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英英学古诗课文篇一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
4. 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朗读课文。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生字卡。
主要板书安排:
作业 设计:
课内:组词、抄写字词、写出带有偏旁的字、说话。
课外: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新课
小朋友,你们以前学过古诗吗?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讲一个小朋友在学校里学了一首古诗,背给奶奶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
板书课题,齐读。
解题
二.初读指导
1. 看图。
图上有哪些人?她们在做什么?英英正在说什么?奶奶听了会说什么?
2. 自学课文。
(1).讲述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2).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
(3).识记田字格里的生字。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故乡明亮意思不由得家乡月光唐代
3. 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 通读课文。
(4).分角色读对话。
4. 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里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几次,奶奶说了几次?
(2).英英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第三次说了什么?
(3).奶奶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
5. 小结。
第二课时
一. 学习《静夜思》
1. 板书诗题,解释诗题。
2. 看图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哪儿看出来?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3. 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
第一句
a. 指名读。
b. 这句诗,英英是怎样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
c. 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为什么这一句里的“疑是”,英英把它解释成“好像”呢?
第二句
a. 指名读。
b. “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举头”?
c. 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明月时有些什么感受?
(3).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4).齐读这首诗。
4. 朗读指导。
二.朗读课文,练习背诵《静夜思》。
第三课时
一. 指名朗读课文。
二.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引出一首小诗,反映了小学生英英对古诗《静夜思》的正确理解,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激发我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小朋友,你们学习这篇课文后,对古诗学习有什么认识,可以谈谈。
三.指导背诵《静夜思》
1. 听录音欣赏。
2. 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3. 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4. 同桌交互背。
四.写字指导。
五.作业
1. 抄写字词。
2. 比一比,再组词。
古自代
故首袋
3. 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心 艹
讠
英英学古诗课文篇二
一、教学片断:
师:读了古诗的题目《静夜思》,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知道是在夜晚。
师: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夜晚呢?
生:安静的夜晚。
生:静悄悄的夜晚。
师:你们真能发现。再读读题目,你知道诗人在这个安静的夜晚干什么?
生:诗人好像在想事情。
生:诗人可能在思念什么人?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古代的诗人多有才学啊,才三个字的题目就告诉我们这么多丰富的内容。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吧!
学生齐读古诗
师:读了古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就像在地上铺了一层白霜。
师:真不错!你把古诗中的前一句话的意思说明白了。
出示挂图
师:看:什么时候的月亮是这么圆圆的,亮亮的?
生(齐声):中秋节!
师:是的。谁来说说,中秋节的晚上你们是怎么过的?
生:中秋节的晚上,我和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一起吃晚饭。
生:中秋节的晚上,我们一家人一边吃月饼,一边看月亮,可开心啦!
生:晚上,桌子上放着许多水果和月饼,我一边吃,一边听妈妈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师:中秋节是和家人团聚的日子,是个快乐又开心的节日!假如这时,你一人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怎样想呢?
生:我感到孤零零的。
生:我会想念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
生:我心里很难过,好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师:是啊,别人团聚,自己却孤独一人,心里肯定很难受。(指插图)你们看,此时此刻,诗人李白就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孤孤单单一个人。他站在窗前,仰望明月,会想些什么呢?
生:他在想念自己的爸爸妈妈,不知道他们的身体好不好。
生:他在思念家乡的朋友和他一起游玩时的快乐!
生:他还在想念家里的孩子,他的孩子学习成绩怎么样?
师:你们说得真好啊!在这个安静的月圆之夜,远在他乡的诗人多么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啊!谁愿意来当一回诗人,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指名读,齐读
一、评析:
虽然《静夜思》这首古诗孩子们早就会背了,但是他们的背诵只属于机械记忆,对于诗意及蕴涵的道理都不太明白。对于二年级的学生,不需要逐字逐句地去理解,去解释,但可以借助图画、想象等手段,知道古诗的大概意思。让学生找到共鸣,找到切入点。在这一片断中,抓住了诗眼“思”字,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看图想象,转换角色,层层深入,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思诗人之思,品诗中之情,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人的思乡之情,突破了体味诗意的难点。
英英学古诗课文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境地背诵古诗《静夜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3、学会四个生字“意、照、层、代”,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培养阅读、积累古诗的习惯。
教学准备:课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2、看图(插图1)
根据昨天的学习,你能看图说一段话吗?学生看图说话。
3、英英和奶奶一共说了几次话?每次讲了什么?
4、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二、诗文整合
1.第一层:
1)指名读英英的第一次说话。
出示诗,学生齐读。
教师:你读懂了什么?请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
学生交流,在诗句上标出节奏记号,学生反复诵读诗句。
2)还有不明白的吗?(质疑: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2.第二层:
不明白的我们通过读课文来解决。
指名读第二层。
逐句找出与其对应的诗句,再同桌对应读:一人读诗一人读诗意。
现在都理解了吗?真了不起,反复的阅读能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呢。齐读诗意。
3、第三层齐读对话说说明白了什么
1)师生介绍李白,诵读李白的诗。
2)感悟诗句
4、出示插图
1)什么时候的月亮这么圆、这么亮?(每月的月半是满月,一年中有十二次的月圆)
元宵、中秋你家是怎样过的?
