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科利亚的故事篇一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不一样。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将会告诉我们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
故事的题目是……(师出示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木匣是什么东西呀?
生:是木盒子。
师:你真棒。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是通过查字典知道的。
师: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能通过查字典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二、检查预习,认读字词
师:要读懂这个故事,必需先闯字词关,准备好了吗?先开哪列火车?
(生纷纷踊跃举手)
(师出示生字卡,生开火车读生字,读对的全班跟读,读错的指名协助正音)
师:火车顺利地到达终点,有的火车还开得挺快的呢!现在我们把字娃娃带到词语 里来读读吧!
(师出示课件,生齐读生字词)
师:“免得”“懂得”的“的”应该读轻声,请同学们再把这两个词语齐读一遍。
(生读“免得”“懂得”两个词语)
(课件出示多音字)
师:谁来读读这三个词语或短语。
(指名读)
师:你们真棒!都读对了!老师送你们每人一个大拇指。
(师送给同学“大拇指”,全班齐读那三个词语或短语)
三、初读感知,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一定迫不和待地想知道故事的内容,那就请你们赶快打开书本,用自身 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读,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假如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就请你们在文中的空白处画上问题泡泡吧!
(生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1:课文讲科利亚埋木匣的事。
师:有没有补充的?
生2:还写科利亚找到了木匣。
师:科利亚什么时候埋下木匣?什么时候找到埋下的木匣呢?
生3:科利亚四年前埋下木匣,四年后又挖到了木匣。
师:很好!四年前也就是文中提到的什么时候?
生4:战争开始的时候。
师小结、板书:战争开始 埋木匣
四年后 找木匣
师:同学们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大胆地提出来吧!
生1:老师,什么叫手锯?
师:老师这儿刚好有图片,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手锯”图片)
师:这又是什么?
(课件出示“斧头”“冰鞋”图片让同学认识。)
生齐答:斧头、冰鞋。
生2:科利亚为什么要把木匣埋起来?
生3:因为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里来了,东西不能都带走。
生4:法西斯是什么?
生5:是一座城市。
局部生答:不是。
生6:是一个人。
师:也不是。法西斯是德国侵略者的代号。
生7:这场战争是怎样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不错。老师送你个“大拇指”。
(送给生7一个“大拇指”)
师:是这样的。这场战争指苏联的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苏 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4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战争的胜利。现在,大家明白了吗?
生齐答:明白了!
生8:老师,我想提个问题。为什么科利亚走十步找不到木匣,妈妈走三十步却能找 到木匣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考虑价值,老师送你一个“大拇指”。谁能解答?
(送给生8一个“大拇指”)
生9:因为妈妈过了发育期,个子不会长高,步子也不会再变了。
师:你的回答真精彩。老师同样送给你一个“大拇指”。
(送给生9 一 个“大拇指”)
生10:课文的题目为什么不改为“科利亚挖木匣”?
师:哎呀!连老师都不会想到提这样的问题。你可真会考虑!
生9:老师。我知道。因为课文除了写科利亚挖木匣,还写到他埋木匣。假如以“科 利亚挖木匣”为题,那就不完整了!
师:真是了不起。老师由衷地称誉你们,问得好,答得妙,每人各得一个“大拇 指”。
(送给生9、生10每人一个“大拇指”)
(生情绪高涨,踊跃举手要求发言)
师:还有一些同学要发问,你们暂时把问题存起来,先帮老师解决个问题,行吗?
(课件出示:科利亚是怎样找到木匣子的?让我们来交流交流。)
师:自身再读读课文,在文中找找答案。然后到小组内和其它同学交流交流。
(生自由读课文,考虑。小组讨论、交流)
三、突破重点,感悟交流
师:谁先来说说。
生1:科利亚是通过认真考虑找到木匣的。
生2:科利亚量了五步找到木匣。
师:你们回答得都不错,现在我们来看看科利亚是怎么考虑的?
(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的内容,齐读)
师: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和我做个跨步竞赛。谁愿意?
(生踊跃举手,点一名同学上台)
师:我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请你按平时走路的步子向前走十步。老师也走十步, 下面的同学一起数。
(生和师一起向前走10步)
师:从刚才的演示,你们明白了什么?
生1:老师十步走得比较远。
生2:老师的个子高,步子大,洁兵的个子矮,步子小。
师: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呀!科利亚就是这么想的。战争开始时,科利亚从家门口 向前走几步埋下木匣?
生齐答:十步(师用“脚印”演示)
师:当时他的步子怎样?
生齐答:步子小。(师板书:步子小)
师:四年后,科利亚的步子怎样?
生齐答:步子大一倍,(师板书:步子大一倍)
师:所以现在只要走几步就可以找到木匣呢?
生齐读:五步。(师用“脚印”演示)
师:最后科利亚有没有找到木匣呢?
生齐答:有。
师:文中哪个词语说明结果和他想的一样?
生:果然。
师:很好。请同学们一起把第十二自然段齐读一遍。
(课件出示第十二自然段,齐读)
师: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课件出示第十三自然段,齐读)
师:是啊,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师板书: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师:这个故事使我们很受启发。同学们愿意再来读一遍课文吗?
生齐读:愿意。
(生齐读课文)
四、联系生活,观察发现
师:我们的周围哪些在起变化呢?请同学留心观察一下,看看有没有新发现。下节 课我们再来交流交流。
【自我反思】
这节课我上得轻松洒脱,同学学得开心自在。
我想问题是小朋友们学习的动力。我设计了让同学大胆质疑,师生一起解疑,把提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同学,同学兴致高涨,踊跃发问。分别提出一些意想不到且很有考虑价值的问题,令我惊喜。这不由使我想起保守教学,以前老师一问一答,同学围着老师的问题转,老师的答案是的规范,同学的思维经常被束缚。可怜的小朋友只能成为知识的接受者,没有争议,没有创新,不懂的问题只好“珍藏”在心里。
“教师应越来越多地激励考虑,越来越成为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协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句话,让我回味无穷。
【同行研讨】
这是《科利亚的木匣》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是一堂别具一格的语文课,教师和同学都体验到了课堂生活的快乐。剖析这堂课,我们发现,这节课,有几个亮点值得一说:
科利亚的故事篇二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学习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认读生字词语。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同学们,通过预习你都了解了什么?生自由说。
②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匣”:读准音:联系木盒子识记形,了解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开火车认读字词。
③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④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尝试帮助老师完成板书:()木匣→()木匣()
⑤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a.教师指导学生用朗读的方式告诉大家: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b.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c.教师引读: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学生接读第三自然段。
妈妈埋的东西同柯里亚的有什么不同?
