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班主任心得体会简短篇一
首先是于海宁老师,她的主要的话题就是爱孩子。
在日常相处中,我就能感受到,她真的是发自内心的爱孩子。
经常看到,她一左一右拉着孩子的小手走在校园中,经常看到,她欢喜的抱起孩子来,经常看到,她搂过孩子亲上一下……但是这些方面,我的确做的不好,或者说我的性格决定,我不是那么容易和孩子这样的亲近。
其实二年级的孩子只比一年级的大了一岁,他们也很需要像于老师这样的爱,需要老师经常摸摸头,经常夸奖一下,需要老师拉着他们的小手,所以我应该做到爱孩子。
另外,我觉得,在处理老师开会,学生如何自制这方面,于老师做的特别棒。
以前听到毕主任夸奖说,当老师开会的时候,只有一年级三班是安静的,那时候我还很是不理解,怎样做才能做到这个样子啊,离开了老师,孩子如何才能有如此强的自制力呢?现在看来,正是那份信任。
老师给予了孩子信任,所以孩子珍惜这份信任,把握住它。
再想想,当我去开会的时候,单纯的说教,布置任务,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自己也不会愿意安安静静的坐着吧,更何况是这么小的孩子。
再就是以身作则这一点,我没有完全做到。
如果说讲礼貌、讲卫生,或许我可以给他们做出一点榜样的样子,但是在疯跑、楼梯迈两格方面,我却没有给他们做出示范。
当我有急事的时候,我就小跑或者迈了两格,但是我还整天在班里说他们不许这样,的确做的非常差劲。
从于老师这里学到了爱孩子的方面,但是爱孩子不等溺爱孩子,从兰娥老师雷厉风行的作风上,我又学了更多。
她的原则的,只要说出来的,就一定要做到,不论是奖励还是惩罚。
班级做出的考核,每个月执行奖惩,当天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第二天一定检查。
而这些,都不是我能做到的。
每天,我也给学生提出要求,但是,第二天我总是不能按时检查,这就导致了学生的惰性产生了,也不再把我的要求放在心上了。
所以,说到做到,从明天开始,我也必须做到!
而封艳艳老师的做法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她平时也是个少话的人,但是管理班级也是有自己的一套的。
平时有事去她的的班级的时候,一般是看到她比较平静的给班里学生布置任务,或者是她坐在讲台上,给学生批改作业,从来也没有出现过在班里大吼的情况。
从她的经验听来,她的做法中,最大的亮点是表扬。
其实我们班里也有邋遢的学生,但是,我对他,经常给以批评的方式,只有一次,是陪着他一起收拾了他的桌位。
但是批评,没有让他改变一点,帮他收拾桌位也就是当天干净了,第二天又乱了。
而封老师的做法对学生的改变是长久的,以为那是从心里上的改变,让孩子感觉到信任。
另外一点,就是在早自习的状态的改变。
我们的状况也是,早上一来,学生都是叽叽喳喳的说话,没人交作业,没人去值日,都是我大声提醒的。
但是封老师的这个做法也让我眼前一亮,不需要大声喊出来,只要静静的坐着,看学生表现,然后表扬。
其实这个方法对二年级的学生也非常管用,当老师某个人的时候,别的学生也都睁大眼睛,一副眼馋的样子。
所以,或许,今后我也可以尝试下这个方法,省力,也达到好的效果。
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管理班级的一套,而今天,学校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去聆听其他班主任的做法。
作为一个做的不好的班主任,一定要提取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希望能把班级管理的好一点。
新班主任心得体会简短篇二
趁着假期学生们放假,我们老师们在学校文体中心举行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新任教师暨班主任培训开办典礼,夏书芳教授和秦望老师给我们所有的老师进行了非常精彩的培训。
会议的开始是由教研室主任致词,他向所有的教师表达了他的期望。学习与我们终身相伴,我们的知识也需要不断地更新。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接收,理解,与时俱进的能力。我们需要把最好的理念用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他还向我们提出了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的兴奋,学的投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接着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课程,秦望老师是中国名班主任工作室的成员,被誉为“中国微班会第一人”。他进行了《十招打造迷人班会课》为主题的讲座。他就如何短平快解决班级问题好学好用的面向集体的教育形式。他重点讲解了有关于“微班会”的相关内容,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比较陌生,主要是指针对性强,花费时间少,解决问题及时,自由灵活的一种班会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告诉学生们很多道理,道理都懂,只是却不能接受。这是因为学生们缺乏情感体验和认知感悟。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因此利用微小的时间,运用恰当的素材开发若干个微班会。
虽然我没有当过班主任,但是管理学生的方法是相通的,听了秦望老师的讲座,我明白了如何开好班会课,这次学习我受益良多。