陈、隋的南北朝,后土信仰依然受看重。必须注意的是,上述用的条文都有一共同特点:当时并不能证明后土是何性别——祭后土常是以皇后配享却又是事实。
史籍记载
关于后土的记载很多,大多集中在《左传》、《礼记》、《山海经》、《淮南子》中,文意大致称后土为共工氏之子,为中央之神。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土正曰后土。”杜预注“使主后土,以揆百事。”
后土娘娘塑像《左传》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孔疏:“以地神后土言之。后土著,地之大名也。”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
《周礼·春官·大宗伯》曰:“王大封,则先告后土。”原注:“后土,土神也。”
《楚辞·招魂》云:“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东汉王逸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
《楚辞·九辩》云:“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漧?”漧,即干。
《礼记·檀弓》曰:“君举而哭于后土。”郑注:“后土,社也。”
《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
《礼记·月令》:“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郑注:此黄精之君,土官之神也,后土亦颛顼氏之子,曰黎,兼为土官。
《国语·鲁语》云:“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看来即《山海经》“共工生后土”神话之历史化。
《山海经·海内经》:“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郭璞注:生十二子,皆以岁名名之,故云然。袁珂《山海经全译》案:古神话当谓噎鸣生十二岁或噎鸣生一岁之十二月。
《山海经·大荒西经》:“黎(后土)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此噎鸣,盖时间之神也。
《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郝懿行注:后土,共工氏之子勾龙也,见昭十九年《左传》,又见《山海经》。
《山海经·海内经》:“共工生后土。”袁珂《山海经全译》案:《国语·鲁语》云:“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即此经“共工生后土”之历史。
《淮南子·天文训》:“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
《史记·五帝本纪》云:“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杜预注:“后土,地也。”
《史记·五帝本纪》:“至于尧,尧未能举。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
《史记·孝武本纪》:“及五年修封,则祠泰一、五帝于明堂上坐,令高皇帝祠坐对之。祠后土于下房,以二十太牢。”
《文献通考》卷七十八曰:“建邦国先告后土。”又云:“后土,即曰土神,又名社神,是两者之也,书曰,敢昭告于皇天后土。”
以上关于后土的记载,有的是作为神仙出现的;有的是作为一般人出现的;有的则记官名,却多为男性。但是中国古代传统,以天阳地阴,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后”与“土”字均为女人形状。
“后土”一词,早期多见于儒家几部经典。如《尚书·武成》有“告于皇天后土”,《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使主后土,以揆百事”,《周礼·春官·大宗伯》有“王大封,则先告后土”等。从这些文句看来,后土是位享有很高权威的统治者。国家有什么大事,得先报告给后土,请后土管理。
民间祭祀
由于古人认为天阳地阴,加上《楚辞》的流传,因此又有后土神主掌幽都的说法;这种说法也因此不易消失。既然东汉王逸《楚辞》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因此,早在唐宋以来,古人常在建墓、上坟或举行丧礼时,也已把祀后土神相沿成俗。
明《道藏》的《儒门崇理折衷堪与完孝录》卷八《祠后土》说:“按古礼,无所谓后土氏者,惟唐《开元礼》有之。温公《书仪本》《开元礼》《家礼》本书仪,丧礼开茔域,乃窆与墓祭俱祀后土。”又说《家礼》曰:“祀以后土恐其潜窃也”,它也说“择远亲或宾客一人吉服冠素告后土氏。”可见这也是儒家推行“天地父母”教义的结果。
s("content_relate");【中华大地之母后土娘娘】相关文章:
上册历史知识点: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07-16
历史上册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易错知识
07-24
失败是成功之母话题作文
12-27
关于七年级历史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知识点
07-22
失败是成功之母名言的启示
07-06
大地深恩抒情散文
11-03
大地的理想随笔散文
10-09
大地春醒优美散文
11-20
初一上册历史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知识点
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