学生:我家来了许多客人;我家吃糖芋头;我家吃月饼、做韭菜饼……
教师:为什么要吃这些事物呢?(饼像月亮,象征着团团圆圆)
是呀,放烟火、吃月饼、说笑,我们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过着节日。诗人李白远在他乡,那时没电话没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团圆。
2)诗人站在窗前看到了什么?背前2句诗。看着明月他想些什么?(学生:他想儿子现在长什么样了,学习好不好?妈妈身体健康吗?……)背后2句诗。
谁来当李白来朗读这首诗,评价。
三、情境体验
文中英英古诗学得多好呀?让我们也像英英一样认真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说给家人听。表演评价。
四、学习生字
意 照 层 代
认读交流如何写好生字。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仿写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新学2首李白的诗。
板书: 3、英英学古诗
第一次 诗句
第二次 诗意
第三次 作者
英英学古诗课文篇四
作者:常州市怡康小学 蒋铮 转贴自:常州市怡康小学 点击数:60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五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 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4、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教学难点:
背诵《静夜思》,并理解这首诗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学习《静夜思》
1、(出示古诗)解释诗题。 “静夜”就是“静静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在“静静的夜晚有着深深地思念。
2、看图。
出示图片《静夜思》。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我以为图上出现的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从他穿戴的是古人的衣帽可以看出来)(这幅图是为《静夜思》配的画,《静夜思》作者是李白,所以图上出现的人就是他)(这幅图左边有个大筒子,插着许多诗稿,说明这个人就是大诗人李白)对,你们看得很仔细,想得很合情理。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他在望着窗外天空的明月)(他好像是在想着什么)(也许他正在想着做诗呢)对,你们说的画面意思正和诗题的意思相同。
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两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
第一句 ① 指名读。 ②这句诗,英英是怎么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学生答) ③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为什么这一句里的“疑是”,英英把它解释成“好像”?
第二句 ①指名读。 ②“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举头”? ③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你们的想象都合情合理。诗人想到故乡的人和事,想得很多很多。那么当他想念故乡的时候, 头还是抬着望月亮吗?诗里是怎么说的? 对,用“低头”这个词语表示诗人思念故乡的感情很深沉。为什么英英把这句解释成“不由得 思念起故乡来”?
(3)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4)齐读《静夜思》。
4、朗读指导。
(1)《静夜思》的朗读节奏。
(2)“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3)“光”“霜”“乡”押韵字要读得清晰,停顿要长一些,表示感情逐步深化。
【请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 】
二、朗读课文,练习背诵《静夜思》
1、听录音欣赏。
2、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3、分两个大组,交替背、听各一次。
4、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5、同座二人交替背、听各一次。
三、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乡、英、举、教
2、其他要描红的生字。 古、诗、故、首、意
四、课堂练习:
比一比,再分别组词。
古( ) 自( ) 代( )
故( ) 首( ) 袋( )
常州市怡康小学 蒋铮
xx年元月
英英学古诗课文篇五
师:读了古诗的题目〈静夜思〉,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从“夜”上知道了古诗中的事情发生在夜晚。
师: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夜晚呢?
生:很安静的夜晚!
师:你真能发现!再读读题目,你知道作者在这个安静的夜晚干什么?
生:他好象在想什么事情。
生:作者也可能在思念什么人!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瞧,古代的诗人多有才学啊,才三个字的题目就告诉我们这么多丰富的内容!读了这首诗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想知道这个诗人到底在想什么?
生:这是哪一天的夜晚呢?为什么这么安静?
生:为什么作者要在安静的夜晚想呢?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么多问题去读一读古诗吧!
(生自由朗读)
师:读了古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晚上的月光很明亮,照在床前就像在地上铺了一层白霜。
师:你把古诗前一句的话的意思说明白了。真不错!
(出示挂图)
师:看!这么圆的月亮,这么亮的月光,你觉得这是哪一天的晚上?
生(齐声):中秋节!
师:小朋友们,你们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和谁在一起?做了些什么事情?
生:我和爸爸妈妈在院子里吃月饼,还讲了嫦娥的故事。
生:我和妈妈去看望外婆,还给外婆带了水果和月饼。
生:我和弟弟一起画了一副月饼的画,还唱了月亮的歌。
师:是啊,中秋节是和家人团聚的日子,是个快乐又热闹的节日!可为什么作者的中秋夜是安静的呢?