四、指导书写
1、生说说书写需要注意的生字。
2、师范写,生书空。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a.引导学生找出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科利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
b.重点指导学习第十一自然段。
②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启发学生自己上黑板画线段图表示科利亚现在每一步的大小,应该画几步。
c.联系上文,让学生说说第十二自然段中“果然”的意思。
d.分角色朗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b.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二、学习写法
课文用了怎样的写法?
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26 柯里亚的木匣
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一切在变
科利亚的故事篇三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 ,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 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 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四)指导朗的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六)指导造句
1.分析句子(幻灯出示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如: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妈妈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七)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九、板书设计
15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四年前和四年后的年龄变化,步子和步数变化的对比,明白“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有助于突破难点。
科利亚的故事篇四
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 ,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导读法。
三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 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一)复习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四)指导朗的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六)指导造句
1.分析句子(幻灯出示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如: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妈妈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七)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15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通过四年前和四年后的年龄变化,步子和步数变化的对比,明白“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有助于突破难点。
科利亚的故事篇五
《科利亚的木匣》主要教学环节
一,检查预习,疏理线索,整体感知
1,游戏方式检查生字
①认字大迷宫(多媒体课件) ②玩玩词语魔方(自制教具)③ 我会读(开火车等方式)
2,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谁 做了什么事
二,学习埋木匣部分
1,自读第1,2段,划出写埋木匣的句子,反复读句子.
2,边读边想想,科利亚心里在想什么
三,学习挖木匣部分
第一次挖木匣
1,学生读第8,9自然段,体会科利亚的心情.理解仍然.
2,指导朗读,从读得正确流利到有感情.
第二次挖木匣
1,学习第11,12自然段,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
2,自读科利亚说的话,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与同伴议论,师生交流)
3,用图示法帮助学生理解大了一倍.联系上下文理解果然.
4,朗读读11,12自然段
四,悟道理
1,师生合作朗读13自然段
2,引向课外
《科利亚的木匣》教后说课
一,说教材
《科利亚的木匣》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了自己的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通过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这是课文表达上的特点.从教材出发,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 本课目标设定为1,认识生字2,理解仍然果然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4,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 周围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5,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其中要达成的第4个目标也正是本课要突破的一个重点难点.三个难度渗透整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高.
二,说教法,学法
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爱提问受发现,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喜欢参与多种游戏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在感兴趣的,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学习,享受阅读的快乐.
三,本堂课教学的主要特点
(一)大胆取舍,长文短教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而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我们提供给他们的学习菜单不能不经过精心的筛选.要选择那些最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材料,最利于实现预习目标的材料来学习探究.在认真钻研教材后,我依据课文写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这条线索,抓住三个点来教学:埋 1,2自然段,第一次挖第8段,第二次挖及启示第11,12,13段.语文学习是讲究效率的,语文学习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实践证明这样的处理是妥当的,也避免使整篇文章来讲字词的琐碎分析讲解,突显了重点.
(二)多种方式推进语文的学习
1,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新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体验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体验文本作者的喜,怒,哀,乐.第一部分以科利亚一边埋一边在想什么为话题,引领学生读文,体验文中角色的内心世界,第二部分以科利亚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为话题,来对话,来指导朗读.课堂上,我分明感觉到了孩子们的心与科利亚的心通过对话紧密联系在一起.
2,朗读
朗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手段,通过读文,情感得到熏陶;通过读文,理解和积累语言;通过读文,学习写作表达方法.这节课的朗读有两点可取:①朗读做到有层次.从正确,流利到有感情;②如何做到有感情呢,当然由于读文的主体不同,应当呈现出来的方式也就不同,但最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去体验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通过朗读展观给大家.我印像深刻的是第8自然段朗读的教学,我分明看到孩子们由读不通到读得正确流利再到读得有滋有味.
3,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第三个点是文本重点,我采取的方式是:学生自主质疑——通过讨论,探究解疑——领悟语言文字.首先让学生读句质疑,接着让学生和周围的小伙伴们讨论想办法解决问题 ,然后师生合作完成板书图示,最后回到语言文字,齐读课文.
(三)开发课程资源,服务于语文学习.
新课程倡导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动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自行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如理解大了一倍,让学生们自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来理解.然后请学生观察自己的周围起了什么变化来引领学生走向生活更广阔的天地.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朴实,真实,扎实.我认为这节课始终凸现语文课的本色.语文学习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支撑点.我们读文,我们交流体验,进行对话,我们合作探究,都是为我们学习语文所服务的.语文学习是整个课堂的灵魂.短短的四十分钟,孩子们感受到了语文学习是快乐的,幸福的,学得有滋有味.
科利亚的故事篇六
执教者:东山县实验小学 林睿谦
评析者:东山县实验小学 江丽芳
教学内容:《科利亚的木匣》(语文人教实验版)第五册
课例实录: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不一样。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将会告诉我们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
故事的题目是……(师出示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木匣是什么东西呀?
生:是木盒子。
师:你真棒。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是通过查字典知道的。
师: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能通过查字典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二、检查预习,认读字词。
师:要读懂这个故事,必须先闯字词关,准备好了吗?先开哪列火车?
(生纷纷踊跃举手)
(师出示生字卡,生开火车读生字,读对的全班跟读,读错的指名帮助正音)
师:火车顺利地到达终点,有的火车还开得挺快的呢!现在我们把字娃娃带到词语 里来读读吧!
(师出示课件,生齐读生字词)
师:“免得”“懂得”的“的”应该读轻声,请同学们再把这两个词语齐读一遍。
(生读“免得”“懂得”两个词语)
(课件出示多音字)
师:谁来读读这三个词语或短语。
(指名读)
师:你们真棒!都读对了!老师送你们每人一个大拇指。
(师送给学生“大拇指”,全班齐读那三个词语或短语)
三、初读感知,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故事的内容,那就请你们赶快打开书本,用自己 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读,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如果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就请你们在文中的空白处画上问题泡泡吧!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1:课文讲科利亚埋木匣的事。
师:有没有补充的?
