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传承文明的作文 文明的作文500字篇一
和前几月一样,我和妈妈走着去不远处的超市,一路上,我蹦蹦跳跳,挑着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又是那一个路口。那位年迈的奶奶在认真的清扫着地面上的碎叶和纸屑。肥胖的黄色清洁服在她单薄的身上显得更为肥大。她花白的头发在阳光下折射着微微的光泽。
她认真的打扫着地面,偶尔会很郑重的提醒随手扔垃圾的过往行人。
我和妈妈继续往前走着。不知从哪儿飞来的一只空空的饮料瓶。它圆圆长长的身子在闷热的夏风里,不停地往前走。
年迈的老奶奶不停的追赶着,步履蹒跚。
终于风停了。老奶奶弯腰捡起地面上的空瓶子,脸上的表情认真平和。
我仰起头,给妈妈说:奶奶好辛苦啊。
妈妈说:所以你以后一定不能乱扔垃圾,要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我忽然想起,去年冬天老奶奶说过的一句话:扫地,保持地面的干净是我们的职责。很平凡的一句话。
我暗暗的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一个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爱护环境的文明小学生,同时用自己的行为影响身边的人。
传承文明的作文 文明的作文500字篇二
闲来无事,随意的瞟了一眼一些普通的数字,陡然发现了其中的非凡文明。 “1”是通天柱,是不屈不挠的骨气。“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乾坤。”英勇而无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凛然的正气。这就是“1”。
“2”是天鹅,是无可挑剔的美丽。“一枝红杏出墙来。”点妆轻渲染。“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田园的秀景。这就是“2”。
“3”是耳朵,是静谧地聆听忧伤。“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悲凉而无奈。“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伤感情又愁。这就是“3”。
“4”是快刀,是那自由豁达与豪放。“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豪情与壮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广阔的胸襟。这就是“4”。
“5”是跑步,是奔腾展现的活力。“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春意浓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生机勃勃。这就是“5”…… 数字中的文明,妙不可言。
“1”清高,“2”婉转,“3”细腻,“4”直爽,“5”直爽……每一个,都带有它所蕴含的独特意义。我们要欣赏它,数字中的文明。
传承文明的作文 文明的作文500字篇三
一天,我正在闲坐,忽然一个想法涌现:文明是沙漠献给人类的礼物。
为了验证,找来地图查看,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的文明发源地果然都在沙漠的边缘。埃及在撒哈拉大沙漠的东缘;古巴比伦文明所在的两河流域紧邻沙特阿拉伯的大沙漠;印度文明起源于印度河平原,与塔尔大沙漠相伴;中华文明发源于黄土高原,它的北面是毛乌素沙地和库布齐沙漠,西北面是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与乌兰布和沙漠。
这是偶然的吗?为什么文明紧邻沙漠?
沙漠是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少于200毫米,紧邻干旱的往往是半干旱的地区,年均降水量少于400毫米。文明紧邻沙漠,也就是说文明往往产生于半干旱地区。看来文明的童年喜欢干旱,不喜欢潮湿。
干旱对文明的产生有何作用?