生:我想他一定是一个人,不能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团聚,所以晚上特别安静。
生:诗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身边没有家人和朋友,很冷清。
生:作者在心里默默地想念自己的亲人,所以很安静。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老师觉得你们是这图上的诗人了!现在你们知道在这安静的夜晚,他在想些什么吗?
生:他在想念自己的爸爸妈妈,不知道他们的身体好不好。
生:在他的家乡有很多的老朋友,他很想念以前一起游玩时的快乐!
生:也许他还在想念家里的孩子,他的孩子也在想念自己的爸爸。
师:你们说得真好啊!在这个安静的月圆之夜,远在他乡的诗人多么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啊!谁愿意来当一回诗人,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学生积极举手朗读)
评点: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体会到〈静夜思〉一诗中的思乡之情,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本案例中,教师抓住了诗题中的三个字:静、夜、思,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看图,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走进“静夜”的情境中,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情感,思诗人之思,品诗中之情,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人的思乡之情,突破了体味诗意的难点。
英英学古诗课文篇六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三册的第三篇课文《英英学古诗》。
一.说教材
这篇文章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在兴致勃勃地朗读祖孙对话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古诗的意境。教材有意创设具体生活情境,既学习对话的语言表达形式,又感悟古诗教学的内涵,深入浅出,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一举而数得。
课文还配有两幅插图,课题右边一幅是英英和奶奶的对话图,可以利用它创设对话情境,使教学更加直观、富有趣味;文后下面一幅是与《静夜思》相配的插图,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人物抬头的动作、沉思的神态,并展开想象,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味地背诵古诗《静夜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3.学会四个生字“意、照、层、代”,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悉课文内容,感悟诗句意思,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难点:借助课文正确理解诗意,并达到朗读是内心的表达。
四、说教法学法
整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图文结合、诗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我重点指导朗读,让孩子们以读感悟诗句的深刻涵义。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我在注重老师主导地位作用的同时,也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自主地思考,学生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从而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指名读。本环节注意关注学困生。
2.评读课文
(1)指名读,大家评。(整体读得怎么样?哪儿读得很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
(2)全班对半读,先互评后教师点评。
(二)学习课文
1、初读,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
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概内容,知道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对话,英英学了故事《静夜思》、作者是李白等。
2、再读,分清课文叙述的层次 ^
通过指导学生各自朗读、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三次对话。第一次引出了古诗《静夜思》的诗句;第二次说出了诗句的含义;第三次告诉奶奶古诗的作者是李白。这一环节我以读为主,以理解、讲解为辅,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中熟悉课文内容,读出课文的叙述层次。
3、细读课文,背诵诗句,体味诗情
突出诵读古诗的重点,采取“在情境中朗读”的方法,利用题头插图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分角色练读,充分朗读第二次对话内容。在读的过程中,我相机引导学生理解“疑”、“霜”、“举头”等词语的意思。可以让学生读一句古诗,再读一句英英解释诗句的意思,两相对照,懂得诗意。
(三)写字指导
10个生字分散教学,随读书过程相机进行子音的认读、字形的识记和字意的理解。“英、教、静”三个字要认真指导学生按笔画顺序描红。“教”是左右结构且左右等宽。“静”字要注意偏旁“青”的变化,“月”字的撇要改为竖。“静”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四)创设情境,体验角色
1.课文学完了,文中的英英学古诗学得多好呀,你们想不想学着英英和奶奶的样子也来演一演啊!(生在座位上先与同桌练习对话,要求把话说正确、说连贯。)
2.师也非常想做一做文中的奶奶,谁愿意与老师合作来演一演英英?(师指名一学生与老师角色示范引路。)
3.指名学生上台来演一演,其余做导演。
4.作为导演,你观看了表演后有什么要对他们说的吗?
(我会从说话的语气是否自然、流利来评价。)
(五)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感受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2、巩固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英英学古诗课文篇七
作者:许叶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5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四
课 题
3、英英学古诗
备课者
许叶
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偏旁“青”,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课堂资源
投影片、词语片卡、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给生字“英”和“诗”注音)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一年级学过哪些古诗?(生:我们学过的古诗有《鹅》、《锄禾》、《华山》)
谁能把这几首诗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背)
背得好!你们在家里学过的古诗背给长辈们听吗?
二、解释课题,教学有关生字词。
1. 这一题目告诉我们谁学古诗?(英英)对,英英是一位小朋友的名字。
2. 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记住题目中的“英”和“诗”?
3. 要求学生进行书空练习,记住“英”和“诗”。
4. 再读课题。
三、初读指导
1. 看图。
(1) 课题右面的这一幅插图,画了哪两个人?(英英和奶奶)她们在做什么?(说话——谈古诗)
(2) 小结: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从课题上我们可以知道她们谈的话题是有关学习古诗方面的。
(3) 第二幅插图上画的是什么?(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大诗人李白在窗前望着明月,正在思考着什么)
2. 自学课文。
(1) 教者问:这篇课文和以往学的文章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2) 分步揭示自学要求
(3) 教学生字词。
四、朗读全文
五、课堂作业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静夜思》的意思。
2. 课后练习3。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词语:英英 一首 意思 古诗 静夜思
“静”的偏旁是什么?(青)出示词卡订正。
2.《英英学古诗》这篇文章里,英英说了几次后?各讲的什么内容?