生2:还写科利亚找到了木匣。
师:科利亚什么时候埋下木匣?什么时候找到埋下的木匣呢?
生3:科利亚四年前埋下木匣,四年后又挖到了木匣。
师:很好!四年前也就是文中提到的什么时候?
生4:战争开始的时候。
师小结、板书:战争开始 埋木匣
四年后找木匣
师:同学们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大胆地提出来吧!
生1:老师,什么叫手锯?
师:老师这儿刚好有图片,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手锯”图片)
师:这又是什么?
(课件出示“斧头”“冰鞋”图片让学生认识。)
生齐答:斧头、冰鞋。
生2:科利亚为什么要把木匣埋起来?
生3:因为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里来了,东西不能都带走。
生4:法西斯是什么?
生5:是一座城市。
部分生答:不是。
生6:是一个人。
师:也不是。法西斯是德国侵略者的代号。
生7:这场战争是怎样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不错。老师送你个“大拇指”。
(送给生7一个“大拇指”)
师:是这样的。这场战争指苏联的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苏 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4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战争的胜利。现在,大家明白了吗?
生齐答:明白了!
生8:老师,我想提个问题。为什么科利亚走十步找不到木匣,妈妈走三十步却能找 到木匣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思考价值,老师送你一个“大拇指”。谁能解答?
(送给生8一个“大拇指”)
生9:因为妈妈过了发育期,个子不会长高,步子也不会再变了。
师:你的回答真精彩。老师同样送给你一个“大拇指”。
(送给生9 一 个“大拇指”)
生10:课文的题目为什么不改为“科利亚挖木匣”?
师:哎呀!连老师都不会想到提这样的问题。你可真会思考!
生9:老师。我知道。因为课文除了写科利亚挖木匣,还写到他埋木匣。如果以“科 利亚挖木匣”为题,那就不完整了!
师:真是了不起。老师由衷地称赞你们,问得好,答得妙,每人各得一个“大拇 指”。
(送给生9、生10每人一个“大拇指”)
(生情绪高涨,踊跃举手要求发言)
师:还有一些同学要发问,你们暂时把问题存起来,先帮老师解决个问题,行吗?
(课件出示:科利亚是怎样找到木匣子的?让我们来交流交流。)
师:自己再读读课文,在文中找找答案。然后到小组内和其它同学交流交流。
(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三、突破重点,感悟交流。
师:谁先来说说。
生1:科利亚是通过认真思考找到木匣的。
生2:科利亚量了五步找到木匣。
师:你们回答得都不错,现在我们来看看科利亚是怎么思考的?
(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的内容,齐读)
师: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和我做个跨步比赛。谁愿意?
(生踊跃举手,点一名学生上台)
师:我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请你按平时走路的步子向前走十步。老师也走十步, 下面的同学一起数。
(生和师一起向前走10步)
师:从刚才的演示,你们明白了什么?
生1:老师十步走得比较远。
生2:老师的个子高,步子大,洁兵的个子矮,步子小。
师: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呀!科利亚就是这么想的。战争开始时,科利亚从家门口 向前走几步埋下木匣?
生齐答:十步(师用“脚印”演示)
师:当时他的步子怎样?
生齐答:步子小。(师板书:步子小)
师:四年后,科利亚的步子怎样?
生齐答:步子大一倍,(师板书:步子大一倍)
师:所以现在只要走几步就可以找到木匣呢?
生齐读:五步。(师用“脚印”演示)
师:最后科利亚有没有找到木匣呢?
生齐答:有。
师:文中哪个词语说明结果和他想的一样?
生:果然。
师:很好。请同学们一起把第十二自然段齐读一遍。
(课件出示第十二自然段,齐读)
师: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课件出示第十三自然段,齐读)
师:是啊,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师板书: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师:这个故事使我们很受启发。同学们愿意再来读一遍课文吗?
生齐读:愿意。
(生齐读课文)
四、联系生活,观察发现。
师:我们的周围哪些在起变化呢?请同学留心观察一下,看看有没有新发现。下节 课我们再来交流交流。
自我反思:
这节课我上得轻松洒脱,学生学得开心自在。
我想问题是孩子们学习的动力。我设计了让学生大胆质疑,师生共同解疑,把提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致高涨,踊跃发问。分别提出一些意想不到且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令我惊喜。这不由使我想起传统教学,以前老师一问一答,学生围着老师的问题转,老师的答案是唯一的标准,学生的思维常常被束缚。可怜的孩子只能成为知识的接受者,没有争议,没有创新,不懂的问题只好“珍藏”在心里。
“教师应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句话,让我回味无穷。
同行评析:
这是《科利亚的木匣》第一课时的教学实录,是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教师和学生都体验到了课堂生活的快乐。剖析这堂课,我们发现,这节课,有几个亮点值得一说:
首先,在识字教学上,能遵循三年级学生识字的水平、特点,让学生预习,通过查字典等多种渠道,运用以前学过的识记生字的方法,自主识字,培养自学能力。课堂上,教师采用“开火车认字学词”“多音字重点提示”的方法,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这样,真正做到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花的时间少,却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在“初读感知”这个环节,安排“质疑问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问题 ”,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由于问题的存在,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与解答,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以及精彩的回答,完全出乎老师的意料。在这个教学环节,学生的心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再次,在理解课文内容这个环节,以“重点问题”为线索,抓住重点段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科利亚的木匣》篇幅较长,段落较多,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段讲解,所费时间多,效果也不好。这节课,林老师抛出问题:“科利亚是怎样找到木匣子的?”通过讨论交流、引出重点段落(9—11),在反复诵读中,采用“比跨步”“摆脚印”的方式,知道了科利亚是怎样找到木匣子的,并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总之,这节课,林老师始终用赞赏、尊重、呵护的语言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始终以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与教师平等相处,与文本进行自由的对话,在语文学习中感知自己、发现自己、提升自己!
(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科利亚的故事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卫国战争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导入新课。
在人们的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的事能给人以启发。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
本课是苏联作家左琴科写的。课文中的“战争”指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于1944年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差不多用四年的时间,本文就是写在那几年中发生的一件事。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2、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3、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4、出示生字卡片,理解部分词语。
5、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什么事?