首先想到了“干”有利于保存物品。
干旱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因此空气非常干燥,缺乏水分。在细菌、霉菌等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过程中,水是至关重要的。水分的缺乏,使得干旱区的微生物难以大量繁殖。我们知道正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物品腐烂,转化为其他物质。干旱使得分解者(微生物)的分解效率大大降低,比如在湿润的江南地区10天就能分解完的物质,在干旱的西北地区可能10年也不能完全分解。干旱区的这种特征,使得物质难坏易存。
由此,我们在干旱区看到这种现象:
在河西走廊的张掖,有人卖汉代的箭镞,虽隔两千多年,但仍然有如新造。
在新疆考古所,你可看到汉代的丝绸,竟然花色艳丽,色泽如初。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大量精美画册、文书、经卷让世界震撼,敦煌的壁画、泥塑千年过去了,依然栩栩如生。但是很少人想到敦煌之所以有如此伟大之发现,还是要感谢干旱。没有干旱的气候,那些珍宝早就被微生物分解,不知参加几轮物质的循环了。
西北干旱区有一种风干肉,是把新鲜的牛羊肉,挂在外面风干,干到一定程度,用手撕着生吃。在湿润地区猎获的野兽,吃不了就坏掉了,但干旱区的风和干燥的空气,就是天然的“冰箱”,能保存剩余的物质,使远古的人得以闲暇,做别的事。
由干旱对物品的保存作用我们可以推断文明应该起源于紧邻沙漠的地区。
文明与野蛮的分野,很重要的是农业的出现。植物的种子就是利用干旱保存自己的典范。种子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水分,抑制了微生物的繁殖,保存了自己。在潮湿的地方,怎样保存种子和收获的粮食?这是原始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驯化植物和农业种植很难出现在湿润地区。
文明很重要的一个标志是文字。埃及人五千多年前就把文字和图画写在了晒干的纸莎草上了。古老的岩画是画在岩石的荒漠漆上,只有干旱区的岩石才有这种荒漠漆。
火对人类意义重大,但是干的东西容易燃烧。因此只有在干旱区,人类才便于发现、应用和保存火。
干旱区对文明的诞生与发展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它能留存物品和保存文明的成果,更重要的贡献是干旱区的沙漠为文明的产生贡献了一项最为重要的东西——黄土。
黄土就是比沙子粒径更小的“沙子”。在沙漠的.边缘,往往有黄土的存在。黄土产于沙漠(沙漠中的沙子每天都在风化,黄土不断地从沙漠中产生),风将其吹向空中,形成浮尘或者尘暴,最后降落在沙漠边缘的半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的草和灌丛留住了从空中降落的尘土,使其免于进一步吹扬,让其发育成土壤,这就是我们说的黄土。因此在沙漠的边缘,沿着常年盛行的风向,一定会有大面积的黄土地带的存在,如中国的黄土高原。
黄土是优质的土壤。许多我们看到的貌似土壤的东西,并不是土壤,专家称之为松散的沉积物、细粒状物质或土状物。因为土壤需要有精致的分层结构。结构最上面是腐殖层,有生物或微生物活动,可以产生大量有机物,供植物生长所需;中间是淋溶层,一些有机物和矿物被从上面渗漏下来的水冲淋到更下面的土里,形成土壤的最底层:淀积层。简略地说,土壤是能生长植物的、含有机质的疏松成层的细粒物质。
黄土有着土壤的各种要素。黄土从沙漠中吹起,落下,停留在半干旱地区的草地和灌丛中,草和灌丛的枝叶落在其中,成为有机的腐殖质;黄土也经历了淋溶过程,也可以分出淀积层。就是说土壤的结构,黄土都具备。
但黄土还有着其他土壤所不具备的独特品质。
黄土是风成的,沙漠中细小的尘土在空中经过风的充分“搅拌”,各种矿物质和有机物均匀地混在一起。风年年吹,黄土就会年年长,因此黄土的形成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直到今天黄土还在形成。黄土高原的黄土,薄的地方几十米,厚的地方几百米,平均下来也有几十米。这样厚的土壤,在这样广阔的空间上铺展开来,的确是大自然的一项杰作。其他地方的土壤由于形成的原因不同,腐殖质层只是表面那薄薄的一层。但黄土从上到下都含有机物和植物所需矿物质,甚至可以说黄土从上到下都是有机的“腐殖层”。千万年来,黄土高原的水土就在流失,但是黄土高原仍然肥沃如初,奥秘就在此。只要有最后一粒黄土,它还是富含营养的土壤。
黄土还有一个特点:疏松,这一点对文明的产生至关重要。文明初创,先人手中木石的工具只有碰上疏松的黄土才能碰撞出文明的火花。南方板结坚硬的红土,只有文明到了铁器时代才能驯服。
说到此,对文明为何紧邻沙漠,似乎可以得到回答了。事实上,沿着黄土的分布,在世界上确实存在一个文明带。
中国的黄土高原是风从沙漠中搬来的尘土堆积而成,这是黄土的第一次搬运堆积,它已经为中国文明的诞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黄土高原形成后,在降水和河流的侵蚀下,经过黄河的搬运,黄土又在黄河下游和入海的地方,随着黄河河道的摆动而堆积起来,造就了华北大平原,就是所谓的“中原”,这里直至今天都是中华民族的大舞台。这是黄土的第二次搬运堆积,这次黄土的转移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但是我们都不要忘了,黄土是从哪里来的,沙漠才是黄土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