3. 指名两人读课文,一人读英英说的话,一人读奶奶的话。(评议)
二、精读训练
1. 学生轻轻地读《静夜思》教者板书或用投影仪出示《静夜思》全文。
2. 理解“静夜思”的意思:“静夜”就是静静的夜晚,“思”想念地意思。
3. 诗中哪些诗句的意思你已经懂了?你是怎么弄懂的?
4. 这首诗的意思,实际上大家已经基本理解了,有不少小朋友是通过联系下文弄懂的。这很好!现在我们来看看英英是怎么讲的吧。
5. 提问:《静夜思》的作者是谁?(唐代大诗人李白)
6. 朗读指导。
(1)《静夜思》的朗读节奏:(“/”为句中停顿)
(2)“疑是”、“低头”读时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3)“光”、“霜”、“乡”要读得清晰,停顿要长一些,表示感情一步步发展。
三、课堂作业
练习背诵《静夜思》。
第三课时
一、导语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静夜思》,并且弄撞了它的意思。现在,我们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画了些什么。
这个人是谁?(唐代大诗人李白)
你们能够想象出筒子里插的是什么吗?
二、想象与说话训练
1. 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这幅图,再把课文轻轻两遍,想象当时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
2. 提示:想一想:李白这时在哪里?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会怎么做?
3. 各自练习说,同桌互相试说,提出补充和修改意见。
4. 指名当众口述。
三、背诵《静夜思》
1. 《静夜思》的第一句写什么?(景色)谁能把它背出来?
2. 第二句写了诗人的哪两个动作?(举头望、低头思)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思乡之情)
3.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解全诗的意思。
4. 指名朗读《静夜思》。
5. 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四、总结谈话
小朋友们,连同今天学的《静夜思》,我们已经学过好几首古诗了。你们觉得古诗怎么样?
五、写字指导
1. 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2. 其他要描红的生字
六、课堂练习
1. 描红练习。
2. 背诵《静夜思》。
附:板书
英英 学古诗
背内容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讲意思
说作者 唐代大诗人 李白
转载自常州市西横街小学
【请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 】
英英学古诗课文篇八
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理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当家作主站起来。语文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也突出了“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文就结合《英英学古诗》一课的教学案例作初浅的剖析和反思。
[教例] 二年级《英英学古诗》(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一.鼓励质疑,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英英学古诗》,指名读题。正音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想了解的吗?
生:我想知道《英英学古诗》学的是哪首古诗?
生:我想知道英英学古诗是怎么学的,她学得怎么样?
生:我还想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
……
[评析] 教学刚始,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旨在集中学生的注意,又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认真思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以及自主意识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质疑解难,优化学法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英英的第一次说话?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在交流的基础上投影出示《静夜思》)
师:这首诗的意思你懂吗?读一读,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生自读古诗,边读边在诗中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师巡视指导)
师: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不懂的地方。
生:老师,我不懂“霜”的意思?
生:“疑是地上霜”的“疑”是什么意思?
生:我不懂“举头望明月”这句诗的意思?
……
师:小朋友,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说明大家都在动脑筋了。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生考虑片刻后说可以通过自己读书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解决。)
师:恩,下面就请同桌的小朋友分读诗句,你读一句古诗,我读一句诗意,一一对应,想想刚才不懂的地方能不能读懂?
(生交流,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你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读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解决了问题,真了不起!
[评析] 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阅读产生疑问时,正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认真思考,主动探究,使思维向深入发展之际。因此,训练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以及自主意识的重要手段。
在学习课文《英英学古诗》中的《静夜思》一诗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古诗的基础上 ,然后让学生自读古诗,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学生自学后分别提出:不懂“疑”和“霜”是什么意思以及个别诗句的意思。老师便针对学生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先让学生在座位上自己读诗句看能不能解决刚才提出的疑问,若不行再在四人小组里商量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解疑,又要懂得如何正确去评价学生。这样,教师的思维活动与学生思维活动协调一致,可以使教师思维暴露在学生思维最恰当的地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学习动力。这样的学习,用时少,负担轻,效益高,学生获得了知识与能力,取得了最优化的学习效果。
【请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
三.诵读感悟,体味诗情
师:(指实物投影图片)小朋友你们看,图上有一轮明月。想一想什么时候的月亮才会这么圆,这么亮呢?
生:元宵节的时候。
生:中秋节的时候月儿最圆。
师:是呀,中秋节、元宵节的月儿最圆了,那样的晚上我们都与家人在一起过节呢。 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度过的?