(3)指名汇报:
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4、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埋木匣:1~3自然段
挖木匣:4~12自然段
受到启示:13自然段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
3、通过学习,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一、导入新课:
二、品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让学生边带着问题默读思考,边填空。
出示填空题:
科利亚埋木匣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埋本匣的地点是(从他家门口十步远)。
妈妈埋箱子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埋箱子的地点是(从她家门口三十步远)。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心细,想得周到)
(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练习用“只……就……”的句式说话。
(5)1----3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写科利亚埋木匣。
2、学习课文第4——12段:
(1)出示思考题:
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妈妈是怎么挖的?
你怎样理解妈妈说的话?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3)个人读之后,小组学习讨论。
(4)边读课文,边填空:
妈妈挖箱子的时间是(四年之后,法西斯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家乡的时候),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5)出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妈妈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比较句子,体会“如果……就……”的用法,练习用其说一句完整的话。
比较两个句子:一个是妈妈的原话,一个是去掉“如果……就……”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表达意思有什么不同。
“如果……就……”是假设句,先假设那么去做,就会出现后来的结果。
用“如果……就……”练习说话。
(6)学习课文8~12自然段:
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填空:
科利亚从家门口(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没有找到匣子。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读句子,说说自己的发现。
(7)学习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学生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利亚心想: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法西斯挖走。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
(8)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二是找到了为什么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
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9)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2)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另一方面体会“不光……还……”的用法。
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关联词“不光……还……”,表示递进关系。科利亚找到了木匣,比找到木匣还更进一步的意义是,他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三、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前后之间的联系。
四、总结全文。
科利亚的故事篇八
[案例]
【教学要求】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抓住重点词句,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从而读懂课文.
3,学会本课5个生字.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名,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的反应都很快,为了表扬大家,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科利亚(板书).科利亚是前苏联的一个孩子,他有许多小宝贝——冰鞋,小斧头,小手锯等等,你有自己的小宝贝吗 你喜欢它们吗科利亚像你们一样,特别喜欢自己的小宝贝.由于特殊的原因,科利亚把他的这些小宝贝装进一个木匣里,从家门口起数了十步,埋了起来.四年以后,科利亚又从家门口数了十步挖这个木匣,他能挖到吗 (有的同学会说能,有的会说不能)到底能不能挖到呢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就知道答案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
二,预习课文
1,整体感知:本篇课文的范读.
2,自学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3,学生根据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检查自学效果:
⑴ 同桌相互听,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和停顿不当的地方.
⑵ 指名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⑴ 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 请找出有关动词.后来他又是怎样挖木匣的
⑵ 通过这件事他懂得了什么
2,学生按思考问题自学,再四人一组讨论.
3,师生交流思考题⑴
⑴ 指名读与问题相关的语句.出示句子理解1,抓住"刚学数数"和"只会数到十"作重点理解.再通过找几个动词"放,盖,踩,撒",让学生体会科利亚做事心细,想得很周到,抓住这几个词指导朗读.
⑵ 设疑:科利亚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埋木匣的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着重理解:一是为了躲避战争灾难,东西多,不能都带走;二是由于受到了妈妈埋东西的启示.
⑶ 过渡导语:四年之后,科利亚回来了,他又是怎样挖木匣的
指名读有关段落,并出示句子理解2:
从"家门口","量了十步","挖呀,挖呀","很深了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你体会到什么 (坑挖得很深,范围也很大,结果怎样 "仍然没找到"."仍然"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后,正确解释)
科利亚没找到木匣,他当时怎么想
(算术不管用 被别人挖走了 )
指名回答并读出有关段落,以排除以上两种想法.
科利亚想出原因了吗 (读出有关段落).
科利亚怎样挖木匣的 出示句子理解3.
"果然"什么意思 (生答后出示正确答案).
师生交流思考题⑵
⑴ 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出示句子理解4
⑵ 设疑:除了人在长大,步子在变大,周围还有什么在起变化
(战争开始时,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四年后,战争结束了,科利亚上小学了,能数到100了……)
四,总结,扩展
请同学们想一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在发生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
对发生变化了的事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是要
根据事物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1,分角色读.
2,开火车读(一人一句).
3,分段读.
二,指导生字书写
1,指导学生字形笔顺(同步识字).
2,抄写含有生字的新词两遍.
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埋木匣 四年前 5岁 步子小 数了十步 变化
挖木匣 四年后 9岁 步子大了一倍 数了五步
[反思]
今天我想记录课堂上的一段导语:
课前布置学生带自己的成长记录册或小时候的照片
师:有没有同学带来自己的成长记录册 (翻开印有出生时孩子小手印,小脚丫的一页)大家看,这是王平同学出生时手和脚的样子.现在请他用手比一比.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生:他的手长大了,都是当时的两三倍了.
生:刚出生时我们特别小.
师:大家再看看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在慢慢地长大,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
师:对!不仅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很多事物都在时时刻刻变化着.你们看,我们开学时种的花已经开了,校园里的树也长高了.孩子们,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生活小事中往往蕴藏着很深的道理.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使很深的道理易于学生接受,同时也能够激起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这种导入方法自然生动,将生活和阅读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激发了学生对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
科利亚的故事篇九
教学目的: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教育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办法。
2、学习生字新词。能用“仍然”、“果然”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根据“思考·练习”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了解科利亚挖着木匣的原因;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学文明理,懂得事物总在不断发展变化。无论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了变的眼光对待它,而是要根据事物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
教具准备:课文内容录像带,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生活中的事往往能给人以启发。围绕着科利亚的木匣发生的事就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二、观看录像,了解课文大意
边看边想:这篇课文围绕科利亚的木匣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指导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如何分段?
2、重点讨论:第四自然段的归并。
交流:这一段主要讲四年以后的事情,应归并到下一段。
3、归纳段意。
指点:可根据小标题,归纳各段段意。
要求:作为段意的句子要简练、完整。
四、学习第一段“埋木匣”
1、指名读第一段课文。
边读边想:把第一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2、重点讨论:
(1)两层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一层写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第二层交代他埋木匣的原因。)
(2)如果调换叙述顺序,先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然后写他是怎样埋的,与原文相对比哪一种写法好?好在哪里?