生:中秋节的晚上,我们一家人在一起一边看电视一边吃月饼,很开心啊!
生:元宵节的晚上我会与爸爸妈妈一起到街上去逛街,看兔子灯,到商店里去猜谜语,好热闹!
生:中秋节的晚上爸爸妈妈带我回到乡下,与爷爷奶奶一起吃晚饭,看月亮吃月饼,一家人聚在一起说说笑笑,不知有多高兴呢。
师:月圆之时是我们与家人团聚的日子。假如此时你独自一人远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怎么想呢?
生:我会非常想念家里的爸爸妈妈,想他们在干什么。
生:我会很难过的,别人都与亲人在一起,而我只有孤单一人。
生:我会怀念以前与家人在一起的日子,说不定我会忍不住哭的。
师:是呀,别人团聚,自己却孤单一人,心中肯定很难受。(指图)想一想,说一说,此时的诗人站在窗前,仰望明月,会想些什么呢?(生讨论交流)
生:他会想到家乡,想念起家乡的亲人和朋友,不知道此时他们在干什么,是不是也在想着远在他乡的我。
生:李白会想:以前这个时候我与家人在一起,有说有笑的,一边喝酒一边吟诗,多开心啊!而今天只有我一人,没有人与我说话。
生:他会想:月儿这么圆,可我却只有孤单一人在赏月,多冷清啊!想着想着,他不由得叹了口气。
师:说得多好哪,这个时候的诗人望着明月,他会更加想念他的家乡,想念故乡的亲人和朋友。谁来试着当一回李白把《静夜思》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生举手愿意朗读诗句)
师:老师也想做一回李白读一读这首诗,想听吗?
生:想!
(师配上音乐《良宵》,通过范读引路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诗的意境中)
[评析] 此环节的教学片段着重在于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看图观察,想象人物心情,体会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通过这样角色的转换,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层层深入地体会了诗人的思乡感情,突破了体味诗意的难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到古诗朗读上,这样就很容易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的要求。
四.创设情境 体验角色
师:课文学完了,文中的英英学古诗学得多好呀,你们想不想学着英英和奶奶的样子也来演一演啊!
(生在座位上先与同桌练习对话,要求把话说正确、说连贯。)
师:老师也非常想做一做文中的奶奶,谁愿意与老师合作来演一演英英?
(师指名一学生与老师角色示范引路,而后指名学生上台来演一演,)
师:作为导演你观看了表演后有什么要对他们说的吗?(生可以从说话的语气是否自然、流利来评价,师引导)
[评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固然重要,但是,课上学生没有充分的活动时间作保障,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也会受到限制。有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有时使训练不到位,流于形式。因此,要设法创设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条件,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落实。在这一环节教师能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利用英英和奶奶的对话图,创设表演对话的场景,扎扎实实组织学生开展语言实践活动,为学生个体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当学生已能熟读课文,理解诗意之后,让他们分角色来演一演,进行一场祖孙俩的对话。在组织方式上,还由师生先扮演角色示范引路,再让同桌互相练习对话,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很好地进行了语言的训练。
另外在组织说话的过程中教师还注意多运用激励的话语来评价学生,并能让其他学生也参与到活动中来,作为导演一起评价,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来评。同学们演得认真,评得也像模像样的。这样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头至尾都保持着参与学习的强烈愿望。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作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同样也应该丰富多彩。以上的语文学习过程也是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过程,它有效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促进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英英学古诗课文篇九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8
读《英英学古诗》
这是学生第二次学习“文包诗”的课文。相比上学期学过的《咏华山》,我想《英英学古诗》这一课应该更能打动学生。读这一课,我觉得祖孙俩就像在做游戏。
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刚学的古诗《静夜思》的诗句意思及其作者。教材有意为我们创设了具体的生活情境,一老一少乐呵呵地对话,使古诗教学变得鲜活、有趣。课文还配有两幅插图,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课文,课题右边一幅是英英和奶奶的对话图,教学时,可以利用这幅图创设对话情境,当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诗意后,让他们分角色表演祖孙俩对话的场景。刚开始表演时,可以师生配合表演,然后可让学生同桌练习。课文最后的一幅是与《静夜思》相配的插图,根据这幅图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人物抬头的动作、沉思的神态,并展开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插图和文本创设的情境缩短了古诗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我想,这篇课文除了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外,还向我们传授着语文学习的方法——生活中,我们学习语文的机会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应学会随时随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学完这课后,我们可引领学生走出教材,开展“古诗学习活动”。先让学生自主去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古诗,或者可以结合本课让学生搜集并学习与月亮有关的古诗,然后可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形式,用说的方法来表达对诗意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也可以让学生在家中再创课文情境,与家人一起学习、表演。如果条件成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课外背诵古诗的经验,模仿课文进行写作训练,如《学古诗》。这样,学生就能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学会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若能让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那么,语文学习就真的像是一场场游戏,语文的学习也就会变得简单而快乐!