(先写科利亚埋木匣,后写埋的原因,设置了悬念,可激起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
3、质疑。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段内容
提问:妈妈和科利亚是在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根据回答,相机板书)
二、学习第二段“挖木匣”
1、默读课文,圈画有关词句,讨论填写表格。(投影出示表格)
2、指点:
(l)妈妈为什么能很快挖出箱子?
(2)科利亚为什么开始没有挖到木匣,后来又为什么挖着了?(根据回答,相机板书)
3、重点理解文中两次描写科利亚挖匣子的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用“果然”、“仍然”说话。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带横线的部分,理解句意。(投影出示句子)
(1)科利亚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科利亚尽力去挖,挖得深、挖的范围大,结果都没有找到匣子。“仍然”说明科利亚无论是朝左边挖还是朝右边挖,都和把坑挖深没找到匣子的情况一样。)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匣子。
(科利亚想出了找不到木匣的原因,还想出了找到木匣的办法,然后按所想的方法去挖,结果找到了。“果然”说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三、学习第三段“受到启发”
1、指名用高兴的语气读第三段。
思考:科利亚通过动脑筋挖到了匣子,从这件事中,他懂得了什么?
2、理解句子: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投影出示句子)
(1)用陈述的语气说出“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一句的意思。
(2)想一想、说一说:“周围的一切”在文中指什么?你还想到了什么?说说身边类似的事和处理的方法。
四、说话练习
用“不光……还……”这个关联词说说学了这篇课文的收获。
五、总结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物都在不断变化,我们应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多动脑筋,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方法。
科利亚的故事篇十
(课前布置学生带自己的成长记录册或小时候的照片)
师:有没有同学带来自己的成长记录册?(翻开印有出生时孩子小手印、小脚丫的一页)大家看,这是王平同学出生时手和脚的样子。现在请他用手比一比。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生:他的手长大了,都是当时的两三倍了。
生:刚出生时我们特别小。
师:大家再看看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在慢慢地长大,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
师:对!不仅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很多事物都在时时刻刻变化着。你们看,我们开学时种的花已经开了,校园里的树也长高了。孩子们,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生活小事中往往蕴藏着很深的道理。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使很深的道理易于学生接受,同时也能够激起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这种导入方法自然生动,将生活和阅读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激发了学生对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
科利亚的故事篇十一
《科利亚的木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了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通过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这是课文表达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在感兴趣的、主动的、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情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体验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着力给学生创设自主、创作、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方式,享受阅读的快乐。
课堂实录
一、检查预习、疏理结构、整体感知
(一)导入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会不一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6课《科利亚的木匣》说的就是这么一个理儿。这可是一个生动而有趣的故事,让我们怀着期待的心开始今天的学习,来,齐读课题。
(学生精神抖擞地带着期待的神情读课题两遍)
(二)游戏活动“认字走迷宫”,检查生活读音。
师:昨天,同学们都回家认真做了预习,课文里的生字都认识了吗?
生:(很自信地):认识。
师(怀疑):我可不信,我要来考考大家。我知道走迷宫呀,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一种游戏啦。今天我送给大家一件礼物就是玩一个“认字走迷宫”的游戏。注意听,迷宫里藏着许多生字,当它跳出来时,大家准确、整齐地认读两遍后,就可以继续前进。
(学生听了以后,脸上充满了好奇的神情,注意力很集中)
(课件出示“认字走迷宫”,学生认读生字)。
●当读到“懂”、“匣”、“抢”字时,没读准。生字上跳出音节,请小老师来教读两遍,全班再齐读。
●当读到“难”字时,先读课文里带字词语“难过”,再读生字。老师点明这是一个多音字,再请小朋友说出另一个读音,并组一个词。
(三)游戏活动“魔方轻轻转”,检查验读准词语的读音。
师(高兴,神秘):啊哈,大家齐心协力走出了迷宫,你看,迷宫城的主人还奖给我们一个神奇的魔方。(课件出示)
师(拿出教具词语魔方):“小朋友们快看,神奇的词语魔方来到了我们的教室里。现在,我们来玩第二个游戏——魔方转转转。转到哪个词语大家齐读两遍,读得正确、整齐。魔方转起来——”
(学生兴致勃勃地读词):冰鞋、斧头、手锯、免得、算术、仍然,在读“算术”和“仍然”时有困难,老师教读两遍。
(四)默读课文,疏理结构。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课文都读得比较熟了吧!好,请大家默读一遍,读完后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打开课本后,静静地默读,并思考)
生:课文讲了科利亚5岁的时候,埋下了他的“小木匣”,过了四年,又挖出了木匣,还从这件事中,获得启发,懂得了一个道理。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引导着,让他说清楚,说通顺,并板书“埋、挖、启示”。
这部分教学通过球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认字走迷宫”和“魔方转转转”来检查了预习中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通过默读全文,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来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二、学习“埋木匣”(课文第1、2段)。
师(津津有味地):这个故事发生在科利亚的故乡,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
科利亚和妈妈奶奶决定离开村子,到喀山城去躲避。临走时,妈妈把有些重要的东西放在大箱子里,埋在了地下。科利亚还小才只有五岁(同时贴出图片“小科利亚”,只会数10。那他是怎么埋他的小木匣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1、2自然段,划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学生读文,边读边拿起笔进行勾划。)
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并句段)
师(鼓励):哪个同学敢单独来读读这两段,看看能不能读得正确、流利
生读。
师表扬学生读准了几个多音字的和难读的词语。如“数”“盛”“小玩意儿”“铲子”。
全班也读读这几字和词语。
师(疑惑地):同学们自己再小声地读读,边读边想,科利亚一边埋木匣一边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生(读完后,认真思考、揣摩)
生:我觉得科利亚当时的心里是十分喜爱粉的木匣的
生:他心里想,这些心爱的小玩意儿,我是多么舍不得啊!
生:他要走时后,把所有心爱的小玩意儿,先装进木匣,还埋起来。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再体会当时科利亚心里想什么。(课文用红线划出“他……”)
生读,再想。
生:他心里想,我要把小木匣埋好,不要让别人发现了。
生:小木匣千万别丢了,以后我回来时,还要把它们找出来玩呢?
师:那你们又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生:你看他还用脚踩实,所以我觉得他埋得很认真,是不想让别人了现了,把他的宝贝小木匣给挖走了。
师:是呀,科利亚是多么喜爱他的小木匣,埋得多认真呀!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段话,一边读一边学着像科利亚的样子“埋小木匣”。(学生不由自主地站起来一边读课文一边做动作,特别“埋、挖、撒”这几处,演得很贴切)
师:我想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科利亚埋木匣的方法,位置。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看。
生:他从家门口……
师(反问):几步呀
生:十步
生一边数数,师一边画线段图。
师:啊,终于把小木匣埋好了。他是多么高兴,多么激动呀!怎样读才能表现出科利亚的心情的变化呢?大家自己读读看。
学生开始练读,有的学生边读边停下来想想,有的学生边读边做动作,有的学生和周围的伙伴交流朗读。
师:现在谁来读好这段读,让我们都体会科利亚心情的变化呢?其它同学都要竖直耳朵,用心听听,看看他哪些地方读得好,能表现科利亚当时的心情。
请一生读,读得正确、流利,但没有什么感情的变化。
生:xx同学,你读得很流利,但是我觉得“挖呀、挖呀”应该读慢点儿,表明科利亚挖得很认真,挖得时间比较长了。
生:读“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要强调,读还是“没有找到”脸上这时应该现出有点焦急的神情,因为他当时心里想,怎么会没有呀,到哪儿去了呀。
生:当科利当最终找不到时,脸上应该表现出失望的神情到最后可以读慢点。
生:我认为还应该强调读“仍然”。
师:那再请一个同学来试试。(课件出示:标出“挖呀、挖呀”)老师有意请了一个朗读基础较好的孩子来读,起个示范的作用。
这个小女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还配合了合适的神情,动作,读完以后大家教自由地送给她掌声。
师:让我们大家一齐来读,相信也能读得更捧。
学生齐读,读得有滋有味,声情并茂。
三、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即第一次“挖木匣”。
师: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时间过得很过一晃四年过去了。你看科利亚长大了,个子长高了,步子也变大了,成为了一个英俊的少年(贴出大科利亚)。他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他们终于回到了故乡,妈妈迫不及待地来到原来埋箱子的地方,挖出了箱子,全都在,多让人高兴呀,而科利亚呢?那种激动,期待的学习更别说了,眼看终于要和分别四年的心爱的小木工加重逢了,可正当他兴冲冲的地开始挖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
生朗读第8段
师:同学们也来读读这段,想想科利亚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们小声地反复读了几遍这段话,有的学生还动笔做了一些句划圈点。
生:刚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分高兴、后来当木匣分找不到时就变得很着急了。
生:想到要挖到木匣了,科利亚多高兴呀,于是他动手开始挖,可是坑已经挖得很深了,咦,怎么没有了,他那个时候心里肯定有点着急,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还是没有,他泄气了,不高兴了。
生:不单是泄气,因为他无论如何找,都没有找到心爱的小木匣,该是多么失望啊。
师:同学们紧紧抓住了科利亚的动作来体会科利亚的心情,值得赞赏,使我仿佛边浮现了科利亚的当时挖木匣的情景。那大家把这段多读几遍。
四、练习第10、11、12段,第二次“挖木匣”。
师:是啊,挖不到木匣,科利亚该多失望啊,正在这时候,小伙伴们围上来了,都朝科利亚说,他们会说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第9、10段。
师生合作朗读10、11段,生读人物说的话,师读旁白。
师:科利亚遇到问题时并没有放弃,开始思考问题出在哪儿,有没有解决的办法,他静静地坐在台阶上,摸着脑门想,突然他想起来,他找到了问题的原因了吗?
生(高兴地):找到了
师:抽一生读科利亚说的话(课件出示)
师:大家起来读灾个好,看能不能读正确、读顺,(课件在“---------”下面划横线)
生读。
师:你读了以后,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没有?敢于提问的小朋友是善于思考的小孩子,你有问题了让我们大家都来研究研究、讨论讨论。
生:“量”是什么意思?
生:用一种工具比如尺子来测量长度。
生:课文说是步子来量埋匣子的位置
生:为什么……大了一倍,应该……
生:我想知道“大了一倍”是什么意思?
师,提得好,只有弄明白“大了一倍”是什么意思,我们才能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让我们来的周围的小伙伴讨论讨论,看能不能结合我们生活中的例子和其它学习分法让我们都弄明白这“大了一倍”是什么意思?
学生三三两两凑在一起开始讨论,各说各的办法。
生:举个例子来说吧,我第第五岁,我比他大了一倍,那就是十岁。
生:其实就是原来两个这么多,用手比划如果这是一步,大了一倍就是两个这么多。
生:我上台来画个图给大家看看,(上台)如果科利亚原来一台是这么长,“大了一倍”就应该两个这么多,就是这么长,(生虽然画得不标准,但是下面的学生已经弄明白了)。
师:经过大家的讲解,我好像也弄明白了,我也想举个例子来试试,仔细看,看我是不是真正弄懂了,(拿出一段绳子,对折,再放开)
如果这是科利亚的一步,那大了一倍就是两个这么多,对吗?
学生连连点头,回答“是”。
师:谁愿意上台与教师合作,我们再用图来表示科利亚第一次挖的情况呢?(老师请了一女生上台)
师:大家一起来数,一起来画,三个臭皮匠底一个诸葛亮。
师生共同画图,孩子们也在下面积极参与,动手动脚,指挥着。
师:咦,哎呀,科利亚走十步已经走过了,挖不到木匣喔。
生:应该往回走五步就可以了。
生:再画一段用,只退五步就可了以。
师(喜悦):看着孩子们,经过一番思考,科利亚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那你们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吗?大家看着板书的图示,并自己说说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科利亚以前挖不到木匣呢,如果用上“因为………所以”就更好了。
学生望着板书,自己叽叽喳喳练习说形了。
抽生说:
生:因为科利亚那时还小,步子也小,四年以后,他大了,步子大了一倍,应该量五步,他却走了十步,所以他刚开始时,没有挖到木匣子。
师:可事情的发展真的就像科利亚想的那样吗?走五走就能挖到木匣子,齐读12段(课件拿出来。)
师(喜悦):找到了吗?