【请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 】
英英学古诗课文篇十
一、课前预习
1、借助拼音,朗读课文三遍,并圈出生字词。
2、把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做上记号。
3、读一读,在正确的读音下面划“ ”
古诗(sī shī) 安静(jìn jìnɡ) 英英(yinɡ yīnɡ)
一首(sǒu shǒu) 一层(cénɡ chénɡ) 背诗(bēi bèi)
二、课堂巩固
1、读拼音,写词语。
yì sī ɡù xiānɡ yīnɡ mínɡ jiāo shū
yì shǒu ān jìnɡ zhào liànɡ yì cénɡ
二、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再组词。
央 ( ) 争 ( ) 云 ( )
寺 ( ) 昭 ( ) 子 ( )
田 ( ) 孝 ( ) 音 ( )
三、选字填空。
教 交 ( )通 ( )书 ( )歌 ( )往
手 首 ( )都 ( )先 ( )心 ( )中
四、给下面的多音字加上拼音并组词。
( )
教
( )
( )
背
( )
( )
铺
( )
五、根据意思把相关的诗句写下来。
1、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
, 。
2、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 。
三、课后拓展
1、你还会背李白写的其他的诗吗?选一首写下来。
英英学古诗课文篇十一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静夜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家乡的情感。
3、学会剩下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开火车指名读生字词。
英英 一首 古诗 意思 一层 静夜思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字词学得多,而且还把它们牢牢地记在心里了,其实英英也很了不起,你瞧,她正在干什么?(投影出示英英背古诗的图片)
2、指名说图意:英英在和奶奶对话,英英在背古诗。
3、题目是英英学古诗,我们能不能把它改成“英英背古诗”呢?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说一说:a、英英说了几次话?b、每一段话都说了什么?
(3)小结:从对话中我们了解到英英不仅背好古诗, 而且还懂得了古诗的意思,同时还了解了古诗的诗人是谁,那你们说题目能改吗?
二、学习《静夜思》。
1、(出示古诗)解释诗题。师:你理解了哪个词的意思?
“静夜”就是“静静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在“静静的夜晚有着深深的思念。”
2、看图感悟,体味诗情。
(出示插图《静夜思》)
(1)师: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对,你们看得很仔细,想得很合情理。)教学“李”
(2)师: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想一想,什么时候的月亮是这么圆,这么亮?(八月十五中秋节,元宵节的晚上。)
(3)师:月圆之时,正是家人团圆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我们都会聚集在一起玩一玩,乐一乐。假如这个时候,你独自一人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觉得。。。。。?
(4)师:是啊,别人团聚,自己却孤单一人,心中肯定非常难受。你们看,此时此刻,诗人李白就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孤孤单单一个人。想一想,他站在窗前,仰望明月,会想些什么呢?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5)师:同样的月亮,同样的月光,勾起了远在他乡的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让我们一起当一当诗人李白,读一读《静夜思》。
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师:这首诗有几句?(两句)依次来学一学。
第一句
①指名读。
②师:这句诗,英英是怎么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学生答)
③师: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为什么这一句里的“疑是”,英英把它解释成“就像”?
第二句
①指名读。
②师:“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举头”?
③师: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你们的想象都合情合理。诗人想到故乡的人和事,想得很多很多。那么当他想念故乡的时候,头还是抬着望月亮吗?诗里是怎么说的?
对,用“低头”这个词语表示诗人思念故乡的感情很深沉。为什么英英把这句解释成“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3)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4)齐读《静夜思》。
4、指导朗读。
(1)师范读《静夜思》,生体验朗读节奏,并在书上做记号。
(2)“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光”“霜”“乡”押韵字要读得清晰,停顿要长一些,表示感情逐步深化。
三、朗读课文,练习背诵《静夜思》,为分角色表演课文做准备。
生分四人小组自由朗读课文,尝试表演。
四、分角色表演课文
1、出示要求:说话自然、流利,用讲话的语气来对话,而不是背诵课文。
2、师生扮演角色示范引路。
3、同桌互相练习。