生(喜悦):找到了
师:课文里用哪个词说明了,事情发展的结果,和科利亚想的一样
生:“果然”
师(高兴):音乐响起来,你看九岁的科利亚真不简单,遇到问题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找到了自己心爱的木匣,不但他很高兴,我们也跟着高兴,让我们再读读第11、12段感受科利亚的快乐吧。
师生齐读11、12段。
五、学生第13段
师:科利亚多么开心呀,高兴的不单找到了匣子,还有更大的收获,我想和大家地丐来读这段话,我来引读。
师生读11段
师:我想信今天不光科利亚从埋、挖匣子这件小事中懂得了一个道,我也相信每个小朋友也从中有很多收获,当你走出教室时,我们也来做一个生活的有心有,观察你的周围有什么变化呢?只要你用心,你也会发现生活中会有很多秘密,将你观察到的记录在小本子上,下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交流。
学生喜悦地、充满期待走出教室。
10
5
10
板书设计:
5岁埋
科利亚的木匣
9岁挖
(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科利亚的故事篇十二
紫微中心小学 沈蕴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课文后3个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讲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
1、课文围绕着“科利亚的木匣”写了哪些内容?
b层学生回答。
研读课文,
感悟语言
1、仔细读读“埋木匣”的部分,找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一读,思考下列问题。(出示要求)
⑴圈一圈这句话中描写动作的词。
⑵科利亚为什么要这样做?
⑶从这些动词,你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
2、找到“挖木匣”的句子读读,思考问题。(出示要求)
⑴仔细找一找,这里用得最多的是哪个字?
⑵从这5个“挖”字,你又读懂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相关部分,找出句子,根据要求思考问题。
2、交流:c层学生读句子;b层学生说表示动作的词;a层学生回答科利亚为什么这样做和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
1、学生自由读相关部分,找出句子,根据要求思考问题。
2、交流:c层学生说用得最多的词是什么;a、b层学生说从“挖”字里读懂了什么。
抓住关键,
引发思考
1、读课文10—12自然段,找出描写科利亚找不到木匣之后有何反应的一个句子读一读,你能否站在科利亚的角度去思考并讨论:科利亚当时在想什么?科利亚找不到木匣存在哪些原因?
2、教师总结科利亚找不到木匣的可能性:
a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
b数步法可能不管用。
c挖的方法可能不对。
d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
1、学生自由读相关部分,找出句子,根据要求思考问题。
2、交流:c层学生读句子;b层学生说说科利亚当时想些什么;a、b层学生推断原因。
细读探究,
讨论排除
1、再读课文,科利亚是怎么排除前3种可能性,只确定步子有问题的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吗?
2、引导讨论三种可能性。
⑴讨论第一种可能性:
读课文,找出科利亚找不到木匣子之后与小伙伴们的对话。(出示对话:伙伴们说:“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
读一读,想一想,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找到什么依据?
教师小结:由此可知,科利亚断定自己的木匣子不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他的理由是箱子目标大,木匣目标小,目标大的箱子没有被发现,目标小的木匣子更不可能被发现,所以木匣一定还在。
⑵讨论第二种可能性:
找出描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的句子。(出示句子: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读读这两句,想一想妈妈用的是什么方法埋箱子、挖箱子的?从中你又 找到什么依据?
教师小结:从妈妈的埋箱子和挖箱子中,可以看出,数步法是管用的。
⑶讨论第三种可能性:
挖的方向有没有搞错?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科利亚他们家的房子的句子。
“房子还在”告诉我们什么?
3、归纳排除,得出结论。
⑴既然木匣一定在,算术真有用,挖法没有错,那错的无疑是步子了。步子又错在哪里呢?找到写科利亚一家离家出走的句子。4个年头,科利亚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⑵让学生上台画示意图帮助理解。
1、学生自由读相关部分,思考问题。
2、交流:
⑴读课文,找出句子,思考问题,a、b层学生回答。
⑵找出句子读一读,思考问题,c层学生回答妈妈用了什么方法;a、b层学生回答。
⑶找出句子读一读,思考问题,c层学生回答。
3、找出句子读一读,思考问题,同桌互相讨论。
⑴c层学生读句子; a、b层学生想象四年的变化。
⑵a层学生上台画示意图,并作出解释。
结合生活,
深化道理
教师过渡:科利亚通过自己的分析,想出了办法,找到了心爱的小木匣,他是多么的高兴,我们一起读读最后1个自然段。
1、联系上文,说说你理解了科利亚受到的启发吗?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我们的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
全班齐读。
b层学生说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a曾学生说说自己周围有哪些变化。
拓展延伸
根据学生的交流,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通过一件事写下来,可以是《由<科利亚的木匣>想到的》为题。
教师巡视指导。
1、学生尝试小练笔。
2、全班交流、评议。
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木匣 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木匣 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 得: 一切都在起变化
科利亚的故事篇十三
一、学习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知识链接:
同一类型的故事。
四、学习方法指导:理解文中关键词、句,交流讨论。
五、自主、合作、探究: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通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 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5、 从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6、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六、展示提升
1、各小组展示收获。
2、分组汇报上面问题讨论结果。
3、最后一段什么意思?让我们明白了什么?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过关检测
1、读拼音,写词语。
dé guó duǒ bì fǔ tóu tái jiē
( ) ( ) ( ) ( )
fáng wū yě xǔ suí biàn dāng chū
( ) ( ) ( ) ( )
2、比一比,再组词。
倍( ) 故 ( ) 匣( )
陪( ) 敌 ( ) 匠( )
3、读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
(1)匣子里有各种好玩的东西 有冰鞋 小斧头 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
(2)他挖呀 挖呀 坑已经挖得很深了 还没有找到匣子
七、课后延伸
1、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推荐阅读《猴子奇遇记》。
科利亚的故事篇十四
★基础题
一、读一读,拼一拼。
bīng xié fǔ tou suí biàn suàn shù
( ) ( ) ( ) ( )
réng rán suǒ yǐ tái jiē dǒng dé
( ) ( ) ( ) ( )
二、下面每组的五个词,有四个是同类的,找出不是同类的一个。
1.桌子椅子家具茶几沙发( )
3.文具铅笔本子小刀格尺( )
4.夹克衫衬衣裙子裤子服装( )
三、找出下面句子里用错的字,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1.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彩实。( )
2.场上的小观众都仰着头,跳着,笑着,暴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
3.我们观看了好多项精采表演,都有趣极了。 ( )
★★提高题
四、找出意思相近的词。
起初 原来 仍旧 照样 早先 开始