4、指名对话。(教师多鼓励,善点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教学生字
1、 出示生字“首、意、思、层”。
2、 记忆字形。
3、 书写时得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六、作业。
1、课堂 :完成《写字本》。
2、回家 :学习英英,跟爸爸妈妈对话学古诗。
英英学古诗课文篇十二
【背景】
语文就是语文,但又不仅仅是语文……
“语文是广阔的,语文是博大的,语文是深沉的,语文是变化无穷的,语文是美丽透明的,语文是温暖湿润的。
语文可以吞吐八荒,也可以静影澄碧;可以凝固,也可以燃烧;可以化合,也可以分解。
语文就是语文,但又不仅仅是语文……”
这是我曾经很喜欢的一篇文章,现在依然喜欢。我将之打印了一份,贴于墙上,在我读书读得有些倦时,我会起身,大声地朗诵着这些文字。于是,我的那一点点疲倦就被自己的声音冲击得逃遁于远方了。这些有着强烈气势的句子,排山倒海而来,令我的精神为之一振。因为,这些文字中蕴含着一股力量,特别是在这句看似简单的句子里:
语文就是语文,但又不仅仅是语文……
这里面,有我一直探求的方向,有我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某种境界,一种关于语文教学的境界。
是啊,语文,究竟该教给孩子们什么?每一个爱孩子、爱语文的语文教师,应该都会经常思索到这个问题。
什么才是“我喜欢的语文”?我扪心自问。
在十几年的教育生涯中,我一直在探索这样的一条路:让语文课立足于语文,但绝不仅仅局限于语文。语文,或者说我们现有的语文教材,应该是一个点,由这个点所触发而生的,最终应该形成一个面。这个面上的每一个点每一条线,都紧紧围绕着语文这一核心。因此,“旁征博引”是我一贯的教学风格。而现在,我日益感受到这样做的意义所在。
自2002年我接手一年级新班使用新教材开始,我就有这样一个计划:立足新教材,一如既往地保持我“旁征博引”的风格,让学生学语文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更要引导他们走入更广阔的世界中,由爱语文而爱世界,时时处处感受到语文的美和学语文的乐趣。
我的具体做法是:课堂上凡涉及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尤其是文学知识,不失时机地介绍给学生;课外引导学生去读相关的课外书,特别是文学书。
于是,从一年级上半学期拼音教学结束之日起,学生们就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开始了他们的语文学习生涯。渐渐地,在课堂上,你会欣喜地听到几个精彩的词语,或者,一句挺有哲理的句子,课外知识会不时在课堂上闪耀着光芒,逗引来其他孩子一片艳羡的眼光。
孩子们中的佼佼者早已把小小的触角探进了课外那广袤的空间:刘蓓读完了《伊索寓言》,赵航爱看《十万个为什么》,陶伟特别喜欢读《成语故事集》,而施卓然,那个可爱的小男生,早已把我送给他的《唐诗三百首》上下册背完了,现在,又开始背《三字经》和《论语》……
于是,每节语文课,总有这样的时刻:当我提及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时,总会有那么几双小手迫不及待地举起来,然后,在我的赞美声和孩子们惊讶、叹服、羡慕的目光中自豪地坐下去。
这不,今天我教《英英学古诗》这一课,且看孩子们是怎样展现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吧——
【现场】
一、说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
《英英学古诗》一课,是对话体的课文,说的是英英学了《静夜思》这首诗后背给奶奶听的事。在“说大意”“分角色朗读”等一般性学习过程结束之后,我开始引领学生深入课文内容,并由此进入更深广的语文学习空间。
1、 从《静夜思》到《赠汪伦》
师:学到这儿,李白的这首《静夜思》你们会背了吗?
生1:我早就会背了。
生2:我的课外书上有,我也会背。
(学生七嘴八舌地“炫耀”着,一张张小脸上满是自豪和兴奋。于是,准备个别试背的环节临时改为集体齐背。)
师:那么,你们还会背李白的其他诗吗?他可是位大诗人啊,他写的诗可多啦!
生1: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越女词》
生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生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生4: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
(虽然班上只有那么五六个人会背这些课外学来的诗,我已感到非常欣慰。毕竟,他们才是刚刚踏入二年级的小学生啊!而从这些孩子自豪的表情和其他孩子歆慕的目光中,我想到了这样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李白乘舟将欲行”,就让孩子们乘着李白的扁舟,由此驶出去,然后,飞起来!)
2、 从《铁杵成针》到《梦笔生花》
师:关于李白,你们知道什么?
生:他是唐朝的大诗人。
师:那么,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李白的故事吗?
生1:我知道《铁杵成针》的故事。(讲故事)
生2:我知道李白让高力士给他脱靴、让杨国忠给他磨墨的故事。(讲故事)
师:(看见没有人发言了)下面,我来讲一个关于李白的故事,名字叫《梦笔生花》。(讲故事)
(抓住“李白”,由李白的诗讲到李白的人,学生对李白有了较深入的认识,这必将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引了一个方向。而学生不求甚解、率性而为的阅读的确需要教师适时地提升和引导。)
二、望明月:明月何时照我还
从“举头望明月”到“千里共婵娟”
(月亮,这千百年被众多诗人所吟咏之物,在它身上寄托了多少感人的情怀。我很想让孩子们对这一点有所感悟,让他们从小在心里也植下这充满文学色彩的“月亮情结”。)
师:为什么李白望见明月,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故乡呢?