当初——( )( ) 仍然——( )( )原先——( )( )
五、我会填
一( )木匣 一( )早晨 一( )细纱
一( )孩子 两( )报纸 五( )杂志社
一( )电车 一( )风景 三( )伙伴
★★★拓展题
六、课文回放
《科利亚的盒子》讲的是他( )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
( )步埋下了自己的小木匣,( )年后数了( )
步挖出了木匣的故事。从这件事中他感悟到( )在变化,
( )在变化,( )都在变化的道理。从这件事中
我知道了我的周围( )也在变化。
科利亚的故事篇十五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等词语,理解“仍然、果然”
2、学习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得启示的过程,初步懂得周围的一切都是在起变化,学习科利亚爱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得启示的过程,明白科利亚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教学难点】懂得周围的一切都是变化的道理,学习科利亚爱动脑筋、勤于思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匣”字导入
1、板写“匣”,仔细看老师写“匣”字,最后一笔是竖折。
2、猜一猜什么是匣。放东西的方形小盒子,所以一边是不能封口的。木头做的小盒子就可以叫木匣
3、小朋友,你们有木匣吗?你们的小木匣里会放些什么呢?(都是自己最心爱的东西,都是你们的小秘密)
4、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它叫科利亚,(相机知道“亚”的读音)。
5、板书课题,质疑,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科利亚的木匣有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1)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
(2)把课文读通顺,标上自然段序号
(3)解决课前的疑问并思考课文围绕木匣写了科利亚的哪些事
2、生字词 字音:多音字“量” 字形:挖、抢、懂
三、细读文本
1、科利亚的木匣里装着什么?出示第二自然段,生字教学“鞋、斧、锯”
朗读指导:读出喜爱的心情
2、木匣里都是科利亚最喜爱的小东西,为什么要把这些放进木匣?在什么情况下埋木匣的?
3、学生交流法西斯战争、战争带来的破坏。
4、所以科利亚把自己的小木匣——( ),简单地概括,埋木匣。他是怎么埋的,
5、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到科利亚埋木匣的动作词语。从这些动作里,你感受到什么?
朗读指导:埋好木匣,免得被人发现,小心翼翼的。边做动作边读。
6、故事还在继续,科利亚和木匣之间还有哪些故事?
7、理清思路,课文围绕木匣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懂道理(得启示)
8、挖木匣又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又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
2、复习课文围绕木匣写了哪些事
二、以挖木匣切入
1、找到文中具体描写科利亚挖木匣的自然段,默读两处
2、解读第八自然段
1)“也”:为什么要用“也”,说明谁也挖木匣?
妈妈是怎么挖木匣的?结果怎么样?妈妈为什么高兴?高兴地读一读妈妈的话。从中你感受到妈妈是怎样的人?
2)“十步”:科利亚看到妈妈成功挖出木匣,他想到自己曾经埋下的木匣。他是怎么挖木匣的。第一步怎么做?
为什么走十步?说明那时还小。画一画科利亚四年前怎么埋木匣的
3)“挖”:接着怎么挖?理解“仍然”的意思。
挖呀挖呀,找到了吗?坑已经挖得很深了,找到了吗?朝左挖呢?朝右挖呢?可能还怎么挖?挖得怎么样?(满头大汗,汗流浃背)
你感受到科利亚挖得怎么样?(辛苦)辛苦地读一读。
他想挖的是什么?是一个怎样的木匣?仍然没挖到,心情怎么样?(着急、焦急)读一读。
他最后挖到了吗?心情怎么样?(失落、失望)带着这种情绪读一读。
3、妈妈用三十步的方法找到了木匣,为什么科利亚没有找到?是不是被法西斯挖走了?找出理由。到底是什么原因
4、解读第二次挖,第十二自然段
1)、 理解“果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对“果然”的理解
2)、找到这次成功的关键因素。步子大了一倍,简笔画展示
3)、一起画一画,验证是不是真的能找到木匣
4)、如果你就是科利亚,此时的心情怎么样?读一读
5、通过这件事,科利亚有什么收获?从十步没有挖到后来五步挖出心爱的木匣,科利亚知道了什么?
6、在变化的仅仅是步子吗?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你能说说自己的理解吗?结合例子
7、科利亚这个巨大的收获,靠得是什么?你认为科利亚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三、拓展观察
寻找周围的变化
科利亚的故事篇十六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等词语;练习用"仍然,果然"写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
三,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有位同学给我们准备了一个故事,看他给我们带来什么
听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板题读题)课文里的小朋友科利亚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他有没有想办法解决呢 他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大家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初读
自由读文,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
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
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汇报.
精读
默读第一部分,看看妈妈和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
各学习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本部分内容.
汇报(表演,讲故事等形式均可)
根据汇报板书:科利亚
(四年前)埋
妈妈:30步
4.小结
第二课时
(一)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战争开始时,科利亚和妈妈埋下了木匣.四年后,科利亚跟着妈妈回来了,他们将要挖出他们的木匣了.关于"挖木匣"这部分,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
(二)带疑学文
学生质疑,抓住重点问题板书,如:科利亚是怎么挖的,挖出来了吗 有没有遇到困难 怎么解决 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小组读书讨论解决
(主要)
3 .汇报,主要围绕重点问题进行理解.
⑴抓含"仍然"的句子分析,指导朗读.
⑵柯利亚找不到箱子,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 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请学生边板书边说明
板书:四年后 挖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指导朗读,抓含"果然"的句子
⑶科利亚遇到的这种情况妈妈遇到了吗
板书: 30步
⑷引疑:从板书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讨论:为什么妈妈步子不变能挖出箱子,而科利亚不能
⑸从妈妈和自己身上,柯利亚懂得了什么
(学生读最后一段)
板书: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三)深化拓展
1.科利亚遇到问题能认真思考,所以他能顺利地解决了问题.现在,请同学们给《刻舟求剑》里的那个人想想办法,找到那把丢失的剑.
2.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在你身边也有,你能举例说说吗
引导说话:随着时间的……(引发学生多方面思考,如身体变化,家乡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国际形势的演变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总结全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个启示,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去探寻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启示.
附: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科利亚 妈妈
(四年前)埋 30
(四年后)挖 30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