(沉寂了几秒钟,几只大胆的小手举了起来。)
生1:月亮照着李白,李白觉得很孤单,就想念亲人了。
生2:李白想,我看到了月亮,亲人们肯定也在看月亮,要是能和他们一起看就好了。
生3:李白看到月亮里有嫦娥,嫦娥身边有小白兔陪着,可他却孤零零一个人,很难过,于是,就想念家乡了。
师:大家的答案真精彩。的确是这样啊,月亮自古以来就被那些浪迹天涯的游子们寄托了浓浓的感情。许多诗人都曾写过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你们还会背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吗?
生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生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生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师:这么多描写月亮的诗,可见诗人们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情感,自古以来咏月的诗词不计其数。刚才的“明月何时照我还”表达的就是王安石思念家乡的感情,和李白见到明月的感情是一样的。老师再给大家补充一位文学家的词,是苏轼的《水调歌头》。苏轼,还有印象吗?
生:《古诗文诵读》上有苏轼的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师:今天,老师教大家一句词,是苏轼在中秋节想念弟弟而写的。(板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们看,这里面有月亮吗?
(学生茫然,摇头)
师:(笑)这里的“婵娟”就是指嫦娥姐姐,古代人就称月亮为“婵娟”啊!
生:哦,原来月亮还有一个名字啊!
(以“月亮”为源头,引领学生走入广阔的文学世界,初步感知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特别是古典文学的兴趣。浓浓的语文情怀,在融融的月光之下,在师生共筑的美好的氛围中悄悄弥散,蔓延……)
三、思故乡:故乡今夜思千里
从“低头思故乡”到“近乡情更怯”。
师:有谁不热爱自己的家乡呢?当诗人远离家乡,孤身在外,看见明月,就格外地想念家乡、想念亲人了。《古诗文诵读》上就有描写思乡的诗,大家还记得吗?
生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生2: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生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师:这首诗是我们二年级下册的《古诗文诵读》上的,我们还没学到,你已会背了,真了不起!老师也教你们一首思念故乡的诗。(出示: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学生自由吟诵,感受诗歌意境。)
(由李白的“思故乡”引发羁旅诗人的“思乡诗”,学生对李白的思乡之情有了更深切的领会,这堂课所达到的意境也更显深广、阔大与深沉。)
【后记】
教师的素质永远是最重要的。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般性学习(本文略去)——深入发掘——向深处拓展。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跳起来摘到果子的过程;也是个从“教材”出发,进入更深广境界的过程。由“李白”到“月亮”再引出“故乡”,教师抓住这三个切入点,形成良好的可开发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从而体现了“语文就是语文,但又不仅仅是语文”这一境界。这堂课中,充满着诸多“情结”:“李白情结”、“月亮情结”、“故乡情结”,归根到底,这一切都属于“文学情结”,或称“语文情怀”。在一片融融月光的照耀下,升腾起的是如诗如画、如烟如雾的语文情怀的氤氲。
由此我想到了我最近遭遇到的一件事:我给一位朋友的女儿辅导语文,她上五年级,在一所据说教学质量不错的学校读书(所谓“教学质量不错”应该是指小学升重点中学的概率较高吧。其它方面的标准,世人好像并未纳入衡量的标准之列。)给她讲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的故事,她反问我:“苏东坡是谁?”我说:“你们不是才学过苏轼的《题西林壁》吗?苏东坡就是苏轼啊!”她这才恍然大悟。这便罢了,我提到了《秋天的怀念》,问她作者,她居然不知道史铁生。我问“你们上课时老师不给你们介绍作者吗?”她说:“我们老师从来不给我们讲课外的东西。他只是照本宣科。”我想“照本宣科”也该介绍作者吧,书上印着作者的大名呢。
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一个身残志坚的人,精美绝伦、深沉委婉而又韵味深长的《我与地坛》的作者,该是多么好的教学资源啊!而身为语文教师,竟然熟视无睹,将之轻易错失!这多么令人遗憾。我为这位教师悲哀,更为遭遇这样老师的学生们感到悲哀。
我崇尚安徽名师薛瑞萍的一段精彩言论:“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大家现在谈得比较多的是方法的探索与改进:教程怎样设计,课件怎样制作,多媒体怎样应用,学生怎样调动……教师的底蕴和学养则少被提及,似乎现代化的教学就是按动鼠标和敲击键盘,似乎教师的作用只剩下了组织和引导——这实在是一种偏颇。”
我喜爱北京清华附小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的精辟论断:“教师的素质永远是最重要的。……技术的先进并不代表理念的先进。从很大程度上讲,就人文教育而言,推动其前进的不是手段,而是思想;不是那些精于弄巧、疏于深思的“新星”,而是那些认准方向、劳作不息的普通教师。……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就这样在四季的轮回中,伴随着学习、鉴赏、思考、表达的快乐,学生成长着、幸福着。”
是的,我想成为薛老师所说的具有“底蕴和学养”的教师,我想成为窦老师所言的“认准方向、劳作不息”的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着,幸福着。
佛说:自度度人。
我愿意在提升学生读书境界的同时,也跟随着学生,远航,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